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工業是什麼樣的
擴展閱讀
衣服一件成本怎麼算 2025-07-28 17:20:31

石油工業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2-07-12 17:20:07

㈠ 石油工業由哪兒部分組成各部門的任務和工作原理

氣動系統由氣源裝置、執行元件、控制元件、輔助元件組成。

1、氣源裝置

獲得壓縮空氣的設備,空氣凈化設備。 如空壓機,空氣乾燥機等。

2、執行元件

將氣體的壓力能轉換成機械能的裝置,也是系統能量輸出的裝置。如氣缸,氣馬達等。

石油工業是開採石油 (包括天然石油、油頁岩、天然氣) 和對其進行煉制加工的工業部門。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重要的工業能源。

(1)石油工業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以石油為原料生產化學製品的工業,也包括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學工業是個新興的工業,從20世紀20年代起隨石油煉制工業的發展而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化工原料和產品由原來的以煤和其副產品為原料轉移到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石油化工已成為化學工業的基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石油化工的原料主要是石油煉制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石油餾分和煉廠氣以及油田氣、天然氣等。

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石油化工已經建立起整套技術體系,其產品已應用到國防、國民經濟及人民生活各個領域。國際上常用乙烯、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主要產品的產量來衡量石油化工的發展水平。由於石油化工可創造較高經濟效益,已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基礎工業。

