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abc理論關系
1、ABC的發展
ABC是Activity-Based Costing的英文縮寫,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作業成本法。它以作業為中心,通過對作業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對所有作業活動追蹤地動態反映,為盡可能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可增值作業」及時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損失、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提高決策、計劃、控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作業成本法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紀四十年代初。當時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業會計」(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而最早從理論和實踐上探討作業會計的是美國會計學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科勒教授曾任教於美國的西北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並擔任《會計評論》主編達15年之久。1941年,科勒教授在<>雜志發表論文首次對作業、作業賬戶設置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每項作業都設置一個賬戶」。科勒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作業就是一個組織單位對一項工程、一個大型建設項目、一項規劃以及一項重要經營的各個具體活動所做出的貢獻」。第二位研究「作業會計」的是喬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在他撰寫的會計文獻中,Activity Accounting 和Activity Costing經常混用。他堅持認為: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作業會計」是一種和決策有用性目標相聯系的會計。研究作業會計首先應明確「作業」 、「成本」和「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性」三個概念。1971年喬治·斯托布斯教授在具有重大影響的<>一書中,對「作業」、「成本」、「作業成本計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闡述。80年代初、中期,大批西方會計學者開始對傳統的成本會計系統進行全面的反思。先進製造系統的推廣普及,准時制(JIT)由日本而起轉而對整個西方公司經營管理思想的沖擊,傳統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技術的巨大變革,促使大批西方會計學者對傳統的成本會計系統進行了重新審視,作業成本法成為會計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首先對ABC給於明確解釋的是哈佛大學的青年學者羅賓·庫珀(Robin Cooper)和羅伯特·卡普蘭(Robert·S·Kaplan)。1988年,庫珀在夏季號《成本管理》雜志上發表了《一論ABC的興起:什麼是ABC系統?》。庫珀認為:產品成本就是製造和運送產品所需全部作業的成本的總和,成本計算的最基本對象是作業。ABC所賴以存在的基礎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接著,庫珀又連續發表了《二論ABC的興起:何時需要ABC系統?》、《三論ABC的興起:需要多少成本動因並如何選擇?》和《四論ABC的興起:ABC系統看起來到底象什麼?》。庫珀還與卡普蘭合作在1988年九、十月號《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計量成本的正確性:制定正確的決策》論文。這幾篇著名的論文,對ABC的現實意義、運作程序、成本動因選擇、成本庫的建立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ABC研究的基石。此後在英美的《管理會計》等期刊上發表了數百篇研究ABC的文章,ABC理論已日趨完善。
除了在有關雜志上發表論文外,學者們也撰寫了許多關於ABC的著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
詹姆斯·A·布林遜(James·A·Brimson)在1991年編著的《作業會計:作業基礎成本計演算法》(Activity Accounting:A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該書共十章。前半部分討論了理解會計作業的框架以及作業會計的推行和變化著的全球市場之間的關系,提出並解釋了許多新的成本會計概念,如作業、作業層次、作業會計、作業成本、作業分析、作業管理、作業計量、作業單位、成本動因、成本庫、同質成本、准時製成本計算、不增加價值的成本、增加價值的成本、作業生產成本等等。書的後半部分清晰、細致的討論了作業成本的計算和如何追溯相關成本動因,以便合理利用之。它在理論和應用上對ABC的規范化研究將作業會計推進了一大步。
庫珀和卡普蘭教授、《成本管理》雜志編輯勞倫斯·梅塞爾(Lawrence Maisel)先生、畢馬威會計公司(KPMG)的艾琳·莫里西(Eileen Morrissey)女士和羅納德·M·奧姆(Ronaed·M·Oehm)先生等,在IMA和KPMG的資助下,挑選了八大公司,進行試點,於1992年寫成了《推行作業基礎成本管理:從分析到行動》(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Moving From Analysis to Action)。這部頗具實地研究特色的書旨在回答:「推行ABC要經過那些步驟,會遇到什麼問題?」、「設計ABC系統是最關鍵的決策是什麼?」、「設計和推行ABC時,有哪些潛在的或未料到的危險?」、「ABC的真正價值表現在哪?」、「組織中的非財務經理怎樣才能享有ABC帶來的利益?」、「ABC對股東的價值是什麼?」、「應該採取什麼行動?」。這部總結大公司ABC經驗的書榮獲1993年度AAA管理會計委員會辦法的「管理會計文獻傑出貢獻獎」。
波特蘭州立大學成本管理教授彼得·B·B特尼(Peter·B·B·Turne)在1991年寫的《Activity Based Costing—The Performance Breakthrough》。
★ 在傳統的成本系統中存在什麼問題呢?
