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怎麼做成本基準
擴展閱讀
莫里香是哪個公司的產品 2025-05-21 15:24:08
酒店行業成本有哪些 2025-05-21 15:13:26

怎麼做成本基準

發布時間: 2022-05-03 08:58:58

⑴ 如何成本分析與控制

1.合理目標的設定
很多企業每個月都很辛苦地做差異分析,然而卻徒勞無功,主要原因可能是很多老闆在設定新年度的目標時,以為目標越高越好,例如他只能做1000萬,卻定了3000萬的目標,以為這樣可以驅策員工拚命幹活,可是從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個差異分析差距太大了,目標根本無法完成。
成本和費用預算是為了達到目標而編制的,假設目標設定不合理,業績的差異分析及成本費用的差異分析就會與事實差距太大。所以,設定目標時,一定要適度,不能過大或過小。
2.成本設定的假設
成本設定的假設包含適當的資源需求及作業條件。例如生產一個產品,需要投入直接人工。假設設定的標准人工、工時或工資率不合理,工資偏高或工時太少,就會做無謂的分析。
此外,一些費用的基準,如單價、費率,不管是出差的費用或是一般的交通費用,其設定也要非常貼切,例如銷售部門,如果把價格定得很高,那麼每個月做業績差異分析時,是比較不利的,將來也會做很多沒有意義的分析。
3.差異責任的歸屬
差異責任的歸屬一定要明確,也就是最後由誰來承擔落差的責任。如果分析了半天,只是一堆文件擺在那裡,僅供參考,那這個差異分析也就沒有實際的效果。
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為什麼成本超支,以後怎樣加強控制,如何防止以後再發生類似的事情,一定要落實最後負責的單位,否則浪費人力、物力。
差異化分析步驟
1.提供差異分析的表格
在進行差異分析時,必須做差異分析表。目前,許多的企業都有差異分析表,對每個月/年的實際支出與年初編定的預算做比較,以便作為控制的依據。
2.設定差異分析的標准
在進行差異分析時,需要設定差異分析的標准。如果差異的金額非常有限,需不需要做差異分析呢?例如一個人每個月只花500元人民幣,假設差異是10%,即50元。這時如果投入差異分析的成本,比節省50元錢還要多,那就沒有必要做差異分析。
所以有時某些企業會設定差異分析的門檻,也就是單項的成本或費用。差異的數字一定要超過多少錢以上或是百分比多少以上,才值得去做差異分析,否則投入的成本和費用超過要控制的成本和費用,那差異分析就失去實用性。
3.定期報表或匯報
差異分析報表必須定期填報,另外,除了填表,每個月都應針對成本或費用的差異分析進行匯報,明確由誰來負責,提出加以改善的措施等,這樣才能夠發揮管理的實際功能和作用。

