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21年1月28號廣州火車站進站要核酸檢測證明嗎
廣鐵方面表示,除乘車進京外,其他方向目前不需要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按照首都疫情防控要求,1月31日至3月15日,低風險地區進京人員須持抵京前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進京旅客范圍為購買到站為:
北京、北京東、北京南、北京西、北京北、北京大興、北京朝陽、大興機場、清河、昌平、昌平北、八達嶺、八達嶺長城、順義、順義西、懷柔南、密雲、密雲北、通州、通州西、延慶、古北口、黑山寺、黃村、黃土店、康莊、良鄉、南口、、三家店、雁西湖、燕山站車票旅客。
核酸檢測費用:
2021年2月1日,央視網報,2020年底前,廣東、湖南等全國半數以上省份已將公立醫院核酸檢測收費調整為每人次最高限價80元;2021年伊始,又有北京、天津等多地公立機構將核酸檢測費用下調,北京、陝西等地還將其費用納入了醫保。
預計在春節前,全國公立醫院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單人份價格將全部降到80元以內。
在核酸檢測一頭連著「防疫」一頭牽著「民生」的當下,此舉有望起到一「箭」三「雕」之效。
首先,這可以降低人們的核酸檢測成本,減輕個人負擔。
其次,這可以調動人們配合防疫的積極性,為春節疫情防控創造更好的機會窗口。
再者,這可以推動集中帶量采購模式加速落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核酸檢測
② 大雁蛋的作用與用途是怎麼樣的
在《本草綱目》記載:大雁蛋具有祛風寒、壯筋骨、益陽氣、活血解毒、治中風、偏枯、手足拘攣、心胸結熱、瘡痛、發脫不長、耳聾等功效。大雁蛋體積相對較大,營養價值極高。人們吃了它可以滋養和強壯身體、健腦益智、保護視力、提高抗病能力等作用。
其用途可食用,也可以孵化養殖等。
大雁蛋就是指大雁產的蛋,大雁每年的產蛋期大概在年後兩個月內,一年每隻母雁產蛋大概在15枚左右。所以想吃大雁蛋不是隨時都有的,也因為產蛋數量少,所以物以稀為貴,每枚市場價大約30-50元。
大雁蛋含有人體中必需的多種氨基酸:賴氨酸、蛋氨酸等,微量礦物質元素:鐵、鋅、鈣等,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保健食品。食用時,口感鮮美不尋常。
(2)雁檢成本是多少擴展閱讀:
大雁蛋的食用方法:
1、材料:大雁蛋若干個
2、調料:蔥、姜、鹽、料酒、老抽、白糖、五香粉少許、大香(八角)、小香(小茴香)、香葉、桂皮。
3、做法:先將大雁蛋洗干凈放入鍋內加水煮,同時放入以上各種調料,煮幾分鍾大雁蛋內部有幾分熟時,用勺子把大雁蛋的殼敲破,讓調料味充分煮入大雁蛋內,等大雁蛋煮熟後先不急著撈出,放在鍋內調料內浸泡20分鍾以上,這樣大雁蛋味道將更加濃香。
4、其它做法:還有就是把大雁蛋先煮熟後去殼,把蛋切成塊,在用以上調料,把大雁蛋做成香炒大雁蛋,味道相當的好。
大雁蛋的孵化養殖方法:
1、選擇種蛋必需從非疫區、健康而高產的優良大雁群中選擇。入選種蛋必需大小適中,蛋形蛋色正常,蛋重過小、過大、 贓蛋、 畸形蛋、沙皮蛋、裂紋蛋鈞不宜做種蛋。
2、大雁種蛋貯存時間為7-10天,溫度為15-16℃,濕度為70%-75%,通風良好。種蛋應放在蛋盤上貯存,大頭朝上,如貯存時間超過7天,應每日翻蛋1次,以防蛋黃與蛋殼粘連。
3、每日種蛋收集選好後,(貯存前)及種蛋入孵前應熏蒸消毒。消毒的用具可自製,用小方木條做一個立方體木框,其大小可根據消毒種蛋多少而定,木框上面和周圍4面用塑料薄膜封閉,底面空著,如同一個大罩子,消毒時,把種蛋放在蛋盤上,大頭沖上碼好,把蛋盤在地上一層層落起來,塑料薄膜罩子扣在蛋盤上面。
4、預熱種蛋從貯藏室取出後,要在孵化室內自然預熱,待蛋表溫度達到室溫後即進行碼盤入孵,碼盤位置與貯存時一致。另外,孵化機事先清洗、消毒、調試,並要預熱。
5、大雁對孵化溫度和濕度的要求,在入孵後第1-28天孵化機空間溫度為38.5度,第28-31天為37.5度,如果把孵化機感測器放在種蛋上,則從始至終保持蛋溫38-38.5度即可。
6、在入孵後第1-20天,每隔2-3h要翻蛋一次,每日翻蛋8-12次,翻轉角度為90度,以使胚胎各部分受熱均勻,防止胚胎黏殼。如果孵化機內各處溫差±0.5℃,則每日要調盤一次,即上下蛋盤對調,蛋盤四周與中央的蛋對調,以彌補溫差的影響。
7、第1次照蛋在孵化後第8天進行,通過照蛋,撿出無精蛋和死胚蛋。受精蛋胚胎發育正常,血管呈放射狀分布,顏色鮮艷發紅;死胚蛋顏色較淺,內有不規則的血環、血弧,無放射狀血管;無精蛋發亮無血管網,只能看到蛋黃的影子。
第2次照蛋在入孵後第28天進行,以刪除死胚蛋,活的正常胚蛋移入出雛盤和出雛器。活胚蛋呈黑紅色、氣室傾斜、邊界彎曲、周圍有粗大的血管;死胚蛋氣室周圍看不到暗紅色的血管,邊緣模糊,有的蛋顏色較淺,小頭發亮。在孵化過程不定期地抽檢胚蛋,以便掌握胚胎發育情況,並據此採取相應措施。
8、落盤與出雛 大雁種蛋孵化至28天,應將活的胚蛋落盤。落盤後要按大雁種蛋孵化的溫度與濕度要求來控制溫度和濕度。