㈡ 石油化學工業是指什麼

石油化學工業是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各種化工產品的工業生產部門。其產品以基本化工原料,中間體或單體,一直到最終產品,幾乎包括所有的有機化工部門(如合成橡膠、聚丙烯、塑料合成氨、丙銅等)和一些重要無機產品(各種燃料油、潤滑油、石蠟等)。石油化工原料來源廣泛且穩定,不僅可用原油為原料,也可用石腦油、重油、液態烴、氣態炔等作原料,同時,其生產新技術、新流程發展較快,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學工業部門之一。我國自1965年發現石油,開發出油田之後,才開始了最簡單的石油化學工業,為人民生活提供了少量的有機產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我國又進一步開發、研製出較為復雜的、重要的有機產品和無機產品,建立了蘭州石油化工、北京燕山石油化學總公司、新疆境內的石油化工、青海格爾木石油化工、遼陽石油化纖工業基地、天津石油化工等基地,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㈢ 石油產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石油工業從誕生到現在的近一個半世紀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表現出一般工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徵之外,更由於石油資源本身的特殊性和石油工業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意義,呈現出如下特徵。
(1)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由於石油資源在地下蘊藏情況的復雜性和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石油勘探迄今仍是一項需要極大資金投入而未來收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風險投資行業。但也正是因此,石油工業成為一旦成功就能獲得極大投資回報的高利潤行業。正所謂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一般勘探井(野貓井)的成功率僅為1%,但一旦獲得成功,所獲利潤同投資的比率可以高達千倍之多。直到今年,即使技術最為先進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每年所鑽勘探井的成功率平均也仍不到50%。除了上述商業風險外,石油公司還會面臨潛在的政治風險,例如資源國政府做出對石油公司投資和經營環境不利或預料之外的政策調整(產權、財政政策等的改變)。即使如此,石油公司仍然願意「鋌而走險」,決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因為,石油工業的利潤是如此巨大,成為各家石油公司無法拒絕的誘惑。甚至在東道國要求獲得風險勘探後利潤的85%~90%的情況下,國際各大石油公司依然會堅持在該國從事油氣業務。這也表明了石油勘探和開發中的利潤是多麼可觀。
(2)產業壟斷性。
同其他行業相比,石油行業形成集中壟斷的時間最早、壟斷程度較高、企業規模較大。西方最大的50家壟斷工業公司中,石油及與石油相關的企業占據了30多家。而在2006年世界500強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5席之多。並且,石油行業的資本密集度和石油開採的高額成本也成為許多公司想進入該行業的天然壁壘。從某種意義上講,石油產業的壟斷性特徵與其投資巨大、風險較高、利潤極豐的基本特徵密切相關。除非資金雄厚、技術人才密集的大型或特大型企業或是藉助於國家資本的企業集團,一般的企業很難經營得起。
一個多世紀以來,石油公司通過壟斷形成的壟斷價格賺取了巨額利潤。事實上,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今天,國際石油價格在某種意義上一直都是「壟斷價格」。
19世紀70年代中葉,洛克菲勒集團率先完成了對美國和世界石油工業的獨家壟斷,並在1882年組成了資本主義世界裡的第一個托拉斯。此後,雖然這一獨家壟斷局面由於其他壟斷集團的出現而進入了「寡頭壟斷」、「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階段,參與成員也不斷變化,但其基本的性質卻始終未變。尤其是在1928—1973年這一段時期,石油七姊妹對國際石油產業進行了長達45年之久的壟斷統治,左右國際石油價格,對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70年代中期,以OPEC為主的第三世界石油資源國收回石油主權後,曾一度出現過OPEC主導世界石油價格的局面。直到1986年之後,才逐漸形成了美、英等發達國家的主要跨國石油公司與OPEC中的沙烏地阿拉伯等六個主要國家共同影響國際石油行業的寡頭壟斷局面。
然而,這種壟斷又恰恰是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形成的。壟斷非但沒有消滅競爭和斗爭,反而使競爭和斗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和斗爭主要包括壟斷集團同廣大的中小生產者的競爭和斗爭,壟斷集團同力圖擠入壟斷者行列的新興起的大石油公司間的競爭和斗爭以及各壟斷集團之間的競爭和斗爭。
(3)資源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衡性。
石油產業屬於資源採掘型產業,生存發展受到石油資源的約束。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二是一塊油藏的產量具有隨著開采而逐步遞減的規律。這意味著其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新增儲量的接替,其成長性也體現在這一點。因此,石油資源佔有量對於各家石油公司以至各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
然而,世界油氣資源分布極不均衡。以OPEC為代表的少數產油國占據了世界絕大部分的已探明油氣資源。而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地則是石油儲量相對較少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種石油產、銷之間的地域性差別,構成了極為復雜的石油地緣結構,使得石油產業同國際政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與沖突。
(4)戰略屬性。
進入20世紀以來,石油逐漸成為世界軍用、民用各類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能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一步成了許多國家的主要能源和新興的石油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材料,是各國經濟、政治、軍事及日常生活穩定的基礎和保障。但由於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各國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愈發激烈,其戰略屬性由此凸顯。
從1859年世界現代石油工業建立到19世紀末,石油不過是一種新興的作照明用的礦物燃料。19世紀80年代前後,人類發明了以石油為能源的內燃機。隨後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人類相繼發明了以燃油內燃機為發動機的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及軍事運載工具和武器,並把石油用作戰車、軍艦的燃料。石油成了平時關繫到一國的綜合國力,戰時關繫到一國勝敗存亡的重要戰略物資,成了各大國必爭的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重要軍事地位進一步加強,同時由於其用途擴大到發電、採暖等許多方面,在各國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成為世界主要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石油和天然氣又成為世界新興的、關繫到各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及產值以千億美元計的石油化工工業的主要原料,更成了各國須臾不可短缺的重要物資。因此,石油的商品屬性日漸淡化,而其關繫到一個國家整體經濟與國防安全的戰略屬性卻日益增強。
(5)政治屬性。
由於石油及其產品的廣泛用途,關繫到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因而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半個多世紀中,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保證本國石油供應、取得石油資源和建立本國的石油工業已成為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
除美國外,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的石油工業和主要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扶植甚至直接參與下建立起來的,並且從一開始就直接或間接地負有保證本國石油供應的明確責任,例如,英國石油公司、法國的道達爾公司和埃爾夫公司以及義大利的埃尼集團等,至於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的日本石油公團則更是日本政府設立的一個為保證日本石油供應的官方機構。即使一貫被認為是私人公司的美國石油公司,其所開展的每一項重大海外活動也無不是秉承美國政府的意志並且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甚至軍事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發展的。此外,以OPEC為主的各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絕大多數也都是這些國家為維護本國利益而建立起來的國有公司。
實際上,從21世紀開始以來,世界石油工業的活動和發展已同世界各國對內對外的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外交、軍事政策和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各國實現本國國家目標的一種重要工具。世界上沒有不支持本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國家,也不存在不靠國家的支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石油工業,由此就必不可免地造成了各國政府的石油政策及其每一重大變動,必然迅速地對這些國家的石油工業和石油市場,乃至世界石油工業和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
(6)科技是決定石油工業發展和命運的根本力量。
科學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著石油工業的面貌。19世紀中葉,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局限性,石油僅能作為一種照明用的普通礦物資源。隨著內燃機等重大科技發明,石油的重要價值才被逐步發現,成為整個20世紀至21世紀人類社會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因此,可以說相關產業的科技水平成了石油工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1860—2005年世界原油產量變化趨勢而石油工業自身的科技水平也同樣主導著石油工業的命運。第一次石油科學技術革命發生在20世紀20—30年代,石油工業由初始階段進入了大發展時期。先進技術的使用,使石油勘探與開采從僅僅利用油氣苗、山溝河谷的露頭確定井位,發展到在背斜理論指導下找油開井的階段,原油產量大幅提升,也極大地帶動了石油及相關行業的發展。
時間全球年產油量新理論新技術第一次技術革命1920—1930年由9437萬噸上升至19316萬噸石油地質由找油苗露頭轉入地下,開始採用地震反射波法,發現一批背斜構造油藏;採油以MER(最大有效產量)概念為主;鑽井以內燃機作為動力,有了牙輪鑽頭第二次技術革命1960—1970年由10億噸上升至20億噸板塊構造理論、有機地球化學、現代沉積學的進展發現一批岩性地層油藏;開始應用計算機;二次採油以強化注水為主,有了油藏工程概念;熱采工業化;鑽井採用噴射鑽井,開始有定向井,海上油田出現新技術革命當代維持30億噸左右計算機、信息技術影響深遠,油氣系統、盆地模擬、油藏描述、數值模擬大量採用;水平井、分支井技術得到發展;地震解析度不斷提高,非地震勘探方法重新興起;化學驅油在中國取得突破;海洋石油大發展;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路的應用,數字化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將使科技面貌大改觀

