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最小化原則是什麼
擴展閱讀
北京中國石油公司怎麼樣 2025-05-21 08:51:56
貴陽工商代理費用是多少 2025-05-21 08:45:55

成本最小化原則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05 08:04:42

① 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投入要素組合各有什麼條件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系

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投入要素組合各有什麼條件?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系?
1、分析總產量(TP)、平均產量(AP)、邊際產量(MP)的關系;
答:總產量是指在某一給定的時期生產要素所能生產的全部產量。平均產量是該要素的總產量除以該要素的投入量。邊際產量即該產量的增量所引起的總產量的增量。先分析一下總產量和邊際產量之間的關系,即總產量先以遞增的速率增加,後以遞減的速率增加,達到某一點後,總產量將會隨勞動投入的增加而絕對地減少,邊際產量先上升,後下降,達到某一定後成為負值。總產量的変化與邊際產量是致的,即都會經歷先增後減的変化過程當邊際產量上升,總產值以遞增的速率增加,當邊際產量下降時,總產量以遞減的方式增加,當邊際產量為負值時,總產量開始絕對的減少。接下來分析一下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之間的關系,平均產量和邊
際產量都是先上升後下降,但是邊際產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於平均產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額外增加單位要素投入所引起總產量的增量大於增加這一單位要素之前的平均產量,那麼增加這一單位要素的平均產量就大於原來的平均產量,當平均產值達到最大時,平均產量等於邊際產量。
2、分析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和規模報酬變動規律的區別;
在於邊際報酬遞減中,隨著同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數量是遞減的、而規模報酬遞減中,同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要素所生產的產品數量是不変的,僅僅是指生產要素的投入量相較產量是過多了。
3、分析利潤最大化原則和成本最小化原則的區別:
生產的產品數量是不變的,僅僅是指生產要素的投入量相較產量是過多了。利潤最大化是一個市場一般均衡的結果。是廠商在所生產產品的市場可能價格以及要素可能價格這些約束條件下所能達到的利潤最大化。根據利潤最大化的條件(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來決定產量(當然,產品壟斷廠商還可以依次決定產品定價,要素壟斷廠商還可以依次決定要素價格)。成本最小化,則是給定了產量和要素價格,廠商應該用什麼樣的要素組合來進行生產以達到最小成本。是不需要考慮市場產品需求的廠商供給方局部均衡的結果。利潤最大時成本最小的充分條件,而成本最小隻是利潤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一般均衡中的利潤最大化一定是滿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則了的,否則不可能是利潤最大化的。但是成本最小化卻可以在任何產量處得到滿足和實現,並不一定是利潤最大化的產量。
4、分析短期邊際成本曲線(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AC)和短期可變成本曲線(SAVS)的關系;
第一短期邊際成本曲線與短期成本曲線的關系:短期邊際成本曲線SMC與短期成本曲線SAC相交於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N,在交點N上,SMC=SAC,即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於邊際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遞減;在相交之後,平均成本小於邊際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遞增。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相交的N點稱為收支相抵點。
第二短期邊際成本曲線與短期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關系(與上相近)。
以上供參考。

② 利潤最大化原則和成本最小化原則的區別

長久以來,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論曾被萬千人所推崇,甚至被許多人視為天經地義。但如今,這個廣受詬病的理論早已不可避免的走到了窮途末路。因為這個理論帶給社會最大的危害就是在企業在面臨義利選擇的關鍵時刻,他們往往振振有辭的逐利忘義,從而徹底忽視了社會尊重與持續發展,徹底忽視了企業作為一個社會組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甚至突破底線,作惡賺錢。邯鋼就是一個最好的反面教材!
我們之所以說「邯鋼就是一個最好的反面教材」,那是因為,長期以來,邯鋼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而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成本控制」上,並作為一種經驗而廣為推崇。本來,成本控制無可厚非,但是當經營者作為一種績效考核的指標來控制的時候,他們便在義利選擇時不得不見利而忘義,甚至昧著良心「省了」大筆大筆的環保設施費用,為邯鄲倒數第一的環境指數做出了骯臟的貢獻!
這是一個極其深刻的教訓,每一個老闆都應銘記在心間。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但是,企業作為社會化的一個組織,所有的行為都應該自己的底線。追求利潤不是簡單地降低成本,必要的成本、合作方的正常利潤都應該予以確保,絕不能以偷稅漏稅、剋扣工資、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缺斤短兩、破壞環境等不法手段來獲得,一句話,不能見利忘義,而應該仁中取利、義中求財!
切磋QQ:2331471558

