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黃酒生產成本是多少
擴展閱讀
石油實驗二小怎麼樣 2025-05-06 13:20:47
崑山世碩工資扣哪些費用 2025-05-06 13:13:37
工程進度款成本如何結轉 2025-05-06 13:08:27

黃酒生產成本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6-19 00:20:49

Ⅰ 十幾塊錢的黃酒可以喝嗎如何理解黃酒的不同價位

可以喝,黃酒的釀造技術很簡單所以它的成本並不高,黃酒賣十幾塊錢一斤,就算是正常的市場價,有的黃酒賣的比較貴,主要是營銷包裝之類的成本加到黃酒裡面

Ⅱ 一斤糧食可以做出多少酒有人說糧食酒越來越少了,對此你怎麼看

一斤糧食可以做出多少酒?有人說糧食酒越來越少了,對此你怎麼看?

說到糧食酒,就會讓我想起外公。因為,外公有一門手藝,就是釀酒,村裡的人都非常喜歡喝。每到玉米收獲季節,外公就會拿新米去釀酒,圍在一個大鍋前,忙活了幾天才收工,終於釀出了玉米酒。到了年底,收獲紅薯的時候,有時間也會釀紅薯酒。

那時候,年紀尚小,對於一斤糧食能夠釀出多少斤酒並不在意。現在長大了,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糧食釀出多少酒,可不能夠一概而論。工藝不同、發酵期不一樣,曲種和香型各異,出酒率也是有多有少。那麼,在通常情況下,65度的白酒,出酒率在25%~45%之間。也就是說,拿一斤糧食來釀酒,可以出65度的白酒2.5~4.5兩之間。

然而,現在的農村很少看見有人釀酒了,糧食酒真的是越來越少了,而這其中的原因主要如下:

好了,以上有關於一斤糧食可以做出多少酒的問題,就分享到此,歡迎評論指出。

一斤糧食做多少酒,或者說一斤酒要幾斤糧食,那要看做什麼酒,以及怎麼做。

單說大米釀酒。一斤糯米可做二斤甜酒,也可做二斤黃酒。只是甜酒不是直接飲用,要連米帶酒稀釋做湯;黃酒要粗過濾,酒水直接飲用。大米做白酒,因做法和度數要求不同,用糧食不一個量,綜合出酒率約在40%左右。可白酒單用大米的很少,都要用到幾種糧食,出酒率更低,最低的四斤糧食出一斤酒。

再說釀造工藝。甜酒和黃酒是液態發酵,學術名稱「液態法」工藝,出酒率高,發酵期短,工藝簡單。白酒是糧食堆積發酵,然後蒸餾提酒,學術名稱「固態法」工藝,出酒率低,發酵時間長,製作工藝復雜。

當下市場的糧食酒佔有量很少,主要是上述原因造成的,產量少,時間長,技術復雜,耗糧食多。

酒精酒恰好相反,在基本指標上和糧食酒有著倍數的差別,因而具有極大的市場優勢:

所以,綜合表現出來的產品優勢集中體現在成品勾兌上:迅速大量生產出來的酒精,兌兌就是成品酒。單用市場經濟指標衡量,酒精酒就是最適合市場的商品:成本低,利潤高,產量大,銷售多。譬如茅台酒,別看你2000塊一瓶,可你的成本要600塊,而且要做5年才能上市賣錢。有這時間,酒精酒已經賣了百輪也不止,就按保守的2月一輪吧,還不說數量倍數,也是賣了30輪。按一斤酒帶包裝成本15塊,賣30塊,這個利潤率就不僅僅是暴利了。可以這樣概算:成本600賣2000生產周期5年,利潤率233%,合到年利潤率47%;成本15賣30生產周期2個月,合到年利潤率500%,不算不知道,一算嚇死人。這樣的生意,傻瓜也知道拚命搶著干。至於喝著感覺怎樣,酒精酒不管這個,反正你要喝酒,反正市場都是我這個,你不買也得買,不喝也的喝。因為我也是合法產品。

