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實施作業成本核算過程中,作業成本核算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資源
從廣義講,資源(Resource)作為一個概念外延非常廣泛,涵蓋了企業所有價值載體,但是,在作業成本法下,資源實質上是指為了產出作業或產品而進行的費用支出,實際上,資源就是指各項費用總體。資源作為分配對象的資源就是消耗的費用,可以理解為每一筆費用。資源可以直接面向作業和成本對象分配,就是傳統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2.作業
作業概念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基礎之上的。首先,作業具有明確的「邊界」,以明確作業消耗的資源與作業產出,能夠明確成本責任;其次作業必須是可量化的基準,對於一般的生產作業,作業比較容易量化,對於知識性的作業,如研究工作,則難以量化,如果要把作業納入作業成本核算體系,則必須對作業進行計量,為作業制訂量化的標准。第三,作業具有單一的分配動因,作業的分配目標對於作業的消耗只能按照單一的成本動因線性分配,而作業中的某些成本項目可能與該成本動因並不線性相關;第四,作業必須與一定的組織機構對應,必須具有唯一對作業整體負責的一個組織單位。
3.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是企業需要計量成本的對象。這根據企業的需要而定。如可以把每一個生產批作為成本對象,也可以把一個品種作為成本對象。在顧客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需要計算出每個顧客的利潤,以此確定目標顧客群體,這里的每個顧客就是成本對象。成本對象可以分為市場類成本對象和生產類成本對象。市場類成本對象的確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場渠道不同的顧客確定的成本對象,他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顧客帶來的實際收益,核算結果主要用於市場決策,並支持企業的產品決策。生產類成本對象是在企業內部的成本對象,包括各種產品和半成品,用於計量企業內部的生產成果。
4.成本動因
成本動因就是分配的原因,最新的作業成本核算/作業管理標准規定了三種成本動因:
資源動因:表示作業、成本對象或者其他資源對於資源需求的強度和頻率的最恰當的單一數量標准,它用來把資源的成本分配到作業成本對象或者其他資源。
作業動因:表示成本對象或者其他作業對於作業需求的強度和頻率的最恰當的單一數量標准,它用來把作業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或者其他作業。
成本對象動因:表示其他成本對象對於成本對象需求的強度和頻率的最恰當的單一數量標准,它用來把成本對象成本分配到其他成本對象。
5.分配路徑
作業成本法中定義了很多的資源作業成本對象等可以參與成本歸集與分配的對象,也定義了很多成本動因。分配路徑就是把這些獨立的分配對象和成本動因關聯起來:例如:人工工資按照各個作業的人數分配到加工作業、檢驗作業,裝配作業。加工作業根據各個生產批的加工共時分配到各個生產批號。成本從人工工資流到生產批號就是分配路徑。分配路徑把分散的作業成本要素組成完整的作業成本核算模型。
6.輔助要素
綜合上述的內容,作業成本核算模型主要包括了資源、作業、成本對象、成本動因、分配路徑、輔助要素六個重要的因素,每種要素,都在上面准備了詳盡的內容來進行說明。同時,也希望這些中級會計職稱知識點能夠讓大家有所收獲。
㈡ 項目實施與作業成本具體包括
項目實施與作業成本具體包括:人工成本、設備費用、物料成本、顧問費用、其他費用。
項目實施方案的寫法:
1、項目背景的概括:一個項目的起因是什麼,建設這個項目的初衷又是什麼,都應該在方案中提現出來,而且更加需要自己做好市場背景調研。
2、項目團隊清單:對於一個項目所有的參與者,一定要列出清單,讓客戶知道這個項目的完成,需要哪些人員的投入。
3、項目目標的實現:項目目標是什麼,以及通過何種方式實現,都是應該在項目中提現的,而且必須要充分描述項目建設的方式。
4、項目費用開支清單:關於一個項目的費用,一定要通過清單列出,讓企業和客戶知道,自己所見這個項目的所需成本有多少,做好對項目投資預算的評估。
5、項目風險評估:不管在做任何項目,都存在一定的風險,作為項目方案撰寫者,對於這方面的風險內容,也應該做好評估,清楚當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