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供給側改革鋼鐵業如何降成本
擴展閱讀
華南哪裡有產品銷毀公司 2025-05-10 23:58:35
沒有任何工具怎麼粘貼紙 2025-05-10 23:58:25

供給側改革鋼鐵業如何降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6-01 13:11:41

『壹』 高中政治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如何讓鋼鐵行業受益的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推進鋼鐵行業「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鋼鐵行業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貳』 鋼鐵行業供給側改革到底有哪些內涵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鋼鐵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3459b9f7373429f.html 顯示,經濟學上,有效供給包括產品的品種品質與產品的成本價格,所有的有效供給都會歸結為其中一種或兩種的綜合。因此,鋼鐵企業應該找准自己的市場定位,研究客戶的真實需求,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增加產品的含金量,同時,控制好成本與價格。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可以預見的是,供給側改革伴隨著弱勢企業的退出,會使鋼鐵企業生產的高端產品更適應市場,更有針對性,基礎產品則將主要通過降低成本來擴大市場份額,其間的價格差距會被拉得更大。屆時,市場的主要矛盾可能不再是供需矛盾,而是企業創新能否滿足市場對企業創新的需要的矛盾。
不難看出,鋼鐵企業改善有效供給可以從技術創新、提高產品品質入手,包括使有效供給精準送達用戶手中所需要的服務體系建設,以最終達到需求重構的效果;也可以從管理創新、降低產品成本入手,構建與目標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價格和成本體系,從而化無效需求為有效需求。
不過,為了長期發展,我國的供給側改革將更強調技術創新,並立足於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後的減稅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年營業額3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稅費全部減免,該政策執行到2017年底,以後可能還會延長;二是要把有限的財政資源盡可能多地支持高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動。

『叄』 如何通過供給側改革化解鋼鐵行業產能過剩

中國鋼鐵行業長時期的高利潤強烈刺激了過度的,快速的產能擴張,就連農民,軋棉花的,賣香油的,做鋼結構的,做鋼鐵貿易的,村長鎮長都投資煉鋼,收破爛的都是鋼鐵廠董事長,造成鋼鐵產能幾十年的旋風式增長,達到了12億噸之巨,鋼鐵行業這種產能嚴重過剩局面是導致價格下滑,競爭白熱化效益低下的原因,無序擴張不制止,落後產能不淘汰,鋼鐵工業就沒有回暖的跡象,即使一時復甦,也會被立即死灰復燃的小鋼鐵抵消,最終受害的還是建設項目的質量和老百姓的安全。國家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這樣---沒有經過審批手續的,近二十年建設的鋼鐵廠一律關掉,拆除。
目前鋼鐵行業出現了暫時的回暖,使得鋼鐵界老闆們久旱逢甘霖,興奮不已。已經關閉的民營小鋼鐵廠蠢蠢欲動,就像驚蟄以後的小蟲,從深深躲避嚴冬的地下復甦過來。不過,鋼鐵行業供大於求,產能過剩的格局沒有改變。過去民營企業靠環境污染防治降低費用增加產品競爭力,現在嚴格監管不能再不開除塵設備了;過去靠低工資降低用工成本,現在的工人可選擇的就業機會多了,低工資不能吸引員工;過去靠承包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上繳國家稅收增加企業收入,現在嚴格執行稅法和淡化GDP政績考核,地方保護主義漸漸變得越來越不受歡迎;過去低質劣質產品降低工序成本,現在產品過剩,低劣產品沒有了市場。唐山的小民營鋼廠雖然有資源優勢,但是破產是必然的,是經濟新常態了供給側經濟改革的必然結果。
這次去產能的政策是以市場擠壓、政策引導、技術設限、節能門檻、環保監控、銀行抽貸、拆除僵屍為手段,以國資委和地方政府為責任主體,以強力的考核問責為措施進行,不具體分指標到某一企業,誰在線內誰拆除。淘汰落後產能面臨著不少困難。首先,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及欠缺大刀闊斧動力是國家政策難以迅速落地的一大阻礙。地方政府幹涉市場過度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尤其對「招商引資」項目格外偏愛,動輒提供各類稅費減免,土地優惠政策等條款吸引從外省轉移過來的落後產能項目,使這些本該淘汰的「敗兵」又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和死灰復燃的能力。其次,這些落後產能市場退出機制不完善、渠道不暢也是急需破解的難題。手持市場退出令的企業們由於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處於價值鏈低端,導致市場跨地區、跨行業重組轉型困難,財務清算困難,人員安置矛盾重重,讓市場迅速擺脫這些「包袱」、輕裝上陣不是短時間內能看到重大成果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要啃掉這些硬骨頭,政府和企業都要拿出巨大的責任勇氣和歷史擔當。地方政府作為國家政策「最後一公里」的實施主體,要時時以國家經濟大局和轉型方向為重,淡漠地方個體「私利」,針對本地區情況因地適宜地開展淘汰落後產能行動,從源頭上減少落後產能審批和政策優待。對能耗高、污染重、質量差的落後產能予以堅決淘汰,對短期因結構性調整出現的短期階段性產能過剩進行宏觀調節。作為政府部門的「當家人」,更該摒棄「唯GDP英雄論」等不合符市場規律、急功近利的思維思想,踏踏實實花心思,花時間重構本地區產業布局,讓地方經濟煥發出有生命力的青春。
對於處在落後產能泥陷里的企業來說,環顧左右抓救命稻草不切實際,依靠自主創新能力的加強,依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倡導的新思路,開辟符合安全、環保、質量、能耗等標准並重的產品生產線,主動拋棄落後產能的「重型鎧甲」,才能減輕「重量」,從泥沼里慢慢爬出來,擺脫生存危機。而後,再經過產業轉型升級、企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強強聯合、方能打造眾多中國經濟的先進航母。