糧食酒越來越少,並不是說純糧食釀造的酒成本多高價格多貴,消費者沒有能力去消費。相反是一個很多酒友不知道的現實問題,那就是純正的糧食酒很多消費者壓根兒就喝不下去,一點兒也不喜歡。如果說要想知道為什麼現在那麼多的人喝著添加了食用酒精的酒反而罵純糧食酒是食用酒精勾兌,我們必須從 歷史 和現實幾個層面去剖析。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於傳統醬香型白酒釀造的茅台鎮人,也是國家一級品酒師和釀酒師。在我以酒會友的過程中我就發現酒友們比較喜歡那種一般酒精一般純糧食的酒,我也無數次的實實在在的和酒友們交流純正糧食酒的特徵,怎麼樣區別糧食酒和酒精酒。

一: 歷史 因素

在糧食難關也恰好中國經濟最困難也是最多的中國人民從事於最繁重的體力勞動的時候,糧食肯定首先應該拿來填飽肚子啊!壓根兒就沒有更多的糧食用來釀酒。

但是酒又屬於我們國人無論是家庭聚會還是說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精神糧食,而且有一個雅號:精神的原子彈。

所以說酒是不可能不喝的,問題來了糧食吃都不夠那怎麼辦呢?

於是一些當時的有識之士紛紛議論高度白酒低度化,糧食酒適當的添加部分食用酒精來增加產量。就這樣添加了食用酒精的純糧食酒開始名正言順的走向了酒友們的酒杯里,而且這樣的酒口感比純糧食釀造的酒更好,他沒有純糧食釀造酒的一點兒也揮之不去的糧食味,酸澀味,尤其是糧食酒都有的苦味。

二:延續

這種「精神的原子彈」被喝酒人慢慢的適應以後,大家都非常喜歡,而且很多70後80初的喝酒人一開始學喝酒就是這樣的酒開始的,尤其是在北方這樣的酒非常的泛濫。慢慢的這樣的酒已經被很多人所適應。

三:現實性因素

正是一開始就喝這樣的酒,無論是從口感還是說喝後身體的反應已經適應了。就好比「久居香蘭之室不聞其香」一樣。

可是現在的很多酒友開始尋找純糧食的傳統酒。但是他們又已經習慣了從一開始學喝酒的時候那種酒的口感。在一喝純糧食酒的時候他們很多人都會說,這個是什麼酒啊!入口一大股曲味,還有就是糧食的生味,同時酒在口腔里被舌頭攪動的時候酸甜苦辣味都有,尤其是喝下去以後那種苦味和回甘。

相反他們一開始喝的那種酒,入口柔,而且順,香氣香味單一,尤其是本來半斤的酒量可以喝一斤。

但是一邊呢!酒廠因為生產這種添加食用酒精的酒產量雖然大可是利潤小,一年坐下來也就是圖個吆喝。所以很多酒廠也准備甚至是開始只做純糧食酒,可是年份不夠的純糧食酒還不如添加食用酒精的酒還喝,純糧食年份足的酒吧很多酒友又無法消費,最後酒廠還是不得不走以前的老路,直接使用食用酒精或者說在純糧食酒裡面添加食用酒精來稀釋純糧食酒的特徵,同時盡量模仿那種純食用酒精兌水的口感。

而最後的結局就是,酒友們喝著添加了食用酒精的酒罵純糧食酒廠家沒有良心,生產的酒都是食用酒精兌的,而酒廠呢!生產的純糧食酒賣不出去,而在心裡暗暗的譏笑那些喝食用酒精的酒。

最後:我實實在在的和酒友們說一句酒,這句話也是我們從事傳統白酒釀造的人經常說的,酒為什麼好喝是因為他難喝。

茅酒手藝人

一個土生土長的茅台鎮人

一個普通的醬香白酒釀酒工人

一個對釀酒工藝痴迷的年輕人

以酒會友

為懂酒的人尋找美酒

為美酒尋覓知音

茅酒手藝人maojiuyr(版權所有)

