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機會成本分析為什麼考研越來越熱
擴展閱讀

機會成本分析為什麼考研越來越熱

發布時間: 2022-04-27 21:44:00

❶ 求,專業回答!分析你在選擇考研時產生的機會成本有哪些,這些成本最終會影響到你的決策嗎

作為一個本科學生,都要在工作,考研中做出抉擇。近年來,考研人數年年都在攀升,不斷有大學畢業生加入考研大軍。考研,作為定向我們人生軌跡的有一大選擇,不得不為我們深深思考。考研所面臨的成本是不可忽視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精神成本,無一不在我們考慮范圍之內。但考研之後所帶來的社會地位的提升,經濟收入的增加,擇業競爭優勢的增強,也深深吸引著廣大畢業生前赴後繼的加入考研行列。究竟考研能給一個人帶來多大的收益,考研究竟值與不值,下面將從經濟角度分析考研成本與收益,利用統計學方法與知識,理性分析考研利弊。

目錄一、基本假設
二、大學考研成本
三、研究生畢業後收益分析
四、結論

一、基本假設1經濟學基本假設。
由於我們是從經濟學角度討論考研的成本與收益,經濟學基本假設在此適用,具體內容有:
a.理性人假設。人總是理性的,人是趨利避害的,人們總是想用最小的代價去得到最大的利益,體現在考研方面就是在考研時會朝最利於自己的方向選擇,包括專業,學校等,不存在選擇的不適宜以導致的損失。
b.完全信息假設。假設本科畢業生在考研與工作的信息搜集方面是完全的,且不存在所謂的搜尋成本。
c.資源的稀缺性假設。這里主要是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優質的教育資源是稀缺的,大學本科畢業生都想要考到更好的大學的研究生,以導致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2時間成本,風險成本,心理成本及其他成本忽略不計。考研往往面臨著除經濟支出的其他成本,這些成本往往難以核算,這里為便於研究,忽略這些成本與收益。3.考研成本均以考本專業計算。現實中,考研不僅單指本專業考研,還面臨跨專業考研,當然跨專業考研成本更高,但這里只考慮本專業考研,忽略跨專業考研的情況。4.假設考研需要准備時間為一年,學制3年。且不考慮公費讀研,獎學金,助學金等資助情況。

二研究生成本分析首先,從經濟成本看。按經濟學觀點,預算成本有兩種意義:
一是衡量支付能力;二是預測成本收益。因此講,考研在支付能力允許的情況下談經濟成本,必須與經濟收益結合起來,拋開機會收益單單談機會成本毫無意義。因為成本大小是相對收益來講的。所以我們這里討論的經濟成本包括基本支付的成本,包括准備考研的費用,報名費,學費,生活費等其他必要費用。和讀研究生所導致的機會收益的減少,與機會成本的增加。
1.根據一般考研同學的情況,預計准備考研時間為一年,假設本科生准備考研基本費用如下:資料書籍500左右,輔導班500左右;生活費,一個月600(平均),一年准備下來;7200;交通費500/年合計:。89002.讀研究生的直接成本關於研究生收費情況,目前,國家規定如下:計劃內非定向研究生,學費全部由國家和學校提供;計劃外研究生,根據經費來源不同,分為委託培養和自籌資金兩類。委託培養研究生,其經費由委託培養單位負擔,數額由各招生院校根據國家有關條款自行規定,如清華大學的碩士每人每年8000元,博士每人每年10000元,該類畢業生畢業後回委託單位工作;自籌資金研究生,其經費自籌,不再享受國家普通獎學金等。 從收費表可以看出,國內高校的普遍收費都在5000元以上,平均水平在8000元左右,而且熱門專業普遍收費較冷門專業高,保持在10000元以上。但是我們也看到收費並沒有因為學校的牌子好壞而高低,如清華、中山大學、東南大學等每年只收5000元左右,而西北工業大學等也要收6000元以上。收費並沒有因經濟發展程度地區的不同而不同,如地處華東地區的復旦大學等幾所高校收費都在10000元以下,而西南地區的四川大學等幾所高校收費都在8000元以上。同時,收費也沒有因為來自不同經濟發展程度地區的生源不同而不同,各高校對所有生源一視同仁。中華英才網的一項調查也顯示,人們還是比較習慣「免費的午餐」。有2328人參加的調查中,45%的人認為研究生的培養費用應該由國家來負擔;8%的人把皮球踢給學校,認為高校和院系應該自籌經費;只有11%的人同意學生負擔學費。但值得注意的是,有36%的人認為助學貸款是最好的選擇,看來貸款讀書的觀念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有關商業銀行應在研究生貸款上學的項目開發上多投點精力了。(引自網路知道http://..com/question/13213412.html)全國部分高校研究生學費情況(單位:人民幣,來源:http://bbs.kaoyan.com/t2497005p1)
西安交大19000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2000
中山大學18000(三年)
南航15000
北航27000
哈工大6000
東南15000
西北工大18000
華南理工36000(三年)
武漢大學30000(三年)
北理一年8000

