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核算為什麼屬於歷史成本計量屬性
你好,同學。
最初是按你實際支付對價確認初始入賬成本,是按你花的錢計算最初成本。所以是歷史 成本。
2. 股權資本成本的計算方法
股權資本成本計算方法: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股利增長模型 債券收益加風險溢價法
不同的方法需要考慮不同的因素,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我們主要考慮的是計算公式,取決於無風險收益率,貝塔系數以及風險溢價部分。無風險收益率主要是長期政府債券的名義到期收益率(名義就是包含了通貨膨脹率的影響),貝塔系數取決於預測期間的長短(如果公司的風險特徵無重大變化的話選擇5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但是並不是越長越好),如果公司的風險特徵發生了重大變化則應該選擇風險變化後的期間,同時還取決於收益期的選擇(不能選擇兩個極端 選擇周或者月收益) 風險溢價(是權益市場平均收益率與無風險收益率的差),這個風險溢價部分應該選擇較長的期間,並且是完整的期間,不管是衰退期還是繁榮期,這里考慮權益市場平均收益率,這個收益率的計算一般採用幾何平均數來計算,幾何平均數更適用於長期預測(復利現值計算 算兩頭 注意期數);股利增長模型就是第五章我們學習到的到期收益率的計算,這里我們主要來計算股利增長率,可以採取歷史增長率,可持續增長率,證券分析師的預測三種方法。股利增長率的計算如果是短期持有的話,可以採用算術平均數計算(根據歷史數據),如果是長期持有的話用幾何平均數計算;可持續增長率的方法運用是有前提的,如果滿足條件,就是保持四個不變不增發新股和回購股份,則可持續增長率等於股利增長率,則運用可持續增長率的計算公式就可以計算出股利增長率(期初期末的方法計算),證券分析師的預測(將不穩定的增長率平均化或者直接根據不穩定的增長率計算);第三種方法是債券收益加風險溢價,風險溢價可以根據經驗估計(3%-5%)或者根據歷史數據分析(權益收益率扣除債務收益率的差額)。
3. 股權資本成本三個公式
股權資本成本公式:
1.股權資本成本=無風險利率+風險溢價
2.rs=rRF+β×(rm-rRF)式中:rRF--無風險利率;β--該股票的貝塔系數;rm--平均風險股票報酬率;(rm-rRF)--市場風險溢價;β×(rm-rRF)--該股票的風險溢價
無風險利率的估計:應當選擇上市交易的政府長期債券的到期收益率作為無風險利率的代表。
3.市場風險溢價=rm-rRF:通常被定義為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市場平均收益率與無風險資產平均收益率之間的差異。
【拓展資料】
股權資本成本是投資者為了獲得企業股權資本所付出的成本和費用。該指標對於衡量股權投資效率有著重要意義和影響。在活躍和完全的資本市場環境中,股權資本成本的計量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剩餘收益折現模型有著密切相關性。由於嚴格的假設條件約束,傳統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在實證研究中的應用性降低,後來很多學者在其基礎上進行改進研究,布萊克(Black)1972年提出放棄投資者可以按照無風險利率借貸的假設,提出了「二因素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莫頓(Merton)1973年提出了多期資本資產定價模型(ICAPM),該模型基於時間連續性,包含多個CAPM模型,ICAPM的建立提高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對資本市場的適用性。
羅斯(Ross)1976年在《經濟理論》中,基本上放棄了CAPM的假設,提出了套利定價理論。該理論的假設條件和研究思路完全不同於CAPM,羅斯認為資產收益受到至少三個以上因素的影響。但是影響因素的選擇一直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1992年,法瑪(Fama)和弗蘭士(French)提出三因素模型、貼現現金流模型。這些理論觀點和假設的提出為計量股權資本成本奠定了理論基礎。
有關股權資本成本計量研究的另一個方向就是剩餘收益定價模型,該模型是2003年由Gebhard.Lee和Swaminathan提出,在預測股權資本成本方面,剩餘收益定價模型比傳統的股權資本成本計量模型更有說服力。
4. 請問如何計量歷史成本
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一)按照購置資產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1.《存貨具體准則》規定:存貨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存貨成本包括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和借款費用。
(1)存貨采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裝卸費用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2)存貨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製造費用。(3)存貨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購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所發生的其他支出。(4)按照《借款費用具體准則》規定,應計入存貨成本的借款費用。
2.《固定資產具體准則》規定,固定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
