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作業成本法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是一種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管理系統。作業成本法以成本對象(產品、服務、客戶等)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為理論原則,以作業為中介,確定成本動因,把資源成本歸集到作業上,再把作業成本歸集到相應的成本對象上,從而擺脫了傳統成本核算無法分配復雜而高額的間接費用和輔助費用的困境,使間接費用和輔助費用分配的更為合理,以便較及時、准確、真實地計算出成本對象的真實成本。
② 在高級管理會計中,如何使用作業成本法
首先需要分析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劃分作業點設立成本庫,歸集作業的成本。並為每一個成本酷選擇其最恰當的成本動因。然後確定成本動因數量。從而計算出每個成本庫的成本動因費率。按各產品消耗成本動因的數量將成本庫的成本分配到產品中去。最後將成本庫分攤的成本與產品消耗的直接費用匯總得出作業成本法下的產品成本。
③ 關於會計作業成本法的計算題。怎麼填寫作業成本分配表,成本動因率
成本動因率=作業成本/成本動因量合計
甲產品作業成本-材料采購=材料采購成本動因率*成本動因量,逐項計算代入。
計算成本動因率:
質量檢驗:4000/20=200
訂單處理:4000/40=100
機器運行:40000/1000=40
調整准備:2000/10=200
甲產品分配的作業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單位作業成本:13200/100=132
單位成本:50+40+132=222
成本動因概念
引起對成本性態劃分的影響
傳統的成本系統根據各項成本與數量,將成本劃成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半變動成本三種。這樣的處理方式忽視了成本還可以隨著數量以外的因素而變動,即成本的可變性觀念。事實上,成本形態是由成本動因所支配的,要把各種費用分配到不同的產品上去,首先要了解成本性態,以便識別出恰當的成本動因。按照這種觀念,成本可劃分為短期變動成本和長期變動成本。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成本動因
④ 什麼是作業成本法(概念、基本原理)
作業成本法,是指以「作業消耗資源、產出消耗作業」為原則,按照資源動因將資源費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項作業,計算出作業成本,然後再根據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對象,最終完成成本計算的成本管理方法。
原理:
1、定義業務和成本核算對象(通常是產品,有時也可能是顧客、產品市場等)。這一過程很耗時間。如果兩種產品滿足的是顧客的同一種需求,那麼在定義業務時,選擇顧客要比選擇單個產品更為恰當。
2、確定每種業務的成本動因(即成本的決定因素,如訂單的數量)。
3、然後,將成本分配給每一成本核算對象,對各對象的成本和價格進行比較,從而確定其盈利能力的高低。
(4)作業成本法如何選擇成本動因擴展閱讀
作業成本法的應用目標
(一)通過追蹤所有資源費用到作業,然後再到流程、產品、分銷渠道或客戶等成本對象,提供全口徑、多維度的更加准確的成本信息;
(二)通過作業認定、成本動因分析以及對作業效率、質量和時間的計量,更真實地揭示資源、作業和成本之間的聯動關系,為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作業、流程和作業鏈(或價值鏈)的持續優化提供依據;
(三)通過作業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及其分析,為企業更有效地開展規劃、決策、控制、評價等各種管理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⑤ 第二問 作業成本法下 成本動因怎麼劃分比率又怎麼算