三次技術革命及其給世界石油產業帶來的變化20世紀60—70年代,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石油逐漸取代了煤,成為各國最為重要的能源。石油工業的科技創新也層出不窮,形成石油「新技術群」,極大地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使石油工業經歷了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
自80年代中期開始,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並與生物工程、新材料技術相結合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一直延續至今,並仍在向縱深發展,其影響將更加深遠。
隨著石油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以及科學技術自身的進步,僅靠單一學科已很難解決客觀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加強多學科的綜合和各有關部門之間的配合,多學科工作團組概念隨之出現。多學科工作團組一般由地質、地球物理、油藏工程、鑽井工程、測井、採油和地面工程人員組成,並組織研究、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實施各種調整方案。在石油開采日益復雜的今天,這種方式具有極大的優勢,尤其是在老油田開發和提高採收率的應用方面越來越受重視。很多油田都因此取得了明顯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提升。
綜合集成在現代石油科技中意味著從企業組織各個部分,綜合原始數據和信息,將不同人員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有機地集成起來,在較少的時間內做出更好的決策。能做到這一點的企業憑著發達的信息整合處理能力,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控制運營成本,並成為具有極強競爭力的石油企業。
此外,盆地模擬、油藏表徵、油藏經營、高解析度地震勘探、三維及四維地震勘探、層析成像、核磁測井、油氣混相輸送、油氣生產自動化與優化運行、遠程生產、深海作業等新概念、新理論、新工藝、新方法層出不窮,使石油技術革新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響了石油工業的生產、經營以至工作方式和思想觀念,極大地改變著今天石油工業的面貌。

㈣ 誰能告訴我「石油工業」的准確定義是什麼謝謝!

什麼是石油化工業?
石油化工業是指石油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總稱,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葯製造業、化學纖維製造業、橡膠製品業、塑料製品業等。本行業不包括焦炭加工業。

㈤ 建國初期我國石油工業是什麼樣的情況

建國初期,我國經濟十分落後,百業待舉,加上帝國主義卡脖子、搞封鎖,油料供應極為緊張,城市裡跑的公共汽車不得已都背上了大煤氣包。看到這種狀況,石油地質戰線上的工作人員心裡特別難受,恨不得兩手扒出油來。那時,石油戰線上的同志只有一個信念:艱難困苦無所懼,一定要把油找出來。然而,華北平原這么大,到哪裡去找油呢?這可真是大海撈針。

當時,一些外國專家斷定「華北無油」。長期以來,帝國主義極力散布「中國貧油」論調。他們的「權威」們主觀斷言,只有在海相沉積層中才能找到石油,中國大部分地區是陸相沉積層,「幾乎無石油蘊藏的可能」。而中國國內也有那麼一些人,也人雲亦雲,胡說什麼在渤海灣地區開發石油「是最沒有前途的」。就這樣,「中國貧油論」的精神枷鎖禁錮了人們的頭腦,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