⑵ 怎樣做好成本控制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如何做好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企業根據一定時期預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標,由成本控制主體在其職權范圍內,在生產耗費發生以前和成本控制過程中,對各種影響成本的因素和條件採取的一系列預防和調節措施,以保證成本管理目標實現的管理行為。
一、
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目標成本管理
目標成本法是一種以市場為主、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在產品規劃、設計階段就著手努力,運用價值工程,進行功能成本分析,達到不斷降低成本,增強競爭能力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
目標成本是在產品生產准備前下達給技術、生產等職能部門的產品成本控制目標,即產品在市場上可能接受的銷售價格減去合理利潤和稅金後所能允許發生成本的最大限額。目標成本計演算法的思路是建立一種通過具有競爭性的市場價格的估算而得出的目標成本,以便使人們從期望的競爭狀態回到能保證目標利潤
實現的經營成本和生產效率上來。目標成本計演算法通常以顧客願意支付的價格為基礎確定產品或勞務的成本計算方法。目標成本計算應以顧客為導向,它以顧客認可的價格、功能、需求量等因素作為出發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目標成本計算又稱為「價格驅動成本計算」,它與傳統的「成本加成計算價格」相對應。
目標成本計算始於對產品價格的計算。產品價格綜合考慮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產品的功能、性質及市場競爭力。目標成本管理的關鍵在於確定目標成本,成本預測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①扣除法。首先確定企業的目標利潤,然後再從產品銷售價格中扣除應繳納的產品銷售稅金和本單位目標利潤,其餘額就是需要努力實現的目標成本。
②經驗估演算法,也叫調查研究法。它是對同樣產品,採取同行業先進企業以及本企業的歷史先進水平或上年度的實際成本,結合在計劃期內各種變化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根據預測成本降低的可能性及其保證程度,估算出產品目標成本。
③高低點法。根據成本習性將企業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用一定時期歷史資料的最高業務量與最低業務量的總成本之差與兩者業務量之差進行對比,先求出單位變動成本,然後再求得固定成本總額的方法。④回歸分析法。根據過去若干期的成本資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出回歸直線,確定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然後再講行成本預測.
目標成本法的執行,與產品生命周期密切相關,特別是在產品規劃、設計、生產階段,目標成本法的作用更加明顯。具體包括下面幾步:
第一,產品規劃階段。由企業產品開發委員會對市場的產品需求狀況和消費傾向等問題進行調研。
第二,產品設計階段。在此階段,目標成本法強調價值工程法的運用。根據產品規劃書,設計出產品原型。結合原型,把成本降低的目標分解到各個產品構件上。
第三,試生產階段。在試生產階段一旦發現產品成本超過目標成本要求,就得重新返回設計階段,運用價值工程進行再次改進。只有在目標成本達到的前提下,才能進入最後的生產。
最後,生產階段。進人生產階段後,目標成本法轉向成本維持,保證正常的生產條件,維持既定的水平成本。
(二)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法又叫作業成本計演算法或作業量基準成本計算方法,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准確地計入作業,然後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三)責任成本控制
責任成本是指特定的責任中心(如某一部門、單位或個人)在其所承擔的責任范圍內所發生的各種耗費。從實質上來說,責任成本制度是企業內部的一種管理制度。具體說,就是要按照企業生產經營組織系統,建立責任成本中心,按成本責任的歸屬進行成本信息的歸集、控制和考核,從而將經濟責任落實到各部門、各單位和具體執行人。責任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1)建立責任中心。實行責任成本制度,要求企業根據其組織結構特點按照分工明確、權責分明、業績易辨的原則,合理劃分責任中心。責任中心可從不同角度劃分,西方責任會計中劃分的責任單位主要是利潤中心、成本中心和投資中心。我國責任會計理論對責任單位也有不同的劃分形式,從責任會計核算與控制內容劃分,可將責任單位分為成本費用責任單位、利潤責任單位、成本資金責任單位和收入資金佔用單位。
(2)建立內部結算制度。內部結算是指在企業內部模擬銀行結算方式,對各責任單位的經濟事項運用貨幣形式進行交換的管理方式。建立這種制度的目的,是為企業內部各責任中心之間轉移產品或勞務確定合理的內部價格,為各責任中心考核提供依據。建立內部結算制度的關鍵是制定內部結算價格和選擇內部結算方式。
(3)編制責任預算。責任預算是企業總預算在各個責任中心進行合理劃分而編制的預算。作為責任會計的重要環節,責任預算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控制企業及各責任單位活動的標准,是考評各責任單位業績的依據,也是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手段。
(4)進行責任控制。責任控制是責任會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以各責任單位的責任指標為基礎,以責任預算為依據,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收入、成本、利潤、資金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控制。各責任中心應實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各責任中心也應加強自我控制。
(5)建立健全責任成本核算制度。為了及時報告責任中心責任預算的執行情況,分析實際與預算的差異,企業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責任成本核算制度。
(6)進行責任考核。可以根據責任中心的業績報告,分析與其責任預算的差異,並查明原因,實行獎懲。通過評價和考核,可以總結成功的經驗,查找存在的缺陷,為下一期預算編制提供參考資料。責任成本考核應公平合理,不但能激勵各責任中心的積極性,也能通過適當的懲罰約束和控制不當行為,以實現責任中心權責利的統一。
(四)標准成本控制
標准成本法亦稱標准成本系統、標准成本會計,是指圍繞標准成本的相關指標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150]。標准成本系統最初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隨著其內容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被西方國家廣為採用,目前已成為企業Et常成本管理中應用最為普遍和有效的一種控制手段。
標准成本具有以下特點:以產品成本為對象,融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為一體,突出成本控制在系統中的核心地位;成本差異揭示及時,按管理區域分類計算、分析和控制各種差異,責任分明;不強調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反映成本差異旨在改進管理,降低消耗。
一個完整的標准成本系統,主要有標准成本的制訂、成本差異的計算與分析和成本差異的處理三部分組成。實施標准成本系統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
①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結合生產特點制定成本中心;
②正確制定單位產品標准成本(成本標准);
③揭示實際消耗與成本標準的差異;
④根據實際產量和成本標准計算產品的標准成本;
⑤積累實際成本資料並認真匯總計算實際成本;
⑥通過標准成本和實際成本的比較,算出標准成本的差異,分析成本差異的原因;
⑦進行標准成本及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納入會計簿記體系的單位才有);
⑧向成本負責人提供成本控制報告,評價考核各責任部門、人員的業績。
二、
成本控制的步驟
雖然控制對象各有不同,控制工作的要求也各不一樣,但控制工作的過程基本是一致的,大致可分為四個步驟:
(1)確定控制標准,即確定評定工作績效的尺度。管理者應以計劃為基礎,制定出控制工作所需要的標准。
(2)衡量工作成效,即通過管理信息系統採集實際工作的數據(與已制定的控制標准中所對應的要素),了解和掌握工作的實際情況。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獲取信息的質量問題,做到信息的准確性、及時性、可靠性、適用性。
(3)分析衡量的結果,即將實際工作結果與標准進行對照,找出偏差並分析其發生的原因,為進一步採取管理行動作好准備。這是控制中最需理智分析的環節,是否要進一步採取管理行動就取決於此。若分析結果表明沒有偏差或只存在「健康」的正偏差,那麼控制人員就不必再進行下一步,控制也就到此為止了。
(4)採取管理行動,糾正偏差。糾正偏差的方法不外乎兩種:要麼改進工作績效,要麼修訂標准。
三、
成本控制的原則
(一)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發生的成本,不應超過因缺少控制而喪失的收益。
1.實用性:成本控制要能起到降低成本、糾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實用性;——成本控制系統應能揭示何處發生了失誤,誰應對失誤負責,並能確保採取糾正措施。
2.例外管理:對正常成本費用支出可以從簡控制,而格外關注各種例外情況;
3.重要性:對成本細微尾數、數額很小的費用項目和無關大局的事項可以從略;
4.靈活性:成本控制系統應具有靈活性。面對出現的預見不到的情況,控制系統仍能發揮作用。
(二)因地制宜原則
成本控制系統必須個別設計,要適合特定企業的特點、適合特定部門的要求、適合職務與崗位責任要求、適合成本項目的特點。
(三)全員參加原則
有效控製成本的關鍵,是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
(四)領導推動原則
成本控制涉及全體員工,並且不是一件令人歡迎的事情,必須由最高當局來推動。