9、大雁蛋在孵化期間,每日定時觀察溫度和濕度,並做記錄,一般每2h 檢查記錄一次。定時往孵化器的水盤內加水,定時翻蛋。注意通風換氣及儀表、指示器的變化,如有異常應及時排除故障。每次孵化工作結束後,應將孵化器、出雛器及用具進行徹底清掃、刷洗和消毒。
網路-大雁蛋
③ 非洲雁飼料成本
非洲雁在人工吃飼料馴養條件下生後56天體重達到3kg,公鶉體重5kg~6kg,母鶉體重3kg~3.5kg,公母比例1:4為宜。母鶉生後150天~180天開產,年產蛋量120枚~150枚,蛋重80克~100克。種蛋的孵化可用機器或家雞代孵,種蛋入孵前用0.2%高錳酸鉀液浸洗消毒。孵化溫度38℃;相對濕度65%~75%;通風換氣良好,以免出現畸胎現象;翻蛋每2小時1次,角度為90度;晾蛋每日2次-3次,每次10分鍾~30分鍾;照蛋9天第一次,21天第二次照蛋。100天估計有4kg吧,具體的信息你可以去Amanbo的網站上去看看,希望可以幫到哦你,。謝謝。
④ 一隻麻鴨飼養一天要多少成本
一隻大約4公斤飼料,飼料單價在3元左右,鴨苗成本不固定在2元左右。也就在15元以下,出欄約2.5公斤左右。不過養殖地點不同,成本會有不同。
鴨是雁形目鴨科(Anatidae)鴨亞科(Anatinae)水禽的統稱,或稱真鴨。鴨的體型相對較小,頸短,一些屬的嘴要大些。腿位於身體後方(如同天鵝一樣),因而步態蹣跚。大多數真鴨(包括由於個體大小和體形原因而被不正確地稱為雁的幾種鳥)與天鵝、雁不同,具有下列特徵:雄鳥每年換羽兩次,雌鳥每窩產卵數亦較多,卵殼光滑;腿上覆蓋著相搭的鱗片;叫聲和羽毛顯示出某種程度的性別差異。所有真鴨,除翹鼻麻鴨(shelck)和海鴨,都在頭一年內性成熟,僅在繁殖季節成對,不像天鵝和雁那樣終生配對。
根據其不同生活方式,鴨可分為鑽水鴨、潛水鴨和棲鴨三個主要類群。綠頭鴨(mallard;一種典型的鑽水鴨)是大部分家鴨(參閱家禽〔fowl〕條)的祖先,是最受歡迎的獵禽之一。綠頭鴨春天從南方飛到北方產卵,秋天再飛到南方越冬。它們被人類馴養後,便失去了遷徙的飛性,而且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鴨蛋,不讓它們停產抱孵。時間一長,家鴨就失去了孵蛋的本領。棲鴨如莫斯科鴨有長爪,是最喜歡樹棲的鴨。潛水鴨包括最多海洋種類,如絨鴨、海番鴨; 也包括秋沙鴨族(其中大多數喜歡棲息在淡水地區,參閱秋沙鴨(merganser)條)。以赤麻鴨(紅鴨)為典型的硬尾鴨族)參閱硬尾鴨(stifftail)條)極多水棲,其特徵是腿位於身體緊後方。嘯鴨(whistling ck;亦稱樹鴨)不是真鴨,而與雁和天鵝親緣關系更密切。
鴨的品種及特性
人類按照一定的經濟目的,經過長期馴化和選擇培育成三種用途的品種,即:肉用型、蛋用型和兼用型三種類型。
1、肉用型: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鴨、櫻桃谷鴨、狄高鴨、番鴨、天府肉鴨。
2、蛋用型:有紹興鴨、金定鴨、攸縣麻鴨、江南1號、江南2號、卡嘰—康貝爾鴨等。
3、兼用型:有高郵鴨、建昌鴨、巢湖鴨、桂西鴨等。
肉用鴨體型大,體軀寬厚,肌肉豐滿,肉質鮮美,性情溫順,行動遲鈍。早期生長快,容易肥育。有代表性的有北京鴨、櫻桃谷鴨、法國番鴨、奧白星鴨等。目前,比較適應市場的以法國番鴨、奧白星鴨等看好,突出的特點有肉質好、瘦肉率高、料肉比低,抗病力強。如法國番鴨其肉質具野禽風味;胸腿肌占胴體27—30%;在粗放條件下,育雛率和成活率高達95—98%。
蛋用型鴨體型較小,體軀細長,羽毛緊密,行動靈活,性成熟早,產蛋量多,但蛋型小,肉質稍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金定鴨、紹興鴨、高郵鴨等。福建的金定鴨,年產蛋260一300枚,蛋重60一80克,其次是產於浙江的紹興鴨和江蘇的高郵鴨,其產蛋量亦在250枚左右。
鴨的選種、繁殖和雜交利用
(一)怎樣選擇種鴨
種鴨的好壞,直接影響後代的生長速度,體格大小和產蛋性能。究竟怎樣選擇?方法如下:
1. 體型外貌是一個品種的重要特徵,也是生產力高低的主要依據,因此,選擇的種鴨必須具有本品種的固有特徵,同時更應側重於經濟類型的選擇。
(1)種公鴨的選擇:頭大、頸粗、胸深而突出,背寬而長,嘴齊平,眼大而明亮,腿粗而有力,體格健壯,精神活潑,生長快,羽毛緊密,有光澤,性慾旺盛。
(2)種母鴨的選擇:以產蛋為目的,選擇的母鴨應體長而豐滿但不肥胖,嘴長,眼大而靈活,頭稍小頸細長,腿粗壯,兩腿間的距離寬,胸部深寬,臀部豐滿下垂而不擦地,尾部寬扁齊平,走路穩健,覓食力強,羽毛細致,麻鴨的斑紋要細。如果以產肉為目的,應選擇體長,背寬,胸深而突出,羽毛豐滿,行動遲緩,性情溫馴,生長快的鴨子。
2.根據生產力進行選擇
(1)產蛋力。產蛋力同鴨的成熟期和換羽期的早晚、蛋的重量等因素有關。一般開產日齡早,換羽遲,蛋型大,產蛋持續時間長,產蛋力就高,相反,產蛋力就低。
(2)產肉力。產肉力是肉用型鴨選種的重要指標之一,包括體重、生長速度、肥育能力和肉的品質等。因此,選種時應選同群中生長最快,體重較大,並符合本品種特徵者為好。
(3)繁殖力。鴨的繁殖力通常指產蛋量,受精率,孵化率和雛鴨的成活率等。繁殖力的高低與經濟效益關系密切,繁殖力高則經濟效益大,反之則低。
