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造假成本的內涵有哪些
擴展閱讀
抖音哪裡可以買產品 2025-05-05 20:22:27
自動筆怎麼做成彈射工具 2025-05-05 20:21:53

造假成本的內涵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7-01 05:46:16

A. 會計「造假」虛增指標手段有哪些

手段之一:虛構業務事項,虛增收入規模
個別企業為了完成下達的收入考核指標,採取售後退貨不沖減收入的方式虛構銷售業務、虛增營業收入,甚至採取先出售再回購的方式,達到買賣雙方均虛增營業收入、虛增營業成本。
如某上市公司為避免被標注ST,年末虛構向主要銷售方的銷售業務,並於次年3月份進行售後退貨賬務處理。某國有企業向另一國有企業銷售一宗商品,確認收入後再從購貨方以相同銷售價格購入同宗商品,確認為營業成本。實際上,「銷售」的商品均未出庫,買賣雙方也未支付交易對價,所謂的「銷售」行為僅僅是幾張合同和幾筆賬務記錄。
近期,財政部發布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第二十六號中對焦作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將關聯方之間的購銷業務,以與非關聯第三方的名義核算,虛增收入成本6.6億元以及中國華電集團公司湖北發電有限公司合並報表內部抵銷不充分,多計收入、成本1.04億元的違規問題進行了披露。企業上述做法均是通過虛構業務事項,進而實現虛增收入的不同形式表現。
手段之二:利用補助補貼,虛增利潤規模
某些企業為了完成上級公司下達的收入、利潤剛性增長指標,不得不採取非常規手段迎合考核要求完成績效任務。這些非常規手段中,收到各類補助和補貼資金對形成利潤增長的影響最為直接。對企業而言,一種方式是將以前年度形成的利潤結余以補助的名義在考核年度結轉為當期利潤;另一種方式是爭取政府補貼資金,一次性或分期結轉為當期利潤。
如某電信公司將前期改制過程中留存的利潤以政府補助名義在考核期結轉,僅此一項就實現當年利潤增長4000萬元。據2013年中報披露,66家上市公司截止8月2日收到政府補貼項目資金共計15億元,這部分資金不論在2013年全額計入利潤或者按項目受益期分攤計入利潤,都將對資本市場造成重大影響。
手段之三:操縱合並范圍,虛增企業規模
企業一般通過組織生產和銷售,取得合法收入,並將資金用於提高生產能力,進而形成資產積累和規模提升,實現企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但一些企業採取對外投資的方式,取得對其他企業的控制權,擴大合並報表編制范圍,實現企業各項指標快速增長、企業規模快速擴張。

B. 怎樣理解成本的經濟內涵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 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從另一個角度成本上講也可以是做出某種選擇必須付出的代價,當人們「舍魚而取熊掌」時「魚」便是人們的成本,當商家投資時,商家的付出貨幣等便是商家投資的成本。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3-3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C. 成本的含義是什麼

生產和銷售一種產品所需的全部費用。

讀音:chéng běn

引證:老舍 《四世同堂》五九:「 日本 人所定的物價都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二,而且絕對不許更改。」

舉例:這件衣服的成本才十幾塊錢。

反義詞

利潤

讀音:lì rùn

意思: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之一。資本家在銷售商品後所獲得的超過成本價格的余額。

引證: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九:「工力的價格就變成工銀,工力生產的余值就變成利潤了。」

舉例:為了榨取驚人的超額利潤,外國的大班們利用租界特權、 中國 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辦起了許多近代化工廠。

D. 關於成本的理解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
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它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成本屬於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即成本是構成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商品生產中生產要素耗費的貨幣表現;
2.成本具有補償的性質。它是為了保證企業再生產而應從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的價值;
3.成本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犧牲。它作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可以是多種資源的價值犧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資源價值犧牲;甚至從更廣的含義看,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在經營決策中所用的機會成本就有這種含義。