⑶ 如何進行成本控制的方法

成本控制是企業根據一定時期預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標,由成本控制主體在其職權范圍內,在生產耗費發生以前和成本控制過程中,對各種影響成本的因素和條件採取的一系列預防和調節措施,以保證成本管理目標實現的管理行為。
一、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目標成本管理
目標成本法是一種以市場為主、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在產品規劃、設計階段就著手努力,運用價值工程,進行功能成本分析,達到不斷降低成本,增強競爭能力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
目標成本是在產品生產准備前下達給技術、生產等職能部門的產品成本控制目標,即產品在市場上可能接受的銷售價格減去合理利潤和稅金後所能允許發生成本的最大限額。目標成本計演算法的思路是建立一種通過具有競爭性的市場價格的估算而得出的目標成本,以便使人們從期望的競爭狀態回到能保證目標利潤
實現的經營成本和生產效率上來。目標成本計演算法通常以顧客願意支付的價格為基礎確定產品或勞務的成本計算方法。目標成本計算應以顧客為導向,它以顧客認可的價格、功能、需求量等因素作為出發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目標成本計算又稱為「價格驅動成本計算」,它與傳統的「成本加成計算價格」相對應。
目標成本計算始於對產品價格的計算。產品價格綜合考慮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產品的功能、性質及市場競爭力。目標成本管理的關鍵在於確定目標成本,成本預測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①扣除法。首先確定企業的目標利潤,然後再從產品銷售價格中扣除應繳納的產品銷售稅金和本單位目標利潤,其餘額就是需要努力實現的目標成本。
②經驗估演算法,也叫調查研究法。它是對同樣產品,採取同行業先進企業以及本企業的歷史先進水平或上年度的實際成本,結合在計劃期內各種變化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根據預測成本降低的可能性及其保證程度,估算出產品目標成本。
③高低點法。根據成本習性將企業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用一定時期歷史資料的最高業務量與最低業務量的總成本之差與兩者業務量之差進行對比,先求出單位變動成本,然後再求得固定成本總額的方法。④回歸分析法。根據過去若干期的成本資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出回歸直線,確定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然後再講行成本預測.
目標成本法的執行,與產品生命周期密切相關,特別是在產品規劃、設計、生產階段,目標成本法的作用更加明顯。具體包括下面幾步:
第一,產品規劃階段。由企業產品開發委員會對市場的產品需求狀況和消費傾向等問題進行調研。
第二,產品設計階段。在此階段,目標成本法強調價值工程法的運用。根據產品規劃書,設計出產品原型。結合原型,把成本降低的目標分解到各個產品構件上。
第三,試生產階段。在試生產階段一旦發現產品成本超過目標成本要求,就得重新返回設計階段,運用價值工程進行再次改進。只有在目標成本達到的前提下,才能進入最後的生產。
最後,生產階段。進人生產階段後,目標成本法轉向成本維持,保證正常的生產條件,維持既定的水平成本。
(二)作業成本管理
作業成本法又叫作業成本計演算法或作業量基準成本計算方法,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准確地計入作業,然後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三)責任成本控制
責任成本是指特定的責任中心(如某一部門、單位或個人)在其所承擔的責任范圍內所發生的各種耗費。從實質上來說,責任成本制度是企業內部的一種管理制度。具體說,就是要按照企業生產經營組織系統,建立責任成本中心,按成本責任的歸屬進行成本信息的歸集、控制和考核,從而將經濟責任落實到各部門、各單位和具體執行人。責任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1)建立責任中心。實行責任成本制度,要求企業根據其組織結構特點按照分工明確、權責分明、業績易辨的原則,合理劃分責任中心。責任中心可從不同角度劃分,西方責任會計中劃分的責任單位主要是利潤中心、成本中心和投資中心。我國責任會計理論對責任單位也有不同的劃分形式,從責任會計核算與控制內容劃分,可將責任單位分為成本費用責任單位、利潤責任單位、成本資金責任單位和收入資金佔用單位。
(2)建立內部結算制度。內部結算是指在企業內部模擬銀行結算方式,對各責任單位的經濟事項運用貨幣形式進行交換的管理方式。建立這種制度的目的,是為企業內部各責任中心之間轉移產品或勞務確定合理的內部價格,為各責任中心考核提供依據。建立內部結算制度的關鍵是制定內部結算價格和選擇內部結算方式。