鴨的繁殖技術
(1)鴨的適配年齡:
公鴨的適配年齡鑒於品種不同有所差異,一般為5—8月齡。這期間公鴨精力旺盛,母鴨繁殖力也強。
(2)公、母鴨配比:
如果採用本交方法,一般採用群配法。但要求公母比例一定要適當,公鴨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受精率。公母配比大致如下:
肉用型鴨1:4—8;兼用型鴨1:8—12;蛋用型鴨1:20一25。
(3)種鴨利用年限
種母鴨一般是每二年至三年更換一次,因為第一年產蛋量最高,次年下降10一15%,第三年再下降15—25%,三年以上鴨所產的蛋,受精率和孵化率顯著降低,雛鴨發育不好,死亡率也高,所以,到第四年母鴨應予淘汰。肉用種母鴨的利用年限應比蛋用鴨短,一般至三年予以淘汰。
蛋用種公鴨的配種年限一般為2—3年。肉用種公鴨一般為1—2年。
[編輯本段]怎樣識別鴨的性別
喂蛋用型鴨需要母鴨,喂肉用型鴨公母分別飼養利於管理,因此,雛鴨的性別鑒定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1.外形鑒別法
一般頭大,鼻孔窄小,沿嘴甲呈線狀,身體圓,尾巴尖的是公鴨,而頭小,鼻孔較大略呈圓形,身體扁,尾巴散開的是母鴨。
2.鳴管鑒別法
鳴管又稱下喉,位於氣管分叉的頂部。公鴨在此處有一個膨大的球狀鼓室,直徑為3--4毫米,從體外胸前可以摸出,母鴨無此鳴管。
3.摸肛鑒別法
左手托住初生雛鴨,使其背朝天,腹朝下,以大拇指和食指輕夾頸部,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平提肛門下方,先向前按,隨著向後退,如感觸到有其麻粒或油菜籽大小的突出之物,是公雛鴨,否則則為母雛鴨。
4.翻肛鑒別法
將初生雛鴨握在左手中,用中指和無名指夾住鴨的頸部,頭向外,腹朝上,成仰卧勢。然後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分開肛門旁邊的羽毛擠出胎糞,輕輕地將肛門張開,並使其外翻。公雛鴨可見到長約4毫米的突起物(陰莖),母鴨則無,或僅有殘留痕跡。
雜交利用
商品鴨可以採用經濟雜交的方法生產。如公番鴨和母家鴨雜交生產的騾鴨,雜交優勢率頗為明顯。
1.鴨的營養與飼料 鴨的基本營養要素有代射能,粗蛋白質,粗纖維、鈣、磷、多維和微量元素等。不同生產用途生長階段需要營養的量和質有不同要求,飼料以玉米、豆粕、魚粉等原料為主。怎樣配方和生產配合飼料呢?一是要考慮原料的質和量,二足要考慮到原料的價格,其目的就是要使所配飼料營養全而而且價格適合即達到高生產力和低生產成本之效果。由於這方面的技術比較復雜,這里僅介紹一種較為適用的方法,謹供參考。
2.查飼養標准: 查找相應品種,飼養階段所需的營養含量要求,如北京鴨1—21天階段,代射能2800大卡/公斤,粗蛋白21%,粗纖維3.5%、鈣0.9、磷0.6%等,記錄下來。
3.根據日糧原料大致配比核算初步配方。 日糧原料配比一般要求谷實類飼米(玉米、大麥等)(2—3種)40—60%;糠麩類(麥麩、米糠等)飼料10一20%;植物性蛋白料(豆粕、棉仁餅、菜餅等)10一20%;動物性蛋白飼料(魚粉等)3~10%;青綠多汁飼料(青料等)10一20%;礦物質飼料(骨粉、貝殼粉等)2—7%;食鹽0.3一0.5%。在允許日糧配比情況下,初略排出一個配方,並查找常用飼料營養物質含量表並計算出初步配方的營養分含量。
4.初步配方與飼養標准比較,最後確定飼料配方。 如果某項指標有高或低,就在某項指標含量低或高的原料中加減,直至達到基本與標准相符為止。此時的配方就已經完成。注意有些指標中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一般有成品購買,不必自行配製,自行配製技術比較復雜,弄不好可能出現問題。一般市場上有適合的飼料購買,可以擇優選購。
另外、關於飼養標准等,供應種苗的廠家一般都有提供,可以參考。
5.雛鴨的飼養管理 鴨子從出殼到50日齡稱為雛鴨,其中又分為幼雛期與中雛期。幼雛期是指從孵化到21日齡的鴨子,這是整個養鴨生產中最關鍵的一個時期,由於剛出殼的雛鴨體質還很弱,不能調節自身體溫,對溫度比較敏感,如通風與保溫不好,往往會發生呼吸道疾病(如感冒等);其次,雛鴨的消化器官發育還不健全,消化能力差,飼養工作稍不注意,容易發生腸道疾病(如腸炎等)。所以育雛工作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雛鴨的成活率和生長發育,同時,也會影響以後的生長,肥育和產蛋。
[編輯本段]初生雛鴨的選擇和運輸
1.初生雛鴨的選擇
應選擇同一時間出殼、大小均勻,臍帶收縮好,眼大有神,比較活躍,絨毛有光澤,抓在手上掙扎有勁的雛鴨。凡是腹大突臍、行動遲鈍、瞎眼、跛腳、畸形、體重過輕的雛鴨,一般成活率較低,長得也不快。如選作種鴨用,還須符合品種的特徵。
2.初生雛的接運
接運初生雛最好不超過36小時。接運時,將雛鴨裝在鋪有稻草的竹簍內,簍的直徑為80厘米,高25厘米,每簍內裝50隻。天涼蓋上薄布,較冷季節蓋上棉被。接運途中,要經常察看雛鴨情況,發現重疊埋堆應及時撥開。要避免日曬雨淋和冷風吹襲。
3.雛鴨的飼養