在製造企業中,產品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三個部分組成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統稱為直接費用。直接費用以外的所有生產成本,都稱之為製造費用,如折舊費、水電費、物料消耗費用、間接人工等。傳統成本計算對製造費用的分攤是以部門作為成本庫,然後再將它分攤到產品中去。在傳統成本計算中,通常暗含一個假定:產量成倍增加,投入的所有資源也隨其成倍增加。基於這種無意識的假定,成本計算中普遍採用與產量關聯的分攤基礎――直接工時、機器小時、材料耗用額等等。這就是所謂的「數量基礎成本計算」的由來。這種表面上風平浪靜的傳統成本信息,實際上是暗藏著許多危險礁石的大海。從本質上看,隱藏著浪費、隱藏著不盈利的產品或顧客。這種危機在傳統的製造企業表現尚不明顯,然而在先進製造企業,在高科技時代的今天,它卻是致命的。
先進製造環境下,採用傳統的以數量為基礎的成本計算方法分攤製造費用,將使產品成本嚴重失真。原因是許多製造費用的產生與產品數量關系不大。例如設備整備費用、物料搬運次數等;
製造費用在產品成本中的比重日趨增大,其中最重要的是折舊費用的增加。資料表明:80年代間接費用在產品成本中占的比重,美國為35%,日本為26%;特別是在電子與機械工業中的比重,日本高達50~60%,美國更高為70~75%;
產品品種日趨多樣化、多品種、少批量的生產方式使過去費用較少的訂貨作業、設備調試准備、物料搬運等與產量無關的費用大大增加。
這種情況下,把大量的與數量無關的製造費用,用於數量有關的成本動因(如直接人工小時等)去分攤,將使產品成本發生扭曲,其扭曲的嚴重程度視數量無關的成本占總製造費用的比例而定。
由傳統的以交易或數量為基礎的成本計算到現代的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是成本會計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2、作業劃分
對作業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分析。
傑弗·米勒(Jeff·Miller)和湯姆·沃爾曼(Tom·Vollman)兩位現代製造過程的研究者將作業分為以下四類:
I、邏輯性作業。是指定購、執行和確保材料移動的作業。忙於邏輯性作業的全體人員包括間接場地巡視工人以及從事接收、運輸、數據登記、計算機處理系統和會計人員。
II、平衡性作業。是將原材料、人工和機器供應與需求配比的作業。采購、材料計劃、生產控制、預測和計劃的人員執行平衡性作業。
III、質量作業。是確保生產和規范一致的作業。質量控制、間接工程技術、采購等人員從事質量作業。
V、變化作業。使生產信息現代化的作業。涉及計劃、程序規范標准和材料清單的製造以及質量工程師從事變化作業。
★ 庫珀將作業分為以下四類:
I、單位作業(Unit activity)。即使單位產品受益的作業。如機器的折舊及動力等。這種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產量成比例變動。
II、批別作業(Batch activity)。即使一批產品受益的作業。如對每批產品的檢視、機器准備、原材料處理等。這種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的批數成比例變動。
III、產品作業(Proct activity)。即使某種產品的每個單位都受益的作業。例如對每一種產品編制數控規劃、材料清單。這種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產量及批數無關,但與產品項目成比例變動。
V、過程作業(Process activity)。
彼得·B·B·特尼教授在庫珀作業分類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顧客作業(Customer activity)。即為特定顧客服務的作業。如為顧客提供技術服務。
★ 特尼教授認為:若是小型公司,作業可分為兩類:
I、目標作業(Cost object activity)。即使產品或顧客受益的作業。為顧客提供技術服務即是一個典型的目標成本作業。
II、維持性作業(Sustaining activity)。即使某個機構或某個部門受益的作業。它與產品的種類和某種產品的多少無關。
此外,特尼教授還定義了宏觀作業和微觀作業。
布林遜認為:作業是企業為提供一定量的產品或勞務所消耗的人力、技術、原材料、方法和環境的集合體。他將作業分成了三種情況:
I、重復性作業(Repetitive activity)和不重復作業(Non-repetitive activity),前者是以連續性為基礎的、在作業會計系統內不斷維持投入、產出和處理過程的作業;後者是一次性作業,主要用於一次性工程(project)。
II、基礎作業(Primary activity)和派生作業(Second activity),前者是指一個部門或一個組織單位的基本職責;後者是支持組織基本作業的作業。
III、必需的作業(Required activity)和任意性作業(Discretionary activity),前者是一個組織必不可少的作業,後者是可以根據管理者的判斷進行任意選擇的作業。·
3、成本性態與完全成本法
在成本會計發展史上,先有完全成本法(absorption costing)後有變動成本法。用變動成本法否定完全成本法是成本會計的進步,而今天對作業成本法的研究和完全成本法的再度興起是成本計算方法上的否定之否定。
設計變動成本法的目的在於適應短期決策的需要。在這種方法下,產品成本僅包括變動成本,將固定成本視做期間費用,所以變動成本法下的存貨不包含任何固定費用。在新的製造環境下,變動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重越來越小,特別是那些技術先進的組織,變動成本的比重低於10% 。在傳統的以交易或數量為基礎的成本系統中,由於會計師以產品數量作為區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基礎,這就使得管理當局很難確認此項成本到底是怎樣變動的,從而其決策就無法考慮它所定義的固定成本,難以達到決策的科學化。
新的ABC系統用成本動因來解釋成本性態。庫珀和卡普蘭依據成本與成本動因的關系,將其劃分為短期變動成本、長期變動成本、固定成本三類。短期變動成本在短期內隨產品產量的變動而變動故仍以數量為基礎(如直接人工小時、機器小時、原材料耗用等)來歸屬這些成本。長期變動成本往往隨作業的變動而變動,且變動所需時間也較長,故應以非數量基礎(如檢驗小時、訂購次數、整備次數等)作為成本動因,而不是短期變動成本所依賴的數量基礎成本動因。這樣,在ABC系統下,管理當局的決策就應考慮短期和長期變動成本的數量,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4、成本動因
一般而言,成本動因是指導致成本發生的任何因素,亦即成本的誘致因素。出於可操作性考慮,成本動因必須能夠量化。可量化的成本動因包括生產准備次數、零部件數、不同的批量規模數、工程小時數等。
★ 成本動因可分為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
資源動因反映了作業中心對資源的消耗情況,是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中心的標准。在分配過程中由於資源是一項一項地分配到作業中去的,於是就產生了作業成本要素。將每個作業成本要素相加就形成了作業成本庫。通過對成本要素和成本庫的分析,可以揭示哪些資源需要減少,哪些資源需要重新配置,最終確定如何改進和降低作業成本。
作業動因是將作業中心的成本分配到產品、勞務或顧客中的標准,它也是將資源消耗與最終產出相溝通的中介。通過實際分析,可以揭示哪些作業是多餘的、應該減少,整體成本應該如何改善、如何降低。
布林遜在《成本會計》一書中將成本動因分為以下兩類:
-積極性成本動因,是指能夠產生收入、產品或利潤的作業。例如銷售訂單、生產通知單等。
-消極性成本動因,是指引起不必要的工作和利潤減少的作業。例如重復運送產品等。
★ 確定成本動因的個數要考慮以下兩個因素:
1、成本動因與實際製造費用的相關程度。在既定的精確度下,運用相關程度較高的成本動因時,則成本動因的數目就較少;反之,如果缺少與實際製造費用相關程度較高的成本動因,則為達到一定的精確度水準,必須增加成本動因的數量。
