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經濟學高手解答!!!
(1)生產計算機的機會成本應該用小麥來衡量,不用時間衡量!
中國生產1單位計算機的機會成本是25單位小麥;加拿大生產1單位計算機的機會成本是20單位小麥。
(2)由上問易知,加拿大具有生產計算機的比較優勢,而中國具有生產小麥的比較優勢。
(3)加拿大參與貿易可以從每單位的進口中節省6小時的勞動;中國可以從每單位的進口中節約12小時的勞動。
(4)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加拿大生產計算機,中國生產小麥。計算機的數量是10個單位,小麥的數量是200個單位。整個世界的福利都提高了,或者說兩個國家的福利都提高了。圖我就不畫了,簡單描述一下:兩國的消費可能性曲線都擴張了,這樣就與更高的無差異曲線相切,效用水平更高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B. 計算機研究生畢業好就業嗎
計算機研究生很好就業的。
據工信部統計,雖然中國學習IT的學生很多,但IT人才仍然非常奇缺,因為在在IT人才中出現了嚴重的瓶頸,即大多數IT人員為基層人才,中高級人才還是供不應求。鑒於這一客觀事實,計算機研究生還是很有前景的。
讀計算機研究生投入與產出分析如下:
1)機會成本。這是個經濟學問題。讀研的機會成本的確是很高。任何人都可以簡單地計算出來。所以,我也不贊成所有的人都去讀研。讀研只適合那些痛感數學在編程中的極端重要性的人。如果對理論工具和理論思維的極端重要性沒有切膚的認識,那麼讀研的價值幾乎為0;讀研的好處在於:A,把你自己放在一個學術和工程的交叉點上;B,讓你具備了進入微軟等世界頂級軟體研發機構的可能性;記住只是可能性。但是不讀研這種可能性為0;C,如前所述,如果沒有讀研的機會,你也就沒有靜下心來好好鑽研幾年理論的機會;一邊工作拿高薪,一邊深入地學習各種理論,諸位認為這可能嗎?我反正認為不可能,我覺得學習鑽研理論最需要的就是一個長期安靜獨處的環境,一邊工作一邊讀書是不可能有這樣的環境的,你會覺得每天都在疲於奔命。而讀研正好可以提供這樣一個環境。我同時還反對整天跟著導師的屁股後面跑,這樣會浪費很多時間。讀計算機的研究生,主要依靠自己去查閱最新文獻,自己去研讀文獻,和導師的口頭交流一個月一次就足夠了,前提還需要導師的水平足夠牛。如果導師的水平不牛,這也沒關系,不理他就是了,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
2)教學質量。就如網上一個人說,全國都是「洪桐縣中無好人」,尤其在計算科學領域,大牛極少。那為什麼還要去讀研?大哉問!把讀研的收獲寄託在名校或名師的名我認為氣上,是註定要失敗的。讀研全靠自學,研究生之間的差距全部體現在自學能力上面。又有人問,既然是自學,為什麼非要讀研?回答是:因為讀研就是為你買一份保險,就是買一份你自學三年之後不會失業的保險。這份保險主要是一種心理上的後盾,讓你在自學過程中經得起誘惑,能夠從容鎮定地去追尋計算機理論發展的堅實足跡,從歐拉,費馬,高斯,康托,圖靈等巨匠那裡尋找方法論的珠寶。倘若沒有這份保證,你在家裡面自學3個月,保證你會被失業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何談安心學習?
