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讀研的成本有多高哪些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非常大。小學二年級轉復讀一年,高考復讀一年,考研完成二戰一年,這三年的沉寂成本,加上原來25歲的研究生畢業,25歲到28歲應該賺的錢數不清,更多的是時間成本!!有時候,靜下心來想一想,就很累。你覺得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為自己的命運努力,你還是得不到你想要的。看著別人的每一步都很順利。25歲研究生畢業,找一份滿意的工作,娶妻生子,估計就是這樣過來的。但是今天,我學到了很多,那就是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就算後悔也要做完。
同等學力在職研究生:此類在職研究生免試錄取。你選好大學專業後,符合大專以上學歷的可以直接上課。大多數學院實行兩年學制。本科畢業3年以上,取得學士學位的考生,可以參加神朔考試,領取學位證書。論文答辯1年內完成,也就是說如果順利的話,大家3年左右就能拿到研究生學歷證書。
❷ 碩士研究生,一個月的補貼有多少呢
碩士研究生每年入學的時候可能大家都覺得學費比本科的要高,一般專業的學費是8000元左右,但是如果是管理類的研究生那學費很多就會在10000以上,但是上研究生也相當於是掙錢,每個月會有600元的補助,那一年就是7200元,這樣算下來和學費沒有差多少。知識是無價的,而且你去找工作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職位是需要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有的人也會說工作以後還有工作經驗,現在很多公司要求要有工作經驗,確實有工作經驗也加分,但是相對來說還是覺得先提升學歷會比較好一點。
❸ 在國內,考研的花費總預算
首先是復習備考的成本,除了吃飯、房屋租金、日用品消耗這種非考研專用花費以外,包括考研參考書300~500元,輔導班800~1600元,報名費150元,為考研進行的人際交往費用和交通費用600~1000元。總計1800~3450元。
復習備考的費用,屬於考研的直接成本,總計不超過3000元的花銷,基本不成為一些人不參加考研的理由。
讀研的學費因高校、專業不同而不同,2~3年學費大體在6000~25000之間,有些專業甚至更高,這成了很多人考研路上的重要阻礙。學費問題在有些高校可以通過貸款解決,這就要求考研人事先探明目標學校的政策再進行報考。
在所有成本中,讀研的間接成本是隱藏的,因而是最可怕的。
決定自己是否選擇考研應該主要關注考研的間接成本。
這類間接成本包括放棄未來2~3年工作的薪水及職場發展,研究生畢業後就業面更窄的風險,和留學的機會。有些人活動能力很強,適合在職場打拚,也許2~3年後已成為部門負責人,管理手下的若干研究生;有些人沒能讀上能發揮自身特長的研究生專業,結果畢業後擇業面很窄,原有的優勢也喪失殆盡了;有些人英語出色,又承受得起留學的成本,卻在國內的研究生院繼續接受著國內的教育。
在考慮這些因素的情況下,考研的成本將會很難計算,不考研的收益也不得而知。所以一定要根據以上幾方面的成本因素綜合考慮再下決心是否考研。
對於工作比較理想的在職考研人來說,必須考慮進來的因素更多。
黃林從外國語學院本科畢業後,在一家從事中韓外貿的公司做業務員,才畢業兩年,她就已經獨立負責幾個客戶,平均每月的收入已超過萬元。對於考研這件事情,她的態度很明確:「如果參加考研,考不上還好,萬一考上研究生,自己在公司這邊放棄的不僅僅是幾個客戶和每年十幾萬的收入,更是本該在讀研期間拿到的更多客戶,甚至可能是大客戶。對我來講,讀3年研究生,損失是慘重的。」
「而且,等研究生畢業出來時,一切的客戶資源都要從頭開始。人家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讀研對我來說,簡直是順流而下,主動倒退。」
對於這類在職考研人來講,還要考慮以下成本:
放棄現有人際資源、工作經歷
自視更高,期望更多
年齡更大,也許不再有拼搏的激情
❹ 能不能給我核算一下考研的成本和讀研的成本
考研的成本分不同類,有的需要租房,有的則不需要,另外就是報名費,書本費和報班的費用,這要依據個人來看,可多可少。讀研的成本主要就是學費和生活費,現在都是自費了,但是各院校的獎助政策覆蓋也很好,所以說讀研成本不再是問題,只要好好學習,拿到獎學金就可抵消還有剩餘。
❺ 如果你大學本科畢業後在攻讀研究生,是列出各種可能的機會成本如果從純收入角度,你選擇研究生方案的判據
可能的機會成本:學習時間、休閑時間。依據:讀研會提高學歷,畢業工作可以得到更多收入。
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
