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如何確定責任成本

如何確定責任成本

發布時間: 2023-05-31 10:07:25

1. 什麼是責任成本制度其基本內容是什麼

責任成本制度是指將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成本,按照其發生的原因和責任歸屬,確定相應的責任部門或個人。
責任成本制度是在企業內部劃分責任中心,根據經營決策控制目標進行成本分解,按照責任歸集和報告成本信息,評價和考核成本控制業績的一種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它主要包括合理劃分責任中心、編制責任預算、建立和健全數據系統、評價和考核工作業績四個方面的內容。
1.合理劃分責任成本中心,明確各自的成本責任和許可權。將企業內部各單位劃分為若干分工明確、權責范圍清楚的責任中心,對各責任中心規定成本控制權,並能考核成本管理業績。各責任層次的劃分,應該與企業的組織機構、產品形成的工藝流程相適應,使製造成本在發生的各個環節均處於受控狀態。
2.對總體目標進行責任分解,正確編制各責任中心的責任預算。企業為了保證完成生產經營總體目標和成本控制目標,必須將其按責任中心層層分解落實,編制各責任中心的責任預算。責任預算是考核各責任中心責任行為的主要依據,也是各責任中心自我控制的基本標准。
3.建立和健全數據系統,以反映責任預算的執行情況。責任成本制度以各責任中心為對象建立一整套成本信息的日常記錄、計算、考核和評價責任預算執行情況的數據和指標體系,定期編制業績報告,使每一責任中心不僅有完善的記錄和報告制度,及時掌握預算的執行情況,而且通過實際數與預算數的對比,找出差異,分析原因,控制和調節各責任中心的經營活動,以保證企業預定目標的實現。
4.正確評價和考核工作業績。根據責任信息記錄編制的業績報告,全面分析和評價各個責任中心的工作績效,充分肯定各責任中心的成績,對偏離目標的差異進行責任分析,重點剖析不符合常規的關鍵性差異,並有針對性地制定修正措施,促進總體目標的實現。

2. 責任成本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責任成本是根據成本中心歸集的可控成本。它是將成本與經濟責任制結合起來,把能夠用成本反映的經濟責任落實到各部門、車間、班組以至個人,藉以調動降低成本積極性的成本指標。由於各成本中心只對該中心能直接發生影響和控制的成本負責,要確定各該中心的責任成本,就需要按成本的可控性將成本分為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

法律依據:《貨物自動出口許可管理暫行辦法》 第四條《貨物自動出口許可目錄》由商務部根據有關商品出口情況、出口管理的需要和相關行業的申請確定並調整,在實施前21天以公告形式對外發布(見附件一)。

《貨物自動出口許可目錄》商品的選擇遵循以下原則:

(一) 社會責任成本明顯欠缺、低價惡性競爭比較嚴重;

(二) 國內供應短缺或者保護可能用竭的自然資源

(三) 遭遇國外貿易救濟措施的限制或存在迫切危險;

(四) 涉及知識產權爭議的;

(五) 保護環境,以及人或動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

(六) 我國政府與輸往國家/地區政府達成諒解的;

(七)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其他需要加強出口監測的;