初生雛鴨全身絨毛干後,即可餵食、飲水。餵食前先進行潮水,也叫「點水」。就是先將幼雛放在竹籃內。然後輕輕的將竹籃放入淺水中,以浸水至腳背為准,任其自由飲水。時間一般5—6分鍾,不宜過長,但一定要使幼雛只只飲到水。「潮水」過後,把幼雛放在柔軟的乾草上,讓其自動理毛,等到毛干馬上開始第一次餵食。另一種方法,是在幼雛的身上噴灑些水,促使互相啄食身上的水珠。注意不論哪種方法,都應在溫暖的環境下進行。早飲水有利於體內廢物的排除和殘余蛋黃的吸收。
第一次餵食又叫「開食」,開食應在幼雛出殼後24小時內進行,過晚「開食」就要「老口」(即下食不快),影響幼雛的生長發育。開食料可用碎玉米或碎大米等,原則是以營養豐富、容易消化、適口性好又便於吸食。一般喂前多經過煮熟浸泡,有條件的可用30羽幼雛喂熟蛋黃一個。餵食的方法,是將飼料撒在草席或塑料布上,讓鴨啄食,做到隨吃隨撒。個別不會吃食的幼雛,可將飼料撒在其它幼雛的身上,以引其啄食。前3天不能喂得太飽,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因此,要掌握勤添少喂的原則,每次喂八成飽,每天喂6—8次。
「開食以後,逐步過渡到使用配合全價的「花料」,日喂次數仍然要保持5—6次。
幼雛不懂飢飽,要經常觀察幼雛的消化情況,隨時間調節餵食量。如發現嗉囊(食道膨大部)里還積存較多飼料,就要減少當餐喂量,必要時只給水,不給食。
4.雛鴨的管理
(1)基本條件及要求
①保溫要求:一般採用給溫育雛法。不管採取什麼方法給溫,一般要求第一周保溫傘下溫度32—30℃,室溫25—24℃;以後每周分別下降1—2℃。至第5周起室溫保持在18—20℃(蛋用型鴨可以低1—2℃)。
②料槽和飲水器准備:
對料槽和飲水器的要求是方便於雛鴨採食的飲水,只能將頭伸入吃料和飲水,但不能讓鴨進入,這樣既清潔衛生,又不浪費飼料和水。剛出殼的雛鴨喂料時,可用大小為60×35厘米,緣高2.0—2.5厘米的料盤,每個料盤可飼養50隻雛鴨。2周齡的雛鴨可改用長料槽或圓盤飼喂,槽深約4—5厘米,每500羽雛鴨約需6米長的料槽。剛出殼的雛鴨最好用自動飲水器;也可用白鐵皮,陶缽,廣口瓶等製作,使用時在瓶口放一瓦片,讓水流出。3周後可轉用飲水槽,每500羽雛鴨需4米長的水槽,水的深度應保持在能浸到鴨的鼻孔為宜。
③育雛舍消毒:
雛鴨入舍前,育雛舍必須徹底地清洗和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有機酸消毒液進行消毒,如農樂等,也可選用1—3%的苛性鹼溶液、2—5%的漂白粉溶液或3—5%的煤酚皂熱溶液進行消毒,具體參見說明書運用。消毒後將育雛室密封並空置2—3周後接雛。以舍飼為主的飼養管理
上面介紹的飼養管理方法適用於蛋用型鴨(麻鴨),一般肉用型鴨(如北京鴨)多採用舍飼的方法,或以舍飼喂料主,牧飼為鋪。舍飼法的優點是,鴨子生活環境比較溫暖、舒適,冬季及春雨、秋雨、黃霉季節能照常產蛋,亦便於管理,適合於家庭小規模飼養。
飼料是蛋鴨高產的物質基礎。要保證鴨子吃飽、吃好。應注意飼料搭配,組成平衡日糧,飼料品種要多樣化且相對穩定,不要經常變換,更不能有啥吃啥。最好是人市場購買配合料。
在使用配合料時,一定要根據產蛋率高低、氣候冷熱、體重大小、作適當變動,千萬不能不分情況一樣對待。
穀物類可用粉狀、粒狀各半或全部粉狀混以其他飼料加水拌成干濕狀喂給。鮮貨(下腳)要煮透,青飼料要新鮮,不可中斷。北京鴨一般每晝夜飼喂4次,即上午9點、下午3點、晚上9點、夜裡3點:停產鴨日喂二次,一般每日每隻消耗混合料3—4兩,青料3—4兩。麻鴨一般每天喂三次,早、中、晚定時給料,夏季天熱,早上一頓應提前(5點),晚上一頓要推遲(7點);冬季夜長,可適當喂些粒料。為了補充礦物質,可在舍內食盆里放些碎貝殼、蛋殼等,讓鴨子自由採食。產蛋期間不論熟料和生料均為2.2—2.5兩,青料2—4兩。
青料與精料的比例一般各為50%,但是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產蛋鴨過肥,可加大青草比例;不產蛋和人工強制換羽的鴨群,草料可占精料的70%以上,最多可達150%。青飼料缺乏時,可喂大麥芽,效果很好。
春季氣候轉暖,除增加鴨子在舍外活動時間,讓其多接觸陽光外,應抓好清潔衛生和防疫工作。特別是霉雨季節,天氣潮濕,飼料容易發霉,疫病也開始流行,因此要抓好防疫工作,保持鴨舍清潔乾燥,飼槽、飲水器等要勤洗。夏季天氣炎熱,舍外應有樹蔭及涼棚,晚上可在舍外過夜,舍內窗戶應全部打開,勤撤干沙土保持乾燥,可割些青草或椿樹作墊料,既可造成涼爽環境,又能起到防病的作用。
秋季晝夜溫差大,要盡量減少飼養管理條件的突然變化,否則會影響產蛋率。秋季日照時間漸短,夜間可人工補充光照,以增加產蛋量和延長產蛋期。每平方米鴨舍要有4—5瓦的光源,燈泡安裝在離地面1.8—2.0米處,並不使留下黑暗的角落。補充光照的時間要恆定,每天早、晚固定開、熄燈時間,使補充光照與自然光照每晝夜達14—16小時。
為此,在舍內應設有兩套照明設備,一部分光線較弱,可作為鴨群休息時用;一部分強光照明,供飼喂和刺激活動時用,沒有電燈的地區,可用煤油燈代替。冬季飼養管理的中心任務是作好保溫工作。舍內鋪清潔乾燥的墊草,每天必須清除,翻曬。最好用溫水拌料,飲水也用溫水,嚴防吃雪和飲冰水,避免造成停產。在氣候不低於零下10℃和沒有大風的情況下,鴨子仍可放出。但當舍內外溫差過大時,放鴨出舍前,應先打開窗戶,使冷空氣徐徐流入,待舍內外溫度接近時,再放鴨出去,以免感冒。