2、產品成本的精確度和產品組合的復雜程度。倘若對產品成本的精確度要求比較高,則成本動因的數目必增加,反之,則會減少;產品復雜程度低則多個作業成本可匯集在同一作業成本庫中,反之,則匯集比較困難,所要求的成本動因數目也相應增加。
★ 成本動因的數目確定後,選擇成本動因要考慮以下三個因素:
I、成本的計量。即要考慮成本動因的資料是否易於獲得。若在現有的成本系統內即可獲得,則成本不會太高;反之,需要另設新的系統收集資料,則成本會大增,此時,必須做成本效益分析。
II、成本動因與實耗資源成本的相關程度。相關程度越高,產品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越小。
III、會計的行為面。在選擇成本動因時,必須考慮組織中心的行為。成本動因相關程度的確定可運用經驗法和數量法。經驗法指利用各相關作業經理,依據其經驗,對一項作業中可能的成本動因做出評估。最有可能成為成本動因的,權數為5;可能程度屬於中等的,權數為3;可能性較小者,權數為1。然後各成本動因的權數依各經理給定的權數加權平均,取較高者進行數量方法測試。所謂數量法即是指利用回歸分析,比較各成本動因與成本間的相關程度。
5、作業成本計算過程
1、確認主要作業和作業中心
一個作業中心即是生產程序的一部分。例如,檢驗中心就是一個作業中心。按照作業中心披露成本信息,便於管理當局控製作業,評估業績。在確認作業和作業中心時要注意具有以下特性的作業:
-資源昂貴,金額重大。
-產品之間的使用程度差異極大。
-需求的形態與眾不同。
2、用資源動因將歸集起來的投入成本或資源分攤到每一個作業中心的成本庫中。
每一個成本庫所代表的是它那個中心所執行的作業。這一步驟的分配工作,反映了作業會計的基本規則:作業量的多少決定著資源的耗用量,資源耗用量的高低與最終的產出量沒有直接關系。
3、用作業動因將各個作業中心的成本分攤到最終產出(產品、勞務或顧客)。例如,整備作業的作業動因是整備次數或整備小時。整備次數假定每次整備作業耗用的資源都相同;整備小時則假定資源的消耗是隨著產品所需的整備小時數的變動而變動。這一步驟的分配工作反映的作業會計規則是:產出量的多少決定著作業的耗用量。
② 成本動因分為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什麼意思看不懂,能不能分別舉例
在作業成本會計中,成本動因可分為兩種:一是資源動因;二是作業動因。
1、資源動因是指將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中心的標准。
它反映了作業中心對資源的耗用情況。
2、作業動因是將作業中心的成本分配到產品或勞務的標准。
它反映了產品消耗作業的情況。
在該模型中,作業成本法是一個二階段分配過程。分別是資源向作業分配和作業向成本對象分配,與此對應,成本動因也被分為兩類,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分別用於資源成本面向作業分配和作業成本面向成本對象分配。
資源動因是表示作業、成本對象對於資源需求的強度和頻率的最恰當的單一數量度量標准,它用來把資源的成本分配到作業、成本對象。作業動因是表示成本對象或者其他作業對於作業需求的強度和頻率的最恰當的單一數量度量標准,它用來把作業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或者其他作業。
成本動因是從本質上定義,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本身不具備任何可操作性。資源動因、作業動因是從實務和操作角度定義動因。
③ 作業動因和資源動因怎樣理解
"資源動因例如,產品質量檢驗工作(作業)需要有檢驗人員、專用的設備,並耗用一定的能源(電力)等。檢驗作業作為成本對象,耗用的各項資源,構成了檢驗作業的成本。其中,檢驗人員的工資 、專用設備的折舊費等成本,一般可以直接計入檢驗作業;而能源成本往往不能直接計入(除非為設備專門安裝電表進行電力耗費記錄),需要根據設備額定功率(或根據歷史資料統計的每小時平均耗電數量)和設備開動時間來分配。這里,「設備的額定功率乘以開動時間」就是能源成本的動因。設備開動導致能源成本發生,設備的功率乘以開動時間的數值(即動因數量)越大,耗用的能源越多。按「設備的額定功率乘以開動時間」這一動因作為能源成本的分配基礎,可以將檢驗專用設備耗用的能源成本分配到檢驗作業當中