根據我們前面的假設,研究生學制為三年,假定居民一年期存款年利率為2.5%根據以上數據計算讀研究生的學費平均是12000元/年,住宿費1200/年,生活費600/月,7200/年研究生直接成本就是20400元/年折算成現值第一年20400元第二年19890元第三年19392.75元直接成本合計59682.75元3.讀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後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當我的投資可以在別處獲得更大收益時,我就會認為我的投資不僅存在正常耗費的成本,而且還存在失去這更大收益的所謂「機會成本」。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面臨考研與工作的抉擇,估算一下讀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或許會對我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正確選擇有所幫助。我們考慮自己在教育上的投入產出。這里我們研究的機會成本就是所謂的隱性成本,包括投資收益和就業成本。
(1)投資收益如果學生所繳納的學費不用於教育投資,而用於其他投資,所得的收益構成機會成本的一部分。若根據以上計算,以一名應屆畢業生三年的學費36000作為主要資本進行投資,其投資收益的計算要靠行業而定,並且存在一定風險,這里我們只考慮儲蓄的情況。我們可以簡單計算將36000元學費存入銀行扣除利息稅後所獲得的利益收入(假設存款利率20%):P=【3600(1+2%)3-36000】*(1-20%)=1043.23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由於投資於教育資本相對較小,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產生較大收益,為方便計算,我們暫時把這部分機會成本忽略不計。(2)就業收益根據中央黨校研究室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每月為1700元。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的薪酬持續一路走低。盡管這樣,我們知道應屆的度研者大多數是重點大學的或者其他本科院校的優秀畢業生。他們畢業後若直接就業,其月收入應高於1700元的水平。這樣看來我們如果把這些讀研者的應屆生月收入定為2000元也不為過。除去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約25200元,那麼應屆生在這三年裡的收益為46800元左右。這項收益構成了應屆生讀研時的隱性成本。以上可以計算顯性成本和隱形成本之和,也即個人經濟上的總機會成本在8萬-10萬元之間。這個數字也只能近似表明應屆讀研機會成本的貨幣表現。由此可見,一名應屆本科生如果直接攻讀三年碩士研究生的機會成本至少也要8萬。對於一些緊俏專業和應用型專業的畢業生如果直接讀研的機會成本只會更高。(參考文獻:應屆本科生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機會成本分析)4.時間成本雖然在本文研究中忽略考研的時間成本與心理成本不計,但仍不可否認考研成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時間與心理成本,這里簡單分析一下。研究生學制一般為三年,並且大部分考生都是在23——26歲這個年齡段讀研,可謂是人生最關鍵的黃金時期。讀研期間是知識結構水平提高,還是心智更加成熟,或者是綜合競爭力上超越了自己和眾多的本科生?又或者是原地踏步,甚至在職業發展方面已經落後於他人?如果選擇考研,可能會喪失很多在社會上的好的機遇,三年研究生讀下來,可能三年前年輕人的拼搏精神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沒有那麼強烈了,這些都屬於研究生時間成本的增加。研究生三年,其實是一種既定方針的實施和延續——利用教育背景的提升來升級自己的理想。所以,如果研究生結束後,目標沒有達到或者與原預期有縮水,就成為了一種「沉澱成本」,也就是之前付出,而今後必須繼續付出才能達到收益效果的相關成本,這種也應該列在研究生的時間成本范疇內。此外,工作經驗成本也不可忽略。三年的工作經驗和三年的碩士學歷哪個更重要?三年前畢業的同學可能現在已經是某公司的業務骨幹之一,而自己仍然是新出爐的大學生。最尷尬的情形要數同屆畢業參加工作的同學後來是自己的面試官,或者進同一家公司是上下級。而這種情況在某些技術型企業尤其平常,這些企業都是靠熟練程度和經驗來劃分職業層級。能夠獲得教育的途徑很多,在職研究生、合作辦學、MBA等方式都可以讓工作精英手握許多教育機構選擇。不過工作經驗的取得卻只有正式工作之後。對於銀行金融類、商業咨詢類等公司,工作經驗是錄取員工的硬性標准之一,一般都會要求求職者擁有三到五年相關工作經驗。這是我們的研究生就是學歷比別人高,也只能望塵莫及了。因此許多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再來考研目的性更明確,比如工程管理、會計學等專業,有了工作經驗就知道未來必須要准備哪些東西,以期待在學校的兩年能夠盡快彌補,然後重新回到職場以獲得比工作前更高的起點平台。5.心理成本年紀大,對人的影響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女生需要問的,男生同樣重要。試想如果有同學提前上學,21歲大學畢業,碩士讀兩年,工作第一年23歲,五年後做到中層經理為28歲;有同學本科復讀,23歲大學畢業,碩士三年,工作第一年26歲,五年後為31歲。年齡越大,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重,壓力也越大。父母的贍養,婚姻家庭的維持,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三年時間看似轉瞬,象牙塔再輕松美好,我們終究要面對社會。對於那些父母期望值比較高,或者家庭經濟條件不甚樂觀的同學,這種壓力會更大。已經付出了那麼大的經濟成本,又花費三年時間讀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大學生還要面臨生育壓力,單位歧視育齡女性的壓力,因而女研究生的心理壓力成本往往大於男性,這其實是個無奈的現實。三、研究生收益分析研究生畢業見習期間普遍年薪在3萬到五萬之間,是本科生的0.8倍到1.5倍,而這一數字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還會增加,在高技術領域以及學術性強的科研機構等行業,這種變化愈加明顯。