鴨子多在後半夜產蛋,一般從半夜1點左右開始,到3—4時最多。春季和夏季產蛋時間較早,產蛋集中,冬季較遲,產蛋時間拖的較長。此外,產蛋窩對於鴨子產蛋有很大的影響。在冬季缺少墊草做窩,或者墊草潮濕,即使飼養條件很好,也會影響產蛋。因此,要注意添加墊草,勤曬勤換,保持墊草清潔乾爽,既利於母鴨產蛋,也可避免弄臟鴨蛋。
還需要指出的是,母鴨有時產不正常的蛋,通常叫做異常蛋或畸形蛋,較常見的軟殼蛋,甚至還有無殼蛋。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缺乏鈣和維生素D,在早產或輸卵管發炎情況下,亦能產生軟殼蛋。
防治的方法:一是在日糧中增加一些含鈣豐富的礦物質飼料,如蛋殼粉、貝殼粉、石粉等;另一點是在母鴨產蛋時,給以安靜的環境,避免受到驚嚇。
[編輯本段]人工強制換羽
母鴨經過幾個月連續不斷的產蛋,體內營養物質不斷消耗,或因日糧中營養不完善及管理不善,都會出現脫毛換羽現象,換羽期間,母鴨產蛋量減少甚至停產;所產的蛋,品質也不好,容易破損;而且自然換羽的時間較長(約4個月),換羽後的初期產蛋也參差不齊,影響鴨群的飼養管理和種蛋的孵化。
為了保持鴨群產蛋平衡,爭取秋冬季多產蛋,和冬季有較多的肉鴨供應市場,可以將一部分產蛋鴨(種鴨)在夏季實行人工強制換羽,在短期內恢復產蛋。
人工強制換羽的時間,應根據各地飼養條件,鴨群產蛋率和孵化季節等來決定,一般在7、8月份進行。北京地區多在6月初,廣東地區多在春末夏初(芒種前後)進行人工換羽。如鴨產蛋率下降到30%,有部分鴨子已開始換羽,又不是孵化旺季,也可進行強制換羽。
強制換羽分為三個步驟:
1.停產
也叫「關蛋」:即在短短的幾天里,使母鴨由產蛋變為不產蛋。
把要進行強制換羽的鴨子關在棚舍內不放牧,舍內保持較暗的光線,不清除墊草、糞便,有意將羽毛臟污,頭兩天僅白天喂二次,喂量為正常量的一半,夜量不喂。到第3、4天僅供給水草和清水,或者連續2—3天不喂任何飼料,只給飲水;三天後才給粗飼料(糠麩、水草、癟谷、番薯等)。由於生活條件的急劇變化,鴨子前胸和背部羽毛已相繼脫落,主翼羽、副翼羽和尾羽的根已呈現乾枯透明而中空等現象,這時便可進行人工拔羽。
2.拔羽
在拔羽前必須詳細觀察鴨的生理變化,判斷是否已到了拔羽的適當時機。一個變化是嘴、腳色素減退,如北京鴨的嘴、腳可由桔黃色變為淡黃色,最後近於白色;第二個特徵是兩膀肌肉收縮;第三個特徵是羽管根部「脫殼」,這是拔羽前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所謂「脫殼」,是指拔出的羽毛的羽管尖端不帶血占與筋肉絲。出現上述情況以後,便開即拔羽。拔羽時,用左手抓住鴨的兩翼,然後用右手由內向外側,從第一根往第十根逐漸試拔。先拔主翼羽,後拔副翼羽,再拔尾羽。如試拔時不太費勁,拔出的羽根不帶嫩尖或血液,可一次拔完;否則,可隔2—5天再拔一次。
3.恢復
母鴨拔羽後,再逐漸恢復正常的飼養管理。但增加飼料不能操之過急,應由少到多,由粗到精,逐步過渡到正常。每天除白天喂二次外,晚上增加一次,並在日糧中增加維生素飼料和礦物質飼料(如石膏),促使羽毛生長。
舍內每天要鋪新乾草,夏季要陰涼防暑,這樣新羽毛可在拔除舊羽後25—30天長齊。人工強制換羽從停產到恢復產蛋,約35—45天。
鴨子拔羽後,當天不宜放水和放牧,因此時毛孔的傷口未癒合,放水放牧容易感染細菌。最好讓鴨子休息一天再放水和放牧,但時間要短,地點要近。以後逐漸增加,並要防止被雨水淋濕,至拔羽後l0天才能恢復正常管理。
強制換羽時要將公、母鴨分開,以防母鴨受害。在頭兩天減料時.要使每隻鴨子都能同時採食,以防採食不均,達不到普遍控制採食量的目的。
鴨性情溫馴,膽小易驚,只要有比較合適的飼養條件,不論鴨日齡大小,混群飼養都能和睦共處,爭斗現象不明顯。
鴨在陸地上行走,步履遲緩,在水中卻十分靈活自如,水性好。鴨善於在水中覓食、嬉戲和求偶交配。
鴨的口叉深,食道大,能吞食較大的食團。鴨舌邊緣分布有許多細小乳頭,這些乳頭與嘴板交錯,具有過濾作用,使鴨能在水中捕捉到小魚蝦,並且有助於鴨對採食的飼料適當磨碎。鴨的肌胃發達,內壓很高,消化力也強,肌胃內經常貯存有砂礫幫助消化。舍飼條件下的配合飼料原料應盡可能地多樣化。
成鴨的大部分體表覆蓋著正羽,非常緻密且多絨毛,保溫性能很好,對寒冷有較強的抵抗力。
鴨有較好的條件反射能力,可以按照人們的需要和自然條件進行訓練,形成鴨群各自的生活規律。如覓食,戲水,休息,交配和產蛋都具有相對固定的時間。放牧飼養一日之中,一般是上午以覓食為主,間以浮游和休息;中午以浮游、休息為主,間以覓食;下午則以休息居多,間以覓食。一般說來,產蛋鴨傍晚採食多,不產蛋鴨清晨採食多,這與晚間停食時間長和形成蛋殼需要鈣、磷等有關, 因此早晚應多投料。舍飼鴨群採食和休息隨鴨主所給條件而定。鴨的配種一般在早晨和傍晚進行,交配行為以傍晚較多,熄燈前2~3小時交配頻率最高。墊草地面是安全的交配場所,因此,種鴨要晚關燈,實行墊料地面平養有利於提高受精率。
⑤ 告訴我一些斑頭雁的資料
