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費用與成本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它與一定的會計期間相聯系,而與生產哪一種產品無關;生產成本與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相聯系,而不論發生在哪一個會計期間。
企業的產品銷售後,其生產成本就轉化為銷售當期的費用,稱為產品銷售成本或主營業務成本。
對於沒有形成利潤的成本是以資產形態存在的(生產成本、勞務成本等),而費用是要計入當期損益的,兩者比較容易區分;對於計入當期損益的成本往往是指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成本,它是能夠對象化的費用,而期間費用是不能對象化的費用。
費用與成本的聯系:
成本和費用往往體現資金支出的流量。
費用是企業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構成產品成本的基礎。產品成本是為生產某種產品而發生的各種耗費的總和,是對象化的費用。
產品成本是對象化的費用。費用涵蓋范圍寬,著重按會計期間進行歸集,產品成本著重於按產品進行歸集。產品成本是費用總額的一部分,只包括完工產品的費用,不包括期間費用和期末未完工產品的費用。
什麼是成本?
廣義的成本指取得各種資產的代價。
狹義的成本僅指生產產品所付出的代價,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即計入成本的費用。這里我們取“成本”的狹義。
所以,發生的費用不一定都是成本,成本是對象化了的費用。
再看費用與支出的聯系。
支出泛指企業的一切開支及耗費。一般情況下可分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營業外支出和利潤分配性支出四大類。支出中凡與取得營業收入有關的部分,即可表現或轉化為費用,否則不能。
綜上所述,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其目的是為了取得營業收入,獲得更多的新資產;成本則是對象化了的費用;費用有時有支出相伴隨,但支出卻不一定是當期的費用。
以上就是[ 費用與成本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的全部解答,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這方面的知識,歡迎大家前往環球青藤教育官網!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費用與成本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Ⅱ 公司的成本與費用的變化分別對營業利潤的影響是什麼
從利潤表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成本的變化直接並同步地影響著營業利潤的變化;而費用的變化對營業利潤沒有影響。
不妨我們來看看利潤表中各種指標的運算關系:
1、主營業務收入
2、主營業務成本
3、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4、營業利潤(4=1-2-3)
5、其他業務收入
6、其他業務成本
7、銷售費用
8、管理費用
9、財務費用
10、投資收益
11、營業外收入
12、營業外支出
13、利潤總額(13=4+5-6-7-8-9+10+11-12)
14、所得稅費用
15、凈利潤(15=13-14)
從上面利潤表中的運算關系來看主營業務成本對營業利潤的影響是直接的。主營業務成本增加多少,營業利潤就同步減少多少;反之就同步增加多少。
而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三大期間費用只對利潤總額有直接影響,而對營業利潤卻絲毫無影響。
Ⅲ 成本與費用的區別與聯系
一、一般及經濟意義上的支出、費用和成本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支出即為「付出」之意;費用即為「花費的錢、開支」;而成本解釋為「生產一種產品所需的全部費用」,《辭海》中成本則解釋為「產品價值的一部分的貨幣表現」。顯然,一般意義上的成本遠非僅此所指,嚴格說來,此解釋屬於一種經濟上的界定。實際上,一般意義上的成本常常被理解成:為特定目的而發生的各種耗費。如我們經常提出的產品成本、各種各樣的投資成本等等。在經濟學上,對於支出、費用的理解,除非特指,與上面比較似乎並無多大區別,只不過成本是例外。我國經濟學上經常提到的「成本」,一般是指生產成本,即「生產產品所需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在這里,成本作為一個理論概念,就是生產出一個產品新耗費的勞動。所以,生產成本在經濟學上也可以叫生產費用。除此之外,在現代成本理論中,新制度經濟學把泛指除生產成本以外的經濟制度的運行成本,稱為交易成本,亦稱制度成本;代理理論把制訂、管理和實施契約的全部費用稱為代理成本;信息經濟學則把為搜集、整理、利用和交換信息,以便為有效決策提供方便所支付的費用概括為信息成本。因此,在含義外延和使用范圍上,成本相對支出、費用較窄。在經濟學上,並不嚴格區分費用和成本,生產成本可理解為生產費用。這是因為其一,雖然成本在傳統經濟理論中一般界定為「生產成本」,但是,因西方經濟學上成本的內涵還包括了一部分利潤(稱為正常利潤),故其內涵較我國經濟學上的成本內涵要豐富,所包括范圍顯然也要廣;其二,雖然支出與費用或成本存在著各種聯系,成本或費用總是與一定的支出相關,但是,不管是我國經濟學上,還是西方經濟學上,更為關注成本,成本在經濟學中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應用和解釋;其三,我國經濟學研究提出的成本一般只與生產成本相關,而西方經濟學中提出的成本已大大超出了生產成本這個范疇,脫離社會形態的影響,側重於從技術方面加以解釋。<FONTIJZNQHYCKJHLB7G4< font>