作業成本計算制度作為會計界新的動向之一‚近幾年已被廣泛關注。作業成本計算制度也稱作業成本制‚是以「成本驅動因素」理論為基礎依據‚根據產品產生或企業經營過程中發生和形成的產品與作業、作業鏈和價值鏈的關系‚對成本發生的動因加以分析‚選擇「作業」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和分配生產經營費用的一種成本核算方式。引進該制度無論對我國會計學科建設‚還是對我國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和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將受益匪淺。
一、成本動因定義
成本動因亦稱成本驅動因素‚是作業成本計演算法的核心內容。所以我們有必要先對作業成本計演算法加以了解:成本動因是指決定成本發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動或事項。它可以是一個事項、一項活動或作業。從廣義上說‚成本動因的確定是作業成本計算實施的一部分;狹義的看‚它又可視作企業控制製造費用努力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成本動因支配著成本行動‚決定著成本的產生‚並可作為分配成本的標准。作業和成本動因的區別在於作業是為達到組織的目的和組織內部各部門的目標所需的種種行為;而成本動因是導致成本升降的因素。
二、成本動因的分類
在作業成本法下,從成本歸屬的角度,作業成本動因可分為三類:執行動因、(均衡)數量動因和強度動因。
1、執行動因。若某項作業被重復執行時,每次作業消耗的資源費用差別很小,這時作業的執行次數即可作為成本動因。作業成本除以作業執行次數,即是作業成本動因率。在設計作業成本系統時,一定要在分析有關作業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結合作業主體的意見,慎重確認執行動因,以避免由此引起成本動因信息失真。常見的具有執行動因的作業有訂單處理等。
2、數量動因。當某項作業多次執行中,資源費用的消耗表現出明顯的變異,不過若資源費用的消耗跟作業時間或其他數量量度之間存在近似的正比例關系,這時稱成本動因為數量動因。數量動因可表現為作業時間,也可表現為耗費資源的體積、重量等量度。作業成本除以數量動因的總計,即可得到成本動因率。同執行動因相比,數量動因的精確度有了質的提高,但應用數量動因的成本費用也增加了很多,為每種產品都可能多次消耗不同的作業,觀察和記錄每次作業花費的時間或資源耗費的數量是一項繁雜而龐大的工作。有些公司在應用作業成本方法的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了編制「復雜程度指數」的方法。假定成本計算對象的復雜程度與消耗某作業時花費的時間或其他度量成正比例,則可以一定復雜程度的成本計算對象為基準,將其他成本計算對象與之進行復雜程度的對比,得出復雜程度指數。分配成本費用時,復雜程度指數乘以基準成本計算對象的數量動因,即可作為參與指數編制的成本計算對象的數量動因了。
3、強度動因。有些產品、勞務或顧客需要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作業,在作業執行過程中資源的耗費並不具備執行動因或數量動因的條件,這時需要對作業作個別追蹤記錄,直接把作業成本歸屬於成本計算對象。這種成本動因稱之為強度動因,由於直接歸屬作業成本,所以不需要計算成本動因率。應用強度動因進行成本的數量歸屬是最精確的,也是最符合邏輯的,但花費成本最多。只有那些作業成本較大、每次執行時資源消耗又無規律可循的作業,才應用強度動因。如同樣是由安裝調試作業中心執行的某次產品的安裝調試作業,由於技術要求高,需聘請外來專家,租用外單位的高級儀器,並且作業時間集中等原因,跟一般作業區別較大,不宜採用執行動因或數量動因,則應直接把成本歸屬到產品中去。
三、確定成本動因的必要性
傳統的成本系統通過假定數量是惟一的成本動因而過分簡化了成本的產生過程。在生產單一產品的企業里‚生產的數量可通過產生的單位數來計算;而生產多種產品的企業中‚直接人工小時或直接人工金額‚甚至機器小時數則通常被用作單位數的替代品。隨著技術產業的不斷發展,使得折舊費、維修、動力等費用由製造成本變成了製造費用。顯然‚這種情況下「驅動」製造費用將導致不準確的產品成本計算‚而將數量動因擴展為一系列更為復雜的成本動因‚使得生產成本組成項目「各得其所」的使用不同的動因‚則無疑將改善製作費用分配‚近而導致更為准確的產品成本計算。使得傳統的對「期間費用」作一次性扣除‚而不加分配的作法成為歷史。確認成本動因的必要性還表現在‚它會幫助我們清晰的看出哪些產品利潤較高‚哪些產品處在微利和保本狀態。而這一點在傳統成本計演算法下卻是不易覺察到的‚成本動因的確定有助於企業有效降低成本。
四、成本動因概念的引起對成本性態劃分的影響