一斤糧食可以出多少酒,我們一般其它的酒種我沒有深入研究過,但是因為自己在考醬香型白酒,所以對這塊的工藝流程和用糧特別清楚。

我們一般的說法就是四斤糧食一斤酒,從第一次下沙,蒸糧開始,到二次下沙,投放曲葯,九次蒸煮,每一次的用料都有所不同。

第一次下沙是下一半,第二次又放一半,然後高粱和曲葯的比例是按照1:1投放的,也就是說1000斤高粱,就要投放1000斤大麴。而且因為本地紅纓子糯高粱體積小,殼後,澱粉含量搞的原因,需要經過多次蒸餾、發酵、取酒,才能將糧食裡面的澱粉轉化成酒。這就是醬香型白酒聞名遐邇的12987傳統釀造工藝。

即使如此,通過12987之後,糧食裡面的澱粉仍然沒有被百分之百的轉化,仍然還有13%左右的澱粉含量,所以醬香型白酒的出酒率是非常低的,這樣合計算下來, 一斤酒至少要四斤糧食。

所以這算成一斤糧食,大概就是0.25斤酒。

但是這個時候因為酒醅已經經過多次高溫的制酒過程,再繼續已經無法產出高質量的酒來,所以不得不選擇丟糟或者利用好部分優質一點的糟子加上新糧和大麴,或者麩曲考翻沙酒或者碎沙酒。

隨著信息的普及和工藝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人對醬香型白酒的神秘感不在像以前那樣一頭霧水,而本地的很多酒廠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在以龍頭大哥茅台酒廠為標桿的一大批醬酒企業家們,正在逐步的,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自己和企業。整個的白酒市場也在慢慢走向品質和服務。

當然,仍然不能排除一些廠家為了追求產量或者在工藝上沒有把控好而使用糖化酶把酒給追出來,有更甚者,甚至直接丟棄傳統工藝,用液態發酵法直接取酒。所以市面上仍然不有這種所謂的串酒。

因此從個人角度來講, 世面上還是有很多企業家是本質傳統工藝釀造醬香型白酒的,因此純糧酒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少的說法個人不是很贊同 。當然,酒友們在購買酒的時候也一定要多長個心眼,不要買到不好的酒。

感覺現在酒友們的問題越來越刁鑽專業了
,沒有長期的實踐經驗和一定的文化底蘊組織語言,根本回答不了大家的問題,所以如果覺得回答滿意,就獻出您的星星和關注吧,也歡迎私信或評論,一起溝通交流學習,咱們銷售部的經理說了:最好的成長是分享!大家共勉。

首先我說一下一斤糧食能出多少酒,按照發酵工藝,使用發酵原料的不同,出酒率也有所不同,我們按大麴高粱固態發酵,出酒率為糧食的三分之一,50--55度的酒。如果度數低些,當然酒就會出的多些。如果是小曲固態發酵,50--55度的酒,大概能大戶百分之五十的白酒。同樣是高粱能發酵充分,發酵溫度控制的好的情況下出的酒。其實現在大麴發酵,都採用復蒸發來增加出酒率,只是比較麻煩,費時。大米出酒率比高粱大,大米半固態或者液態發酵,出酒率一般能達到70%,50--55度的酒。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問題,糧食酒越來越少的問題,其實這只是一個誤區,所有的酒,都是用糧食發酵得來的,而不是工業酒精勾兌的。那是有毒的。所以,不能說糧食酒越來越少了,只能說都是糧食酒,市面上的酒都不是存正的糧食香了。都是兌香的食用酒精。所謂的勾兌酒,其實就是用高澱粉植物,比如小麥玉米粉碎後,經過液態發酵,出70度的酒,出酒率能達到百分之百以上,都不是問題。只是這樣用糧食發酵出來的酒沒有香氣,並且發酵速度快,而我們傳統發酵,大麴最快也要58天以上。小曲可以7天以上就可以出酒,但是香味不夠濃,如果想要香味,最少也要放一段時間香味才更濃。

釀酒工藝很多,工藝不同,出酒率也略有不同,但是大概都差不了太多。香味會有很大區別,我個人愛好,每年就釀些紅酒白酒,所以對各個工藝還是比較了解。

一般來說,一斤糧食可以釀出多少酒,不是一定的,是和釀酒工藝、度數、香型、曲種等等有關的,這些不同自然釀出來的酒也是不一樣的,就拿65度的酒來舉例子,出酒率是在25%到45%之間,一斤糧食一般是可以釀出2.5兩到4.5兩,是沒有一個准確的答案。