四、結論分析考研的成本與收益,並不是想單純的確定考研到底值與不值,不同的人情況不同,本文分析是假設了很多條件,但不是對每一個人都適用,所以研究生到底考不考,還要跟據個人情況而定,在這里僅論述一些通過以上分析所得的啟示。1.理性分析考研,避免盲目考研。當前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很多應屆生把考研當成逃避就業壓力,社會壓力的一條途徑,而並不是處於對自己科研能力的提升,只是盲目跟風。面對考研與工作的抉擇,我們要理性分析考研的後果,象牙塔不是世外桃源,最終還是要進入社會,畢竟社會需要的是實幹家,避免過高預期落空。2.提高研究生成本意識,珍惜讀書機會從前文中我們了解到,讀研成本確實很高,不論是金錢,時間,心理等各方面成本,都不可忽略,我們付出成本就是想取得收益,所以廣大考生要緊緊抓住讀研究生這一提升我們能力與知識,技能的機會,充分利用高校寶貴的教學資源,以最少的機會成本取得更大的收益。從而在畢業後實現人生價值,奉獻社會。3.加強教育投資,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從政府方面來講,要增加教育投資,教育投資是開發智力、發展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一個關鍵。從長遠看,教育投資是效益最大的一種投資。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對教育的投資。4.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大學教育要因材施教,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健康成長成才,幫助學生熟悉國家就業政策,了解社會職業信息,掌握求職技巧,使其正確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也是避免盲目考研的途徑之一。5.合理擴招,提高學歷文憑的含金量2009年考研國家線大幅跳水,除個別專業有小幅漲分,大部分專業降分幅度10到25分不等。此外,今年碩士研究生的擴招規模達到6.4%,並且增加了5萬的專業碩士招生計劃,使得總招生數量創造了歷史新高,達到47.5萬人。這種形勢下,有部分同學認為考研已經失去了精英教育意義:研究生數量增加,必將導致今後就業壓力增大,與其今後面臨更大壓力,不如現在就放棄考研直接工作。也有部分同學更加堅定要
繼續考研,既然擴招,說明自己被錄取的機會就更大,尤其是被重點大學錄取的可能性就更高。
研究生擴招會使教育資源普及,但過分擴招會使學歷膨脹,使研究生就業壓力更大。當務之急是合理制定擴招計劃,統籌擴招工作。

就業還是考研,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只是一個問題,或者說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怎樣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怎樣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只有結合自身的實際,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為了躲避就業大潮中的浪頭而盲目考研,只會在未來面對更加洶涌的大浪時無所適從。

❷ 考研熱是如何形成的

1.學歷貶值,因為擴招,本科生的競爭力持續下降。
2.充電等候時機,很多人想利用金融危機就業形勢嚴峻的時候去充電,等金融危機結束的時候就業。
3.環境影響,周圍的人都考研於是隨大流。
4.缺乏長遠規劃,不知道要干什麼,於是接著讀書吧。
5.培訓機構催化。

❸ 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看 為什麼考研越來越熱(500字)

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層次來說,現在本科生多如牛毛,市場已經飽和,供給大於需求,自然本科生處於下風,不值錢,壓力大。
因此就促漲了考研這股熱風,畢竟研究生也不好考,畢竟讀個名校為自己鍍層金也不錯啊

❹ 為什麼現在的考公與考研越來越「熱」了

因為這些年來體制外的就業環境已經越來越差了,工資收入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增長,但是996的工作制度已經壓榨了很多打工者的時間和精力。

這些年來考研的人數以及考公務員的人數一直在不斷的增加,而且每年都會創造著歷史的記錄,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公務員以及較高的學歷在未來將會獲得更大的競爭力。社會上的優質崗位的數量是非常少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人才不願意進入社會工作的。

公務員擁有著非常好的福利待遇

我相信90%以上考公務員的人都是因為公務員擁有著非常不錯的福利待遇,而且在社會當中也擁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公務員能夠獲得每個月超過4500塊錢的工資收入,在南方的城市能夠獲得每個月超過6000塊錢的工資收入,並且每年都是會有獎金。

我身邊的很多人在大學畢業之後,其實都已經選擇了考公務員,因為公務員能夠獲得非常穩定的工資收入,主要是因為體制外的很多工作在35歲之後就會被裁掉的,在那個時候將會對家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公務員才會成為絕大部分人的選擇。

❺ 用機會成本解釋:為什麼春節時"黃牛"最多為什麼考研越來越熱為什麼重大足球比賽一般放在周末急!!!

