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本會計 本年累計實際平均單位成本怎麼求
產品的實際平均單位成本一般採用加權平均法進行計算。由於進貨單價的經常性的變化,在每一次出庫的成本不盡相同的情況下;
將每一次出庫的產品的當時的單價乘以數量的積全部加總得到的和,然後除以總數量得到的商即 加權平均單價。
如果價格變動很頻繁,利用EXCEL或者資料庫語言很容易計算,手工則比較麻煩。
拓展資料:
材料成本是取得材料的成本。即為取得材料而發生的一切支出。自製材料的成本,包括在製造過程中耗費的各種材料、工資和其它費用。
委託外部加工材料的成本包括委託加工材料的原價、加工費和發出及運回材料的運雜費用。
外購材料成本一般包括買價、運輸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入庫前的整理挑選費用等。
為了簡化核算,對於采購人員的差旅費,專設采購機構的經費、市內運輸費、企業供應部門和倉庫的經費(包括入庫後對材料的整理和挑選費用),可列作企業管理費,不計入材料采購成本之內。
由於各種材料是分批取得、分批耗用的,而每次取得材料的單價又往往不同,按實際成本計價進行材料核算時,計算耗用材料成本時,可根據不同情況。
分別採用「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等計價方法進行處理。
計算原材料的實際單位成本:
確定出每一種產品的總成本,然後用每一種產品的總成本/每種產品的產量。
單位成本對於分析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單位成本的高低,反映了生產水平、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的好壞。
計算單位成本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了解各種產品單位成本和各成本項目計劃的執行情況。利用單位成本可與同行業先進或國外先進進行比較,找出差距,明確改進方向。同時單位成本也是制定產品價格重要依據之一。
單位成本是指生產單位產品而平均耗費的成本。一般只要將總成本去除以總產量便能得到,是將總成本按不同消耗水平攤給單位產品的費用,它反映同類產品的費用水平。
通常要按月編制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表,分別成本項目反映主要產品的上一年實際平均單位成本、本年份計劃單位成本和本期實際單位成本。
小規模納稅人:
是指年銷售額在規定標准以下,並且會計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規定報送有關稅務資料的增值稅納稅人。
單位成本是生產單位產品平均消耗的費用。它是以企業一定時期生產某一種產品所發生的總成本除以產量求得的。單位成本是反映成本水平高低的指標。
實際單位成本同計劃單位成本比較,與歷史先進水平的單位成本比較,與其他企業同種產品單位成本比較,可以找出差距,尋求挖掘潛力降低成本的途徑。
『貳』 平均計劃完成百分比和平均單位產品成本怎麼算
平均計劃完成百分比=
完成數*月份數(天數)/計劃總數
平均單位產品成本=產品總成本/產品產量
『叄』 計劃成本法計算公式是什麼
計劃成本法的核算公式:
1、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數量×計劃單價。
2、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額。
3、成本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4、材料成本差異率=差異額/計劃成本。
計劃成本法的作用
一是通過計劃價格指導采購,通過分析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控制采購成本。雖然在市場經濟下,物資價格波動較大,但從預算管理的角度來講,計劃成本法依然可以發揮其作用。
二是簡化核算,減少工作量。一個大型企業,材料物資種類繁多,進出貨頻繁,使用實際成本法核算,即便是藉助現有的微機管理,依然是很麻煩的。因此計劃成本法的採用和企業的性質沒有什麼關系,更多的是與企業的規模有關。
『肆』 計劃成本是什麼
企業根據一定期間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根據計劃資料計算的一種預計成本。如購入原材料的計劃成本,產品的計劃成本和工程項目的計劃成本等。
計劃成本的組成項目及其內容、應與實際成本相一致,這樣也能便於比較分析。
購入原材料的計劃成本是根據各項原材料的進價以及供應地點遠近等因素,按組成原材料的實際成本項目計算的。通過它與實際成本比較,可以提示原材料采購成本的節約超支。
產品的計劃成本是根據計劃期的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等的消耗定額,工時定額,費用預算等資料,按規定成本項目計算確定的。它反映了計劃期內應達到的平均成本水平,是降低成本的努力目標,通過它與實際成本進行比較,便能了解和掌握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和完成程序,尋找降低產品成本的途徑。
要注意的是,計劃成本與定額成本是不同的,前者是按計劃期內平均定額水平計算的,而後者則是按現行定額計算的;前者反映平均水平,後者反映當時應達到的水平。
『伍』 關於計劃成本的計算問題,求解答。
(1)
1、本月領用材料 計劃成本 3045,實際成本3000。所以,本月領用材料 的「材料成本差異」= 3000-3045 = -45 。即 節約差 45元。
