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先進先出法怎麼計算
先進先出法是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它是根據先購入的商品先領用或發出的假定計價的。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期末存貨額,比較接近市價。
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的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例如:
假設庫存為零,1日購入A產品100個 單價2元;3日購入A產品50個 單價3元;
5日銷售發出A產品50個,則發出單價為2元,成本為100元。
先進先出法假設先入庫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庫存材料就是最近入庫的材料,因此發出材料按先入庫的材料的單位成本計算。
先進先出法的運用
先進先出法是指根據先購進的存貨先發出的成本流轉假設對存貨的發出和結存進行計價的方法。以先進先出法計價的庫存的商品存貨則是最後購進的商品存貨。市場 經濟環境下,各種商品的價格總是有所波動的,在物價上漲過快的前提下,由於物價快速上漲,先購進的存貨其成本相對較低,而後購進的存貨成本就偏高。這樣發出存貨的價值就低於市場價值,產品銷售成本偏低,而期末存貨成本偏高。但因商品的售價是按近期市價計算,因而收入較多,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不符合配比原則,以此計算出來的利潤就偏高,形成虛增利潤,實質為「存貨利潤」。
因為虛增了利潤,就會加重企業所得稅負擔,以及向投資人分紅增加,從而導致企業現金流出量增加。但是從籌資角度來看,較多的利潤、較高的存貨價值、較高的流動比率意味著企業財務狀況良好,這對博取社會公眾對企業的信任,增強投資人的投資信心,而且利潤的大小往往是評價一個企業負責人政績的重要標尺。不少企業按利潤水平的高低來評價企業管理人員的業績,並根據評價結果來獎勵管理人員。此時,管理人員往往樂於採用先進先出法,因為,這樣做會高估任職期間的利潤水平,從而多得眼前利益。
運用先進先出法的注意事項
先進先出法,期末材料按照最接近的單位成本計算,比較接近目前的市場價格,因此資產負債表可以較為真實地反映財務狀況;但是由於本期發出材料成本是按照較早購入材料的成本進行計算的,所以計入產品成本的直接材料費用因此可能被低估,等到這些產品銷售出去就會使利潤表的反映不夠真實。
先進先出法的適用性
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先進先出法適用於市場價格普遍處於下降趨勢的商品。因為採用先進先出法,期末存貨余額按最後的進價計算,使期末存貨的價格接近於當時的價格,真實的反映了企業期末資產狀況;期末存貨的帳面價格反映的是最後購進的較低的價格,對於市場價格處於下降趨勢的產品,符合謹慎原則的要求,能抵禦物價下降的影響,減少企業經營的風險,消除了潛虧隱患,從而避免了由於存貨資金不實而虛增企業帳面資產。這時如果採用後進先出法,在庫存物資保持一定余 額的條件下,帳面的存貨計價永遠是最初購進的高價,這就造成了存貨成本的流轉與實物流轉的不一致。
先進先出法的優缺點
其優點是使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計價以調整 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而且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 值和當期利潤。
在通貨膨脹情況下, 先進先出法會虛增利潤,增加企業的稅收負擔,不利於企業資本保全。而且,先進先出法對發出的材料要逐筆進行計價並登記明細賬的發出與結存,核算手續比較煩瑣。
㈡ 先進先出法怎麼算
會計先進先出法公式:先進先出法是指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具體方法是:收入存貨時,逐筆登記收入存貨的數量、單價和金額;發出存貨時,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逐筆登記存貨的發出成本和結存金額。
優點、缺點及適用范圍
(1)先進先出法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發出成本,但較繁瑣;
(2)如果存貨收發業務較多、且存貨單價不穩定時,其工作量較大。
(3)在物價持續上升時,期末存貨成本接近於市價,而發出成本偏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物價下降時,則會低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
㈢ 用先進先出的方法計算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利潤,銷售毛利
一、先進先出法
1.3月10日實現銷售收入=100萬公斤*5.5元/公斤=550萬元
3月20日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公斤*7元/公斤=350萬元
三月份共實現銷售收入550萬元+350萬元=900萬元
2.3月10日確認銷售成本=10萬公斤*3元/公斤+40萬公斤*4元/公斤+50萬公斤*5元/公斤=440萬元
3月20日確認銷售成本=10萬公斤*5元/公斤+40萬公斤*6元/公斤=290萬元
三月份共確認銷售成本=440萬元+290萬元=730萬元
3.三月份實現銷售利潤=900萬元-730萬元=170萬元(在不考慮其他費用的情況下,銷售利潤=銷售毛利)
4.結存商品成本=25萬公斤*6元/公斤=150萬元
二、加權平均法
1.銷售收入=100萬公斤*5.5元/公斤+50萬公斤*7元/公斤=900萬元
2.銷售成本=(10*3+40*4+60*5+65*6)*150/(10+40+60+65)=754.29(萬元)
3.銷售利潤(毛利)=900-754.29=145.71(萬元)
4.結存商品成本=(10*3+40*4+60*5+65*6)-754.29=125.71(萬元)
㈣ 「先進先出法」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例如存貨情形如下;
1、1月1日進貨10個每個5元,小計50元。
2、4月1日進貨10個每個6元,小計60元。
3、8月1日進貨10個每個7元,小計70元。
4、12月1日進貨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
假設在12月31日存貨數量為15個,則期末存貨價值為12月1日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8月1日5個每個7元小計35元,總計存貨價值為115元。
1、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2、先進先出法以實地盤存制為基礎計算的結果與永續盤存制相同。
3、在先進先出法下,存貨成本是按最近購貨確定的,期末存貨成本比較接近現行的市場價格。