為什麼春節時"黃牛"最多?因為春節期間大家都在玩,以消費為多,如果這時候不做黃牛,就會去和別人玩耍,這個機會成本是很小的
為什麼考研越來越熱?如果本科畢業不考研就去工作,而當今社會給應屆大學生的薪酬低,如果這三年用來工作能賺的錢很少,機會成本低
為什麼重大足球比賽一般放在周末?如果不放在周末,人們就要犧牲工作時間來看足球,會被老闆扣工資等,機會成本就高

❻ 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看 為什麼考研越來越熱

因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高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導致高端人力資源供不應求,所以高端人才的價格(工資)越來越高,而價格(工資)的提升反過來又刺激了供給(考研)的增加,所以考研越來越熱。

❼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為什麼考研越來越熱(500字)

想要考研報考經濟類的考生應該從自身實際出發!
有必要澄清對經濟學考研的三個誤解: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經濟類研究生;並不是所有的經濟類專業前景都一樣;並不是所有經濟類畢業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一)更適合讀經濟類專業的條件
一些具有學術基礎和理想的同學,希望在經濟學研究領域或者經濟教育領域有所作為,可以從事理論經濟學或者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金融危機只會使經濟學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有很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問題現在已擺在人們的面前。
從調查得知,有學術研究興趣的人不多,因為從事科學研究的路是坎坷和孤獨的,需要有一定的決心和能力。更多同學優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生存以及就業問題,希望通過經濟學加強自身競爭力。報考經濟類學生大致可分為:
1、本科階段就是經濟學相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一般基礎較好,這些同學大可不必放棄所學的經濟學專業,要堅持發展提高,因為中國的未來需要經濟人才。
2、本科階段是經濟學相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學習成績一般但綜合能力突出,如果確實跨專業更能發揮自己的潛力,也不必留戀。
3、希望跨專業考經濟學研究生的同學,跨專業中不少是逐熱而來,看中金融學、國際貿易學的美好「錢」景。可能今天的熱門也許到畢業時已經不是熱門專業,競爭激烈程度不會因為金融危機為下降。因為在金融危機動盪的環境中往往中小企業和基礎競爭力較低的個人首先受到沖擊,一定要慎重。
經濟學包羅萬象,具備了廣泛的經濟學常識之後還要有一個自己專攻的領域。如:擅長英語和交流的考生,可選擇國際貿易方面;數學專業基礎好的考生,可從數量經濟學、統計學、金融工程這些點進入經濟學;了解西部的考生,可以報考區域經濟學、趕超經濟學(遼寧大學)。
雖然對經濟學的整體輪廓的把握是必須的綜合素質要求,但是我們必須給自己找個立足點,從本科經濟學相關專業,找到了自己的點,結合自己的點打破經濟學專業范圍,擴大知識面,甚至可以選修相關課程或者修讀雙學位,比如應用心理學、貿易英語等等。
總之,不要讓學科限制自己,而是掌握與某個部門相關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在市場中往往很多時候都是不分學科的。如果通過不同的途徑,形成自己的專長,在茫茫求職大軍中會顯得相對突出。

❽ 請教幾個機會成本的問題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的另一樣東西。機會成本是因為資源的稀缺引起的,是由於選擇的權利而產生的成本,在若干種選擇中次優選擇的收益就是最優選擇的機會成本。
從經濟學角度考慮一項投資的收益,必須將機會成本考慮在內,它是一項相關成本。
1。選擇考研對應的是選擇工作,因此選擇工作所獲得收益就是選擇考研的機會成本,只有當考研後所能獲得收益大於放棄工作的收益,大家才會選擇考研。這同樣可以解釋現在許多高考後放棄上大學的現象,因為上完大學後獲得收入減去上學成本的凈收益,再去考慮放棄三年的收入是賠本的。
2.理發佔用了時間,同樣的時間其收益是不同的,你工作期間可以獲得收益大於周末的收益,因此周末時間的成本最低。但假設你周末兼職收入比你工作時間的收益還高,那肯定時上班時間溜出去理發了。
3.這個與上一個相同。

❾ 用機會成本解釋考研為什麼越來越熱

關於就業\學歷提升\個人價值體現\自我願望實現等等等
考研不愧是個很好的途徑
最近俺也有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