『肆』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怎樣降低企業成本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增加要素投入,促進經濟總量增加,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土地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土地制度創新在促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化解過剩產能、降低用地成本等方面大有可為。我們要堅持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切實發揮好土地在供給側改革中的要素作用。
著眼穩增長、調結構,努力實施「有保有控」的差別化用地政策。湖南剛剛由欠發達省份跨入中等發達省份,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促進「三量齊升」、推進「五化」同步發展,是現階段的中心任務。我們要按照全省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制定、落實好產業用地差別化政策,全力保障經濟中高速增長。一方面,圍繞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建設用地審批和供應,重點保障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網」建設和民生實事項目等方面的用地需求;重點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用地,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另一方面,對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一律停止批地,廢除產能過剩行業的用地優惠政策,促進落後產能淘汰退出和企業兼並重組,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著眼降成本、補短板,積極探索精準化供地新機制。深入研究降低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企業用地成本問題,合理確定地價水平。試行個性化供地,特別是對新產業新業態用地,要根據具體情況細化用途後供地,採取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等方式出讓,切實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全力服務全省精準扶貧工作:及時將重大項目和扶貧開發重點工程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要向扶貧開發重點縣傾斜,優先保障扶貧開發項目用地;支持湘西地區開展低丘緩坡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試點。
著眼優增量、盤存量,大力推進集約化用地。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逐步減少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增加存量用地指標,倒逼用地方式和發展方式轉變。科學劃定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有效管控新城新區和開發區規模無序擴大,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開展全省去存量土地專項行動,加大對閑置土地的盤活再利用。進一步引導企業向開發園區集中,鼓勵開發區、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多層工業廠房,供中小企業進行多功能復合利用。圍繞去產能,加快「僵屍企業」分類有序處置,盤活企業存量土地,推進低效利用土地再開發。同時,將建設用地總量和單位GDP建設用地下降目標作為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約束性指標,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的節地責任。