而對於糧食酒越來越少主要是因為勾兌酒的出現。同糧食酒而言,勾兌酒的成本低,工藝簡單,消費群體龐大,能快速為酒廠創造效益。而純糧食酒成本高,工藝繁瑣進而導致市場定位高,消費群體單一。

從口感上來說,大眾消費群體習慣了勾兌酒的香型,對於純糧食酒的醬香型來說,沒有嘗試過的的確難以駕馭。

最終而言,在市場經濟里,供需關系是由市場決定的,所以消費者消費意識及能力才是決定糧食酒越來越少的原因。

一斤糧食能出多少酒?可以說這個是很多釀酒人不會觸碰的話題。畢竟告訴你一斤糧食的出酒量,大致也就可以算出釀酒的利潤了。

但現在普遍有一個說法,那就是三斤糧食釀一斤酒,究竟這種說法是真是假,我只是一個喝酒人,還不敢太肯定。

但出酒率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酒產量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釀造工藝,釀造的酒的香型不同,採取的工藝也就不同,這就會影響一斤糧食的酒的產量。還有就是糧食的種類以及產地,我們知道釀酒,主要用到的就是糧食里的澱粉,高粱,玉米,小麥等糧食的澱粉含量不同,東北的高粱和貴州的高粱澱粉含量也不同,這也會導致一斤糧食的產酒量不同。再有就是酒麴的不同,也會影響酒的產量,酒麴中酵母的活性高,就可以提高糧食的出酒率,相反,活性低,攪拌不均勻,都會影響出酒率。

為什麼說現在純糧酒越來越少呢?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商家唯利是圖。純糧酒釀造周期長,從釀造到入口口感達到一定程度,少則也需要兩三年,如果自家酒廠規模不大,產量就會低,根本不夠賣,因而很多人就開始昧著良心做勾兌酒,勾兌酒可以在短時間內推向市場,來錢快,對於唯利是圖的人說,必然會導致一陣狂熱。

我是小王品酒,願意和廣大酒友交流經驗,後期小王品酒視頻即將推出,讓我們一起聊一聊酒的知識。

1.從字面理解就是單純的糧食酒釀造,事實就是單純的糧食釀造,我看到有人說要勾兌,勾兌怎麼能叫純糧食酒。(可以告訴大家你用什麼勾兌的嗎?)純糧食酒是不需要勾兌的,有人說勾兌是門手藝,那是他不會釀酒,遠古就開始釀酒了,難道他們也要勾兌,可恥至極。

2.在中國,乃至世界,沒有任何人,什麼酒都懂的。但凡含有澱粉的物質,都是能釀酒的。世界上各地的水質,糧食,釀酒的手藝,都不一樣,怎麼可能有什麼神一樣存在的人物,什麼酒都懂呢。白酒以香型從低到高分為,清 濃 醬。只是簡單的 低香(清香) 中香(濃香) 高香(醬香) 。大家應該看明白了,在他們之間還有很多種香型,只不過接近於哪種香型,我們就統稱那種香型的酒。

3.為什麼有那麼多香型,因為地方水質不一樣,每家用的糧食不一樣,各家的手藝不一樣,用曲不一樣,發酵不一樣,太多的不一樣,就有太多種酒。

做純糧食酒並不難,做純糧食好酒很難,確實要下一番苦功夫,最主要的發酵時間太長,想知道酒質如何,要等幾個月,直到現在,我爺爺每釀一鍋酒,幾個月的口味如何,他都不敢保證。

酒是有生命的,而且是長壽,從一加入酒麴,就像一個受了精的女人,胚胎開始發育 生長,幾個月後,可以提酒了,雖然每一鍋用的是一樣的糧食,一樣的水質,一樣的酒麴,一樣的手藝,全一樣。可是發酵的這幾個月,他們不一樣,有的快一點,有的慢一點,出來的每一鍋酒,口味多多少少 都有區別,不懂的朋友,看到這有什麼疑問嗎,白酒就是這樣的。出鍋的時候,每一鍋都不一樣。