4、當物價上漲時,先進先出法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當物價下跌時,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5、先進先出法的優點是使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大。
(4)先進先出法怎麼算銷售成本擴展閱讀
1、先進先出法的優點:
最大優點:同一個批次下,入庫和出庫的成本價保持不變,因此不會發生因漏錄單據、補錄單據、成本重算等操作造成的成本變化,減小對賬難度。
先進先出法可以隨時結轉品項發出成本,因此在出庫單、調撥單、盤點單上可以隨時看到出庫單價。手工操作較為繁瑣,但依靠系統則可大大降低手工操作量。
2、先進先出法的缺點:
最大缺點:先進先出方式嚴格依賴批次號,因此無法在庫存結零情況下繼續出庫(因為無法在庫內找到批次號)。
當有較多庫存時,如果進貨價格持續上漲,則期末時品項成本接近於市場價格,但是由於出庫的貨品仍然是漲價前的批次,因此導致發出成本偏低,這樣可能會高估企業當期的利潤和庫存品項價值,引起決策偏差。同上,反之,會低估企業品項價值和當期利潤。
㈤ 存貨計價先進先出法計算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先收到的存貨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
具體的做法是:接收有關存貨時,逐筆登記每一批存貨的數量、單價和金額;發出存貨時,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計價,逐筆登記存貨的發出和結存金額。
先進先出法是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它是根據先購入的商品先領用或發出的假定計價的。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期末存貨額,比較接近市價。
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的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先進先出法,期末材料按照最接近的單位成本計算,比較接近目前的市場價格,因此資產負債表可以較為真實地反映財務狀況;
但是由於本期發出材料成本是按照較早購入材料的成本進行計算的,所以計入產品成本的直接材料費用因此可能被低估,等到這些產品銷售出去就會使利潤表的反映不夠真實。
(5)先進先出法怎麼算銷售成本擴展閱讀:
存貨計價方法的不同是由於存貨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不一致和同質的存貨實際取得的成本不同而產生的。存貨流轉包括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兩方面。在通常情況下,外購存貨或自製存貨與出售商品的成本流轉是不一致的,因此產生了存貨成本在庫存與銷售之間的分配問題。
為了恰當反映存貨流轉,在確定存貨計價的方法時,要堅持以下標准:
① 以歷史成本為基礎;
② 堅持客觀性原則,如實反映銷售成本與期末存貨價值;
③ 堅持謹慎性原則,保證企業所有者和潛在投資者作出決策時,盡可能規避風險,使風險收益最大化。同時,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還受客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時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安排,科學決策。
㈥ 結轉銷售成本金額是怎麼算出來的
對於銷售成本的結轉,可以從下列三種方法考慮:
第一種:收入百分比法
第二種: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
第三種:進銷台賬法
收入百分比法
一般在商業企業中,當成本與價格之間也即毛利率比較均衡時,可以運用收入百分比法結轉,但這種方法不適用於工業企業。
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
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適用於前後進價相差幅度不大且月末定期計算和結轉銷售成本的商品。
它是根據主營業務收入的商品數量*庫存商品的商品單價。
進銷台賬法
進銷台賬適用於進銷商品庫存量比較大的商貿企業,啟用進銷台帳,財務人員可以了解每種商品的出入庫、結存情況,月底自動計算每種商品的出庫成本。
結轉銷售成本的會計分錄
1.領用原料及支付工資時:
借:生產成本
貸:原材料
貸製造費用
貸應付職工薪酬
2.完工產品入庫時做:
借:庫存商品
貸:生產成本
3.結轉銷售成本時
借:主營業務成本={(期初產品成本+本期入庫產品成本)/期初產品數量+本期入庫產品)}**產品銷售數量
貸:庫存商品
結轉銷售商品成本是指銷售商品時發生的成本的結轉。商品銷售成本的結轉,有隨銷售隨結轉和定期結轉兩種做法。隨銷售隨結轉即在商品銷售的同時結轉成本,定期結轉一般在月終一次結轉成本。結轉銷售成本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分散結轉方式,一種是集中結轉方式。商品銷售成本結轉的方式:
1、分散結轉方式是按照庫存商品明細賬戶逐一計算商品銷售成本,逐筆登記結轉的方式。這種方式計算工作量較大,但能提供每個品種的商品銷售成本詳細資料。
2,集中結轉方式是按照庫存商品明細賬戶的期末結存數量乘以進貨單價,計算出期末結存金額,然後按大類匯總,在商品類目賬上倒算出商品銷售成本,並進行集中結轉,不再逐筆計算和結轉每個品種的商品銷售成本的方式。這種方式工作簡化,但不能提供每一種商品的銷售成本。
摘要
對於銷售成本的結轉,可以從下列三種方法考慮:第一種,收入百分比法第二種,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第三種,進銷台賬法。結轉銷售商品成本是指銷售商品時發生的成本的結轉。商品銷售成本的結轉,有隨銷售隨結轉和定期結轉兩種做法。
㈦ 先進先出法下算成本怎麼算啊
先進先出法是指根據先入庫先發出的原則,對於發出的存貨以先入庫存貨的單價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的具體做法是:先按存貨的期初余額的單價計算發出的存貨的成本,領發完畢後,再按第一批入庫的存貨的單價計算,依此從前向後類推,計算發出存貨和結存貨的成本.
先進先出法是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它是根據先購入的商品先領用或發出的假定計價的。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期末存貨額,比較接近市價。
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的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編輯本段]實例
例一
假設庫存為零,1日購入A產品100個單價2元;3日購入A產品50個單價3元;
5日銷售發出A產品50個,則發出單價為2元,成本為100元。
先進先出法假設先入庫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庫存材料就是最近入庫的材料,因此發出材料按先入庫的材料的單位成本計算。
例二