斑頭雁,雁形目,鴨科,雁屬。大雁的一種,因頭上有兩條黑色條斑而得名。它體形如鵝,重約2500-3500克,長著桔紅色嘴巴、黑色嘴唇、桔紅色腿腳,灰褐色的羽翅,虹膜-褐色;嘴-鵝黃,嘴尖黑;腳-橙黃。飛行高度可達8000米以上,每日飛行300到500公里,是鳥類飛行的一級運動員。斑頭雁對水的依賴性比其它水禽小,主食各種禾本植物,也吃少量貝類等無脊椎動物。斑頭雁一般於4月上中旬在水中交配,每窩產卵4枚,最多可達10枚,每枚重約300克。孵化期28天,雛雁出殼2小時後即可隨親鳥活動。
體形較鴻雁小,雄雁體長不超過 850毫米,雌雁體長不超過750毫米,頸部也比鴻雁短 ;雌雄羽色相似 。頭頂污白色,後頭有兩道黑色帶斑,後頸暗褐,頸的兩側均白;上體大都灰褐,各羽緣淺棕色或白色 ;頦和喉污白 ;前頸暗褐,向後轉為灰色,羽緣較淡,下腹和尾下覆羽污白;脅羽暗灰,具有暗栗色寬闊羽端斑。
在高原湖泊地區繁殖。斑頭雁在水中配對。交尾後就開始選地築巢。巢呈盤狀,略高出地面,內鋪草莖和藻類碎塊。巢的密度很高。1960年繁殖季節,在青海湖的鳥島上有 750多個雁巢。每窩產卵2~8枚。雌鳥孵卵,孵化期29天。雛鳥約經70天成長為成鳥。
. 斑頭雁從7月中旬開始換羽,首先脫換全部飛羽,因而失去飛翔能力。這時,它們集中在水草茂盛、人跡罕至的湖灣。換羽期約1個多月。9月開始遷飛四川、雲南以及印度和緬甸北部越冬。
斑頭雁忠於愛情,出入成雙成對,一旦喪偶,便不再婚嫁,形成「孤雁」。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繁殖於亞洲中部,在印度北部及緬甸越冬。 棲息於湖泊、沼澤地帶。在青藏高原棲息高度可達海拔4800米左右。遷飛行時排成 「一」字形或「人」字形。集群生活。主要取食野草、植物種子與根莖及少許水生昆蟲等。在青藏高原5-8月為繁殖期。營巢於小島和沙島地面上。每窩產卵4-9枚,多達12枚。主要由雌鳥孵化。
[編輯本段]分布狀況
繁殖於中國極北部及青海、西藏的沼澤及高原泥淖,冬季遷移至中國中部、西藏南部及雲貴高原。國外見於印度和盂加拉等國。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耐寒冷荒漠鹼湖的雁類。越冬於淡水湖泊。
[編輯本段]斑頭雁的特點
體大肉多,易飼養,可馴化為高原上的肉用禽,在西藏和青海曾有牧民少量飼養。 由於狩獵和撿鳥蛋,使種群數量明顯減少。目前國家在青海湖鳥島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專門保護這一鳥類資源。
[編輯本段]斑頭雁休產期的飼養技術
斑頭雁雖然飼養簡單、養殖利潤較高,但斑頭雁繁殖率低、產蛋期短,因此如何延長產蛋期以及在非產蛋季節如何降低成本是獲得高利潤的關鍵。本公司經3年養殖實踐,摸索出一套斑頭雁休產期的飼養方法。
1.改水養為旱養 斑頭雁用水面養殖雖可以減少清掃的工作量,但會導致水體污濁,夏秋季水體發黑發臭,嚴重影響斑頭雁的健康。因此,應在其休產後的7月份排干水,清洗池塘並消毒,再適當養魚、養水浮蓮等供斑頭雁食用。此時斑頭雁轉至較陰涼的旱地鴨舍飼養即可(要將翅膀剪去一邊),至第2年1月份種雁產蛋前1個月,再將種雁改為水養。
2.停止光照,改喂青料 斑頭雁一般在當年12月開始進行晚上補充光照,以刺激其產蛋,但休產後即應停止光照,以防其春季不產或少產蛋。另外,在休產期間,為防止斑頭雁過於肥胖,可改喂青料為主,節省飼料成本。有條件的應在秋季前後安排種植牧草。
3.每年換種,節省飼料 利用斑頭雁只在每年3—6月份產蛋,其他月份為生長期的特點,當種雁產完最後一批蛋後,除留下部分高產優質的種雁外,應全部當商品雁出售。當4月底最後一批小雁孵化出殼後,選育一批發育好的小雁當種雁留用,飼養9—10個月後剛好到第2年春季,這時這批斑頭雁已性成熟並開始產蛋。由於小雁從出殼到產蛋所用的全部青飼料不及產蛋種雁所用飼料的一半,因此可大大節省飼料。
4.搞好衛生,接種疫苗 斑頭雁雖然抗病力強,很少得病,但家養後,環境污染嚴重,免疫力下降,加上家禽交叉感染,使其發病率大為上升,因此應在休產期做好疫苗接種工作。根據需要,主要接種鴨瘟、霍亂二聯苗、大腸桿菌疫苗等幾種主要疫苗。同時還要摘好雁舍衛生,定期消毒。用水面養殖的,在夏季還應換水,並清除水中糞泥,將水塘徹底消毒。
[編輯本段]斑頭雁商品價值
斑頭雁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西南等地,秋冬季結群南飛,活動於南方多水的沼澤、平原和山區的湖泊、河谷,以植物為主食,是典型的草食性群集類水禽。人工養殖時,採取斷翅放養,可以大群放牧於草地、稻茬地等,不用補飼即可達到4—5公斤左右的成雁水平,在繁殖期內(3—6月份)適當增加一些精飼料即可。斑頭雁的繁殖率雖比家禽低,但其草食性能強,飼養一隻體重5公斤的成雁終生僅耗精料3—4公斤。
野生斑頭雁一般4年才能產蛋,一雄配一雌,年產蛋3—6枚。人工養殖經4—5代選種馴養,培育出的新一代斑頭雁可有效改變野生狀態下4年才能產蛋的狀況,一般9個月就能性成熟,年產蛋量也大為提高,達20—30枚。
斑頭雁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比家鵝更抗病,容易養育。小雁生長較家鵝慢,一般養3個月長至3.5公斤即為商品雁,其成本僅需8元左右。
斑頭雁商品價值極高,市場前景廣闊。在廣州,賓館酒家收購家養純種斑頭雁,每隻價在350—400元以上還極為搶手。在福州、上海、北京等地家禽批發市場,2.5—3公斤重的斑頭雁每公斤價都在60—80元,而且有價無貨。