③ 微觀經濟學中,如何證明利潤最大化,產量最大化 ,成本最小化均衡條件的一致性

1、既定成本的產量最大化的最優條件:由於邊際技術替代率反映了兩要素在生產中的替代比率,要素的價格比例反映了兩要素在購買中的替代比率,所以,只要兩者不相等,廠商總可以在成本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對要素組合的重新選擇,使總產量得到增加。

在生產均衡點有:

MRTSLK=w/r。

它表示:為了實現既定成本條件下的最大產量,廠商必須選擇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使得兩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兩要素的價格比例。這就是兩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原則。所以,上式可以寫為:

MRTSLK=MPL/MPK=w/r,進一步可以有:

MPL/w=MPK/r。

它表示:廠商可以通過多兩要素投入量的不斷調整,使得最後一單位的成本支出無論用來購買哪一種生產要素所獲得的邊際產量都相等,從而實現既定成本條件下的最大產量。

2、既定產量下的成本最小化的最優條件:為了實現既定條件下的最小成本,廠商應該通過兩要素投入量的不斷調整,使得花費在每一張要素上的最後一單位的成本支出所帶來的邊際產量相等。

這就是廠商在既定產量條件下實現最小成本的兩要素的最優組合原則,該原則與廠商在既定成本條件下生產最大產量的兩要素的最優組合原則是相同的。當生產者的產量目標既定時,生產者可以通過尋找與該等產量線相切的等成本線,確定切點,就可以確定既定產量目標下,能夠帶來最大產量的生產要素的組合。

擴展:

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可以是既定成本條件下的產量最大化,也可以是既定產量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這兩種情況的要素組合點都表現在圖形上,都是等成本線和等產量曲線相切之點。當兩種要素的邊際產量之比等於兩種要素價格之比時,或者每一種要素的邊際產量與它的價格之比相等時,廠商達到生產要素的最優成本組合。同時也說明邊際產量之比時對兩種要素的技術評價,而要素價格之比則是對它們的經濟評價把每一個不同產量下生產要素投入的最優成本組合的點相連而得到的曲線叫做廠商的生產擴張線。生產擴表示當生產要素的價格不變時,對應於每個可能的產出量的要素最優成本組合的軌跡。

供參考。

④ 由生產函數的成本最小化,怎麼求出需求函數

  1. 根據短期生產廠商成本最小化原則:各要素的邊際產量之比等於要素的價格之比。

    即: MP(k)/MP(l)=P(k)/P(l)

  2. 根據生產函數Q=10KL/(K+L),求資本和勞動的偏導數。

    得:MP(k)=10*L的平方/(K+L)的平方,MP(L)=10*K的平方/(K+L)的平方。

  3. 根據MP(k)/MP(l)=P(k)/P(l)
    L的平方/K的平方=4
    得出:L=2K

  4. 所以總成本C=4K+L=6K
    Q=10KL/(K+L) =20K/3
    所以:K=3Q/20
    所以:C=9Q/10

⑤ 簡答既定產量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既定產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將等成本線與等產量線組合在同一個平面坐標圖上。不同的投入組合形成不同的等成本線和不同的等產量曲線。每一條等成本線必定會與某一條等產量線相交於切點。

當生產者的產量目標既定時,生產者可以通過尋找與該等產量線相切的等成本線,確定切點,就可以確定既定產量目標下,能夠帶來最大產量的生產要素的組合。

(5)成本最小化原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LTC曲線的形狀主要是由規模經濟因素決定的。在開始生產時,要投入大量生產要素,而當產量少時,這些生產要素無法得到充分利用,LTC曲線很陡。

