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育兒嫂一般多少錢一個月
育兒嫂的費用因地區、經驗和服務質量而異。在中國,育兒嫂的月費用大致在3000元至10000元之間。以下是一些影響育兒嫂費用的因素:
地區:不同城市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成本不同,因此育兒嫂的費用也會有所差異。一般來說,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育兒嫂費用相對較高,而二線和三線城市的費用相對較低。
經驗:育兒嫂的經驗也會影響其收費標准。有經驗的育兒嫂通常收費較高,因為他們具備豐富的育兒知識和技能,能夠更好地照顧孩子。相比之下,新手育兒嫂的費用可能會相對較低。
服務質量:育兒嫂提供的服務質量也是影響費用的重要因素。高質量的服務往往意味著更高的費用。這包括育兒嫂的專業素質、溝通能力、責任心等方面。家長在選擇育兒嫂時,應充分了解其服務質量,以確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工作時間:育兒嫂的工作時間也會影響其費用。全職育兒嫂通常需要全天候照顧孩子,因此費用較高。而兼職育兒嫂則根據實際工作時間來收費,費用相對較低。
服務內容:育兒嫂的服務內容也會影響其費用。一些育兒嫂可能只負責照顧孩子的基本生活,如餵食、換尿布等,而另一些育兒嫂則可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如早教、陪伴玩耍等。家長在選擇育兒嫂時,應根據自己和孩子的需求來確定合適的服務內容。
總之,育兒嫂的費用受多種因素影響,家長在選擇時應充分考慮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實際需求。同時,家長還應對育兒嫂進行嚴格的篩選,確保其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服務態度,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
② 為何說育兒成本太高
3月16日電 全面「二孩」政策已正式實施兩年,但許多家庭「不願生」或「想生不能生」「不敢生」。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院長謝資清建議,通過加大政策保障和公共投入優化環境,減輕「二孩」生育成本,讓這一重要人口政策真正落地。
湖南省婦聯一項調查發現,該省絕大多數育齡婦女對全面二孩政策表示歡迎,希望最好能有兩個孩子。但明確想生二孩的僅為33%,表示不想生的佔43%,生育意願遠低於預期。
在謝資清看來,二孩政策對於改善我國人口結構,應對老齡化的挑戰,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應鼓勵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將聘任女性視為社會責任和對國家的貢獻。鑒於接納女性較多的單位對國家的潛在支持,政府可予以適度減稅和適當財政獎補。
③ 為什麼生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呢
01 上海市的育兒成本不斷上升,顯著影響了家庭的生育決策。特別是教育投入,其支出水平是其他城市的兩倍以上,成為推高整體育兒成本的關鍵因素。
02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生育理念逐漸被追求個人發展和幸福所取代。現代家庭更注重人生的完整性、夫妻幸福以及孩子的陪伴,而不僅僅是為了保持現有生活質量或只生育一個孩子。
03 經濟條件限制了家庭的生育水平。2019年的數據顯示,近半數的上海家庭年收入不足16萬元,這對提升家庭生育水平構成了顯著障礙。
04 提供隔代照料顯著提高了生育水平。當祖父母能夠提供隔代照料時,有42%尚未生育孩子的家庭表示在未來三年內確定要生育,這是無法獲得隔代照料家庭的2.8倍。而在不能提供隔代照料的情況下,39%尚未生育孩子的家庭表示未來三年內完全不打算生育,這一比例是在能提供隔代照料家庭中的3倍。因此,上海市婦聯建議制定全面的系統性家庭政策,以減輕家庭育兒壓力。具體建議包括:
- 加強生育的社會支持,建立支持生育的社會環境。確保生育期婦女的合法權益,減少用人單位的用工成本。提倡以家庭為單位評估撫養負擔,並在稅收政策上給予支持。嚴格監管教育機構的高收費和亂收費行為。
- 提高兒童保障水平,降低養育成本。持續推動普惠性托育點建設,通過多種方式增加托育資源,促進托幼一體化發展,並整合現有資源。鼓勵托育機構、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提供課後輔導照護服務。加強生育友好的空間布局,建設更多的母嬰設施。
- 平衡女性就業與生育的沖突,確保女性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權益。保護女性就業和產假權益,對損害女性就業權益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提議設立夫妻共享育兒假,並規定男性休假時間不少於育兒假的1/3。衛生健康部門可以與婦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合作,制定「家庭友好型」企業認證制度,並每年推出「家庭友好型企業」。