對銷售而言,先獲得的存貨先銷售出去,使留下存貨的日期離現在越近,存貨價值越接近現在的重置價值。在物價上漲時,此法會導致較低的銷貨成本,較多的盈餘。
例如存貨情形如下;
1、1月1日進貨10個每個5元,小計50元。
2、4月1日進貨10個每個6元,小計60元。
3、8月1日進貨10個每個7元,小計70元。
4、12月1日進貨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
假設在12月31日存貨數量為15個,則期末存貨價值為12月1日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8月1日5個每個7元小計35元,總計存貨價值為115元。
對電腦數據結構而言,稱為排序的數據進出方式,從一端進,從另一端出,就好像排隊一樣。
[編輯本段]先進先出法和後進先出法的區別
1、先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先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
2、後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後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
上述兩種方法均指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而與存貨本身實際發出先後順序無關。
比如:3月1日購買A產品3個,單價:8元/個;
3月5日購買A產品9個,單價:7元/個;
3月初A產品餘2個,單價:10元/個。
3月發出A產品8個。
這發出的8個A產品計價分別為:
(1)、先進先出:2*10+3*8+3*7=65元;
(2)、後進先出:8*7=56元。
㈧ 先進先出法計算並結轉銷售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492923.25(333*1480.25)
貸:庫存商品 492923.25
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First In First Out、FIFO) 先進先出法是指根據先入庫先發出的原則,對於發出的存貨以先入庫存貨的單價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的具體做法是:先按存貨的期初余額的單價計算發出的存貨的成本,領發完畢後,再按第一批入庫的存貨的單價計算,依此從前向後類推,計算發出存貨和結轉存貨的成本。
銷售成本
銷售成本是指已銷售產品的生產成本或已提供勞務的勞務成本以及其他銷售的業務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兩部分,其中,主營業務成本是企業銷售商品產品、半成品以及提供工業性勞務等業務所形成的成本;其他業務成本是企業銷售材料、出租包裝物、出租固定資產等業務所形成的成本。
㈨ 銷售成本怎麼算
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程序,有順算和倒算兩種方法。順演算法先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再據以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倒演算法先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再據以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順演算法的計算公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商品銷售數量×進貨單價
期末結存商品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
倒演算法的計算公式:
期末結存金額=期末結存數量×進貨單價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期初結存金額+本期增加金額-本期非銷售減少金額-期末結存金額
按照以上計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點,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購入的商品進價作為出售或發出商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即先購入先銷售。因此,每次發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庫存最久的存貨,期末庫存則是最近購入的商品。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先入庫必須先發出的商品,如易變質的鮮活商品。
根據A商品明細賬資料,7月份的商品銷售成本計算如下:
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先進先出法計算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80=560(元)
採用先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可以逐筆結轉,不需計算商品單價,但工作量較大,如購進批次多,而單價又各異,則計算工作較為復雜,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簡單的企業。
(二)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以每種商品庫存數量和金額計算出加權平均單價,再以平均單價乘以銷售數量和期末庫存金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金額+本期購入金額)/(期初庫存數量+本期購入數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銷售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期末庫存金額=期末庫存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例】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加權平均單價=(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
=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36=472(元)
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計算結果亦較准確,但工作量較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少,前後進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三)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在每次購入商品以後,根據庫存數量及總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結存金額+購進金額)/(結存數量+購進數量)