(1)外購固定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使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可歸屬於該項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費和專業人員服務費。(2)自行建造固定資產的成本,由建造該項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構成。(3)按照《借款費用具體准則》規定,應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借款費用。
(二)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對價是指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都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和非企業合並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都以付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初始投資成本。
(三)負債的計量
負債的計量主要包括預收賬款、接受勞務按合同應付款項和購進貨物應付賬款等。
歷史成本,是取得資源和確認負債的原始交易價格,因而具有可靠性,並且其計量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很豐富。但是,在物價變動明顯和資產發生減值時,其可比性、相關性下降,收入與費用的配比缺乏邏輯統一性,經營業績和持有收益不能分清,非貨幣性資產和負債出現低估,難以真實揭示企業的財務狀況。
5. 什麼是股權資本成本
股權資本成本是投資者投資企業股權時所要求的收益率。估計權益資本成本的方法有很多。國際上最常用的是股利增長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套利定價模型。它是根據金融理論計算的投資要求回報率。股權資本成本是投資者投資企業股權時所要求的收益率。估計權益資本成本的方法有很多。國際上最常用的是股利增長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套利定價模型。「權益資本成本」是根據金融理論計算的所需投資回報率。假設一家上市公司的權益資本成本為10%,則意味著投資者的平均回報必須達到10%才能補償投資股票的風險。
拓展資料:
1、一般來說,對於權益資本成本有兩種看法:企業為獲取和使用這部分資金所花費的成本,包括融資成本和資金使用成本。權益資本成本是投資於一個項目或企業的機會成本。這樣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計量方法:前者以實際支付的本息和現值作為計量基礎;後者以投資者要求的回報率來衡量。這兩種觀點從資本使用者和投資者的角度分析了股權資本成本的本質。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後者為大多數人所認可:根據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則,只能從投資者的角度來分析股權資本的成本,其大小可以通過投資者對特定投資的預期回報,以預期股息和資本收益表示。
2、權益資本成本的理論基礎:「會計科目」理論會計學科是現代會計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現代企業制度是現代會計學科概念發展的經濟基礎。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所有權的概念主導著財務會計。當時,主要的組織形式是獨資和合夥,由業主直接管理。整個企業屬於業主。只有債權人才是真正的「局外人」。扣除債權人權益後的剩餘權益歸投資所有者所有。因此,單獨計算權益資本成本意義不大。此外,金融市場的不發達也使得難以客觀、合理地計量權益資本成本。
3、隨著金融市場和企業組織形式的變化,獨資、合夥企業不再占據主導地位,而是法人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已經完全分離。財務會計的理論基礎已經從原來的所有權概念轉變為會計主體假設。根據主體概念,企業被視為一個獨立的主體,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負責,而股東僅限於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從公司作為獨立主體的角度來看,債權人和投資者都是企業的「局外人」。
4、因此,投資者和債權人投入的資金都是外資,企業使用這些資金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債權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均應作為成本處理。在現行會計制度中,債權資本成本已作為成本費用處理,但權益資本成本與債權資本成本在性質上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形式不同。因此,權益資本成本也應在財務會計中反映為一項費用或成本信息,如債權資本成本。成本是指為取得或將取得的資產或服務所支付的對價,其金額可用貨幣表示。例如,生產產品的人員的工資、材料、能源、設備等,屬於產品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資源,應按下列標准計入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折舊成本,很少有人將生產過程中所佔用的資金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一部分。
6. 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
【例7-10】A企業於20×5年1月取得B公司30%的股權,實際支付價款3 000萬元。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賬面所有者權益的構成如下(假定該時點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相同,單位:萬元)