3. 責任成本核算的核算內容

責任成本核算
責任成本核算按作業隊、項目經理部分別進行。作業隊核算內容為直接費(人工費、材料費和機械使用費)和主要材料消耗量;項目經理部為直接費、現場經費、稅金和主要材料消耗量。 責任成本核算基本流程為:
1、確定核算期責任成本收入;
2、按核算對象和核算期歸集實際成本;
3、核算期實際成本與責任成本、主要材料實際消耗量與限額消耗量比較分析,核算節超情況;
4、形成《工程項目責任成本報告》。
一、直接費核算
1、責任成本收入
工程技術部門現場收方,確定核算期實際完成的工程數量,合同成本部門按照相應的單價編制項目經理部、作業隊責任成本驗工計價單。項目經理部與班組的驗工單價為相應的責任成本單價,勞務分包隊驗工單價為分包合同單價。作業隊驗工計價據實計算,不允許有已完未驗和超驗。項目經理部向業主驗工存在已完未驗和超驗情況時,合同成本部門應編制《項目已完未批復未驗工索賠事項統計表》、《項目已完已批復未驗工明細表》和《項目超驗工明細表》。
2、人工費核算
採取計時工資的班組由財務會計部門依據項目經理部工資分配辦法和計工表編制班組工資支付書;採取工費承包或計件工資的班組,由合同成本部門依據工程技術部門核定的實際完成數量和承包或計件單價計算工費、編制工費計價表,財務會計部門據此和《項目責任成本直接費表》編制《作業隊人工費核算表》。
勞務分包隊的人工費實際發生額根據財務會計部門按工資實際發放情況編制的勞務分包隊工資支付書或勞務分包合同中的人工費確定。
3、材料費核算
物資管理部門按照公司物資管理規章,按核算期編制已完工程耗用的材料及其費用報表,據此和《項目責任成本直接費表》編制《作業隊材料費核算表》。
勞務分包隊的材料費實際發生額根據財務會計部門核定的結果或分包合同中的材料費確定。
4、機械使用費核算
機械管理部門按照公司機械設備管理規章,按核算期編制已完工程耗用的機械台班及其費用報表,據此和《項目責任成本直接費表》編制《作業隊機械使用費核算表》。
勞務分包隊的機械使用費實際發生額,根據財務會計部門核定的結果或分包合同中的機械使用費確定。
5、作業隊直接費匯總核算
合同成本部門根據《作業隊人工費核算表》、《作業隊材料費核算表》、《作業隊機械使用費核算表》,編制《作業隊直接費核算匯總表》。項目經理部根據該核算結果和《工程項目責任成本管理辦法》、《工程項目經理部員工薪酬分配辦法》以及公司的相關規定,核定作業隊績效工資。
6、項目經理部直接費核算
合同成本部門根據各作業隊直接費核算的結果,匯總編制《項目人工費核算表》、《項目材料費核算表》、《項目機械使用費核算表》和《項目直接費核算匯總表》,形成項目直接費核算。
主要材料消耗量核算
由物資管理部門按照公司物資管理規章,按核算期進行材料核銷工作,依據《項目主要材料消耗限額表》編制《作業隊主要材料消耗量核算表》和《項目主要材料消耗量核算表》,以此反映項目主要材料消耗整體控制狀況。
責任成本核算
二、現場經費核算 1、現場管理費。由財務會計部門根據現場管理費實際使用情況進行歸集。
2、臨時設施費。工程技術部門收方確定實際數量,合同成本部門據實編制驗工計價單並進行核算。
3、其他費用。按實際發生情況由相關部門進行歸集,合同成本部門進行核算。
4、現場經費匯總核算。由財務會計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根據當期的任務完成比例、《項目責任成本現場經費表》和現場經費實際發生額,編制《項目現場經費核算表》。
三、稅金核算
由財務部門根據當期完成工作量及計稅規定進行計算。
四、項目責任成本核算
合同成本部門根據項目基本情況、責任成本預算、當期項目直接費、現場經費和稅金核算結果,編制《項目責任成本核算表》和《項目責任成本執行總表》,最終形成《工程項目責任成本報告》。
項目責任成本分析應採取對比分析的方法。對實際完成工程量與責任成本預算工程量,實際消耗量與責任成本預算消耗量,實際價格與責任成本預算價格,各種費用實際發生額與責任成本預算發生額逐一進行對比分析。通過責任成本分析達到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查找原因、落實整改措施、提高項目效益的目的。