(3)編制責任預算。責任預算是企業總預算在各個責任中心進行合理劃分而編制的預算。作為責任會計的重要環節,責任預算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控制企業及各責任單位活動的標准,是考評各責任單位業績的依據,也是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手段。
(4)進行責任控制。責任控制是責任會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以各責任單位的責任指標為基礎,以責任預算為依據,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收入、成本、利潤、資金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控制。各責任中心應實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各責任中心也應加強自我控制。
(5)建立健全責任成本核算制度。為了及時報告責任中心責任預算的執行情況,分析實際與預算的差異,企業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責任成本核算制度。
(6)進行責任考核。可以根據責任中心的業績報告,分析與其責任預算的差異,並查明原因,實行獎懲。通過評價和考核,可以總結成功的經驗,查找存在的缺陷,為下一期預算編制提供參考資料。責任成本考核應公平合理,不但能激勵各責任中心的積極性,也能通過適當的懲罰約束和控制不當行為,以實現責任中心權責利的統一。
(四)標准成本控制
標准成本法亦稱標准成本系統、標准成本會計,是指圍繞標准成本的相關指標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150]。標准成本系統最初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隨著其內容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被西方國家廣為採用,目前已成為企業Et常成本管理中應用最為普遍和有效的一種控制手段。
標准成本具有以下特點:以產品成本為對象,融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為一體,突出成本控制在系統中的核心地位;成本差異揭示及時,按管理區域分類計算、分析和控制各種差異,責任分明;不強調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反映成本差異旨在改進管理,降低消耗。
一個完整的標准成本系統,主要有標准成本的制訂、成本差異的計算與分析和成本差異的處理三部分組成。實施標准成本系統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
①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結合生產特點制定成本中心;
②正確制定單位產品標准成本(成本標准);
③揭示實際消耗與成本標準的差異;
④根據實際產量和成本標准計算產品的標准成本;
⑤積累實際成本資料並認真匯總計算實際成本;
⑥通過標准成本和實際成本的比較,算出標准成本的差異,分析成本差異的原因;
⑦進行標准成本及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納入會計簿記體系的單位才有);
⑧向成本負責人提供成本控制報告,評價考核各責任部門、人員的業績。
二、成本控制的步驟
雖然控制對象各有不同,控制工作的要求也各不一樣,但控制工作的過程基本是一致的,大致可分為四個步驟:
(1)確定控制標准,即確定評定工作績效的尺度。管理者應以計劃為基礎,制定出控制工作所需要的標准。
(2)衡量工作成效,即通過管理信息系統採集實際工作的數據(與已制定的控制標准中所對應的要素),了解和掌握工作的實際情況。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獲取信息的質量問題,做到信息的准確性、及時性、可靠性、適用性。
(3)分析衡量的結果,即將實際工作結果與標准進行對照,找出偏差並分析其發生的原因,為進一步採取管理行動作好准備。這是控制中最需理智分析的環節,是否要進一步採取管理行動就取決於此。若分析結果表明沒有偏差或只存在「健康」的正偏差,那麼控制人員就不必再進行下一步,控制也就到此為止了。
(4)採取管理行動,糾正偏差。糾正偏差的方法不外乎兩種:要麼改進工作績效,要麼修訂標准。
三、成本控制的原則
(一)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發生的成本,不應超過因缺少控制而喪失的收益。
1.實用性:成本控制要能起到降低成本、糾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實用性;——成本控制系統應能揭示何處發生了失誤,誰應對失誤負責,並能確保採取糾正措施。
2.例外管理:對正常成本費用支出可以從簡控制,而格外關注各種例外情況;
3.重要性:對成本細微尾數、數額很小的費用項目和無關大局的事項可以從略;
4.靈活性:成本控制系統應具有靈活性。面對出現的預見不到的情況,控制系統仍能發揮作用。
(二)因地制宜原則
成本控制系統必須個別設計,要適合特定企業的特點、適合特定部門的要求、適合職務與崗位責任要求、適合成本項目的特點。
(三)全員參加原則
有效控製成本的關鍵,是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
(四)領導推動原則
成本控制涉及全體員工,並且不是一件令人歡迎的事情,必須由最高當局來推動。