由於斑頭雁一生極少得病,平時一般無須用抗生素,故其肉質不僅鮮、香,還有天然保健綠色食品的美稱,成為賓館深受歡迎的佳品。
斑頭雁飼養在我國還處於空白狀態,是剛剛開始馴養的特禽,種苗奇缺,因此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有巨大的商品消費市場,發展斑頭雁人工養殖,其前景十分廣闊。
斑頭雁是青藏高原特色品種,屬雁形科類,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頭雁有棄卵習性。
斑頭雁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西南等地,秋冬季結群南飛,活動於南方多水的沼澤、平原和山區的湖泊、河谷,以植物為主食,是典型的草食性群集類水禽。人工養殖時,採取斷翅放養,可以大群放牧於草地、稻茬地等,不用補飼即可達到4—5公斤左右的成雁水平,在繁殖期內(3—6月份)適當增加一些精飼料即可。斑頭雁的繁殖率雖比家禽低,但其草食性能強,飼養一隻體重5公斤的成雁終生僅耗精料3—4公斤。
野生斑頭雁一般4年才能產蛋,一雄配一雌,年產蛋3—6枚。人工養殖經4—5代選種馴養,培育出的新一代斑頭雁可有效改變野生狀態下4年才能產蛋的狀況,一般9個月就能性成熟,年產蛋量也大為提高,達20—30枚。
斑頭雁的飼養方法與家鵝基本相同,以草食為主,只要有草的地方都可以飼養。野外飼養可充分利用荒山地、果園放牧飼養,不必建舍。有水源或水面池塘的,四周要用尼龍網或木板圍成2米高的圍牆,讓其天然放養。天然放養的斑頭雁要剪去一邊翅膀,以防飛走。沒有水源的地方,可採用舊房子圈養。每天只需割一定量的青草或用切碎的瓜果、瓜果皮作飼料,產蛋的斑頭雁只需在清晨添加少量的精料即可。在農村,可充分利用農閑的地方種植黑麥草、菊苣、俄羅斯飼料菜、飼用玉米等牧草進行喂養,一般每667平方米(1畝)牧草可養60—70隻中雁。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⑥ 香醇雁怎樣養
香醇雁肉質中富含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且脂肪量少。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餚,也是饋贈親友的首選。所以在養殖業佔有一席之地。今天來跟大家聊一聊香醇雁的養殖管理,僅供參考。
1.溫度控制:成年香醇雁適宜生長的溫度在5℃~27℃之間,而產蛋期的最佳溫度應保持在13℃~20℃。因此若在夏季溫度在30℃以上時,可在運動場上方懸掛遮陽網來降低溫度以免降低香醇雁的採食能力。
2.濕度控制:雁舍濕度不宜過高,應保持適當的乾燥。在清理雁舍的地面以後,鋪上一層細砂,若是地面過濕可以多鋪幾層以控制環境乾燥。
3.日光控制:以自然光為主,如日照時間超過12小時,應注意遮光控制。如果光線太強,應當將雁群趕到有遮陽棚的雁舍內。
4.飼養密度:成雁的飼養密度不宜太大。5周齡的雄雁的密度應為每平方米9~10隻,雌雁應為每平方米13~15隻;8周齡時調整為雄雁每平方米4~5隻,雌雁每平方米8~10隻,末期再調整為每平方米雄雁3隻,雌雁5隻。
5.通風管理:成雁在飼養時要保持良好的通風。在雁舍的棚內應設有通風口以加大通風量。
6.飼料投喂:香鶉雁在不同生長階段要供給不同的飼料,大致說來,發育期可按肉雞飼料配方,生長期和產蛋期可按蛋雞配方。為成雁配置的飼料應包含以下成分:玉米粉55%、豆粕13%、小麥麩30%、魚粉1%,乳酸鈣和多種維生素添加劑、石膏共佔1%。產蛋期可參考育成期飼料配方,隨產蛋高峰期可靈活掌握適當調整,每天喂混合料75克~100克,青飼料適量,每天飼喂3次,自由飲水。若是到了香醇雁品種的成熟期,發現它的臉還不生長,不紅,或者生長過於緩慢,那可以使用一些輔助葯物,比如達龍毛血旺,讓香醇雁外貌更精神,這樣就可以讓香醇雁提早出欄,降低飼料成本了。
⑦ 野鴨和大雁多少天相遇
野鴨和大雁4天能相遇。野鴨從北京飛往南海需要6天,大雁從南海飛往北京需要12天,現在它們分別從北京、南海同時相對起飛,野鴨和大雁則需要4天相遇。
野鴨和大雁都是雁形目的鳥類,從狹義上來講,野鴨指最常見的綠頭鴨,和大雁是不同的;但是從廣義上來說,凡是雁形目的鳥類都可以被稱為「野鴨」,如果從這個層面說,大雁也是一種「野鴨」。
野鴨是水鳥的典型代表,野鴨是綠頭鴨在北半球的俗名。野鴨屬鳥綱、雁形目、鴨科。其數量非常多,是多種野生鴨類的通俗名稱,有十餘個種類。野鴨能進行長途的遷徙飛行,最高的飛行速度能達到時速110公里。
野鴨可以吃嗎
野鴨肉能吃。 雌野鴨體型較小,體長50~56厘米,體重約1千克;雛野鴨全身為黑灰色絨羽,臉、肩、背和腹有淡黃色絨羽相間,喙和腳灰色,趾爪黃色。
飼養綠頭野鴨具有投資省、見效快、收益高的特點,是農戶養殖致富的捷徑。截至2012年2月10日,商品肉用綠頭野鴨養殖成本每隻不超過15元,而市場售價在22~25元之間,每隻可盈利10元左右,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⑧ 非洲雁養殖的需要