隨著產量的增加,生產要素開始得到充分利用,這時成本增加的比率小於產量增加的比率,表現為規模報酬遞增。最後,由於規模報酬遞減,成本的增加比率又大於產量增加的比率。

長期總成本是每一產出水平下可以實現的最低總成本。因為企業在長期可以調整規模,對於任一產出水平,總可以通過對規模的調整來實現最低的生產成本

⑥ 西方經濟學中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區別

西方經濟學中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具體區別:利潤最大化為擁有利潤,並且利潤處於最高點,成本最小化則不一定會有利潤。利潤最大化的點用圖像表示通常處在邊際成本和邊際收入的交點,成本最小點通常處在邊際成本線和平均總成本線的交點。
利潤即總收入減去總成本,利潤最大化指總收入減去總成本最大值的點
成本最小化則是只考慮成本,通常指平均總成本(因為只要在生產,總成本永遠是一直增加的,所以總成本的最小值為沒有售賣時的成本),等於平均變動成本加上平均固定成本,但成本最小化不一定是利潤最大化的點,甚至有可能虧損。
(6)成本最小化原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1、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2、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3、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4、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5、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⑦ 論述題:論風險成本最小化原則

(1)管理方法的多樣性。風險成本管理是現代風險管理與成本管理相結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管理領域,它的管理方法呈現出多樣性,包括來自風險管理技術方法、來自成本管理技術方法、來自風險成本管理自身的技術方法等。[1]
(2)管理客體的過程性。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存在著風險,所以企業時時處處都要進行風險管理,進行風險管理必須要重視風險成本的管理,風險成本管理存在於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包括戰略風險成本管理、技術開發風險成本管理、價格風險成本管理、信用風險成本管理、質量風險成本管理、純粹風險成本管理等。
(3)管理主體的全員性。企業的風險是一個系統風險,是企業內部各個子系統風險的有機組合體,這必然要求處在企業這個系統的各個「結點」上的員工對各自的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各個員工進行風險管理的目的也是成本最小化,所以,企業每個員工都是風險成本管理的主體。
(4)管理決策的動態性。由於企業風險的多變性和風險成本的不確定性,必然要求風險成本管理決策者在進行風險成本管理決策時採取動態性的決策,風險成本管理的方法策略要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⑧ 根據廠商成本決策原理,廠商如何實現生產,實現成本最小化

結構性成本動因是指決定企業基礎經濟結構如長期投資等相關的成本動因。其形成常需要較長時間,而且一經確定往往很難變動。因此必須慎重行事,在支出前進行充分評估與分析。

1、規模經濟,它是指在價值鏈活動規模較大時,活動的效率提高或活動成本因可分攤於較大規模的業務量而使單位成本降低。規模經濟可以使以不同的方式或更高的效率進行更大范圍的活動,它的更大銷量增加了分攤無形成本如廣告費用和科研費用的能力,使支持該活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或間接費用的增長低於其擴大的比例。不過,企業規模的擴大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當這種負面影響超過規模擴大所帶來的正面效益時,便會導致規模不經濟。

2、上述規模經濟與水平一體化相關聯,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體化程度。整合(Conformity)是指企業為了為使自己所負責的業務領域更廣更直接,在本企業業務流中向兩端延伸至直接銷售、零部件內制和原材料提供等。整合程度的提高可能帶來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主要表現在:可避免使用市場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如采購費用和銷售費用,使企業獲得更多的附加值。它是確保穩定供求的一種重要手段,可使企業減少對供應商的依賴程度。整合還可以帶來聯合作業的經濟性,並帶來各種無形資源的積累,包括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情報和售後各方面的情報來源的確保、支配力和影響力的確立和技術知識的積蓄等。建立的專賣店及其送貨政策,可減少假冒偽劣商品對企業的沖擊。

資產重組與企業購並是我國企業界的熱門話題,了解整合這一結構性成本動因可以使企業在購並決策過程中充分地考慮整合對於企業產品成本產生的長期影響。企業必須詳細評估整合的優點和缺點,視實際情況決定各價值活動整合的程度。企業既可以選擇整合的策略,也可以選擇解除整合的競爭策略,而解除整合的策略往往被企業領導者所忽視。當整合的自製成本已高於外購成本,影響了企業靈活選擇競爭策略時,可以考慮降低現在的整合程度或解除整合。