【例】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7月4日進貨後平均單價=(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進貨後平均單價=(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銷售商品成本按銷售時的加權平均單價計算如下:
7月13日商品銷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銷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銷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銷售成本合計1 300(包) 3 055(元)
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但也存在企業經營商品品種多,每月進銷業務頻繁時計算工作量較大的問題。一般適用於品種簡單,前後進貨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四)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作為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銷售成本=每批商品銷售數量×該批商品實際進貨單價
採用個別計價法,會計部門應按進貨批次設置商品明細賬;業務部門應在發貨單上註明進貨批次;倉庫部門應按進貨批次分別堆放商品。
這種方法便於逐筆結轉商品銷售成本,計算比較正確,但工作量較大,適用於直運商品和進貨批次少、銷售能分清進貨批次的商品。
(五)後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種庫存商品的最後購進的商品進價成本作為計算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時,先按最後一次購進的進貨單價計算,最後一次購進的商品銷完了以後,再依次向上一次推進計算。
【例】仍以資料為例,用後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庫存商品金額。
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後進先出法計算:
商品銷售成本
=(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00=400(元)
從上例計算結果看,採用後進先出法,在購進單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高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低成本,毛利亦為最少。在購進單價連續下降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低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高成本,毛利亦為最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種對商品銷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計的毛利率(按上季實際毛利率或本季計劃毛利率)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其計算公式如下:
商品銷售成本=本月商品銷售額×[1-上季實際(或本季計劃)毛利率]
採用毛利率法,計算手續簡便,但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不夠准確,因為這種方法是按照企業全部商品或大類商品計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兩個月採用,季末應選用其他五種成本計算方法中的一種進行調整。一般適宜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有困難的企業。
㈩ 如何使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發出材料的成本
一,先按存貨的期初余額的單價計算發出的存貨的成本,領發完畢後,再按第一批入庫的存貨的單價計算,依此從前向後類推,計算發出存貨和結轉存貨的成本。
例:假設庫存為零,1日購入A產品100個單價2元;3日購入A產品50個單價3元;
5日銷售發出A產品50個,則發出單價為2元,成本為100元。
二,先進先出法是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是根據先購入的商品先領用或發出的假定計價的。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期末存貨額,比較接近市價。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先發出存貨按先入庫的存貨單位成本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的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三,先進先出法物料的最新發出(領用)以該物料(或該類物料)各批次入庫的時間先後決定其存貨發出計價基礎,越先入庫的越先發出。採用先進先出法時,期末結存存貨成本接近現行的市場價值。
舉例:例一假設庫存為零,1日購入A產品100個單價2元;3日購入A產品50個單價3元;5日銷售發出A產品50個,則發出單價為2元,成本為100元。先進先出法假設先入庫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庫存材料就是入庫的材料,因此發出材料按先入庫的材料的單位成本計算。
例二對銷售而言,先獲得的存貨先銷售出去,使留下存貨的日期越來越近,存貨價值越接近重置價值。在物價上漲時,此法會導致較低的銷貨成本,較多的盈餘。例如存貨情形如下;1、1月1日進貨10個每個5元,小計50元。2、4月1日進貨10個每個6元,小計60元。3、8月1日進貨10個每個7元,小計70元。4、12月1日進貨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假設在12月31日存貨數量為15個,則期末存貨價值為12月1日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8月1日5個每個7元小計35元,總計存貨價值為115元。對電腦數據結構而言,稱為排序的數據進出方式,從一端進,從另一端出,就好像排隊一樣。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的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是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同時,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