所以 任何正規包裝的瓶裝商標酒都要勾兌,不管他飛天還是五星,都是勾兌酒

4.大酒廠可以生產純糧食酒,但絕對生產不出好酒,釀酒跟做飯一樣,食堂的大鍋飯好吃嗎?幸虧酒不是飯,要是飯難吃死你。你之所以喝著感覺還不錯,原因很簡單你不懂酒,可能有很多人不服了,我來讓你服,聽好 喝了這么多年酒,能喝出苦味嗎 甜味能喝出來嗎。相信很多人都蒙了,現在倒杯酒,慢慢品 入口甜 後味苦。如果你現在才品出來,你這么多年喝的什麼酒的,大有人在啊。

5.我不想說了 直接說吧 釀酒人的人品決定酒的真假,沒有道德的人釀真酒,可能嗎?本人德行甚高,若是從釀酒這件事上看人品,百里挑一都危險,好了,現在大家知道了,我的人品好就行了。

能出多少酒,關鍵是看工藝和原料。

據說,用新方法將玉米做快速發酵,可以達到每斤玉米出來一斤純度高達95度的酒精。(只是聽說,歡迎專業人士指正)

如果用傳統工藝,以高粱為主料釀酒,一般正常情況下三斤高粱加一斤酒麴可以釀出一斤60度的酒。這個不是道聽途說,而是我自己酒廠多年來一直的慣例。

再來說說為什麼現在純糧酒少了。

主要因為糧食酒按傳統工藝生產太繁瑣,時間長,遠不如拿來酒精兌水加香精來的快。

以我們廠為例,每個發酵池裝2000斤高粱和700斤酒麴,發酵期長達六個月,也就是說一年只能燒兩次酒。每次每池約600斤左右的酒,產能極其有限,如果面對龐大的消費市場,無疑是杯水車薪。

再來看看某大型知名酒企,這家曾經位列八大名酒仙班的著名企業擁有近兩萬個窖池,即使按照濃香型白酒最快發酵時間兩個月計算,則每年可以燒四次酒,產量也就一噸多點,兩萬個窖池最高產能不會超過三萬噸。而這家企業成品酒銷量竟然達到十萬噸之多,您說,這酒怎麼來的吧!

Ⅲ 一噸發酵黃酒要多少成本

一噸發酵黃酒要5000元成本。每噸黃酒成本5000元,成本利潤率5%,無同類產品售價,增值稅率13%,計算應交消費稅及增值稅銷項稅額。黃酒發酵是在黴菌、酵母菌及等多種微生物的共同參與下進行的復雜的生物化學過程。發酵可分成前發酵主發酵和後發酵兩個階段,從黃酒風味的形成考慮,主發酵階段的糖化和發酵作用,以及後發酵階段的成熟都起著重要作用。

Ⅳ 一斤15度左右的黃酒要多少成本可以做出來

釀造黃酒的原料有小米、糯米、紅穀子(紅小米)等,原料不同成本也不一樣。另一個,看你所在的地區所產原料了。如果你的地方不產這些原料,那麼你的成本會更高。

Ⅳ 十幾塊錢的黃酒可以喝嗎如何理解黃酒的不同價位

這個問題考慮都不用考慮,魔都市場上4.5元一瓶「特加飯」黃酒都能喝,十幾塊錢一瓶的紅酒已經算是很好的黃酒了。只要你不是買的做菜的料酒!黃酒不同的價位,肯定是一分錢一分貨,這個也是不用考慮的。

作為低度酒精飲品,黃酒的受眾范圍主要在江浙一帶。天下最優質的黃酒一定出產自浙江紹興,但是魔都是最大的黃酒消費市場。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掏出的幾文錢,吃的茴香豆,就的就是黃酒。



