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作業總成本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作業總成本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5-12 02:36:50

1. 什麼是作業成本法(概念、基本原理)

概念:作業成本法又稱ABC成本法,BC成本法是根據事物的經濟 、技術等方面的主要特徵,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統計、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點與一般,從而有區別地採取管理方式的一種定量管理方法。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

  1. 「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

  2.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3. 作業成本法在精確成本信息,改善經營過程,為資源決策、產品定價及組合決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廣泛的贊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先進的公司已經實施作業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會計系統,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2. 作業成本法

欄 目 樹 形 導 航

虛擬主機 論壇

[首頁] [網路文學] [等級考試] [入黨申請] [論文中心]

-------------------------

您現在的位置: 湖工學生聯盟 >> 論文中心 >> 管理 >> 成本管理 >> 文章正文

|
論文中心首頁
|
經濟
|
管理
|
法學
|
理學
|
工學
|
醫葯
|
文學
|
教育
|
藝術
|
哲學
|
文化
|
政治
|

|
社會
|
論文指導
|

論作業成本法

[ 作者:佚名 |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 點擊數:179 | 更新時間:2005-3-30 ]

關鍵詞:作業,成本庫,價值鏈,作業成本法,適時生產制度,製造成本法,責任會計制度,戰略成本管理
第一章 作業成本法的理論概況
本章擬就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又譯為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以下簡稱ABC)的歷史、產生依據、概念體系等三個方面對ABC的理論概況作以介紹。
第一節 ABC的歷史
ABC起源於美國,較有影響力的主要有以下幾位學者的觀點:
(一)科勒(Kohler, Eric L.)的作業會計思想。科勒的作業會計思想,主要來自於對20世紀30年代的水力發電活動的思考。在水力發電生產過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間接費用所佔的比重相對很高,這就從根本上沖擊了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時比例分配間接費用的方法。其原因是,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本文指製造成本法),預先假定了一個前提,即:直接成本在總成本中所佔的比重很高(如工業革命以來,機器大生產中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體)。科勒提出的會計思想,主要有以下觀點:
1、 作業(activity), 指的是一個組織單位對一項工程、一個大型建設項目、一個規劃或重要經營事項的具體活動所作的貢獻,或者說某一個部門的某一類活動;作業在現實生產活動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時才第一次被運用到成本核算和生產管理之中。
2、 作業賬戶(activity account),對每一項作業設置一個作業賬戶,對其相關的作用(貢獻)和費用進行核算,對作業的責任人,要能進行控制,即是說,同一個責任人控制的作業活動才是一項獨立的作業。
3、 作業賬戶的設置方法是,從最低層、最具體、最詳細的作業開始,逐級向上設置,一直到最高層的作業總賬,類似於傳統科目的明細賬、二級賬和總賬。
4、 作業會計的假設是,所有的成本都是變動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夠找出具體責任人,控制由責任人實施。
在會計史上,科勒的作業會計思想第一次把作業的觀念引入會計和管理之中,被認為是ABC的萌芽。
(二)斯拖布斯(G.T. Staubus )的會計思想。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業成本法的學者,他分別在1954年的《收益的會計概念》、1971年的《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和1988年的《服務與決策的作業成本計算——決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會計》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業成本觀念。其理論要點有:
1、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而作業會計是一個與決策有用性目標相聯系的會計,同時,研究作業會計首先應該明確其基本概念,如作業、成本、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性)。
2、要揭示收益的本質,首先必須揭示報表目標。報表目標是履行託管責任或受託責任,為投資決策提供信心,減少不確定性,報表中的收益和利潤,與成本密切相關;ABC揭示的成本不是一種存量,而是一種流量。
3、要較好地解決成本計算和分配問題,成本計算的對象就應該是作業,而不是某種完工產品或其對應的工時等單一標准。成本不應該硬性分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更不是根據每種產品的工時來計算分配全部資源成本(無論直接的或間接的),而是應該根據資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額,計算消耗的每種資源的「完全消耗成本」。這並不排除最後把每種產品的成本逐一計算出來,而是說,關注的核心應該是從資源到完工產品的各個作業和生產過程中,資源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耗的,而不是完工產品這一結果。
(三)20世紀末ABC研究的全面興起。當時,計算機為主導的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費用普遍減少,間接成本相對增加,明顯突破了製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較大」的假定。製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時、工作量等分配間接成本的思路,嚴重扭曲了成本。另外傳統管理會計的分析,重要的立足點是建立在傳統成本核算基礎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對實踐的反映和指導意義不大,相關性大大減弱。雖然當時流行許多模型,但是除了所依據的信息相關性值得商榷外,還很抽象、難懂,甚至一些專家都看不懂,其實踐意義就更差了。在這種背景下,哈佛大學的卡普蘭教授(Robert S.Kaplan)在其著作《管理會計相關性消失》一書中提出,傳統管理會計的相關性和可行性下降,應有一個全新的思路來研究成本,即作業成本法。由於卡普蘭教授等專家對於ABC的研究更加深入、具體而完善,使之上升為系統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論並廣泛宣傳,卡普蘭教授本人被認為是ABC的集大成者。其理論觀點有:
1、產品成本是製造和運輸產品所需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成本計算的最基本對象是作業,ABC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產量耗用作業,作業耗用資源。即:對價值的研究著眼於「資源→作業→產品」的過程,而不是傳統的「資源→產品」的過程。
2、認為ABC的本質就是以作業作為確定分配間接費用的基礎,引導管理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成本發生的原因及成本動因上,而不僅僅是關注成本計算結果本身,通過對作業成本的計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較好地克服傳統製造成本法中間接費用責任不清的缺點,並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間接費用在ABC系統中變為可控。所以,ABC不僅僅是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更是一種成本控制和企業管理手段。在其基礎上進行的企業成本控制和管理,稱為作業管理法(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以下簡稱ABM)
ABC的成本雖然是「完全消耗成本」,但是並不同於中國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的成本,因為ABC的成本強調的是「消耗」的成本,未必包括全部生產能力成本,即不一定等於「投入成本」。比如,如果一台機器每月正常產量是100件產品(代表了生產能力和投入成本),但是如果企業只投產了80件,就存在著20件(100件減80件)產品所對應的「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而ABC下產品的成本就不包括「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 ,只指全部投入成本的80%;相反「完全成本法」是原蘇聯模式的照搬,核算的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全部投入成本,指運輸費用和生產、管理、理財費用等全部支出項目,包含了「已利用」和「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