3)理論與實踐。這沒有定論,如前所述,管理信息系統,設備驅動開發,工具軟體開發,軟體病毒剖析等等這些工作不太需要創造性,需要的是耐心和經驗,需要的是對既有規范的准確理解,這類開發工作最適合在實戰中提高,理論學習沒什麼作用。但是在人工智慧,模式識別,圖像壓縮,虛擬現實,巨量數據檢索,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圖形學等等領域,理論學習就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這些領域的突破對人類的生活的影響是極其巨大而深刻的。某些領域處於一個極其快速發展的態勢之中,比如計算機圖形學,相信諸君能夠從眾多3D游戲的燦爛輝煌中體認到我的這種說法。在這些領域,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一切都是那麼遙遠,不管你花了多少時間在編程上面。
4)知識結構。首先聲明,我不是一個純粹理論激進分子,即認為除了理論之外,一切都不重要。我認為,純熟的編程技能是最基本但也是最必不可少的技能。沒有這個基礎,一切計算機理論就是空談(研究圖靈可計算性理論的研究者除外)。有了這個基礎之後,一些基本理論學習方向必須重點突破。
C. 邊際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收益、沉沒成本等等是哪門課程可以學到
微觀經濟學
比如說高宏業的那本西文經濟學(微觀)。
D. 求解一道經濟學題目
1、中國生產計算機的機會成本=100/4=25小麥
加拿大生產計算機的機會成本=60/30=20小麥
2、加拿大生產計算機有優勢
3、中國進口計算機節約勞動時間=100-4*22=12
加拿大進口小麥節約勞動時間=22*3-60=6
4、自由貿易條件下,中國生產小麥、加拿大生產計算機
加拿大生產計算機=600/60=10個
中國生產小麥=800/4=200個
E. 關於機會成本 某人決定去參加一個計算機培訓班,這樣,他就不能去打工賺2000元。參加這個培訓班學費2...
2000+2000+200=4200,生活費不管去干什麼都要用,所以機會成本是4200元。徐華留
F. 什麼叫機會成本
說通俗一點,就是某天,你想去賣桔子,又想去看電影,最後,你選擇了看電影,結果那天你如果去賣桔子應該掙的錢,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G. 1計算不發生貿易時各國生產計算機的機會成本.哪個國傢具有生產計算機
(1)中國生產計算機的機會成本為100/4=25,加拿大為60/3=20
(2) 因為加拿大生產計算機的機會成本比中國低,所以加拿大具有生產者計算機的比
較優勢,中國就具有生產小麥的比較優勢。
(3) 如果各國按照比較優勢生產和出口,加拿大進口小麥出口計算機,中國進口計算
機出口小麥。
加拿大進口一單位小麥需要出口1/22單位計算機,摺合成勞動時間來算,生產一單位小麥本國要用3小時,但生產1/22單位計算機本國要用60/22小時勞動,所以加拿大進口一單位小麥相當於用60/22小時的勞動換回本國3小時生產的產品,節省了3-60/22=3/11小時的勞動時間。中國進口一單位計算機需要出口22單位小麥,相當於用22*4=88小時的勞動換回本國需用100小時生產的產品,節省了100-88=12小時的勞動時間。
如果世界價格是1單位計算機交換24單位的小麥,則相當於用60/24小時的勞動換回本國3小時生產的產品,節省了3-60/24=1/2小時的勞動時間。中國進口一單位計算機需要出口24單位小麥,相當於用24*4=96小時的勞動換回本國需用100小時生產的產品,節省了100-96=4小時的勞動時間。
(4) 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加拿大應專業生產計算機,數量為600/60=10單位;中國
應專業生產小麥,數量為800/4=200單位。
H. 請教:關於沉沒成本,機會成本和差異成本的一個具體例子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簡單的講,可以理解為把一定資源投入某一用途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利益。
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差別成本 差別成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差別成本是指可供選擇的不同備選方案之間預計成本的差額。狹義的差別成本是指產量增減變化而形成的成本差別。
根據上面定義
1.機會成本
2.沉沒成本
3.租用的這個,如果是將要租用的話就是機會成本,如果以前租用的費用就是沉沒成本
4.同上
5.差異成本
6.機會成本
7機會成本
8.沉沒成本
I. 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
機會成本所指的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於決策者的機會。例如某農民只會養豬和養雞,那麼養牛就不會是某農民的機會。
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項目才是機會成本,即機會成本不是放棄項目的收益總和。例如某農民只能在養豬、養雞和養牛中擇一從事,若三者的收益關系為養牛>養豬>養雞,則養豬和養雞的機會成本皆為養牛,而養豬的機會成本僅為養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