在黃酒市場上10元以下的黃酒,整體口感偏淡,特別是像特加飯這種黃酒,酒液品質不高,倒出來之後甚至都能看到原材料沉澱現象。喝多了甚至會引發頭痛,一覺醒來口乾舌燥。

但是10元左右的價位你也能淘到性價比的黃酒,比如說紅鋁蓋的上海儂好黃酒,上海銀標黃酒,尤其是前者口感表現喜人。把他們加熱後丟入姜絲,口感微甜,非常開胃。

更值得一提的是,包括黃酒在內的天下酒種,幾乎都是口感越醇厚越好。相應的是酒體越醇厚,它的價格就一定越貴,簡單的說就是喝到嘴裡,不感到稀薄。

比如說古越龍山扁瓶窖藏金五年,它的零售價一般在20元左右,是一款中檔次的黃酒,在江浙一帶認可度很高。口感比較醇厚,色澤深而均勻,有著標準的黃酒氣質,非常正統!

古越龍山的黃酒氣質和江蘇張家港生產的沙洲優黃完全不一樣,古越龍山黃酒口感醇厚,沙洲優黃口感就非常清淡,它這個特點有點類似於白酒中的清香型白酒。沙洲優黃追求的是酒液的明徹,但不妨礙有很多人喜歡這個特質。

沙洲優黃價格也很貴,不過在工業設計生產上有點仿效古越龍山的意思。比如說沙洲優黃系列中的「紫醉金迷」,瓶身完全仿效古越龍山的中央窖藏扁瓶五年。零售價格也在20元左右。

黃酒中最被人津津樂道是女兒紅。紹興出的女兒紅單瓶價格都在80元左右,當然還有更高的冬釀黃酒。 價位越高,原材料的大米,小麥越是嚴選,釀造工藝也非常嚴苛。

江南一帶的菜市場和農貿市場上,非常容易能見到黃酒鋪,喜歡喝的都可以隨時帶著塑料桶去打酒。單斤價格,從高到低,任你選擇,看你的消費能力了。

喝不慣黃酒的,當你剛開始喝它的時候,尤其是喝到品質不高的黃酒時,入口上和嗅覺上總是感覺有一種 魚腥的味道 。但是當你喝慣他的時候,尤其是加熱後,你會迷戀它有微微的甜味。

黃酒是一種營養型,口感溫和的酒種。很多北方人來到江浙一帶謀生,都放棄了喝白酒的習慣。但是儲藏時間上, 再好的黃酒都不要超過五年。而更高價位的黃酒,除了喝它的口感,還喝它的營養性!

值得注意的是,黃酒含有麥芽糖成份,有的還含有話梅和枸杞,口感微甜,不太適合糖尿病人大喝特喝。

十幾塊的黃酒不喝,那喝幾元的黃酒呢?

現在酒的市場,真假難辯。很多的酒由原來的釀造變成了勾兌。造酒的食材由原來糧食為主,現在不知用什麼為主?工藝改變也讓酒的味道發生了改變。

平時常喝酒的人,可能對酒味敏感,能夠喝出其中有沒有酒味。用來燒菜去腥的酒可能用來喝也覺得沒味了。

收入高的人可以買一些正宗的酒來喝,一般解酒興的人不講究酒的價錢,能喝就行,只要能解饞,去憂愁,釋煩悶就足夠了。

明朝以前,黃酒還是我國的主流飲酒。

史料顯示,我國唐代已有蒸餾法,宋代基本普及。蒸餾的酒叫清酒,清代叫燒酒,解放後叫白酒。特點有兩個,一是清澈不渾;二是度數高。所以,在宋代就是受歡迎的酒精類飲料。

接著的元代,統治者不是漢族,胡人。他們更是喜歡高度酒。還有證據說,蒸餾酒,也就是高度酒的釀造技術,是他們帶到中國的。這個說法始作俑者是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里直接說了,元朝以前我國沒有蒸餾技術,是元朝統治者帶來的。所以,元代人們飲用高度酒成時髦,黃酒第一次被冷落。

到了明代,統治者有著鮮明的民族情節,不喝胡人喜歡的酒了,又大喝本民族傳統的黃酒。全 社會 以喝黃酒顯示身份,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喝黃酒,窮人才喝白酒。因為有錢人把黃酒喝貴了,窮人買不起,只好喝便宜的燒酒。於是,當時的黃酒成了如今的茅台酒。