那麼,當月的 「材料成本差異率」= -45/3045= -1.4778%
2、月初原材料計劃成本 + 本月采購入庫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10000+10000 =20 000元
3、因為 當月的 「材料成本差異率」= (月初的材料成本差異 +本月入庫材料的 材料成本差異)/ (月初原材料計劃成本 + 本月采購入庫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150+本月入庫材料的 材料成本差異)/ 20 000 =-1.4778%
求得 「本月入庫材料的 材料成本差異」=-145.56元
又因,「本月入庫材料的 材料成本差異」= 本月收入材料的實際成本 - 本月采購入庫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145.56 = 本月收入材料的實際成本 - 10 000
所以,「本月收入材料的實際成本」=9854.44元 。
(2)
1、月末結存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 月初結存計劃成本 -當月采購計劃成本-本月領用計劃成本 =10000+10000-3045 = 16955元
2、月末 材料成本差異 余額 = 月末結存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 材料成本差異率 =16955* -1.4778% = -250.73元
3、月末結存材料實際成本 - 月末結存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 = 月末 材料成本差異余額
月末結存材料實際成本=月末結存的 原材料 計劃成本+月末 材料成本差異余額 = 16955-250.73 = 16704.27元
『陸』 計劃成本法核算涉及的公式有那些
沒有寫錯,全對了。公式很詳細,沒有什麼好補充的了,這些東西是要理解的,光憑記憶的話是學不好的,理解了的話這些公式是不用背的。
計劃成本的最終結果其實和加權平均法是一致的(採用上月材料成本差異率計算本期發出存貨實際成本的除外)。
使用計劃成本的主要目的是考核與控制采購成本與生產成本以及簡化平日存貨成本計算的。計劃成本一般都是結合實際來制定的,想一下預算是怎麼樣的吧,比如你在作一樣事情前結合以住與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計算一個大致的花銷,那麼這個大致的花銷就是計劃成本。比如說預借的差旅費就可以看做是計劃成本。
舉個例子:一個企業采購鋼材,計劃成本為每噸3000元,結果采購了10噸共花了31000元,那麼實際上就是超支了。一共超支了10000萬元,這一萬元就會計入到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當中去(借方)。
期初的材料計劃本與材料成本差異的差值就是材料的實際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的賬戶的借方為正貸方為負)。
『柒』 平均成本的計算公式
平均成本是指單位產量的成本,具體地:
平均總成本=總成本/總產量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總產量
平均可變成本=可變成本/總產量。
『捌』 計算「平均計劃完成百分比」和「平均單位產品成本」,求解~謝謝~
您好,以下是計算:
平均計劃完成百分比=733/(198/0.9+315/1.05+220/1.1)=102%
平均單位產品成本=(198*15+315*10+220*8)/733=10.75
公式:
平均計劃完成百分比=完成數*月份數(天數)/計劃總數
平均單位產品成本=產品總成本/產品產量
單位產品成本是單位產品成本指標是反映勞動有效性的經濟核算指標之一,它反映企業生產單位產品平均支出的各項費用的總和,是衡量企業工作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
單位產品成本指標是反映勞動有效性的經濟核算指標之一。
這些費用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提取的職工福利基金、廢品損失、停工損失、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銷售費等項目。也可歸納為材料、工資、費用三大類。計算單位產品成本,是為了考核各種產品單位成本計劃目標的完成情況,還可以與歷史水平比較,或與生產同種產品的企業比較,從而找出差距,挖掘潛力,降低成本。在價格既定的條件下,單位成本愈低,單位產品實現的利潤越多;反之,企業的利潤就越少。
單位產品成本是指生產單位產品而平均耗費的成本,一般只要將總成本除以總產量便能得到,是將總成本按不同消耗水平攤給單位產品的費用,它反映同類產品的費用水平。
計算單位產品時,先確定出每一種產品的總成本,然後用每一種產品的總成本除以每種產品的產量。
單位產品成本的計算公式是:單位產品成本=產品總成本÷該產品入庫數=直接成本(直接人工、材料等)+間接成本(管理員工資、設備折舊攤銷等)÷產品總數(不包括未完工產品)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期末一般都存在沒有完工的在產品,所以上述成本都應該按完工程度在產成品與在產品之間分配,最後確定出產成品的總成本,除以這種規格產品的數量,就得到單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