4. 責任成本分析的特點和方法是什麼

責任成本分析的特點
由於責任成本與傳統的產品成本具有一些顯著地區別,因而使得責任成本分析具有以下特點:
1.
以責任層次為分析對象
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它不是按產品軌跡成本,而是以責任單位為核算對象來歸集和分配生產費用,因而責任單位是承擔費用的客體。責任成本按其核算原則的要求,必須在企業內部按照責任單位分類,按照生產經營組態局織系統確定責任成本的層次,建立責任成本中心(所謂成本中心是指對成本負責控制和保證其完成的責任單位)並按責任的歸屬傳遞成本信息,因此,責任成本分析就必須按責任層次來進行。在企業中,責任成本的層次,有的可以分為四級,即廠部→分廠→車間→班組;有的可以分為三級:廠部→車間→班組;有的可以分為二級,即廠部→班組。
2.
差異分析要定量化,責任要具體化
在實行責任會計時,要求按責任中心來重編預算。按責任中心來落實企業的總體計劃,稱之為責任預算。責任預算的目的是使各責任中心的管理人員明確預算期應付的責任和應控制的事項。因此各成本中心編制的責任預算也就成為該責任單位的預期目標。在預算期末,通過預算與實際的分析比較來控制和考核各中心的經濟活動和業績。由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及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成本中心歸集的實際責任成本與預算責任成本會有一定得差異。成本差異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它又是評價成本中心業績、確定責任功過的重要依據,派灶因此必須對其進行准確的計量並加以數量化的分析,以塵閉扮便確定具體的責任承擔者。
三、責任成本分析的方法
責任成本分析包括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兩方面。責任成本的定量分析,即從數量方面比較、確定實際責任成本與預算責任成本之間的差異,並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
但責任成本分析的特點,決定了其成本差異分析應按責任層次進行,這就需要確定各層次的責任成本。以下分別說明它們的計算方法。
從上述公式可看出,各責任層次中責任成本差異的出現,不僅取決於本責任層次可控間接費用的節約或超支,而且與其所屬下一責任層次的責任成本升降有關。責任層次的可控間接費用通常是指本層次管理人員的工資、本層次共同使用的固定資產折舊及其他可控制的費用。

5. 責任成本包括哪些內容

從成本發生地點來看,責任成本包括以下兩種形式:
1、本責任中心所發生,並且能夠為該責任中心所控制和影響的成本;
2、發生在其他部門而應由本責任中心承擔的成本。
後者一般是本責任中心承擔的成本,即其他部門所提供的材料、半成品的及勞務費用。
從一般的意義上講,責任成本應該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可預計性。責任中心有辦法知道它的發生以及發生什麼樣的成本;
2、可計量性。責任中心有辦法計量這一耗費的大小;
3、可控制性。責任中心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為來對其加以控制與調節;
4、可考核性。責任中心可以對耗費的執行過程及其結果進行評價與考核。
責任成本和產品成本的區別:
1、計算的原則不同。凡按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把成本歸集到各個產品明細賬上的叫做產品成本;凡按誰負責,誰承擔的原則把成本歸集到負責控製成本中心賬上的,叫做責任成本;
2、成本的計算對象不同。產品成本消孝碼是承擔客體(產品進行計算);而責任成本是按責任中心計算;
3、兩者的目的不同。產品成本是反映和監督產品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實行經濟責任制的重要手段;而責任成本則是反映和評價責任預算的執行情況,控制生產耗費,貫徹經濟責任制的主要工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慎悔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三條
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拿哪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6. 責任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則

1.權責發生制原則:凡是當期應當負擔蠢信猜的成本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歸集為當期的成本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成本費用,即使款項已經收付,都不能歸集為當期的成本費用。
2.成本配比原則:責任成本核算要與同期收入進行配比確認。責帶型任成本核算的收入坦圓為責任成本預算收入,支出為按實際歸集的發生額。
3.按實核算原則:以作業隊為基本核算單元,以各類基礎資料帳表為依據,正確劃分各類成本費用界限和分類歸集,做到真實准確,嚴禁人為調節收入或成本。

7. 關於責任成本管理的幾個問題,著急,

責任成本是以具體的責任單位(部門、單位或個人)為對象,以其承擔的責任為范圍所歸集的成本,也就是特定責任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所謂可控成本指在責任中心內,能為該責任中心所控制,並為其工作好壞所影響的成本。確定責任成本的關鍵是可控性,它不受發生區域的影響。