作業動因如購貨作業動因是發送購貨單數量。
資源動因:決定作業消耗資源的因素,反映作業量與資源消耗的因果關系
作業動因:將作業的成本分配到產品的成本對象的標准。
比如說, 小時是資源動因,鑽孔數量是作業動因。"
④ 如何理解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
資源動因:決定作業消耗資源的因素,反映作業量與資源消耗的因果關系。
作業動因:將作業的成本分配到產品的成本對象的標准。
比如說「小時」是資源動因,鑽孔數量是作業動因。
⑤ 物流作業成本法核算企業物流並進行管理的四個步驟是指什麼
作業成本法核算企業物流並進行管理的四個步驟是指什麼?
(1)分析和確定企業的資源,確定某項作業的資源動因
資源是成本的源泉,企業的資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產維持成本(如采購人員的工資)、間接製造費用以及生產過程以外的成本(如廣告費用)。資源動因的界定是在作業動因界定的基礎上進行的,每項作業必涉及相關的資源,無關的資源應從物流核算中剔除。
(2)界定企業物流系統中涉及的各個作業,形成作業中心。作業是工作的各個單位(Units of Work),作業的類型和數量隨著企業的不同而不同。對作業的確定方法主要有業務職能活動分解法,價值鏈分析法,作業流程圖法。例如,在顧客服務部門,作業包括處理顧客定單、解決產品問題以及提供顧客報告三項作業。作業界定的要點:
a、不同的人執行的作業不能被整合;
b、一個作業一般不會超過15個密切相關的操作;
c、如果一個作業只有一項操作,那麼則分解的太細了;
d、如果一個作業中包含了不相關的操作,則需要分解出來;
e、如果一個作業只有一項投入和一項產出,就不再需要分解了。
(3) 確認資源動因,將資源分配到作業。
作業決定著資源的耗用量,這種關系稱作資源動因。資源動因把總分類帳上的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
(4) 確認成本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到產品或服務中。
作業動因反映了成本對象對作業消耗的邏輯關系,例如,問題最多的產品會產生最多顧客服務的電話,故按照電話數的多少(此處的作業動因)把解決顧客問題的作業成本分配到相應的產品中去。
這是物流成本管理的考試題。
⑥ 作業成本法的動因是() (本題2分) A.采購次數 B.采購批量 C.采購數量 D.采購費用
作業成本法的動因是(A、采購次數)
在作業成本法下,從成本歸屬的角度,作業成本動因可分為三類:執行動因、(均衡)數量動因和強度動因。
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6)什麼動因是將作業成本分配到產品擴展閱讀:
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不僅是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更是成本計算與成本管理的有機結合。作業成本計演算法基於資源耗用的因果關系進行成本分配:根據作業活動耗用資源的情況,將資源耗費分配給作業;再依照成本對象消耗作業的情況,把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對象。
如果作業是交付貨物,成本動因就是將要被交付的貨物的數量。成本動因應該與度量單位聯系起來,並且容易度量。它們之間的聯系會對作業和交易成本的關系產生影響,即作業是否會影響交易成本。
簡易的度量可以很容易度量出作業成本的多少、作業的產品或者服務的使用情況。采購作業的一般成本動因包括申請所要求的貨物數量、零件規格的數量、進度表變動的數量、供應商的數量和延遲交付的數量。
⑦ 什麼叫作業成本什麼叫成本動因
