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本最小化圖形分析
生產某種商品的目的在於實現利潤。利潤最大化的實施分為兩個步驟:首先選擇帶來最大利潤的產量,然後對這一產量實現成本的最小化。了解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對於實現利潤最大化至關重要。
一、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檢驗分析
在經濟學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較靜態分析法和對偶分析法。
1. 利潤最大化的比較靜態分析法
以兩種投入為例,設定商品價格為p=1,利潤最大化的表達式為\( \text{Max} f(x_1(w_1, w_2), x_2(w_1, w_2)) - w_1w_2 - w_2x_2 \)。通過對w_1和w_2求偏導數,可以得到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進一步求偏導數,得到利潤最大化的二階條件:\( f_{11}f_{12}f_{21}f_{22} \frac{\partial x_1}{\partial w_1} \frac{\partial x_1}{\partial w_2} \frac{\partial x_2}{\partial w_1} \frac{\partial x_2}{\partial w_2} = 10 \frac{\partial f}{\partial x_1} \frac{\partial f}{\partial x_2} \), 它描述了生產者如何隨價格變化使用一種投入替代另一種投入。
2. 成本最小化的比較靜態分析法
假設投入為兩種物品,成本最小化的表達式為\( L(\lambda, x_1, x_2) = w_1x_2 + w_2x_2 - \lambda(f(x_1(w_1, w_2, y), x_2(w_1, w_2, y)) - y) \)。從中可以得到成本最小化的一階條件,進一步求偏導數,得到類似利潤最大化的替代矩陣。
3. 對偶分析法
如果數據集滿足利潤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弱公理,可以通過構造生產集的外界和內界來確定真實的生產集合。通過分析,可以得到利潤最大化條件下生產集合的內界和外界,形成緊密的生產集合。同樣,成本最小化條件下也可以得到緊密的生產集合。
二、利潤函數與成本函數
1. 總成本和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有多種解釋:每增加1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產量微小變動時總成本的變動;產量Q微小變動引起的總成本TC的變動。
2. 總收益和邊際收益
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個別生產者的行為不會影響市場價格,因此商品價格在某段時間內不變。總收益為\( AQ \),平均收益為\( AR = \frac{TR}{Q} \)。邊際收益理解為每增加1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益,即總收益曲線的斜率。邊際效益即為平均效益,但需注意的是,這一結論並非總成立。
❷ 葯物經濟學評價中常用的效用指標是
關於葯物經濟學評價中常用的效用指標如下:
成本-效益分析是衛生經濟學中的一種投入(成本)和產出(效益)的分析方模升法。
成本-效益分析的常用評價指標有3種:時間性指標、價值型指標、效率型指標。
常用的葯物經濟學評價方法主要有四種: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
CBA 的宗旨是採用貨幣來衡量增量成本和效益,從而直接計算實現健康結果的凈貨幣成本,多用於政府機構的衛生決策。該方法可用於單一干預方案,一種疾病不同干預方案及不同疾病干預方案的葯物經濟學評價。
如 Hu Xiaohan 等[14]從英國衛生系統出發進行研究,分析認為 PD-L1 抑制劑Keytruda 的定價過高,與常規化療相比不具備應用效益。韓國一項基於真實世界數據的 CBA 應用研究中,從韓國國民保健服務(NHS)視角分析得出司維拉姆(Sevelamer)用於腎病透析患者血管鈣化,較乙酸鈣具有更高的性價比,可替代基於鈣的黏合劑產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