3、地理位置。企業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種方式影響成本。由於工資水平和稅率在不同國家、城市的差異,影響了企業的工資成本和納稅支出。企業所處環境的交通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礎設施的狀況都會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企業所處氣候、文化、觀念等人文環境,不僅影響產品需求,而且影響企業經營觀念和方式。此外,處於優越的生活環境、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業往往能吸引更多人才。相對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商的地理位置也是影響購貨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相對買方的地理位置會影響企業的促銷成本和銷售成本如運費。

(二)、執行性成本動因與成本決策

執行性成本動因是指決定企業作業程序的成本動因。它是在結構性成本動因決定以後才成立的。而且這些成本動因多屬非量化的成本動因,其它成本的影響因企業而異。這些動因若能執行成功,則能降低成本,反之則會使成本提高。執行性成本動因主要有:

1、生產能力運用模式,它主要通過固定成本影響企業的成本水平。由於固定成本在相關的范圍內不隨產量的增加而改變,當企業的生產能力利用率提高,產量上升時,單位產品所分擔的固定成本相對較少,從而引起企業單位成本的降低。對於固定成本所佔比重較大的企業而言,生產能力運用模式將對其產生重大影響,產量的上升會帶來單位成本的明顯下降。需要指出的是,生產能力利用率的提高並不總意味著企業效率的改善。若有的企業產量提高而銷量不變就會造成成本降低的假象,固定成本實際上全部轉入了庫存。這是我國一些企業產品滯銷而仍存在利潤的原因之一。所以生產能力利用率的提高應以產銷一致為前提。

2、全面質量管理。與傳統質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質量管理強調質量管理的范圍應是全過程的質量控制,企業的每一名員工都要承擔質量責任。全面質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質量成本獲得最優的產品質量,並且最低的質量成本可以在缺點為零時達到,因為對錯誤的糾正成本是遞減的,所以總成本會保持下降的趨勢,直至最後的差錯被消除。故全面質量管理的改進總是能降低成本,對於質量成本較高的企業來說,全面質量管理會是一個重要的成本動因,能給企業帶來降低成本的重大機會。這項成本動因要求企業大力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樹立強烈的質量意識,從企業的整個范圍,設計、生產過程的各階段著手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真正做到優質高效。

傳統的成本管理會計可計量的、按照成本核算制度計算的成本為核心內容,以物治人,現代成本管理則要求重視人的因素,強調以人為本,以人治物,充分組織和動員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提高員工對企業投入的向心力,從而達到充分降低成本,取得競爭優勢的目的。

上述兩種戰略成本動因的最主要的區別是對於結構性成本動因而言,並不是程度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個適度的問題。比如說企業的規模應適應其發展的需要而越大越好,整合程度也非越高越好。但對於執行性成本動因而言,一般認為程度越高越好,例如,應盡可能加強和鼓勵員工的全面參與,健全全面質量管理體系。而就企業而言,執行性成本動因總結的越多,將越有助於企業的成本管理。

總之,戰略成本動因分析為企業改變成本地位,增強競爭力提供了契機。企業的成本總是由一組獨特的成本動因來控制,而每一個成本動因都可能成為企業獨特的競爭優勢來源,選擇有利的成本動因作為成本競爭的突破口是企業競爭的一項策略,應引起企業領導者的高度重視。
[編輯]
成本決策分析的重點

成本決策涉及到企業供產銷,生產經營和資本運作等各個領域,可以說凡是發生成本費用支出的各項經濟活動,都有一個成本決策問題。企業預算執行過程中經常性業務的成本決策一般可如下述。

1、存貨成本決策分析

存貨成本決策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資金佔用、最低的資金成本支出,滿足生產經營的穩定運行。企業存貸分為儲備性存貨、生產性存貨、成品性存貨。儲備性存貨是指供應過程中的物資儲備,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裝物,這部分資金佔用量較大,又處於生產待用階段,是流動資產的主體部分,也是存貨成本決策的重點。

存貨成本決策應抓住兩個關鍵量:

(1)確定存貨的最低存量。影響存貨存量的兩個因素是,預算年度生產經營規模和存貨周轉速度,一般可以參照歷史和行業先進水平進行測算。

(2)控制存貨訂購的經濟批量(EOQ)。影響存貨經濟批量的因素有三:

* 采購成本,指材料物資的買價和運雜費;
* 定貨成本,指采購部門因定貨業務而發生的費用支出,如差旅費、業務活動費、辦公費等;
* 儲存成本,指存貨的倉儲費、搬運費、保險費及佔用資金支付的利息等。

三者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存貨成本決策分析就是通過控制存貨的經濟批量確定存貨的最低存量。

2、生產成本決策分析

生產成本決策是成本決策的核心。決策的目的是在企業現有生產條件下,如何最合理、最有效、最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包括原材料、能源、機器設備、勞動力等,以最低的成本支出,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生產成本決策分析通常要研究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生產什麼產品——在企業經營的多種產品中究竟哪些產品最具市場競爭力?企業使用同一種設備可生產多種產品,究竟生產哪種產品成本最合理、可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2)生產多少數量——在固定成本確定的情況下,生產多少數量的產品可以保本贏利?在成批生產過程中,全年分幾批生產最經濟?在多品種生產企業中,怎樣選擇最優的產品組合才能使生產總成本最低、毛利總額最高?

(3)如何組織和安排生產——選擇什麼工藝進行加工生產最合算?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支出的情況下,怎樣才能充分發揮現有裝置的生產能力?企業自製半成品是直接出售還是繼續加工後再出售?

在生產成本決策中,應當把握重點,解決好對成本升降影響較大的問題。

3、銷售成本決策分析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為吸引客戶、擴大銷售量,除了依靠產品質優價廉以及加強服務、廣告宣傳外,還將賒銷作為促銷的重要手段。賒銷必然產生應收帳款,控制收帳成本也是銷售成本決策的重點。

收帳成本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1)管理成本,指應收帳款管理中發生的成本費用,如對客戶信譽調查的差旅費、業務活動費、收集信息費等。一般而言,應收帳款帳齡越長,催收次數越多,管理成本必然越大。

(2)機會成本,指企業由於賒銷產品形成應收帳款,失去了將這筆資金移作它用以獲取收益的機會所造成的損失。如某企業應收帳款全年平均佔用1,000萬元,若用於投資購入債券,年利率10%,則該企業應收帳款的機會成本為100萬元。

(3)損失成本,指應收帳款中的一部分因無法收回所造成的壞帳損失。

進行銷售成本決策分析時,應堅持收益大於管理成本。機會成本和損失成本三者之和的原則。

4、資金成本決策分析

資金成本決策的目的,是在保證生產經營正常運行的前提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資金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資金成本決策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成本分析:

(1)機會成本。現金資產是非盈利性資產,企業置存資金過多,存入銀行僅能取得很低的利息,企業就損失了這部分現金用於再投資的機會成本。現金成本決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研究企業一定時期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最低現金持有量。

(2)貸款成本。企業向金融機構取得貸款時,其貸款利率、借貸時間、貸款渠道、貸款方式、票據應用等因素都會影響貸款成本。在成本決策過程中,企業財務人員應當掌握金融市場的行情動向,安排好借貸資金的結構,盡可能選擇低利息貸款和銜接好借貸時間。

(3)信用成本。企業在交易往來中發生的應付帳款,盡管是無息負債,但是也存在一個成本問題。若能及時用現金支付,可以享受現金折扣優惠,降低進貨成本;延期支付,失去現金折扣,進貨價格就相應提高。如果長期拖欠,更會造成企業信譽下降,給企業再生產帶來嚴重後果。
[編輯]
成本決策分析的信息

成本決策是企業為實現預定的目標成本,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結合本單位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通過縝密的調查研究,藉助於成本效益分析原理和專門的技術方法,作出的決策和判斷。正確的成本決策需要以高質量的經濟信息為基礎。成本決策分析應注意收集分析哪些信息呢?