二、會計學意義上的支出、費用和成本
(一)支出和費用
在我國會計界,支出一般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獲得另一項資產、為清償債務所發生的耗費資產的流出。就某一會計期間而言,支出可以是現金支出、也可能是非現金支出,就長期而言,所有支出最終由現金支出來實現。按照我國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稱《制度》),「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在會計上,支出仍比費用所含范圍要廣泛。只有那些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為取得營業收入而發生的各種支出,才是費用。而其他原因發生的支出,如償還借款、支付應付賬款、為分配利潤而支付的款項、為購買固定資產而支付的款項等等都與營業收入無關,都不能構成企業的費用,但是支出或早或遲最終會轉化為費用,但並不是所有的支出在一發生時,就是費用。<FONTIJZNQHYCKJHLB7G4< font>
(二)費用和成本
按照《制度》規定,「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它是對象化的費用,即生產成本是相對於一定的產品而言所發生的費用,是按照產品品種等成本計算對象對當期發生的費用進行歸集而形成的。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它與一定的會計期間相聯系,而與生產哪一種產品無關;成本與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或商品相聯系,而不論發生在哪一個會計期間。雖然,《制度》中把成本只界定為生產成本,這與我國經濟學上界定的涵義極為相似,但是,在會計實務中,成本應用不局限於此,即對象化不僅僅指產品,比如:為購買原材料而發生的費用,對象到所購材料上,即為該原材料采購成本;為購買某設備而發生的費用,對象到所購設備上,即為該設備的購置成本。因此,在會計工作中,會計上的成本涵義和一般意義上的成本一致即指一種為特定目的而發生的資產耗費。當然,成本也可理解為按一定對象所歸集的支出。某項支出,如為收益性支出,則構成產品成本;如為資本性支出,則構成某資產的成本。在會計上,我們且把《制度》界定的成本稱為狹義的成本,而把實際應用的成本稱為廣義的成本。由此不難看出:在我國會計界,費用的內涵比成本的內涵要寬廣。這里可以把成本理解為費用的一部分,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二者又是平行的,可以相互轉化。而且在支出、費用和成本中,只有費用構成一項會計要素或會計報表要素,且和收入相對應而存在,並且,只有成本常被當作一種計量費用的手段,而支出、費用則不能。<FONTIJZNQHYCKJHLB7G4< font>
(三)支出、費用和成本的確認
由上述涵義可知:支出的確認較簡單,一般只要流出或發生了,即可確認某項支出。但是,費用和成本的確認就不一定了。費用的實質是資產的耗費,但並不是所有的資產耗費都是費用。在我國,會計上確認費用遵循了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權責發生制;配比等三個原則。但有一點須說明: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些損失和費用不好區分故都將其作為費用處理,如壞賬損失等。根據上述原則,在確認費用時,一般應遵循,費用與收入的直接聯系(或稱因果關系)、直接作為當期費用、按系統的合理分攤方式等三個確認標准。<FONTIJZNQHYCKJHLB7G4< font>
在財務會計中,狹義上的成本即為生產成本,生產成本的確認過程即為一定時期生產費用歸集和分配的過程,即為生產費用對象到某一產品的過程。一定時期所發生的生產費用構成了生產成本的基礎。產品完工並驗收入庫後的生產成本即為該產品的產品成本,它等於月初在產品(生產)成本加上本月投入的生產成本再減去月末在產品(生產)成本。已銷售的產品成本即為該產品的銷售成本。但是,在管理會計中,成本總是廣義上的成本,其確認要依其專門的界定,某一項成本總是有專門的界定或確指,如固定成本,沉沒成本,機會成本等等,現代成本管理還引入了作業成本等
Ⅳ 把一項金額計入成本和費用有什麼不同的影響
分別計入成本和費用,會影響到企業所得稅不所屬期。計入費用,會在當期以及當年所得稅前扣除,計入成本的,要在貨物銷售以後才能稅前扣除,有可能會在下一年度稅前扣除。
Ⅳ 為什麼要劃分成本和費用對利潤有什麼影響
成本和費用都是直接影響利潤的指標,在生產環節,劃分生產成本與期間費用的意義主要在於能夠准確地獲得產品成本資料,明確產品在生產領域的結構指標,准確掌握生產費用和非生產費用的構成比例,有利於對生產環節的管理,達到管理目標的要求,對利潤結果有一定的影響。
比如:如果把應該計入成本的費用計入了期間費用,會減少利潤,原因是期間費用直接計入本年利潤。
反之,如果把應該計入期間費用的費用計入了計入了生產成本,有可能會造成利潤增加,原因是生產的產品不一定都能夠在當月銷售出去,沒有銷售出去的這部分產品列入的費用,就不可能減少本年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