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溫州皮鞋 歷史
溫州皮革廠組織一批人員到上海、南京等地參觀、學習。參觀解放軍後勤部的解放鞋廠時我們受到了啟發,是否能用生產解放鞋的原理來生產皮鞋?這樣一可以利用豬皮作為面料,充分利用溫州豬皮的資源,二能大幅度提高產量,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成本。根據當時農民的消費水平,他們穿的鞋子大概要幾毛錢左右,但一個月要穿掉兩雙,一年下來也要好幾元錢。如果採用做解放鞋的方式去做,成本能降低很多,又能做出百姓喜歡的皮鞋來。按照領導的意思,我們就准備研製蒸鍋皮鞋,也就是硫化皮鞋。
在試制第一隻蒸鍋皮鞋時,因沒有蒸鍋設備,我們先把鞋放在餅干鐵箱裡面,然後把它放在鹽酸爐的反應室里進行硫化,因困難時期買不到鹽酸,鹽酸是我們自己用土辦法生產的。試制出的第一隻硫化皮鞋的鞋幫面與大底的粘合牢度很好,但因缺乏氣壓,鞋底嚴重下掛;再則是用植物(一種製作方法)的,幫面的夾里皮變得脆裂,後來從化驗室找來一隻小壓力鍋,改用了礦物的夾里皮,又進行了多次試驗後,試制出來的蒸鍋皮鞋基本符合要求,全國第一雙硫化皮鞋就是在這樣簡陋的設施下誕生的。
1 964年的夏天,廠方又組織有關人員,赴全國各地廠礦、農村、海島,給工人、農民、漁民們測量標准足型。幾個月以後又試制出樣品皮鞋,給他們試穿。足型確定以後,立即組織鋁楦加工與設備添置工作,這些大量的前期工作足足花了近一年。
當時的皮鞋分廠已有一個橡膠工段,是生產「溫革」牌橡膠鞋底的,但沒有配備專業的橡膠技術人員。蒸鍋皮鞋的硫化質量不穩定成了大量生產的攔路虎,1965年下半年,廠里通過省有關部門,從原杭州橡膠廠調入一名技術人員,解決了一系列技術問題,從此,蒸鍋皮鞋正式投入大批量生產。在我國的皮鞋行業生產工藝中,增加了一項蒸鍋皮鞋的工藝技術。
硫化皮鞋上市後,女鞋的定價為4.77元,男鞋為6.5元多,比原先的皮鞋便宜將近一半,由於產品設計款式新穎、質量好、價位低等優點,深受廣大群眾的青睞。在當時的全國鞋業界,引起不小的震動。當時廠里硫化皮鞋一天的生產量為1000雙左右,但還是供不應求。也正是硫化皮鞋的出產,進一步打響了「溫革」在全國的知名度。到了1990年以後,機械化操作的運用,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皮鞋成本的降低,特別是穿硫化皮鞋容易出汗等弱點,它才慢慢退出市場。
另外,當時地方國營溫州皮革廠機修車間的技術實力是相當雄厚的,特別是模壓機、鞋底模等設備是當時沒有地方購買的,都是依靠工人自己設計、研製。後來我們又到全國各地參觀,在天津市場買到一雙由天津日月皮鞋廠生產的牛皮橡膠模壓女式皮鞋,我們立即仿製。1963年,我市第一批牛皮橡膠單底膠粘女式皮鞋終於試製成功。在1964年的下半年,牛皮橡膠單底模壓女式皮鞋成批投產。1966年,牛皮膠粘男式皮鞋也順利投產。
製鞋業作為一種傳統產業,在溫州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明朝,溫州因靴鞋藝精質優,被列為朝廷貢品。市鞋革行業協會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解放前期,由於戰亂,經濟瀕臨崩潰,很多作坊工廠都停業關門了。1949年,市區皮鞋年產僅4000多雙,1950年,溫州市區有皮鞋個體作坊43家,從業103人,到了1978年,市區共有鞋廠19家,年產皮鞋49.68萬雙。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私方合營的華東聯營製鞋廠不到一年時間就解散,到溫州第一家國營皮革廠的成立,雖然溫州鞋業的發展是一個曲折復雜的歷程,但它們實際上充當了「種子企業」的作用,為改革開放後溫州鞋業的迅速崛起培養了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市場營銷人才和管理人才。
如今,溫州製鞋業,在溫州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2004年溫州製鞋行業總產值達到346億元;出口更是迅猛,據海關統計,去年達到了11.4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