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機會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選擇後其中一個最大的損失。機會成本會隨付出的代價改變而作出改變,例如被舍棄掉的選項之喜愛程度或價值作出改變時,而得到之價值是不會令機會成本改變的。
而如果在選擇中放棄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首選),那麼其機會成本將會是首選。而作出選擇時,應該要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機會成本最低的選項),而放棄選擇機會成本最高的選項,即失去越少越明智。
❻ 微觀經濟學:什麼是讀研的全部成本
用經濟學來考慮成本那麼就主要考慮以下成本:
第一就是機會成本。就是你為了考研而需要放棄什麼。比如說,你考研需要學費10萬,如果不考研,那麼這10萬可以帶給我多少收益(比如做投資)。還有就是時間,如果不考研,你就可以繼續出去玩了。也可以稱作隱形成本。
第二是會計成本。簡單就是學費等經濟付出。也可以稱作顯性成本。
❼ 求,專業回答!分析你在選擇考研時產生的機會成本有哪些,這些成本最終會影響到你的決策嗎
作為一個本科學生,都要在工作,考研中做出抉擇。近年來,考研人數年年都在攀升,不斷有大學畢業生加入考研大軍。考研,作為定向我們人生軌跡的有一大選擇,不得不為我們深深思考。考研所面臨的成本是不可忽視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精神成本,無一不在我們考慮范圍之內。但考研之後所帶來的社會地位的提升,經濟收入的增加,擇業競爭優勢的增強,也深深吸引著廣大畢業生前赴後繼的加入考研行列。究竟考研能給一個人帶來多大的收益,考研究竟值與不值,下面將從經濟角度分析考研成本與收益,利用統計學方法與知識,理性分析考研利弊。
目錄一、基本假設
二、大學考研成本
三、研究生畢業後收益分析
四、結論
一、基本假設1經濟學基本假設。
由於我們是從經濟學角度討論考研的成本與收益,經濟學基本假設在此適用,具體內容有:
a.理性人假設。人總是理性的,人是趨利避害的,人們總是想用最小的代價去得到最大的利益,體現在考研方面就是在考研時會朝最利於自己的方向選擇,包括專業,學校等,不存在選擇的不適宜以導致的損失。
b.完全信息假設。假設本科畢業生在考研與工作的信息搜集方面是完全的,且不存在所謂的搜尋成本。
c.資源的稀缺性假設。這里主要是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優質的教育資源是稀缺的,大學本科畢業生都想要考到更好的大學的研究生,以導致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2時間成本,風險成本,心理成本及其他成本忽略不計。考研往往面臨著除經濟支出的其他成本,這些成本往往難以核算,這里為便於研究,忽略這些成本與收益。3.考研成本均以考本專業計算。現實中,考研不僅單指本專業考研,還面臨跨專業考研,當然跨專業考研成本更高,但這里只考慮本專業考研,忽略跨專業考研的情況。4.假設考研需要准備時間為一年,學制3年。且不考慮公費讀研,獎學金,助學金等資助情況。
二研究生成本分析首先,從經濟成本看。按經濟學觀點,預算成本有兩種意義:
一是衡量支付能力;二是預測成本收益。因此講,考研在支付能力允許的情況下談經濟成本,必須與經濟收益結合起來,拋開機會收益單單談機會成本毫無意義。因為成本大小是相對收益來講的。所以我們這里討論的經濟成本包括基本支付的成本,包括准備考研的費用,報名費,學費,生活費等其他必要費用。和讀研究生所導致的機會收益的減少,與機會成本的增加。
1.根據一般考研同學的情況,預計准備考研時間為一年,假設本科生准備考研基本費用如下:資料書籍500左右,輔導班500左右;生活費,一個月600(平均),一年准備下來;7200;交通費500/年合計:。89002.讀研究生的直接成本關於研究生收費情況,目前,國家規定如下:計劃內非定向研究生,學費全部由國家和學校提供;計劃外研究生,根據經費來源不同,分為委託培養和自籌資金兩類。委託培養研究生,其經費由委託培養單位負擔,數額由各招生院校根據國家有關條款自行規定,如清華大學的碩士每人每年8000元,博士每人每年10000元,該類畢業生畢業後回委託單位工作;自籌資金研究生,其經費自籌,不再享受國家普通獎學金等。 從收費表可以看出,國內高校的普遍收費都在5000元以上,平均水平在8000元左右,而且熱門專業普遍收費較冷門專業高,保持在10000元以上。但是我們也看到收費並沒有因為學校的牌子好壞而高低,如清華、中山大學、東南大學等每年只收5000元左右,而西北工業大學等也要收6000元以上。收費並沒有因經濟發展程度地區的不同而不同,如地處華東地區的復旦大學等幾所高校收費都在10000元以下,而西南地區的四川大學等幾所高校收費都在8000元以上。同時,收費也沒有因為來自不同經濟發展程度地區的生源不同而不同,各高校對所有生源一視同仁。中華英才網的一項調查也顯示,人們還是比較習慣「免費的午餐」。有2328人參加的調查中,45%的人認為研究生的培養費用應該由國家來負擔;8%的人把皮球踢給學校,認為高校和院系應該自籌經費;只有11%的人同意學生負擔學費。但值得注意的是,有36%的人認為助學貸款是最好的選擇,看來貸款讀書的觀念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有關商業銀行應在研究生貸款上學的項目開發上多投點精力了。(引自網路知道http://..com/question/13213412.html)全國部分高校研究生學費情況(單位:人民幣,來源:http://bbs.kaoyan.com/t2497005p1)