⑷ 如何管理項目成本之-工時管理

工時管理第一步:工時錄入與人工費率確定

首先,如何保證項目成員將工時填入系統中?很多企業,公司對項目成員的考核,往往以工作的努力程度來衡量。因此項目成員不想被把每天工作的時間透明化,否則他們就沒有自由了(比如知道他出差一天就幹了兩小時活,公司經理該怎麼想?)。同時,項目經理也不想填工時,因為不想把項目成本算得那麼清楚,否則就要對成本負責。於是很多企業的項目管理中就沒有成本的概念,只關注進度。這時候,企業如果強制要求項目組填工時,他們往往會多填,以顯得工作努力,你看項目忙多啊。工時系統是管不了數據質量問題的,怎麼辦呢?想想,如果我們不但考核項目進度,還考核項目成本,項目經理就會讓項目成員少填工時,以降低成本。這時候矛盾就產生了,項目經理希望少填工時,項目成員希望多填工時。這就是問題的本質,如何利用好這對矛盾,讓項目經理與項目成員的矛盾達成一定平衡,工時錄入問題就能解決,顯然,學過博弈論或者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平衡的結果就是大家都說真話,填報真工時——問題的解決辦法找到了,但是不是就這樣加上一個成本考核就行了呢?沒有基準的比較,考核是沒有用的,因此還需要一個建立項目成本基準的過程。

變革往往需要和風細雨,企業要做好工時管理,找到了問題的根本點,也不能急於求成,要通過一定的變革,來改變人的習慣,建立項目績效基準。比如應該先要求成員盡量將工時填到系統,並將填報工時的項目組,成立標桿進行一定的獎勵,通過榜樣的力量,使項目成員形成一定的習慣,逐步建立企業項目成本與進度的基準,然後,再請君入瓮,慢慢納入考核,這樣經過1-3年的調整,工時管理就基本上能做起來了。

其次,人員費率如何確定?很多人可能會直接把人員日平均或小時工資作為人工費率,從企業運作的角度而言,這是不正確的。打個比方,你招聘一名員工後,除了發工資外,你要對他進行培訓,要給他配備辦公設備,水電,電話費,辦公場地,衛生費等等,這些都是企業的用人成本,也必須要分攤到人工費率,才是准確的。據調查,一個企業使用一名員工的平均成本是其工資水平的3-6倍,因此很多國際企業做法,就是參照一些行業的標准,把人員的平均工資乘以3-6倍,來作為人工費率。(當然不能行業差異較大,你可以通過參照同行業的水平,或者根據本企業財務來計算。如:人均工資+公共費用分攤等)工時管理第二步:工時的利用

當一個公司真正把工時管理好以後,除了能比較准確的計算項目成本外,工時還具有其他非常重要的應用:

1、 建立員工能力基線

某一崗位的員工做某一任務花的時間多少,很多情況可以直接反映該崗位員工的能力,經過多個員工多個項目的統計分析後,企業就可以概要的分析出,做某一崗位員工的所需要的平均能力,我們稱為能力基線,將能力基線與目前在崗員工的工作能力對比,如果發現該員工能力低於能力基線,企業就應該去分析,是其工作態度,還是工作安排的問題,就要採取相應的培訓或者激勵方式。如果發現某員工能力高於基線,企業可能需要去獎勵該員工,讓別的員工也產生更高的績效等,因此能力基線是成為企業人力資源政策的重要依據。同時當能力基線建立後,項目計劃的進度就可以比較准確的估算,一個企業當項目成本與進度都可以清楚的計算出來,項目管理與控制就顯得容易,別且可以開展與同行業,甚至跨行業的基準比較。不斷的提升員工能力,進而提升企業整體能力。

2、 建立企業資源管理依據

作為企業的高層經理或者人力資源總監,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當一個職能經理或者項目經理,提出該部門或項目組人員不夠,需要申請加人或者招聘員工,企業如何來判斷是否真的需要?有什麼依據?如果通過工時計算,我們就非常清楚了。比如一個部門現有員工10人,按照公司上班如每天工作8小時,有效工作時間加入為6個小時,每周上班5填,該部門每周總的有效工作時間至少為300小時.人。如果整個部門的統計工時少於300個小時.人,說明部門工作量還不飽滿,就應該不需要招聘新人,而需要加強有效工作時間,比如減少非正常請假,減少員工閑聊的時間等,如果工時統計已經超過400小時.人了,說明部門為完成工作,已經在努力加班,超負荷運轉了,這時候,企業可能就一定要考慮為該部門增加人員配置了。同時如果,經過統計發現某部門一年的有效工時遠低於其部門的標准工時,說其部門員工工作量可能不飽和,對其部門經理要進行考核,該部門也可能需要裁員以降低成本了。這也避免了,每年職能經理為了爭取多的人員配置,爭得面紅耳赤。

3、 EVM管理方式的實現

EVM在項目管理中是個非常好的概念,可以通過掙值將項目計劃,成本,進度聯系起來,非常直觀的監控與預測項目現有及未來的成本是否超支,進度是否延遲等,但很多企業做不起來,因為沒有其中掙值,計劃值,實際值無法計算。如果,工時管理做好後,員工能力基線制定出來,每個任務的計劃值,掙值,實際值就很容易計算,EVM管理方式就能建立起來。很多時候,企業在評價項目績效,決定給項目經理或團隊進行獎勵時,因為項目的差異,很多指標難以直接比較,而找不到比較的標准。但EVM跟項目類型的關系不大,可以在項目之間進行橫向比較。因此,EVM的建立,使在企業內,甚至行業間的跨項目績效比較機制可以建立起來,項目績效的好外可以直接放映出企業項目管理能力的差異,為公司項目管理能力提升,流程績效改進提供依據,這一切,工時管理公不可沒。

4、 工序管理與BPO成為可能

所謂工序就是為了完成某一工作的一個個步驟或相互關聯的任務,工序連接起來,我們可以稱為流程或者工作流。當我們建立每個員工的工時,並通過任務的對應,我們就知道該任務的工時,將任務整合到一定的維度,就得到工序的工時。有了工序工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分析工序的工時,來判斷我們整個流程環節的瓶頸,並通過改善瓶頸而提高流程的效率。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其效率的高低,處決於整個流程的系統效率,而不是單個節點的效率。很多企業在面對效率低下的時候,往往無法判斷問題出在哪兒。如果有工序工時管理,問題可能就簡單得多。

另外通過工序管理,我們能發現哪些工序在企業的成本是比較高的,並且是企業的非核心競爭力的流程。而這些流程可以通過外包給擅長於該方面的第三方,通過直接獲取第三方的專業服務,企業不但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可以專注於其核心競爭力的發展。這就是現代流行的業務流程外包BPO(Bv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的概念。在《世界是平的》這本書里就介紹到,每個企業都應該利用全球的資源,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通過BPO的方式獲得更快速的發展,但問題是:現代很多企業,根本不知道哪些流程是自己不擅長的,而不敢外包,導致企業的高成本運作,如果能將工序管理做好,這個問題就變動容易解決,企業就可以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領域集中精力創造更高的價值。

⑸ 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基準是什麼概念,是否理解 1.等於BVC(完工預算) 2.等於EVC(完工估算)