實收資本 3 000
資本公積 2 400
盈餘公積 600
未分配利潤 1 500
所有者權益總額 7 500
假定在B公司的董事會中,所有股東均以其持股比例行使表決權。A企業在取得對B公司的股權後,派人參與了B公司的生產經營決策。因能夠對B公司的生產經營決策施加重大影響,A企業對該投資按照權益法核算。在取得投資時點上,A企業應進行的賬務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 30 000 000
貸:銀行存款 30 000 000
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3000萬元大於取得投資時點上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2250萬元(7500×30%),不對其賬面價值進行調整。
假定上例中取得投資時點上的被投資單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12 000萬元,A企業按持股比例30%計算確定應享有3 600萬元,則初始投資成本與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之間的差額600萬元應計入取得投資當期的損益。
借:長期股權投資 36 000 000
貸:銀行存款 30 000 000
營業外收入 6 000 000
【例7-9】甲公司20×3年1月1日以8 000 000元的價格購入乙公司3%的股份,購買過程中另支付相關稅費30 000元。乙公司為一家未上市的民營企業,其股權不存在明確的市場價格。甲公司在取得該部分投資後,未以任何方式參與被投資單位的生產經營決策。甲公司在取得投資以後,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及利潤分配情況如下(單位:元):
年 度 被投資單位實現凈利潤 當年度分派利潤
20×3年 10 000 000 9 000 000
註:乙公司20×3年度分派的利潤屬於對其20×2年及以前年度實現凈利潤的分配。
通常情況下,投資企業在取得投資當年被投資單位分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作為投資成本的收回,均貸記「長期股權投資」科目。
甲公司每年應確認投資收益及沖減投資成本的情況確定如下:
(1)20×3年取得投資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 8 030 000
貸:銀行存款 8 030 000
(2)20×3年從乙公司取得利潤
當年度被投資單位分派的9 000 000元利潤屬於對其在20×2年已實現利潤的分配,甲公司按持股比例取得270 000元。該部分金額已包含在其投資成本中,應沖減投資成本。
借:銀行存款 270 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 270 000
7. 股權轉讓成本如何計算
法律分析:個人轉讓股權,以股權轉讓收入減除股權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按「財產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法律依據:《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 第十五條 個人轉讓股權的原值依照以下方法確認:(一)以現金出資方式取得的股權,按照實際支付的價款與取得股權直接相關的合理稅費之和確認股權原值;(二)以非貨幣性資產出資方式取得的股權,按照稅務機關認可或核定的投資入股時非貨幣性資產價格與取得股權直接相關的合理稅費之和確認股權原值;(三)通過無償讓渡方式取得股權,具備本辦法第十三條第二項所列情形的,按取得股權發生的合理稅費與原持有人的股權原值之和確認股權原值;(四)被投資企業以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轉增股本,個人股東已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以轉增額和相關稅費之和確認其新轉增股本的股權原值;(五)除以上情形外,由主管稅務機關按照避免重復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原則合理確認股權原值。
8. 股權資本成本計算公式是什麼
股權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
權益資本成本=無風險利率+風險溢價
rs=rRF+β×(rm-rRF)
式中:rRF--無風險利率;
β--該股票的貝塔系數;
rm--平均風險股票報酬率;
(rm-rRF)--市場風險溢價;
β×(rm-rRF)--該股票的風險溢價
無風險利率的估計:應當選擇上市交易的政府長期債券的到期收益率作為無風險利率的代表。
市場風險溢價=rm-rRF:通常被定義為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市場平均收益率與無風險資產平均收益率之間的差異。
擴展:
一般對股權資本成本的認識存在兩種觀點:
一、企業為取得和使用這部分資金所花費的代價,其中包括籌資成本和使用該資金的成本。按照實際支付的本利和現值作為計量依據。
二、股權資本成本是企業投資於某一項目或企業的機會成本。按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率來計量。
這兩種觀點分別從資本使用方和投資方的角度來分析股權資本成本的實質。從市場經濟角度出發,後者被大多數人所認同:根據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理,股權資本成本只能從投資者的角度來分析,其大小可以用特定投資中投資者所期望的報酬率來衡量,並表現為期望的股利和資本利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