隨著一五計劃的逐漸完成,中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已經陸續展開,工業戰線對作為工業血液石油的需求量大增。而此時,除去玉門油田能采出一些石油外,其他地方基本沒有石油采出。戴在中國頭上多年的「貧油國」的帽子還沒有被摘掉。石油的缺乏已經嚴重製約了中國經濟建設的步伐。

㈥ 我國石油工業與世界石油工業是什麼

近代人類社會的現代化,有賴於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高效運用。人類可利用的來自地下、地面和太空的能源雖然很多,但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石油和天然氣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之一。

石油被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血液」,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石油工業是從事石油勘探、開發和加工的能源和基礎原材料產業,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技術密集的行業。

石油工業由兩大部分構成,即原油勘探與生產、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前者稱為石油工業的「上游」,後者稱為石油工業的「下游」。

石油工業生產流程見圖1-1。

圖1-1石油工業生產流程

㈦ 中國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石油工業主要從事石油勘探、石油開發、石油加工和基礎原材料生產等工作的行業,涉及勘查技術與工程(含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測井)、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含鑽井、採油、油藏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和油氣加工等專業方向。石油工業由「上游」和「下游」兩大部分構成,上游包括石油勘探與石油開采,下游包括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

1中國古代石油的發現和利用

中國石油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人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3000多年前就已開始。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1900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這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2卓筒井的發明

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大口淺井和小口深井兩個階段。北宋以前開鑿的井,一般為大口淺井,以後開鑿的井多為小口深井。大口淺井是由人直接下入井底,用鍬、鎬等簡單工具開挖出來;小口深井是用專門的打井機械開鑿而成的,人們稱它「卓筒井」。

中國發明卓筒井鑿井技術比西方早七八百年,這一鑽探技術,被譽為「世界近代中國石油鑽井之父」,堪稱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它揭開了人類開發儲存於地下深處的礦產資源的序幕,推動了石油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3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

1)延長油田——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

中國陸地上最早開發的油田是陝北的延長油田。延長油田位於我國陝西省的延安縣。雖然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發現了石油,但真正投入開發卻是近百年的事了。1907年4月,開始在延長縣西門外勘定井位、安裝鑽機。當年9月正式完工,並命名為「延一井」。1985年延長油礦建礦80周年的時候,原國務院副總理兼石油工業部部長康世恩為「延一井」題詞「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11月20日,「延一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圖6-1為延長石油的標志。

圖6-4中國海洋石油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於1998年7月在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系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是實行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的綜合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以油氣業務、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程建設、石油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新能源開發等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是中國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4位。中國石油以建成世界水平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為目標,通過實施戰略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注重質量效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到2020年主要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提升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成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領先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注冊資本1820億元,總部設在北京。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3位。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石油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發;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施工、建築安裝;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製造;技術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屬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公司成立於1982年,總部設在北京。自成立以來,中國海油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上游公司,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國際能源公司。2013年,公司海外業務已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資產比重達到40%,海外收入比重達到30%,海外員工本地化率達到82%,跨國指數正在向國際一流公司邁進。在《財富》2014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79位。

5)中國油氣資源

根據我國含油氣盆地的地質特徵和勘探程度,油氣資源可劃分為6個含油氣區,它們是:

(1)東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

(2)中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重慶等地;

(3)西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

(4)南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

(5)西藏含油氣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地區;(6)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和南海海域。

現在,全國有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近海海域共發現了700多個油氣田,形成了上述6大油氣區。陸上建成了大慶、勝利、遼河、新疆、長慶、四川、中原、華北、大港、吉林、江漢、青海、河南等20多個主要生產基地。

2013年,我國石油剩餘探明儲量33.39×108t,我國排名列世界的第14位。中國原油年產量2.1×108t,目前中國的儲采比是15.9。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主要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在近幾年能源緊缺的背景下,中國陸地和海上氣田的開發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2013年,我國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4.4×1012m3,我國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居世界第11位。

21世紀,石油是人類最重要的能源材料和戰略物資。石油與全球政治、經濟和國家戰略緊密相關。

㈧ 什麼是世界石油工業

1世界石油工業發展史

從石油使用的角度看,世界石油發展史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

1)煤油時代

近代石油工業是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緩慢發展起來的。當時,人們僅從石油中提煉煤油,用來點燈照明。煤油燈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時髦、最明亮的燈。至於石油中比煤油輕的汽油和比煤油重的其他組分,則被當作易燃易爆的危險品或又臟又臭的廢品,棄之唯恐不及。