傳統的成本系統根據各項成本與數量‚將成本劃成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半變動成本三種。這樣的處理方式忽視了成本還可以隨著數量以外的因素而變動‚即成本的可變性觀念。事實上‚成本形態是由成本動因所支配的‚要把各種費用分配到不同的產品上去‚首先要了解成本性態‚以便識別出恰當的成本動因。按照這種觀念‚成本可劃分為短期變動成本和長期變動成本。短期變動成本即原來的變動成本‚它隨產品的產生數量成比例變動‚對它應該利用「與數量相關的成本動因」;長期變動成本則以作業為基礎‚它隨作業消耗量的變動而變動‚對它應該利用「與作業相關的成本動因」。須指出的是‚長期變動成本的變動與作業量的變動並不是同步進行的‚兩者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個時間差‚即本期作業量的增減並不一定會立即引起本期的長期變動成本的相應變化‚其影響可能要到下一期或更長一段時間之後才能顯示出來。如產品批次計劃一旦制定下來‚即便企業決定減少本期的生產批次‚但已經發生的生產批次計劃指定成本並不會馬上減少‚需要分攤到各個產品批次中去。正是由於長期變動成本的這一特點‚傳統上常把這部分成本視為固定成本。而該「制度」把長期變動成本與短期變動成本區別的較為清楚。
五、影響成本動因選擇的因素
從定量角度而言‚成本動因的確認可通過在各種動因和相互成本之間進行相關性分析而展開;就較為主觀的手段來說‚成本動因的確認又可通過涉及成本的部門和主管討論決定。因此‚影響成本動因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四個:(1)計算成本動因的成本;(2)選定成本動因與實際作業消耗間的相關性;(3)成本動因的採用所導致的行為;(4)採用成本動因的數量。毫無疑問‚計算成本動因的成本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成本——效益分析對於任何新的成本管理程序而言是適宜的。其次‚是成本動因同涉及的成本相關似乎是一個不言而喻的應考慮的因素。他們之間的相關性可通過統計的方法或直觀的確定‚然而‚成本——效益考慮應優先於對較高相關性的關注。再次‚應考慮的又一個因素是動因的行為或刺激方面。減少動因將降低報告成本‚從而激勵企業法人去努力減少交易或所採用的任何動因的數量。最後‚尚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即採用成本動因的數量。企業通常都要經歷一個確認很多的成本動因‚來重新匯總成本庫並選擇有限數量成本動因的過程。最終選定成本動因的數量取決於成本庫的數量、成本的多樣性、所要求的精確程度和成本——效益密不可分。盡管確認適宜的成本動因能為企業實現降低成本目標創造條件‚但確認過程實施起來仍有三個難點:(1)重新匯總成本庫和成本動因過程帶來的不準確性。這是一個主要難點。(2)成本。成本是採用多種成本動因的又一障礙。(3)總體復雜性。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製造過程日趨復雜‚這種情況下確認成本動因是困難的。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企業要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並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僅需要產權制度的改革‚實現企業制度的創新‚而且必須在企業成本管理方面進行相應的變革‚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⑥ 如何用作業成本法進行成本控制
把成本按作業對象進行細分,可以找到影響成本的關鍵動因。
對關鍵動因進行控制,就可以控制每項作業的成本,從而控制總成本。
如:電費與耗電量相關。控制耗電量,或降低電費價格(如分時電價時可採用充分利用價格低時段耗電等),就成為控制該項成本的關鍵。
⑦ 作業成本法下間接製造費用按照什麼分配
作業成本法下間接製造費用按照成本動因分配。
作業成本法是將間接成本和輔助費用更准確地分配到作業、生產過程、產品、服務及顧客中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在作業成本法下,一個車間發生的製造費用細分為各個成本動因的費用,各個成本動因就按各自的標准進行分配。如質量檢驗費以送檢數量和次數為標准分配;設備調整、維修費用按調整、維修的工時,設備耗用電費、機油等則按機器工時為標准分配。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5-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