1.責任成本的形式與條件
1.1從成本發生地點來看,責任成本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本責任中心所發生,並且能夠為該責任中心所控制和影響的成本。 第二,發生在其他部門而應由本責任中心承擔的成本。後者一般是指本責任中心承擔的成本。後者一般是指本責任中心的其他部門所提供的材料、半成品的及勞務費用。
1.2責任成本應該具備的條件 從一般的意義上講,責任成本應該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可預計性。也不是說,責任中心有辦法知道它的發生以及發生什麼樣的成本。 第二,可計量性。責任中心有辦法計量這一耗費的大小。 第三,可控制性。責任中心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為來對其加以控制與調節。 第四,可考核性。責任中心可以對耗費的執行過程及其結果進行評價與考核。
2.推行責任成本制的意義 在當前的經濟形式下,推行責任成本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責任成本制是企業轉軌變型的必然產物。工業企業從外延式的單純生產轉向外延內涵並重的生產經營型。這些變化使企業的經濟管理工作越來越重要,會計工作的重點也由事後轉向了事中、事前管理,作為會計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責任成本制,在企業的經濟管理工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責任成本制層層落實經濟責任,使企業經濟運行的每個環節都有人負責,企業的每個職工都有相應的經濟責任。這樣,不僅加強了對經濟運行的控制,企業的經濟管理工作也落實到實處。 (二)責任成本制有利於加強成本控制。推行責任成本制,使各責任中心的成員的經濟利益直接和他們工作的成績掛鉤。這樣促使他們去關心經濟效益,及時糾正工作中所發生的偏差,大家管理成本,關心成本,使成本得到很好的控制,保證目標成本的順利完成。從全廠來看,在各責任中心努力降低各自的責任成本時,減少了全廠人、財、物的消耗,而最終表現為降低產品成本。 (三)責任成本制是對傳統成本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是為了適應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而設計使用的一套成本管理方法,其特點是重對外、輕對內;重核算、輕管理;重產品成本計算、輕經濟責任考核。在當前的經濟形式下,傳統會計中的成本管理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管理的要求。推行責任成本制,分清了經濟責任,獎勵了成績、鞭撻了錯誤,突破了傳統的成本管理框框,使成本管理工作前進了一大步。 3.責任成本核算特點 責任成本核算是以責任者為對象,按照責任的許可權和范圍,本著干什麼、管什麼、算什麼的原則,記錄、歸集、分配責任者可控費用成本,它是企業推行經濟責任制的重要內容。特點是:(1)核算對象是責任者;(2)它根據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生產組織的化分、管理者的管理許可權和管理范圍,強調許可權與責任必須一致;(3)費用的歸集是:誰負責、誰承擔;(4)成本費用是責任者有權控制范圍內的可控費用;(5)其作用是評價責任者成本責任的履行情況,考核責任業績與物質利益結合,為獎懲提供依據,達到控製成本費用、提高效率的目的。 4.實行責任成本的條件和原則 責任成本是在目標成本的控制下,在企業內部多層次的以責任單位為成本核算對象,並以此來考核責任單位經濟責任的成本管理方法。其主要特點是可控性。即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耗費對責任單位是可知的,可計量的,可控制的,由於它要求企業的內部生產經營各環節要嚴格劃清各部門對產品承擔的責任,因此企業實行責任成本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要健全成本管理機構;其次,要建立必要的成本管理制度;最後,要加強有關的基礎工作。實行責任成本在具備了以上條件的同時,還應該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第一,有用性原則。計算責任成本所提供的資料要適合不同層次管理者的不同需求,以便加強成本控制。它應該反映各責任成本中心耗費的情況。而與此不相聯系的成本應排斥在計算、考核之外,它不受全面性、系統性的約束,要以有用性作為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原則。 第二,及時反饋原則。責任會計注重於事中的調節,把偏差消除在完結之前。及時地反饋各責任中心的成本信息,有利於各責任層次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有效地控制和調節,進而使分解目標和企業總體目標相一致。 第三,可控性原則。責任成本的主要特點在於其成本考核和經濟責任的緊密結合。如果經濟責任不清,則是非不明。因此,每個責任者只對能控制的成本負責,這樣才能激發各責任單位挖掘內部潛力,有效地開發員工的「智力資源」。 第四,靈活性原則。它是責任成本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用最適當的方式,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有用資料。它不受會計制度的制約,忽略核算程序的一貫性。它可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不同特點和不同管理水平的實際出發,選擇適當的計算方法。因此,它的方式比較鬆散,方式方法也較靈活。責任成本是成本概念中的一個新理念,它對傳統成本提出了挑戰和更新,它的出現使成本控制賦予了新的內容。只有將責任融入成本,成本控制才可能發揮出效能;只有將責任准確、科學、合理地劃分到各責任中心,控制才能落到實處,最終才能降低成本費用,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