- 增強隔代照料者的社會福利,完善家庭功能和代際支持體系。提供「喘息服務」,關注隔代照料者的身心健康。通過社區志願者和專業人士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健康支持和育兒指導。改善社區設施,創建代際共享的公共空間,並宣傳隔代照料的社會價值。
④ 如何降低育兒成本
首先,關愛女性,降低「生育懲罰」。眾多實證結果證實,我國存在「生育懲罰」,且這個「懲罰」不輕。每多生育一個孩子,就明顯減少就業女性的工作投入時間,降低她們的工資水平。加之,社會上普遍存在爸爸「不作為」的現象,更是增加了就業女性的負擔。社會對已生育女性的關懷以情感為主,缺乏實質性的關愛。比如職業場所,企業基於評估自身生產能力的需要,期望探知女性的生育意願。如今三孩政策落地,預計企業將以各種形式探知在職女性和求職女性的生育意願。此行為不能完全理解為性別歧視,更多的是企業對未來生產能力的合理預估。如今,呼聲最高的三孩配套支持措施是延長女性生育假期、加強女性公平就業權利保障等,但此類型的政策無疑是把生育成本轉嫁到企業身上,於事無補。
2016年始,以深圳為首的各地城市陸續提出「積極推動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並不余遺力地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公園。但實際上,當今社會,兒童受到的關愛已經足夠多了,家裡家外備受關注,而家庭負擔最重的「媽媽」卻被家裡家外忽略了。構建「婦女友好型」社會是提高我國生育意願的前提和基礎,建議從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道德觀念、城市建設、社會服務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探討,給予婚育女性更多的理解、尊重,以及實質性的獎勵。
其次,以釋放家庭勞動力為主要手段,降低「育兒成本」。當前,教育、就業、住房任何一座「大山」均可以壓垮二胎家庭,尤其是教育支出。因多生一個孩子,從「奔向小康」倒回「解決溫飽」,這讓許多家庭始料不及。因此,這波「吐槽」中,二胎家庭成為了「主力軍」。每增加一個孩子,家庭消費支出隨之增加,但是以購買食物支出為主(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若不放棄工作,就得請老人或保姆幫忙,家庭人口成倍增加),相當於恩格爾系數提高了,簡而言之就是「變窮了」,這不利於我國消費結構升級。
中國經濟時報開展的《養娃教育成本網路問卷調查》顯示,不願意生孩子的原因中,80.65%為生養育孩子的經濟成本太高;56.59%為缺少養育和照顧孩子的時間。生養孩子既花錢又花時間,儲蓄和自由雙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最大的養育成本是自由,沒有工作的自由、沒有聚會的自由、沒有小口之家獨立生活的自由。因為老一輩未獲得良好教育的機會,隔代教育取不到預期成果,一座城市裡眾多家庭的其中一員放下工作呆在家裡教養孩子,其中不乏博士生,人們不得不感嘆讀書竟然是為了養孩子。德國陸續出台《生育保護法》、《聯邦養育津貼法》、《聯邦父母津貼和父母養育假法》等,每生一個孩子獎勵幾十萬,獎勵豐厚,但並未解決生育率低下的根本問題。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如何釋放家庭勞動力,讓家長可以繼續追求自身價值,並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才是三孩政策的實施重點。
最後,再度審視教育制度,降低「育兒風險」。前段時間《小歡喜》、《小捨得》電視劇引起了社會廣泛的熱議,「雞娃」「內卷」成為當下最熱的詞語,這兩部電視劇反映了當代教育競爭的激烈程度。「雞娃」在全國范圍內擴散,可能要追溯到《爸爸去哪裡》這部綜藝節目。該節目讓人們發現娃原來有無限的潛能,隨之,在網路信息技術的助攻下,各種「雞娃」方法廣泛擴散,部分文章更是主張在低年級時多陪娃。最要命的是,50%的中考升學率越來越明晰,許多娃還處於懵懂時期,就註定上不了高中。中考落榜的娃們一夜開竅,但為時已晚。前車之鑒下,提前教育從中學傳遞到小學,又從小學傳遞到學前。而且如今的課本和考試難度讓人驚嘆不已,提前教育可以為孩子省下寶貴的時間,包括睡眠時間、閱讀時間。所以,與其對教育機構進行頂格處罰、查檢各校作業數量,還不如重新審視教材和中考升學率的合理性。
「沒有高中等於沒有未來」,這是家長對現代社會的認知。基於對孩子未來的不可把控性,以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不信任,為了降低「育兒風險」,有的家長積極踴躍,有的家長被社會環境裹挾前行,最終導致教育過度競爭,隨之而來的是「焦慮」「跳樓」遍布全國。若社會矛盾呈現高度的一致性,這必然是制度使然,相關部門必須重新審視,而不是轉移注意力。若中考改革是參考德國的雙元制,那首先要讓社會充分認識並接受,同時加快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最後才能落實中考改革。顯然,相關部門並未讓社會認識到,「藍領可能比白領吃香」的未來現實,更未提供優質的職業教育,卻率先落實了50%的中考升學率。此外,如果中考改革是有根有據,那麼提高課本難度的依據又是什麼?大語文時代是為了充分貫徹落實國家文化強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