3. 總成本是什麼意思

總成本,是指企業生產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勞務而發生的總耗費。即:在一定時期內(財務、經濟評價中按年計算)為生產和銷售所有產品而花費的全部費用。總成本,記作TC(total cost)。
通過總成本的計算和分析,可以了解掌握計算期的總支出,將總成本與收入、利潤、凈利潤等比較,能獲得有意義的分析指標。
總成本的節約或超支,往往對於分析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有重要意義。
將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相結合,便能進行全面的成本分析。

4. 會計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是什麼意思

1.
總成本是指企業生產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勞務而發生的總耗費。
2.
單位成本是指生產單位產品而平均耗費的成本。
1.
根據成本核算的不同方法,按照其費用的歸集和分配程序,產品總成本是生產某種品種或數量的產品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和人工費用的總和。
2.
一般只要將總成本去除以總產量便能得到。單位成本通常應成本項目分別反映其構成情況。

5. 什麼是作業成本

供應鏈、價值鏈與作業成本法的有機結合 1、作業成本法的涵義 作業成本法以「成本驅動因素」理論為基本依據,認為: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所以將成本分配分為兩個過程,首先通過資源動因的確認、計量,把資源費用歸集到各種作業上,然後再通過作業動因的確認、計量,把作業成本歸集到成本對象,即產品或業務上去[7] [8]。作業成本法把「作業」作為間接費用向成本對象歸集的中間環節,不僅使成本核算信息更加科學、准確,而且找到了一種更為科學的分配間接費用的方法,實現了對傳統成本會計的重大突破。 作業成本法的實施,是企業降低成本的有力武器。它所掀起的「作業革命」,使成本管理發生了質的變化,在管理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9]。 2、供應鏈、價值鏈與作業成本法三者的整合 如果把以供應鏈為基礎的各節點經濟活動作為一系列「作業」,這些作業就會形成一個有機關聯的「作業鏈」,而作業的產出又形成一定的價值,所以作業鏈的形成又表現為價值鏈的形成。因此可以將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為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服務,互相取長補短。 作業成本法通過引入「作業」這一中介環節,使得成本的計算對象更加明細化和精確化,其重點是找出各作業的成本動因,採取措施來降低成本,但它沒有考慮到各作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及由此而產生的各作業成本、價值間的相互關聯性,如果單純地降低作業成本可能導致產品價值的下降,最終可能導致企業競爭力的降低。而價值鏈管理是以顧客需求為導向,以實現價值增值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為目標,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思想方法和技術,達到對整個供應鏈上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有效規劃和控制。在價值鏈理論的指導下,只有充分利用供應鏈一體化管理技術,發揮整個供應鏈的整體協作能力,才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 由上可知,作業成本法的優點在於對企業內部的成本控制,而價值鏈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長處在於企業價值的增值和核心競爭力的培植。將三者進行有機結合不僅能降低產品成本,同時還能提高產品價值,從而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9]。 三、供應鏈、價值鏈與作業成本法有機結合的措施 進行供應鏈分析和作業鏈分析。通過供應鏈分析和作業鏈分析,全面了解掌握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狀況和企業內部作業流程。供應鏈成本管理涉及到很多環節,產品設計工程師、客戶、供應商和製造商等的行為對成本有很大影響,因此需要對供應鏈上的作業進行分析,以降低總成本。 進行價值鏈分析。在供應鏈分析和作業鏈分析基礎上,定量描述並確定整條供應鏈上企業與企業、企業與供應商、企業與顧客之間,以及作業鏈各環節間的價值形成與轉移過程,即進行價值鏈分析。通過分析,找出企業供應鏈價值所佔總成本的比例和增長趨勢,確定作業鏈各環節的價值活動的結構構成,正確區分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以利於進一步優化企業價值鏈。 通過作業成本計算有效進行成本控制。首先進行供應鏈作業成本計算,計算各個作業的成本,通過對作業成本的確認和計量,為進一步改進作業成本管理提供依據。其次提出動態改進方案。利用作業成本計算的數據,站在客戶角度,進一步改進增值作業。最後進行業績評價。從效率、質量和時間上對作業進行評估,評價客戶的盈利能力是否得到增加[10]。 不斷維持鞏固成本優勢,取得成本優勢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