E. 研究有幾種成本概念

成本概念研究

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為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成本優勢是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表現。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必須不斷的降低成本,獲取成本優勢。而成本概念是成本管理的基礎,所以研究成本概念具有重大的意義。傳統的成本管理概念主要是指財務會計的成本概念,它是面向過去的,主要關注產品成本,而在企業面臨的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許多與企業相關的成本。如:作業成本、質量成本、投資成本、設計成本、機會成本等管理會計的成本概念更與企業的決策相關。所以企業必須轉變成本觀念,正確的界定成本概念,以形成成本管理方法。
一、國內外關於成本概念研究的歷史回顧
1、國外對成本概念研究的歷史回顧。馬克思認為成本「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馬克思是從商品生產的角度給成本下定義,即從職能資本家實際耗費和補償的角度來定義,它表明了產品成本的經濟內涵,是對產品成本的高度抽象(陽昌雲,2000)。這一成本概念是我國傳統的財務會計成本概念的理論基礎,有很大的片面性。美國會計學會(AAA)成本概念委員會1951年將成本定義為「成本是指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發生或應發生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衡量」。這一成本概念不僅指產品成本,而且包括在經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預計成本,以及進行預測、決策所須用的變動成本、機會成本等。但有些無法用貨幣計量的成本無法包括進來,有一定的局限性。1957年美國會計師協會(AICPA)名詞委員會認為,成本是指用以取得或者說將能取得資產或勞務而支付的現金,轉讓的其他資產,給付的報酬或承諾的債務,並以貨幣衡量的數額。這一概念將成本界定為獲得某種利益而支出,每一種支出如果是為了獲得某種利益都代表一項成本。70年代,AICPA所屬的會計原則委員會認為,成本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所蒙受的犧牲。80年代,FASB將成本理解為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價值犧牲,即為了消費,儲蓄,交換,生產等所放棄的。2003年Ronaldw.Hilton在其所著的管理會計學中認為:成本可被定義為達到某一目的而做出的犧牲,一般通過為之所放棄的資源來衡量。成本根據它所處的背景可以具有不同的含義。為了某一目的而以特定方法分類和記錄的成本數據,可能並不適合於另一種用途。「目的不同,成本不同」可以很好的形容這一成本管理思想。
2、國內對成本概念研究的歷史回顧。傳統觀點:成本是生產過程中勞動耗費的貨幣表現。中國會計學會(1996)將成本定義為:成本就是企業為實現一定經濟目的而耗費的本錢。這一觀點可稱之為耗費論。陽昌雲(2000)認為成本本質上表現為資源配置的效率,資源耗用和時間因素構成成本的基本要素。成本具有空間性、系統性、連續性、替代性、責任性、綜合性等特性。所以定義成本概念要綜合考慮這些要素和特性。陳汐、沈紅(2003)從經濟學、管理學和會計學的不同角度對成本概念進行比較分析,提出會計學的成本概念更強調成本的計量屬性。傳統的財務會計受制於外部報表使用者對會計信息要求,將成本理解為企業為了獲得營業收入而發生的耗費。管理會計擴展了成本的內涵和外延,提出多維成本概念。張敦力(2004)提出成本是為實現特定經濟目的(不包括償還債務、退還投資)而發生或將要發生的合理、必要的支出。並認為只有按支出的目的來梳理成本的外延,才能從本質上正確認識成本的內涵,並藉以構建出層次分明、前後一貫的成本概念框架。陳駿、徐明哲(2003)研究了企業戰略中的成本概念,認為戰略中的成本概念戰略不局限於產品製造過程,更重要的是為了建立和保持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即企業為了尋求增強(或保持)其競爭地位而發生的成本,其內容一般包括:時間成本和先機成本、市場成本、信息化成本、學習成本、智力成本等。
二、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成本概念的區別
成本管理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不同的成本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因而成本的涵義是由它所服務的管理目標決定的。財務會計主要是為企業外部有關方面提供決策有用的財務信息,所以在財務會計中,成本是根據財務報表的需要定義的,受到外部報表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要求,由會計准則或會計制度來規范。財務會計的成本概念強調成本的計量屬性,認為成本概念必須是可計量和可貨幣表示的。財務會計學認為成本是指取得資產的代價,或是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所發生的支出。財務會計的成本概念有以下缺陷:1、財務會計的成本概念是面向過去的,不能提供面向未來財務信息。2、財務會計主要從核算的角度來運用成本,強調將收入與其相應的成本相配比,一些不能在現階段產生收益的成本研發成本、設計成本等這些與企業的長期發展有關的成本都不能正確的核算。3、因為財務會計強調成本的可計量屬性,許多不可計量的成本,如機會成本都不能包括在內。財務會計的成本概念主要是指產品成本,而管理會計的成本概念是多緯度的。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是為了經營決策服務,在「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指導下,作業成本、產品設計成本、機會成本、質量成本、責任成本等都是管理會計成本概念所包括的內容。