2)汽油時代

1878年內燃機發明成功,1885年汽車問世。大量的汽車需要汽油;摩托車、螺旋槳飛機、汽艇等用的也是內燃機,也需要汽油。但石油中所含的汽油組分有限,於是把重質組分加熱裂化成汽油組分的裂化工藝應運而生,從而促進了石油工業的發展。1900—1940年,原油主要用來提煉汽油,因而被稱為汽油時代。

3)燃料和化工原料時代

1940年以後,化學工業的發展,需要用石油產品作為它的優質原料,逐步形成了新興的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的石油化學工業。從1951年起到1967年,美國等發達國家基本上完成了石油代替煤炭成為首要能源的歷史性變革。加之近代噴氣式飛機和航天事業的發展,要求高質量的石油產品作為燃料,石油工業就必然發展到燃料和化工原料時代。

1973年發生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大幅度上漲,結束了廉價油的時代。這也促進各國尋找新的替代能源並努力提高降耗節能水平,但石油的燃料和化工原料時代仍將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持續下去。

2世界油氣儲量

1)原油儲量

原油儲量在全球的分布極不平衡,大都集中於少數地區和國家。2013年世界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為2252.76×108t,其中委內瑞拉佔407.86×108t,佔世界總儲量的18.1%,居世界第一。整個中東地區的原油儲量接近世界總儲量的一半。

中東地區的原油產量高、投資少、成本低、效益高,是世界上其他地區無法相比的,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中東地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地區,也是最大的原油出口地區。原油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和西歐等地。因此,中東地區原油產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國際原油的價格。三次中東戰爭、兩次世界能源危機以及1991年的海灣戰爭無不與中東的石油有關。

2013年世界原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如表6-1所示。

圖6-8雪佛龍

2)石油輸出國組織

1960年9月,來自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持石油收入。9月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後來阿爾及利亞、厄瓜多、加彭、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奈及利亞、卡達、阿聯酋等國陸續加入,成員國達到13個,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1992年1月1日,厄瓜多正式退出。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後受聯合國制裁,至今未能重返石油市場。目前,石油輸出國組織共有12個成員國,總部設在維也納。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以及共同的利益。歐佩克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斗爭:參股、石油國有化運動、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援助。

201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1644.99×108t,佔世界總儲量的73%,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國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產量為15347.7×108t,約佔世界石油產量的40.8%,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國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阿聯酋。

4世界石油工業前景

石油資源究竟還能用多久?這是大家非常關注的話題。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曾出現「石油資源很快枯竭,石油工業即將走向窮途末路」的悲觀論調。而事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下資源的認識不斷深化,油氣資源量在不斷增加。20世紀40年代預測石油資源量為500×108t。1983年在倫敦召開的第十一屆世界石油大會估算的全球石油資源量為2460×108t;1994年在挪威斯塔萬格舉行的第十四屆世界石油大會預計的石油資源量為3113×108t;2000年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召開的第十六屆世界石油大會上,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公布了他們的評估結論:全球石油資源量為4138×108t,天然氣資源量435.85×1012m3。今後,隨著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對油氣資源的評估值還會增加,石油工業發展的資源基礎還會擴大。

美國《油氣雜志》(OGJ)2013年12月2日發布年終統計數據:預計2013年全球石油(包括原油和凝析油)產量略增0.8%,至37.64×108t;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增長0.4%,至2252.76×108t,按目前開采速度還可開采60年;全球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接近199×1012m3,同比增長3.4%,根據2012年的產量數據,全球天然氣尚可開采57年。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重油、高凝油、瀝青砂、頁岩油、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也正在被普遍地開發和利用。特別是開發利用埋藏在深海以及凍土層內的儲量異常豐富的天然氣水化物,在不遠的將來也將成為現實。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油氣資源的潛力是巨大的。在未來50年內,石油和天然氣仍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仍然是維繫世界經濟、政治、軍事格局平衡的重要因素。