作業是指在一個組織內為了某一目的而進行的耗費資源的工作。作業是作業成本管理的核心要素。根據企業業務的層次和范圍,可將作業分為以下四類:單位作業、批別作業、產品作業和支持作業。
成本動因,指的是解釋發生成本的作業的特性的計量指標,反映作業所好用的成本或其他作業所耗用的作業量。
⑧ 作業成本與傳統成本的區別
作業成本核算與傳統成本核算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其區別主要體現在。 (1)成本核算對象不同。傳統產品成本核算對象是產品,作業成本的核算對象是作業。(2)成本計算程序不同。 與傳統成本制度相比,作業成本制度要求首先要確認費用單位從事了什麼作業,計算每種作業所發生的成本。然後,以這種產品對作業的需求為基礎,將成本追蹤產品。作業成本採用的分配基礎是作業的數量化,是成本動因。 (3)成本核算范圍不同。在傳統成本核算制度下,成本的核算范圍是產品成本;在作業成本制度下,成本核算范圍有所拓寬,建立了三維成本模式:第一維是產品成本;第二維是作業成本;第三維是動因成本。作業成本產出的這三維成本信息,不僅消除了傳統成本核算制度扭曲的成本信息缺陷,而且信息本身能夠使企業管理當局改變作業和經營過程。 (4)費用分配標准不同。在傳統成本核算制度下,是用數量動因將成本分配到產品里,間接費用或間接成本的分配標準是工時或機器台時。在作業成本核算制度下,作業成本法是根據成本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到產品中去。首先要確認費用單位從事了什麼作業,計算每種作業所發生的成本。然後,以產品對這種作的需求為基礎,經過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資源轉換成產成品的過程...作業成本核算與傳統成本核算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其區別主要體現在。 (1)成本核算對象不同。傳統產品成本核算對象是產品,作業成本的核算對象是作業。(2)成本計算程序不同。 與傳統成本制度相比,作業成本制度要求首先要確認費用單位從事了什麼作業,計算每種作業所發生的成本。然後,以這種產品對作業的需求為基礎,將成本追蹤產品。作業成本採用的分配基礎是作業的數量化,是成本動因。 (3)成本核算范圍不同。在傳統成本核算制度下,成本的核算范圍是產品成本;在作業成本制度下,成本核算范圍有所拓寬,建立了三維成本模式:第一維是產品成本;第二維是作業成本;第三維是動因成本。作業成本產出的這三維成本信息,不僅消除了傳統成本核算制度扭曲的成本信息缺陷,而且信息本身能夠使企業管理當局改變作業和經營過程。 (4)費用分配標准不同。在傳統成本核算制度下,是用數量動因將成本分配到產品里,間接費用或間接成本的分配標準是工時或機器台時。在作業成本核算制度下,作業成本法是根據成本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到產品中去。首先要確認費用單位從事了什麼作業,計算每種作業所發生的成本。然後,以產品對這種作的需求為基礎,經過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資源轉換成產成品的過程,將成本追蹤到產品,因而作業成本採用的分配基礎是作業的數量化,是成本動因。 2.作業成本核算與傳統成本核算的聯系。 (1)作業成本是責任成本與傳統成本核算的結合點。責任成本按內部單位界定費用,處於相對靜止狀態,傳統成本核算是按工藝過程進行歸屬,處於一種動態。兩項內容性質不同,很難結合,我國會計理論界進行了多年探討,未能奏效。在作業成本制度下,作業成本的實質是一種責任成本,更嚴謹一點說,它是一種動態的責任成本,其原因是它與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形式緊密結合。 (2)二者的最終目的是計算最終產出成本。在傳統成本核算制度下,成本計算的目 的是通過各種材料、費用的分配和再分配,最終計算出產品生產成本;在作業成本制度下,發生的間接費用或間接成本先在有關作業間進行分配,建立成本庫,然後再按各產品耗用作業的數量,把作業成本計入產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