西安交大19000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2000
中山大學18000(三年)
南航15000
北航27000
哈工大6000
東南15000
西北工大18000
華南理工36000(三年)
武漢大學30000(三年)
北理一年8000
根據我們前面的假設,研究生學制為三年,假定居民一年期存款年利率為2.5%根據以上數據計算讀研究生的學費平均是12000元/年,住宿費1200/年,生活費600/月,7200/年研究生直接成本就是20400元/年折算成現值第一年20400元第二年19890元第三年19392.75元直接成本合計59682.75元3.讀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後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當我的投資可以在別處獲得更大收益時,我就會認為我的投資不僅存在正常耗費的成本,而且還存在失去這更大收益的所謂「機會成本」。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面臨考研與工作的抉擇,估算一下讀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或許會對我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正確選擇有所幫助。我們考慮自己在教育上的投入產出。這里我們研究的機會成本就是所謂的隱性成本,包括投資收益和就業成本。
(1)投資收益如果學生所繳納的學費不用於教育投資,而用於其他投資,所得的收益構成機會成本的一部分。若根據以上計算,以一名應屆畢業生三年的學費36000作為主要資本進行投資,其投資收益的計算要靠行業而定,並且存在一定風險,這里我們只考慮儲蓄的情況。我們可以簡單計算將36000元學費存入銀行扣除利息稅後所獲得的利益收入(假設存款利率20%):P=【3600(1+2%)3-36000】*(1-20%)=1043.23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由於投資於教育資本相對較小,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產生較大收益,為方便計算,我們暫時把這部分機會成本忽略不計。(2)就業收益根據中央黨校研究室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每月為1700元。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的薪酬持續一路走低。盡管這樣,我們知道應屆的度研者大多數是重點大學的或者其他本科院校的優秀畢業生。他們畢業後若直接就業,其月收入應高於1700元的水平。這樣看來我們如果把這些讀研者的應屆生月收入定為2000元也不為過。除去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約25200元,那麼應屆生在這三年裡的收益為46800元左右。這項收益構成了應屆生讀研時的隱性成本。以上可以計算顯性成本和隱形成本之和,也即個人經濟上的總機會成本在8萬-10萬元之間。這個數字也只能近似表明應屆讀研機會成本的貨幣表現。由此可見,一名應屆本科生如果直接攻讀三年碩士研究生的機會成本至少也要8萬。對於一些緊俏專業和應用型專業的畢業生如果直接讀研的機會成本只會更高。(參考文獻:應屆本科生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機會成本分析)4.時間成本雖然在本文研究中忽略考研的時間成本與心理成本不計,但仍不可否認考研成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時間與心理成本,這里簡單分析一下。研究生學制一般為三年,並且大部分考生都是在23——26歲這個年齡段讀研,可謂是人生最關鍵的黃金時期。讀研期間是知識結構水平提高,還是心智更加成熟,或者是綜合競爭力上超越了自己和眾多的本科生?又或者是原地踏步,甚至在職業發展方面已經落後於他人?如果選擇考研,可能會喪失很多在社會上的好的機遇,三年研究生讀下來,可能三年前年輕人的拼搏精神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沒有那麼強烈了,這些都屬於研究生時間成本的增加。