非洲雁原產於南非洲,具有一定的飛翔能力、愛清潔,是不太嘻水、性情溫順的、叫聲柔啞的禽種。又稱非洲香醇。在非國、巴西等國家,經馴化養殖,肉食已進入飯店家庭的餐桌,為市場增加了新的飛禽肉食品種,深受消費者歡迎,非洲雁成年體重:雄性3-5公斤,雌性:2-3公斤,幼仔80天:雄性3-4公斤,雌性2-3公斤。 非洲雁有其獨特的野禽風味,營養極為豐富。瘦肉率達95%.通過權威技術部門檢測報告,蛋白質含量為55.41%,脂肪僅含5.02%(,其富含17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堪稱高級滋補食品,是人類食用禽肉的最佳選擇。製作燒烤烹炸,溜爆燉蒸,色香味均為上等,為野味之上品,也具有較高葯用價值。禽蛋味道鮮非,無腥味,黃大清稠,極富營養。是饋贈親友的上品。非洲雁肉有補中益氣,平胃消食、利水消腫之功。對病後體虛、食慾不振、慢性胃炎、水腫及肺結核、低熱患者有良好食療功效。其肉食用者稱「即像鹿肉,又像狗肉」!二:非洲雁的市場前景及銷售市場前景:特禽養殖業是一項極具市場潛力和競爭優勢的產業,諸如自然資源豐富(野生物種、育成的品種品系)、資源成本低(人力、物力、地力)和國際市場競爭力與迴旋空間大(價格優勢、世界華人多及傳統文化)等。然而,若要使特禽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就必須進行體制上、政策上和措施上的改革。近年來,隨著國內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以不滿足於那種一日三餐吃飽喝足的飲食水平,而是不斷的向更新層次轉變觀念,要求「健康、營養非味、無激素,綠色天然」的消費觀念。在這個前提下,特禽養殖以其獨特的兩大優勢(一:大多是有野生馴化而來的飛禽和走禽。二:本身具有獨特的葯用價值),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目前以各種特禽為依託發展的行業正在遙遙預試,但因為目前國內養殖的數量問題嚴重的制約了發展, 非洲雁因為市場養殖數量稀少,所以國內市場能見到的不多,主要供應高檔酒店,目前每公斤在30-40元左右,因為野生資源日益減小,同時有限的人工養殖數量沒有得到規模的發展,嚴重影響了市場正常的發展。除了國內市場急需外,港澳、台灣和東南亞國家、日韓等國的市場潛力極大。 三:非洲雁養殖的優勢:1:抗病力強:因為非洲雁是有野生馴化提純的,可適應各種氣候,一生只需防疫兩次,全國各地均可飼養。2:飼料報酬:非洲雁耐粗飼料,食五穀雜糧,用玉米等加青飼料、草粉就可養殖,要求房舍簡單,圈養、散養均可,一人可養2000隻左右,成年雁6隻/平方米,幼雛150隻/平方米。3:市場需求量大:非洲雁以其獨特的口味和營養價值贏得消費者關注,酒店餐飲業需求量與日劇增。據目前預測,10年內難以滿足市場正常需求
⑨ 大雁是從什麼季節飛回來的
大雁每年春分後飛回北方繁殖,秋分後飛往南方越冬。下面說一下大雁的養殖。
大雁又稱野鵝, 是鴨科雁屬中的鴻雁、灰雁和豆雁等的總稱。大雁軀體肥大, 每隻重4~5 公斤, 羽毛豐滿, 善於高飛, 胸部、腿部肌肉發達, 肉質厚實、味極鮮, 是理想的高蛋白, 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大雁屬季節性大型草食性候鳥, 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大江南北。野生狀態下的大雁一般3 年才能產蛋, 但通過人工馴養後其生產性能大為提高。一般養9~10 個月就能性成熟。
大雁的生活能力很強, 生長發育也很快。一般飼養3 個月可長成3~4 公斤重的商品大雁, 其成本還不到10 元, 因此, 飼養大雁成本僅為家鵝的一半, 但利潤卻是家鵝的3~5 倍。
大雁出殼第一天的大雁苗, 育苗室溫度需要達到28~30℃, 之後每天降1 攝氏度, 20 天逐漸降至與外界溫度基本一致, 就可將大雁苗進行室外放養了。在冬季, 如果沒有一個逐漸降溫的過程, 室內外溫差大, 容易導致大雁苗患感冒等疾病。
剛出殼的大雁苗, 要保證出殼後前24 小時持續光照, 可用15 瓦的燈泡提供光源, 每個燈泡的照射面積為15~20 平方米。這樣有利於大雁苗的正常發育, 增加其免疫力。
大雁苗的消化道容積小, 機能不健全, 其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都較弱, 對飼料的要求較高。在大雁苗出殼後的前幾天投喂小鴨全價顆粒料, 全價料里含有大雁苗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四到五天後, 再加入40% 的青綠飼料以補充纖維素。七天後, 飼料就可以改為玉米秸、青草、青菜等40% 干鮮飼料, 再加入40% 玉米面、15% 豆粕、5% 麩皮混合進行飼喂。
大雁苗階段需要兩次接種疫苗, 進行必要的防疫, 以提高雁苗的抗病性能, 提高存活率。出殼七日內, 接種小鵝瘟活疫苗, 按每隻0.5 毫升的計量頸部皮下注射;25 天時注射復合禽流感疫苗, 按每隻2 毫升的計量頸部皮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