1、生產信息

主要是產品的數量、質量、消耗、成本和生產組織等信息。包括:

(1)加工工藝和流程。指工藝技術的選擇、工藝流程的分析、生產能力和設備的配套、生產控制和物料輸送安排等。

(2)生產能力安排。指產量預測,生產設施和設備的利用,生產日程安排等。

(3)庫存情況。指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的合理庫存,定貨的品種、時間及數量等。

(4)物耗標准。指原輔材料、能源動力消耗水平,產品收得率等。

(5)人力資源。指崗位的設定和調整,工時計劃,責任評價與考核標准,工資獎勵水平等。

(6)質量控制。指產品的等級率、合格率要求,質量成本等。

2、財務信息

主要是維持生產經營的資金信息:

(1)現金。指合理的現金持有量、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等。

(2)主要流動資金佔用。指應收帳款和存貨等。

(3)主要流動負債。指短期借款規模、籌資渠道、籌資條件、利率水平、應付帳款等。

3、銷售信息

主要是市場信息:

(1)產品需求預測。指各個階段市場對產品的需要量。

(2)產品供應分析。指國內產品供應量、國外進口量、需求和供應的比例關系及預期供應趨勢。

(3)產品價格研究。指國內外同類產品價格及其波動趨勢。

(4)競爭對手能力。指同行業企業的裝置規模、生產能力、價格成本等。

(5)客戶信用。指產品合同執行情況,客戶信用支付能力等。

4、技術是影響企業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

技術包含於企業的每一價值活動中,它對成本的影響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實現。一方面,它可以獨立於其它成本動因作用於成本;另一方面,它還可通過改變或影響其它成本動因間接地影響成本。只有那些能保持企業成本領先地位的技術變革才能為企業帶來持久的成本優勢,但技術變革並非總能降低成本。首先,技術的開發或引用本身需支付較高的成本。其次,技術變革可能帶來較大的風險。在技術革新迅速的行業,技術的先行採用者可能因過早行動而面臨所引用技術迅速被淘汰而又無力更新技術的窘境。

回答

⑨ 請解釋既定成本的產量最大化和既定產量的成本最小化的最優條件

1、既定成本的產量最大化的最優條件:

由於邊際技術替代率反映了兩要素在生產中的替代比率,要素的價格比例反映了兩要素在購買中的替代比率,所以,只要兩者不相等,廠商總可以在成本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對要素組合的重新選擇,使總產量得到增加。

在生產均衡點有:MRTSLK=w/r. 它表示:為了實現既定成本條件下的最大產量,廠商必須選擇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使得兩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兩要素的價格比例。這就是兩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原則。

所以,上式可以寫為:MRTSLK=MPL/MPK=w/r,進一步可以有:MPL/w=MPK/r。它表示:廠商可以通過多兩要素投入量的不斷調整,使得最後一單位的成本支出無論用來購買哪一種生產要素所獲得的邊際產量都相等,從而實現既定成本條件下的最大產量。

2、既定產量下的成本最小化的最優條件:

為了實現既定條件下的最小成本,廠商應該通過兩要素投入量的不斷調整,使得花費在每一張要素上的最後一單位的成本支出所帶來的邊際產量相等。這就是廠商在既定產量條件下實現最小成本的兩要素的最優組合原則,該原則與廠商在既定成本條件下生產最大產量的兩要素的最優組合原則是相同的。

當生產者的產量目標既定時,生產者可以通過尋找與該等產量線相切的等成本線,確定切點,就可以確定既定產量目標下,能夠帶來最大產量的生產要素的組合。

(9)成本最小化原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可以是既定成本條件下的產量最大化,也可以是既定產量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這兩種情況的要素組合點都表現在圖形上,都是等成本線和等產量曲線相切之點。當兩種要素的邊際產量之比等於兩種要素價格之比時,或者每一種要素的邊際產量與它的價格之比相等時,廠商達到生產要素的最優成本組合。

同時也說明邊際產量之比時對兩種要素的技術評價,而要素價格之比則是對它們的經濟評價把每一個不同產量下生產要素投入的最優成本組合的點相連而得到的曲線叫做廠商的生產擴張線。生產擴表示當生產要素的價格不變時,對應於每個可能的產出量的要素最優成本組合的軌跡。