研究生三年,其實是一種既定方針的實施和延續——利用教育背景的提升來升級自己的理想。所以,如果研究生結束後,目標沒有達到或者與原預期有縮水,就成為了一種「沉澱成本」,也就是之前付出,而今後必須繼續付出才能達到收益效果的相關成本,這種也應該列在研究生的時間成本范疇內。此外,工作經驗成本也不可忽略。三年的工作經驗和三年的碩士學歷哪個更重要?三年前畢業的同學可能現在已經是某公司的業務骨幹之一,而自己仍然是新出爐的大學生。最尷尬的情形要數同屆畢業參加工作的同學後來是自己的面試官,或者進同一家公司是上下級。而這種情況在某些技術型企業尤其平常,這些企業都是靠熟練程度和經驗來劃分職業層級。能夠獲得教育的途徑很多,在職研究生、合作辦學、MBA等方式都可以讓工作精英手握許多教育機構選擇。不過工作經驗的取得卻只有正式工作之後。對於銀行金融類、商業咨詢類等公司,工作經驗是錄取員工的硬性標准之一,一般都會要求求職者擁有三到五年相關工作經驗。這是我們的研究生就是學歷比別人高,也只能望塵莫及了。因此許多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再來考研目的性更明確,比如工程管理、會計學等專業,有了工作經驗就知道未來必須要准備哪些東西,以期待在學校的兩年能夠盡快彌補,然後重新回到職場以獲得比工作前更高的起點平台。5.心理成本年紀大,對人的影響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女生需要問的,男生同樣重要。試想如果有同學提前上學,21歲大學畢業,碩士讀兩年,工作第一年23歲,五年後做到中層經理為28歲;有同學本科復讀,23歲大學畢業,碩士三年,工作第一年26歲,五年後為31歲。年齡越大,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重,壓力也越大。父母的贍養,婚姻家庭的維持,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三年時間看似轉瞬,象牙塔再輕松美好,我們終究要面對社會。對於那些父母期望值比較高,或者家庭經濟條件不甚樂觀的同學,這種壓力會更大。已經付出了那麼大的經濟成本,又花費三年時間讀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大學生還要面臨生育壓力,單位歧視育齡女性的壓力,因而女研究生的心理壓力成本往往大於男性,這其實是個無奈的現實。三、研究生收益分析研究生畢業見習期間普遍年薪在3萬到五萬之間,是本科生的0.8倍到1.5倍,而這一數字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還會增加,在高技術領域以及學術性強的科研機構等行業,這種變化愈加明顯。
四、結論分析考研的成本與收益,並不是想單純的確定考研到底值與不值,不同的人情況不同,本文分析是假設了很多條件,但不是對每一個人都適用,所以研究生到底考不考,還要跟據個人情況而定,在這里僅論述一些通過以上分析所得的啟示。1.理性分析考研,避免盲目考研。當前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很多應屆生把考研當成逃避就業壓力,社會壓力的一條途徑,而並不是處於對自己科研能力的提升,只是盲目跟風。面對考研與工作的抉擇,我們要理性分析考研的後果,象牙塔不是世外桃源,最終還是要進入社會,畢竟社會需要的是實幹家,避免過高預期落空。2.提高研究生成本意識,珍惜讀書機會從前文中我們了解到,讀研成本確實很高,不論是金錢,時間,心理等各方面成本,都不可忽略,我們付出成本就是想取得收益,所以廣大考生要緊緊抓住讀研究生這一提升我們能力與知識,技能的機會,充分利用高校寶貴的教學資源,以最少的機會成本取得更大的收益。從而在畢業後實現人生價值,奉獻社會。3.加強教育投資,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從政府方面來講,要增加教育投資,教育投資是開發智力、發展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一個關鍵。從長遠看,教育投資是效益最大的一種投資。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對教育的投資。4.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大學教育要因材施教,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健康成長成才,幫助學生熟悉國家就業政策,了解社會職業信息,掌握求職技巧,使其正確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也是避免盲目考研的途徑之一。5.合理擴招,提高學歷文憑的含金量2009年考研國家線大幅跳水,除個別專業有小幅漲分,大部分專業降分幅度10到25分不等。此外,今年碩士研究生的擴招規模達到6.4%,並且增加了5萬的專業碩士招生計劃,使得總招生數量創造了歷史新高,達到47.5萬人。這種形勢下,有部分同學認為考研已經失去了精英教育意義:研究生數量增加,必將導致今後就業壓力增大,與其今後面臨更大壓力,不如現在就放棄考研直接工作。也有部分同學更加堅定要