清代,黃酒又被冷落。因為統治者還是胡人,愛喝高度酒,而且喝出規矩,必須62度才可以上市買賣,否則判你私酒,要罰款坐牢。就這樣,黃酒被冷落直到如今,不得翻身。

我平時很少機會喝到黃酒,就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到紹興的咸亨酒店,吃了一頓飯,開的一壇太雕黃酒,喝了難忘,太美了,這才對黃酒關注。後來在上海一段時間,喝過一些當地牌子的黃酒,感覺不是那回事,比起咸亨的太雕,差了許多檔次。不過價格也很低,合著幾塊十幾塊一斤。

再做進一步了解,黃酒不愧是老牌子酒精類飲料,比起白酒有很多的優勢。白酒宣稱的所有好處,都不敵黃酒。一句話總結,我國的酒文化,源於黃酒不是白酒。古文獻里,但是提到酒的,都是黃酒,不是白酒。黃酒因為亘古不變的釀造技術,顯得干練簡單,所以造價最低,再好的酒也沒很高的成本,賣著就便宜。至於像花雕太雕一類的黃酒,之所以相對比較貴,也是跟白酒學的漲價,成本並不很高。所以,十幾塊的黃酒才是公道價。

當然可以喝了,畢竟都是生產出來,正常銷售的,啤酒不就是幾塊錢嘛,不一樣可以喝的好好的


去年去江蘇無錫 旅遊 的時候,在惠山古鎮那邊兒吃了一頓飯。這算是在南方吃的第一頓飯,當時吃的是酒釀小圓宵里邊打的雞蛋花,還有就是蟹黃包,然後要了一瓶黃酒,就跟上邊兒這個差不多,當然價格也是差不多的,十多塊錢。酒釀元宵和蟹黃包,味道還不錯,這個黃酒剛剛入口的時候,我還有點兒不適應。感覺有點兒料酒的感覺,可能平時做飯做的多吧,慢慢喝完事,也把這個一瓶酒喝進去了,一斤裝,當時也沒有加熱,同行的小夥伴兒告訴我加熱的話口感會更好。哈哈,這個算是第一印象。

然後繼續南下到南京之後,在南京中山陵附近的一個館子,正經的,江南水鄉館子,裡面點了扣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非常下飯。還有口水雞,當然還點了花雕酒,這個話那就就比第一次喝的酒就貴了許多,也就二兩的量。但是口感上更加的柔和,感覺更好喝了。連續喝了兩小壺。
倒是很耐人回味。

後來有人送了幾瓶梁祝,包裝口感上都是可以的。這次是在家裡喝的,家裡家裡做東西比較方便,所以說就把這個酒燙了一下,正值寒冬臘月,酒里加了一些姜絲,枸杞,大棗兒,感覺很棒了,古人說的溫酒也不過如此吧!哈哈

在家裡給我媽說的時候,我給他說這個梁祝,這個酒還是不錯的。然後她覺得好的便宜的酒都是味道一樣的,就給她說,不不不,這完全不一樣。我現在讓他查了一下,十多塊錢的便宜的。完事兒又讓她嘗了一口貴的,她當時覺得這部味道一樣嗎?買這個貴的不一樣,花冤枉錢嗎?然後我又讓她嘗了一口十多塊錢的,我媽眉頭一皺,哎呀,她自己都說,是啊,這真是一分錢一分貨啊哈哈。喝完好喝的之後,自己都不願意喝難喝的了。

其實,我是北方人,對黃酒了解不深,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黃酒也是南方的文化產物,我個人還是很願意喝的,雖然酒勁很小,但是溫著喝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花酒里花雕,女兒紅,太雕,加飯酒,很多我自己都沒有品嘗過,以上皆是我的個人見解。什麼都是分個三六九等,貴的肯定相對來說好喝一些,周末閑來無事,三五好友一起在家小聚,溫二兩酒何不快哉!

1 米酒和黃酒的區別是什麼?

米酒一般只用大米、糯米來釀造,並且酒精度較低,甜口為主。而黃酒除了糯米、大米,有的還會用到黍米、玉米等原料,酒精度也比較高。

2 黃酒為什麼是黃色的?