我他媽找了好多資料終於弄懂了。首先你的縮寫都錯了。完工預算是BAC- budget at completion,完工估算是EAC-estimate at completion。

我理解,成本基準就是BAC。雖然沒有任何官方教材直接描述這一事實。

  • 成本基準cost baseline是經過批準的按時間段分配的項目預算,不包括管理儲備

  • 完工預算BAC是項目的 "總計劃價值" (總的Planned Value),也就是 總的 為計劃工作分配的經批準的預算,不包括管理儲備。

從概念上可以看出成本基準和BAC是一回事兒。

另外,有例題可以證明:

The original cost baseline for a project is $600,000. There is a management reserve of $50,000. The project manager finds it necessary to use $20,000 of the management reserve. The value for Budget at completion, BAC is now:

Answer is given as $620,000

由題目看出,CostBaseline和BAC就是一個概念。因為在題目中可以互換 。

成本基準是project management plan中的一部分,是很早就估算出來的成本。完工預算BAC同樣,概念上理解也是早期估算出來的總成本。

而EAC完工估算,是後期隨著工作進行,按照實際進度,對未來做出的成本估算,可以看成是一個修訂版的預算。比如說,工作完成了一半,經理拿著已經開銷的賬單一看,完成項目估計實際要花的錢 比計劃要花的錢多。這個估計實際要花的錢數,就是EAC;這個計劃要花的錢,就是BAC。成本基準是拿來作比較用的。在這個情況下,這個計劃要畫的錢(BAC),就是拿來跟實際要花的錢(EAC)作比較的,所以也就是成本基準(Cost Baseline)。

總結來說,我個人理解是,總計劃價值Total Planned Value(PV)=BAC=Cost Baseline=Total Budget-Management Reserve=如果項目使用掙值管理,則也等於績效測量基準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line (PMB)。

另外說,這個績效測量基準PMB也是很含糊不清,因為書里的定義是一個成本,范圍,進度基準的綜合體。所以理論上來說,成本基準是小於績效測量基準的。不是很懂。希望拋磚引玉,有大神來幫忙。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真的比較繞,因為PMBOKGuid中沒有明寫。

⑹ 成本預算是怎麼弄的

成本預算常見方法有三種:

1.經驗估演算法
進行成本估計的人應有專門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據此提出一個近似的數字。這種方法是一種最原始的方法,還稱不上估算,只是一種近似的猜測。它對要求很快拿出一個大概數字的項目是可以的,但對要求詳細的估算顯然是不能滿足要求的。

2.因素估演算法
這是比較科學的一種傳統估算方法。它以過去為根據來預測未來,並利用數學知識。它的基本方法是利用規模和成本圖。圖上的線表示規模和成本的關系,圖上的點是根據過去類似項目的資料而描繪,根據這些點描繪出的線體現了規模和成本之間的基本關系。這里畫的是直線,但也有可能是曲線。成本包括不同的組成部分,如材料、人工和運費等。這些都可以有不同的曲線。項目規模知道以後,就可以利用這些線找出成本各個不同組成部分的近似數字。
這里要注意的是,找這些點要有一個「基準年度」,目的是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畫在圖上的點應該是經過調整的數字。例如以1980年為基準年,其他年份的數字都以1980年為准進行調整,然後才能描點劃線。項目規模確定之後,從線上找出相應的點,但這個點是以1980年為基準的數字,還需要再調整到當年,才是估算出的成本數字。此外,如果項目周期較長,還應考慮到今後幾年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材料漲價等因素。
做這種成本估算,前提是有過去類似項目的資料,而且這些資料應在同一基礎上,具有可比性。