繼續考研,既然擴招,說明自己被錄取的機會就更大,尤其是被重點大學錄取的可能性就更高。
研究生擴招會使教育資源普及,但過分擴招會使學歷膨脹,使研究生就業壓力更大。當務之急是合理制定擴招計劃,統籌擴招工作。
就業還是考研,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只是一個問題,或者說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怎樣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怎樣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只有結合自身的實際,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為了躲避就業大潮中的浪頭而盲目考研,只會在未來面對更加洶涌的大浪時無所適從。
❽ 如果說上學是一筆交易,大家給分析下讀研的成本與效益。 PS: 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
PS: 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同志啊!
咱學院的人就業還可以吧,
但讀研的話其實去我覺得以後空間大一點,畢竟現在大學畢業生很多。
而關於效益,我認為可以平衡的。
讀研好像可不是很多,有一段時間緩沖,面向社會可以更適應。
加油啦!huster!!
❾ 2、請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考研的收益和成本,並分析自己是否應該考研
一、從經濟來源比較不充盈的角度分析。如果一個家庭相對來說還會因供一個研究生而產生巨大債務和較大後果的,不應該考研,就業後解決家庭生存問題後可在職考。如果家庭處在一般條件下,加把勁便可度過難關,可考慮繼續考研,因讀研後對於服務社會的能力會大大提升,收益也會很快達到一定水平,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可恢復家庭困境。
二、從經濟來源比較充盈的角度分析。作為收益和成本關繫上來看,如果在讀研期間不影響家庭生活基本保障的話,一個持真才實學的研究生進入社會後他的後座力一定是強大的,在某些領域甚至會很快達到高收入層次,最次也會很快達到豐厚收入層次,所以考研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一定要考。反之如就業後再考就會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就算通過作再選擇職業也有很多不便的地方。
❿ 讀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是多少
我這樣想,第一,如果你單純只是看到其他同學上了研就覺得自己也要上的話,這個想法對你毫無幫助,或者說上不上也沒什麼所謂;第二,如果你是工作不順利想要通過上研改變一下目前的情況的話,我覺得你還需要慎重考慮,因為即使你上了研也不能保證將來的一切都能合你的心意,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成本。憑興趣做事當然好,但是你絕不會對所有事都感興趣,而且我們也往往沒有能力憑興趣做選擇,這就是真實的社會。我就是一個工作後又考研的人,工作三年後才想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在考研前有人給我算了一筆經濟賬,結論是以金錢衡量的話我這樣做虧大了(這個帳很容易算,你自己算算)。但好在我的目的並不是想通過考研能預期一個多麼輝煌的未來,所以金錢虧一點我還是覺得值了。說這些無非是想說明,考研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有什麼特別含義,考研也並不一定是一條通向什麼的捷徑。如果你真實的想法就是想要在自己的包裝上多拿分的話,我的建議是工作時上個在職的研就可以了,當然一定要拿下學位。如果你有進一步的想法,大可以接著讀博,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畢業五六年後,你碩士學位有了,工作上也升了部門經理,最重要的怕是早就抱得美人歸了,說不定小bb也會喊爸爸了,而你那讀完三年研的同學又工作兩年,算他發展順利,頂多也就是開經理會坐在你旁邊的一位,如果你倆人都想在工作中更上層樓的話,我想經理級之後靠學歷說話已經是次要的了(政府部門不知道怎樣)。而且作為大齡青年他會很羨慕你哦。
最後,說一句你如果決定要考的話,那就不要猶豫了,一定要趁早啊,越是往後成本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