㈨ 石油工業有哪些特點

石油工業的五大特性:
(1)易燃性
燃燒的難易和石油產品的閃點,燃點和自燃點三個指標有密切關系。石油閃點是鑒定石油產品餾分組成和發生火災危險程度的重要標准。油品越輕閃點越低,著火危險性越大,但輕質油自燃點比重質油自燃點高,因此輕質油不會自燃。對重油來說閃點雖高,但自燃低,著火危險性同樣也較大,故罐區不應有油布等垃圾堆放,尤其是夏天,防止油品自燃起火。
(2)易爆性
石油產品易揮發產生可燃蒸氣,這些氣體和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濃度,一遇明火都有發生著火、爆炸危險。爆炸的危險性取決於物質的爆炸濃度范圍。
(3)易揮發、易擴散、易流淌性。
(4)易產生靜電
石油及產品本身是絕緣體,當它流經管路進入容器或在車輛運油過程中,都有產生靜電的特性,為了防止靜電引起火災,在油品儲運過程中,設備都應裝有導電接地設施;裝車要控制流速並防止油料噴濺、沖擊,盡量減少靜電發生。 (5)易受熱膨脹性
石油產品受熱後,溫度上升,體積迅速膨脹,若遇到容器內油品充裝過滿或管道輸油後內部未排空而又無泄壓設施,很容易體積膨脹使容器或管件爆破損壞,為了防止設備因油品受熱膨脹而受到損壞,裝油容器不準充裝過滿,一般只准充裝全容積的85-95%,輸油管線上均應裝泄壓閥。
石油產品是指石油煉制工業中由原油經過一系列石油煉制過程和石油產品精製而得到的各種產品。
石油產品的分類:
通常按其主要用途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燃料,如液化石油氣、汽油、噴氣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等;另一類作為原材料,如潤滑油、潤滑脂、石油蠟、石油瀝青、石油焦、以及石油化工原料等。
精製方法:
1、酸精製
是用硫酸處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膠質。
2、鹼精製
是用燒鹼水溶液處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潤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並可除去酸精製時殘留的硫酸。酸精製與鹼精製常聯合應用, 故稱酸鹼精製。
3、脫臭
是針對含硫高的原油製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產生惡臭,硫醇含量高時會引起油品生膠質,不易保存。可採用催化劑存在下,先用鹼液處理,再用空氣氧化。
4、加氫
是在催化劑存在下於300~425℃,1.5兆帕壓力下加氫,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屬雜質,改進油品的 儲存性能和腐蝕性、燃燒性,可用於各種油品。
5、脫蠟
主要用於精製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蠟,在低溫下形成蠟的結晶,影響流動性能,並易於堵塞管道。脫蠟對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脫蠟可用分子篩吸附。潤滑油的 精製常採用溶劑精製脫除不理想成分,以改善組成和顏色。有時需要脫蠟。
6、白土精製
一般放在精製工序的最後,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組成)吸附有害的物質。
7、潤滑油
原料主要來自原油的蒸餾,潤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安定性和潤滑性。生產潤滑油的基本過程實質上是除去原料油中的不理想組分,主要是膠質、瀝青質和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蠟、多環芳香烴,這些組分主要影響粘度、安定性、色澤。方法有溶劑精製、脫蠟和脫瀝青、加氫和白土精製。
8、溶劑精製
是利用溶劑對不同組分的溶解度不同達到精製的目的,為絕大多數的潤滑油生產過程所採用。常用溶劑有糠醛和苯酚。生產過程與重整裝置的芳香烴抽提相似。
9、溶劑脫蠟
是除去潤滑油原料中易在低溫下產生結晶的組分,主要指石蠟,脫蠟採用冷結晶法,為克服低溫下粘度過大,石蠟結晶太小不便過濾,常加入對蠟無溶解作用的混合溶劑,如甲苯- 甲基乙基酮,故脫蠟常稱為酮苯脫蠟。

㈩ 石油化工是干什麼的

石油化工一般指石油化學工業,是化學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有重要作用,是我國的支柱產業部門之一。

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石油化工產品的加工工業。石油產品又稱油品,主要包括各種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潤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氣、石油焦碳、石蠟、瀝青等。



(10)石油工業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石油化工產品: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6類。 石油工業一向以生產汽油、煤油和工業鍋爐用的燃料油為主。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更先進的煉油技術出現,以法國人荷德利發明的(催化裂化法)最為重要。所謂催化裂化就是利用熱力、壓力和催化劑把重油裂解為較輕油類,主要是汽油。

另一種煉油法是聚合法,與裂化法剛好相反:把小分子合成大分子,將提煉所得的較輕氣體聚合成汽油和其他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