『伍』 鋼鐵企業如何降低成本

在現在不景氣的大環境里,每一個企業降低成本的方法都大同小異,主要是對企業各部門加強節能降耗工作的落實,能耗減少了,利用率就高,成本自然得到一定控制。

『陸』 供給側成本怎麼降

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是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切實降低企業負擔的關鍵工作。要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的要求,採取有力舉措,拿出「硬招數」,打好「組合拳」,使困難企業渡過難關,使優質企業增強競爭力,更好地發揮企業在穩增長調結構中的支撐作用。 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重點抓好「七個降低、三個確保」,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企業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確保體現政府政策的普惠性、有效性、嚴肅性,讓該得的企業都得益,給予企業最大的政策支持。

『柒』 對於鋼鐵行業目前的形勢,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目前的鋼鐵市場出現了復甦的假象,鋼材的價格出現回升,銷售量出現增長,似乎鋼鐵工業的春天來了。其實我們分析一下,鋼鐵行業的產能沒有真正減少,需求量沒有大的增加,過剩的格局沒有真正改變。我們應該繼續堅持供給側改革,提高質量僅大限度的滿足用戶的需求,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資金佔用,節能減排改善環境,才能夠在這一輪淘汰中保持生存空間。

『捌』 人民日報:供給側改革 企業成本怎麼降

「現在這一行價格很透明,市場競爭也很激烈,利潤也就6—8個點。要不是較早著手降成本,眼下日子恐怕沒這么好過。」在廣東比倫生活用紙有限公司出貨倉庫,運營總監劉遠全看著正在裝貨的一排排廂式貨車不停地感慨。
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獲得盡可能高的收益,這是企業追求利潤的不二法門。可「降成本」做起來,遠比掛在嘴上說說難得多。針對不斷攀升的勞動力成本,比倫的目光盯住了「機器換人」,一個「自動化後加工設備工藝升級項目」,就為後加工環節節省了1/3的用工。
人工成本降四成,機器換出了效益
看管好眼前這台「全自動高速復卷打孔機」,確保它正常運轉,是「90後」小伙辛夢波的新工作。而在此之前,他只能日復一日地在流水線上重復操作。
劉遠全解釋:「過去也有機器設備,但需要一段一段的操作;各道工序之間的設備互相孤立,中間都要靠人工來銜接。而如今用這種全自動生產線,原紙從這頭進去,直接從那頭出來的就是包裝後的紙,可以直接出貨了,一個過程只要1分鍾。中間只需要少量工人,看一看機器,調整一下傳送帶上紙卷的方向,把有瑕疵的揀出來。」
比倫引進這樣的生產線,用劉遠全的話說,也是被「逼」出來的。「大概從2011年開始,我們明顯感覺到整個成本不斷攀升,特別是用工,過去3000元、3500元的月工資還能招到人,現在基本都在4500元左右。」
面對成本壓力,比倫也早早認識到了用自動化生產線代替人工的緊迫性。可生活用紙是薄利快消的行業,經營收益大多都滾入到下一輪生產周期中去,去哪兒找那麼多錢,完成初始投資?
市場上日漸盛行的融資租賃模式,給比倫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第三條道路」。「首期付個20%,先採購上馬生產線,由融資租賃公司提供擔保,分期付款,三年還清。」劉遠全告訴記者,通過這種模式,緩解了一次性投入的資金壓力。
這么一換,效益就出來了。拿這種全自動復卷機生產線來說,每條采購費用230萬元,比倫一共上馬了4條。過去用老設備,一條線要15—18個工人,現在只要10個工人;出紙效率從原來每人每小時17公斤一下躍升到83公斤;合格率也從93%提高到了99%以上。
從2012年到2015年,比倫陸續投入4000萬元,進行抽式面巾紙折疊機、高速大迴旋(面巾紙)折紙機、全自動生活用紙包裝機等設備的「機器換人」改造項目,實現了一次性自動噴膠、封邊、修邊等生產線自動化,使一線員工從372人減少到252人,與此同時產能卻提升了1.5倍。綜合一算,單位產品的人工成本減少了40%。
技術創新,流程挖潛也省錢