三、作業成本法對成本概念的突破
傳統的成本概念只局限於產品的生產過程,產品成本是指其製造成本,就其經濟內容來看,只包括與產品生產直接有關的費用,而用於管理和組織生產的支出則作為期間費用處理。作業成本法關注成本發生的前因後果,延伸了成本概念。ABC的基本原理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它認為產品的價值實現比成本形成更重要,注重成本的全過程管理,將成本的視野向前延伸到產品設計階段,向後延伸到產品銷售階段,並特別注重產品設計階段的成本管理。作業成本法將企業的生產過程描述為一個為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企業的最終產品凝聚了各個作業上形成而轉移給顧客的價值。作業鏈也表現為價值鏈,作業的推移,同時也表現為價值在企業內部的逐步積累與轉移,最終形成轉移給企業外部顧客的價值,從而形成企業的產品成本。
作業成本法以多重的成本動因作為分配製造費用的標准,大大的提高了製造費用的可歸屬性,從而改變了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的劃分,改變了期間費用的內涵,完善了成本概念。在傳統成本概念下,產品成本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生產所耗費的資源價值,是選擇產品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和分配費用而產生的,期間費用是企業為了管理和組織生產所發生的支出。而在作業成本法下,由於以作業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以成本動因作為製造費用的分配標准,強調費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是與產出的相關性。作業成本法下的產品成本是指完全成本,對一個製造中心而言,該製造中心的費用只要是合理有效的,都是對最終產出有益的支出,都計入產品成本。而期間費用是指所有無效的、不合理的支出,並力圖通過作業以消除這些費用。
作業成本法下的成本概念有助於激勵管理者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抑制管理者的過度消費行為。傳統的成本概念將期間費用定義與生產經營無關的費用,可能導致企業的管理者將一些個人消費也記入管理費用,從而形成龐大的期間費用,導致一些企業明盈實虧或銷售收入多,而凈利潤為負,不利於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作業成本法下的產品成本的可歸屬性較強,產品成本的信息較為准確,管理者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必須不斷的降低產品成本,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浪費,增加企業價值。
四、戰略中的成本概念
戰略管理中成本發生的原因是為了建立和維持競爭優勢,所以成本概念也要從競爭地位考慮,只要成本的發生從長期來看有利於企業競爭優勢的取得和保持,盡管可能從短期來看效益大於成本,也不能不恰當的削減。譬如,企業的研究與開發成本。強調以戰略的眼光來看待成本概念,有利於企業的短期行為。(陳駿、徐明哲2003)對戰略中的成本概念進行了研究,認為戰略中的成本概念包括:1、時間與先機成本。2、市場成本。3、信息化成本。4、學習成本。5、創新成本。6、智力成本。
現代企業的經營活動是產品設計、生產、銷售以及售後服務為中心的一個完整的系統,產品成本以由產品生產過程為主,轉向產品設計、銷售以及售後服務等各個階段發生的成本的統一體,生產成本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非生產成本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再以傳統的以產品成品為主的成本概念顯然會導致成本管理的錯誤決策。傳統的成本概念受到挑戰,我國會計學者曲曉輝指出「迫使服務於內部核算、控制,局限於過去的實際耗費的成本概念,向服務於正確決策的多維成本觀念發展,是成本觀念從時間上貫穿過去、現在和將來三階段,在空間上遍及每個主體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和層次。」正確的界定成本概念重大的意義。正確的界定成本概念,必須以管理會計的成本概念代替成本會計的成本概念,全面分析作業成本觀念下的成本概念,並考慮戰略中的成本概念。

F. 何謂成本的經濟內涵企業加強成本核算有何現實意義

1商品生產中實際耗費的預付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所構成的價格,是生產中所耗費的資本的補償價值。亦稱「生產成本」或「生產費用」。2由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構成,它與剩餘價值構成商品的價值。成本價之抹殺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對商品經營者來說,成本價格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企業虧盈的標志,是同類企業競爭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