3.WBS基礎上的全面詳細估演算法
這種方法即利用WBS方法(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工作分解結構),先把項目任務進行合理的細分,分到可以確認的程度,如某種材料,某種設備,某一活動單元等。然後估算每個WBS要素的費用。採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條件或先決步驟是:
①對項目需求作出一個完整的限定。
②制定完成任務所必需的邏輯步驟。
③編制WBS表。
項目需求的完整限定應包括工作報告書、規格書以及總進度表。工作報告書是指實施項目所需的各項工作的敘述性說明,它應確認必須達到的目標。如果有資金等限制,該信息也應包括在內。規格書是對工時、設備以及材料標價的根據。它應該能使項目人員和用戶了解工時、設備以及材料估價的依據。總進度表應明確項目實施的主要階段和分界點,其中應包括長期定貨、原型試驗、設計評審會議以及其他任何關鍵的決策點。如果可能,用來指導成本估算的總進度表應含有項目開始和結束的日歷時間。
一旦項目需求被勾劃出來,就應制定完成任務所必需的邏輯步驟。在現代大型復雜項目中,通常是用箭頭圖來表明項目任務的邏輯程序,並以此作為下一步繪制CPM或PERT圖以及WBS表的根據。
編制WBS表的最簡單方法是依據箭頭圖。把箭頭圖上的每一項活動當作一項工作任務,在此基礎上再描繪分工作任務。
進度表和WBS表完成之後,就可以進行成本估算了。在大型項目中,成本估算的結果最後應以下述的報告形式表述出來:
①對每個WBS要素的詳細費用估算。還應有一個各項分工作、分任務的費用匯總表,以及項目和整個計劃的累積報表。
②每個部門的計劃工時曲線。如果部門工時曲線含有「峰」和「谷」,應考慮對進度表作若干改變,以得到工時的均衡性。
③逐月的工時費用總結。以便項目費用必須削減時,項目負責人能夠利用此表和工時曲線作權衡性研究。
④逐年費用分配表。此表以WBS要素來劃分,表明每年(或每季度)所需費用。此表實質上是每項活動的項目現金流量的總結。
⑤原料及支出預測,它表明供貨商的供貨時間、支付方式、承擔義務以及支付原料的現金流量等。

⑺ 什麼是建立成本模型

建立成本模型是指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通過對成本項目的細化分析及成本影響動因的確定,結合實際設定細化的成本基準模型。

成本是衡量實際成本是否受控的一種成本尺度(標桿)。

成本模型是根據現金有關成本,分析預測其總成本最低時現金持有量的一種方法。

基於標准成本的預測模型的建立,但是鑒於復雜的生產情況,要進行完全真實的預測有一定難度。

因此須對該模型做如下定義:

1、在進行成本預測時以當月煉鋼當月成材入庫為測算原則,不考慮生產周期和庫存成本的影響;

2、在復雜的工藝路線中挑選較為簡單的一次冶煉和一次軋製成材的模型進行預測;

3、標準的確定:銷售價格、原材料價格按年度預算價格;標准作業費用以年度預算結構,以滿負荷生產規模下的作業價格和作業量(年度預算作業量換算到月)。

(7)怎麼做成本基準擴展閱讀:

成本鏈模型-特點:

1、注意相對成本

成本的絕對發生額固然是衡量企業資源耗費的重要指標,但並沒有反映企業活動的真實本質和效率。企業是一個系統,投入是成本耗費,產出則是企業的收益,二者的差值即是企業的利潤,也是企業為社會、為顧客創造的價值。

這些價值來源於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其成本的發生也就位於成本鏈上相應的環節,把每個環節的成本損耗和該環節上的價值創造相比較,就能得出相對成本的大小。成本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是一種價值驅動發生的成本,相對值的意義要遠遠大於絕對值。

2、注意把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結合起來考察

從成本鏈上來看,有些環節的成本是短期可控的因素造成的,有些成本又是基於未來的發展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大額的研發投入、固定資產的更新、企業的重組和並購行為的發生從短期來看,其效果並不立即顯現。

但從未來的發展來考察,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降低相對成本又具有重要的意義。實際上,短期成本關注的多是戰術問題,而長期成本更多的著眼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關注的往往是一些戰略性問題。企業領導人必須立足全局,培養長遠的意識和戰略眼光。

⑻ 如何做好建築工程成本分析

工程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不僅涉及的人員多、部門廣,想平衡好各項資源配置難度也比較大。1m築造是建築工程行業標准化的工具箱管理軟體,其中的項目成本及公司費用管理工具就是以簡單直觀的方式,實現項目成本的動態監督和公司費用的控制,為企業保證盈利。

使用1m築造項目成本管理工具可以輕松實現:

精確監控各項目成本,包括項目、機具、人工等;

支持隨時隨地查看各項目進展,對項目的具體運營情況了如指掌;

自主選擇項目成本控制的細度,提高工作效率;

支持實時與預算金額進行比較,最大限度的避免超支和虧損;

支持追蹤項目成本的發生來源,輕松掌控項目;

⑼ 怎麼樣做好成本分析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對象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哪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連鎖替代法和相關分析法等四種。

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關資料,分析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種因素及其變動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的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揭示成本升降變動的原因,為編製成本計劃和制定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⑽ 「成本基準」是什麼意思,成本基準計劃是怎麼回事,在項目管理中有何應用

成本基準包括所有經批準的預算,包括應急儲備,但不包括管理儲備。在項目管理的成本管理中用以度量成本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