其實黃酒剛發酵完只有淡淡的黃色,完全和我們買到的如琥珀般的色澤不同。而黃酒逐漸變黃,是陳年過程中逐漸氧化得到的,就像切開後的蘋果切面會變黃,黃酒也會隨著陳年逐漸轉變為更深的黃色。但是為了保證經濟效益,一般的低價黃酒,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成本長時間的陳年,都會用年輕的黃酒勾兌 「焦糖色」來使得黃酒看起來更「亮麗「。

3 20元的黃酒和500元黃酒的區別是什麼?

黃酒的市場並不像葡萄酒市場一般成熟,沒有完善的法規為合格品以上的品質做分級,也沒有成熟第三方權威機構來正一正三觀和味蕾。少數幾家酒廠占據了幾乎全部的市場,他們對自己的產品有絕對定價權。所以,很難通過包裝去判斷一個貴的酒就一定品質好。好酒,還是要喝過才行。對於好東西,很多時候標準是相似的,好的黃酒也會遵守BLIC准則。好的平衡感(balance)、復雜(Complexity)的風味、相稱的濃郁度(Intensity)、悠長的餘味(Length)。

黃酒是一種特別需要陳年的酒,特別是紹興黃酒以「老酒」聞名,年輕的時候口感往往會比較生硬,酒精味也會比較沖,而陳年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使酒變的更優雅。陳年時間長的酒也會造成更多成本。所以,一般來說,的確12年陳的酒就會比3年陳的貴,也更好喝。

最主要是自己喜歡喝最重要,眾口難調,還是根據自己的口味進行吧

這個吧,我來插一小嘴。黃酒老酒在俺青島,大多數是冬天喝,拿個小奶鍋,倒上一瓶加熱,然後倒上半瓶白酒,哈吧,滿頭大汗,相當舒服。這個根據個人口味,隨便兌。俺青島即墨老酒 歷史 一千來年了,它也有黃酒,便宜。老酒好喝。味道很厚實,都拖舌頭,咽下一口,三分鍾嗓子眼裡還有香氣。風濕腿疼的喝特別好,婦女喝也好。南方主要是弄飯萊了。紹興出這個酒。這個酒用臘封好口,放上幾年喝更帶勁。不過總的說是小眾酒。全國也沒有幾個地方生產這個酒。

我覺得不可以喝,因為以提問者的身份,至少要喝5000塊錢一瓶以上的黃酒。

黃酒相對於白酒來說,價格還是比較實惠的,一般十幾塊錢的黃酒性價比就比較高了,適合在家自飲。 因為黃酒的釀造成本並不是很高,而且受眾程度也不像白酒那樣,所以高端系列並不是很多,價格也不是很離譜,一般在八年左右的就是比較好的黃酒。

其實黃酒才是我國 歷史 最悠久的酒,也就是古代人常喝的酒,如果說喝酒是有害的,那麼黃酒絕對是裡面最 健康 的。我也是因為看了舌尖上的中國才對黃酒感興趣的,黃酒更好地傳承了釀造技術,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雖然黃酒更 健康 ,更有保健作用,但是在我國的流行度一直沒有傳開,不知道是因為口感的原因,還是因為什麼。份額大概一直也只佔所有酒類的4%左右。 不過我想以後的人肯定會更注意 健康 ,尤其對於飲酒方面,所以黃酒的發展應該還是很有潛力的。

作為一個對黃酒有興趣的愛好者,這幾年我算是喝過幾乎所有黃酒的品牌,從古月龍山,會稽山,石庫門,和酒,抱龍山等等以及網上一些知名的品牌。

尤其吃海鮮的時候,配著黃酒更是美味,黃酒可冰鎮可溫飲,想想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和朋友喝著溫熱的黃酒,是何其的美好。

頓時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sc10333062100390=生產許可證編號=最便宜;

GB/T 13662=黃酒國標,稍好一些;

GB/T17946=紹興酒的國家標准,品質一般最好

黃酒十幾元屬於高檔特級了,好點的黃酒一般7-8快,一般的2-3元一斤,最差的1快一包燒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