在劉遠全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張中國地圖,上面除了公司總部廣東東莞外,在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還各畫了一個圈,圓心分別是嘉魚和當塗兩個小縣城。那是2008年以來,比倫在內地布局的兩個生產基地,目前每年創造的產值約有3.8億元。
一家廣東企業為什麼要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建廠,又為何盡往小地方鑽?劉遠全說,選這兩個地方,是經過反復斟酌的。「對於紙品這樣的快消品來說,生產地到消費市場的運輸路程在500公里范圍內,物流成本是最低的。」對於比倫來說,要想開拓華中和華東的市場,必須就近生產,而嘉魚和當塗,正好處於兩個區域500公里半徑的幾何圓心;再加上相比武漢、合肥等中心城市,縣城的用工、用地、水電等成本都更低一些。
除了外部布局外,還有一種生產流程的優化挖潛,發生在企業內部,向管理要效益。
今年,比倫推行了「精益生產」管理模式,聘請專業顧問進行工業工程分析,對每個流程、每個節點的分布、銜接重新優化,力求達到「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實施定製管理、「7S」管理模式,結合人體力學對員工的操作動作進行標准化,達到效益最大化。
有的流程,直接通過技術創新「省略」掉了。還是在比倫的後加工車間里,以往那些生產過程中分揀出來的殘次品或切割時多餘出來的邊角料要重新回爐打漿,必須專門有一個人,負責把裡面的紙芯管掏出來,因為芯子和紙的材料不同,沒法一股腦兒投進去。
2015年,公司與專業科研機構合作,研發出一種新材料紙芯管,可直接跟紙品一起打碎回爐,融為一體。光這樣一個小創新,就讓每台機每個班少用4名工人,一年就節省工資開支60萬元。
政府援手推進轉型升級
「不光是企業自己想轍,現在政府也在出手幫我們降成本。」劉遠全說。
針對「機器換人」,東莞市財政每年安排了不低於2億元的普惠性專項資金,其中,對購買莞產智能裝備實施「機器換人」的,資助標准提高至設備和技術投入總額的15%;對購買莞產機器人實施「機器換人」的,資助標准提高至設備和技術投入總額的25%,單個項目最高獎勵500萬元。
比倫整套設備采購金額中,符合政策的有1000多萬,公司因此申請到專項補貼120萬元,用於融資租賃的貼息等。劉遠全認為,這種惠民政策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為企業的經營發展拓展了空間,節約下來的錢可以擴大再生產,進一步開拓市場,對企業發展有很大幫助。
從2014年9月至今年1月,東莞已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1319個,其中,2015年度申報項目881個,投資額70.03億元,項目全部完工後預計可減少用工約46600人,以每名員工3500元月工資算,每年將為企業減少人工成本19.572億元。
今年4月,東莞再次出台《東莞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2016—2018年)》及5個行動計劃,其中的降成本行動計劃打出了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組合拳。
「越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政府對企業減負的政策效應就越顯現出來,像『雪中送炭』。」在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來,不能簡單看待減負這一政策,它帶來的連鎖反應會讓整個東莞經濟受益。「減負既是實實在在減輕企業負擔,更是一個信號,讓企業無後顧之憂地推進轉型升級,是推動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手段。」

『玖』 如何理解鋼鐵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簡言之就是將鋼鐵生產能力降下來,將用戶不需要的產品產品壓低,將用戶需要的適銷對路的產品提高產量,將鋼鐵企業由鋼材生產商轉變為用戶材料方案供應商和技術方案解決商轉變。供給側改革必須由國家主導,由地方政府組織,由行業協會指定標准,由出資人自行拆除自己的落後裝備,由公安環保質檢電力等部門強力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