⑩ 綜合分析生產成本理論中相關經濟范疇的關系

1、 分析總產量(TP)、平均產量(AP)、邊際產量(MP)的關系;
答:總產量是指在某一給定的時期生產要素所能生產的全部產量。平均產量是該要素的總產量除以該要素的投入量。邊際產量即該產量的增量所引起的總產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總產量和邊際產量之間的關系,即總產量先以遞增的速率增加,後以遞減的速率增加,達到某一點後,總產量將會隨勞動投入的增加而絕對地減少,邊際產量先上升,後下降,達到某一定後成為負值。總產量的變化與邊際產量是一致的,即都會經歷先增後減的變化過程。當邊際產量上升,總產值以遞增的速率增加,當邊際產量下降時,總產量以遞減的方式增加,當邊際產量為負值時,總產量開始絕對的減少。
接下來分析一下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之間的關系,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都是先上升後下降,但是邊際產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於平均產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額外增加一單位要素投入所引起總產量的增量大於增加這一單位要素之前的平均產量,那麼增加這一單位要素的平均產量就大於原來的平均產量,當平均產值達到最大時,平均產量等於邊際產量。
2、 分析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和規模報酬變動規律的區別;
在於邊際報酬遞減中,隨著同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數量是遞減的、而規模報酬遞減中,同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要素所生產的產品數量是不變的,僅僅是指生產要素的投入量相較產量是過多了。
3、 分析利潤最大化原則和成本最小化原則的區別:
產的產品數量是不變的,僅僅是指生產要素的投入量相較產量是過多了。利潤最大化是一個市場一般均衡的結果。是廠商在所生產產品的市場可能價格以及要素可能價格這些約束條件下所能達到的利潤最大化。根據利潤最大化的條件(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來決定產量(當然,產品壟斷廠商還可以依次決定產品定價,要素壟斷廠商還可以依次決定要素價格)。
成本最小化,則是給定了產量和要素價格,廠商應該用什麼樣的要素組合來進行生產以達到成本最小。是不需考慮市場產品需求的廠商供給方局部均衡的結果。
利潤最大時成本最小的充分條件,而成本最小隻是利潤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一般均衡中的利潤最大化一定是滿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則了的,否則不可能是利潤最大化的。但是成本最小化卻可以在任何產量處得到滿足和實現,並不一定是利潤最大化的產量。
4、 分析短期邊際成本曲線(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AC)和短期可變成本曲線(SAVS)的關系;
第一短期邊際成本曲線與短期成本曲線的關系:短期邊際成本曲線SMC與短期成本曲線SAC相交於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N,在交點N上,SMC=SAC,即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於邊際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遞減;
在相交之後,平均成本小於邊際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遞增。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相交的N點稱為收支相抵點。
第二短期邊際成本曲線與短期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關系(與上相近)
5、 分析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長期總成本曲線(LTC)、長期邊際成本曲線(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AC)、短期總成本曲線(STC)、短期邊際成本曲線(SMC)的關系;
短期總成本曲線和長期總成本曲線的關系:短期總成本曲線不從原點出發,而是從變動成本出發,隨著產量的變動而變動,是一條從變動成本出發的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它表明產量為零時,總成本也不為零,總成本最小也等於固定成本。
長期總成本曲線是從原點出發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產量為零,總成本也為零。
長期總成本是生產擴張線上各點所表示的總成本。長期總成本曲線表示長期中與每一特定產量對應的最低成本點的軌跡。它由無數條短期總成本曲線與之相切,是短期總成本曲線的包絡線。
短期平均成本曲線和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關系: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無數條短期平均成本曲線與之相切的切點的軌跡,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線。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上的每一點都表示生產相應產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線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都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所不同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無論是下降還是上升都比較陡峭,而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無論是下降還是上升都比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由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決定的,而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由規模經濟決定的。
6、用脊線和生產擴展線確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區別。
假定企業用於購買這兩種要素的全部成本C是既定的,企業所用的技術是不變的,生產中只使用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並且要素價格PI和PK是已知的。在既定的成本約束下,企業應選擇要素的投入組合以獲得最高的產量。
等產量曲線任意點的切線斜率代表的是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成本線的斜率是要素價格之比的相反數,因此,可得到公式。
為了實現既定成本條件下的最大產量,企業必須選擇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使得兩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兩要素的價格之比。可以進一步得到公式。
企業可以通過對兩種要素投入量的不斷調整,使得最後一單位的成本支出無論用來購買哪一種生產要素所獲得的邊際產量都相等,從而實現既定條件下最大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