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可變成本的例子有哪些
擴展閱讀
石油有多少被轉換成燃油 2025-05-15 12:34:52
銀行信貸產品在哪裡申請 2025-05-15 12:05:20

可變成本的例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5-25 19:30:00

『壹』 舉例3個常見的變動成本

一、固定成本也稱「固定費用」,是變動成本的對稱。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不隨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變動的那部分成本。1、固定成本大部分是間接成本,如企業管理人員的薪金和保險費、固定資產的折舊和維護費、辦公費等。當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的變動超過一定的范圍時,固定費用就會有所增減。所以,固定成本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概念,我們稱之為「相對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2、固定成本是不管生不生產都會發生的成本,比如折舊。變動影響而能保持不變的成本。
二、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變動和固定的生產成本是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貳』 可變成本包括哪些

可變成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性變動成本、另一類是酌量性變動成本。

1、技術性變動成本是指單位成本由技術因素決定而總成本隨著消耗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通常表現為產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2、酌量性變動成本是指可由企業管理當局決策加以改變的變動成本。


(2)可變成本的例子有哪些擴展閱讀:

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區別:

根據成本費用與產量的關系可將總成本費用分為可變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可變(或半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隨產品產量的變化而變動的各項成本費用。

可變成本是指隨著產品產量的增減而成正比例變化的各項費用。有些成本費用屬於半可變成本,如不能熄滅的工業爐的燃料費等。工資、營業費用和流動資金利息等也都可能既有可變因素。

又有固定因素。必要時需將半可變(或半固定)成進一步分解為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使產品成本費用最終劃分為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

長期借款利息應視為固定成本,流動資金借款和短期借款利息可能部分與產品產量有關,其利息可視為可變半固定成本,為簡化計算,一般將其作為固定成本。

『叄』 可變成本包括哪些

可變成本包括隨著生產變化而變化的所有生產要素的成本,如購買原材料、消耗水電、支付工人工資等。通常,可變成本直到實際生產行為開始時才會產生。可變成本,又稱可變成本,在一定條件下只能與業務量呈線性相關關系。
1. 技術變更成本:又稱約束性變更成本,是指由技術因素與消耗的變化成正比變化而決定的單位成本。這種成本通常是這類產品的直接成本,如外包零件的成本和工人在工資不變的情況下的工資和福利支出。其本質是為了滿足生產能力的使用而必然產生的成本。
2. 可自由支配可變成本:即企業管理決策受權力變化的影響而產生的可變成本,如在規格、質量和單一消費所確定的條件下,采購地點和供應商不同而產生的不同采購價格。
拓展資料:
一、平均可變成本是指製造商在短時間內平均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可變成本,即平均可變成本是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字母表示:AVC(Q)=TVC(Q)/Q。首先,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可變成本降低;但是,當產出增加到一定程度後,由於邊際產出遞減規律,平均可變成本增加。因此,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是一條先下降後上升的「U」曲線,表明了隨產出增加先下降後上升的變化規律。之所以變成u型,也是由於可變投入要素邊際成本先下降後增加的結果,即邊際產量領先增量後下降。
二、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標,就必須消耗一定數量的資源(人力、物力、財力)。他們所花費資源的貨幣化表現和物化稱為成本。
三、成本按計算可分為個體成本和平均成本。
四、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它有以下含義:
1、成本屬於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即成本是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商品生產中要素消費的貨幣表現;
2、成本具有補償性質。是為了保證企業的再生產,應當從銷售收入中補償的價值;
3、成本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犧牲。它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犧牲資源的價值,可以是多種資源的價值犧牲,也可以是資源在某些方面的價值犧牲。甚至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成本是指為了實現一個目的而放棄一個目的而犧牲另一個目的所產生的經濟價值,以及商業決策中所使用的機會成本。

『肆』 可變成本包括哪些


可變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包裝成本、交易成本、運輸成本等,這些費用都會隨產量的增加而發生變化。可變成本是指在總成本中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動的成本項目,一定期間的產量增大時,原材料,燃料,動力的消耗會按比例相應增多,所發生的成本也會按比例增大,故稱為可變成本。
平均可變成本的計算方法:平均可變成本AVC=可變成本TVC÷數量Q;總可變成本(TVC)=總成本(TC)-總固定成本(TFC)=平均可變成本(AVC)×產量(Q);平均成本AC=總成本TC÷數量Q;總成本TC=固定成本+可變成本TVC。
平均可變成本是什麼?
平均可變成本是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可變成本族扮,即平均可變成本是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
起初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可變成本減少;但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平均可變成本由於邊際產量遞減規律而增加。因此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數改後上升的變動規律。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可變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先遞減後遞增也即邊際生產率先遞增後遞減的結薯穗判果。
成本分類是什麼?
根據變動成本發生的原因可將變動成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性變動成本、另一類是酌量性變動成本。
1、技術性變動成本是指單位成本由技術因素決定而總成本隨著消耗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通常表現為產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2、酌量性變動成本是指可由企業管理當局決策加以改變的變動成本。

『伍』 可變成本包括哪些

可變成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性變動成本、另一類是酌量性變動成本。

1、技術性變動成本是指單位成本由技術因素決定而總成本隨著消耗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通常表現為產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2、酌量性變動成本是指可由企業管理當局決策加以改變的變動成本。


(5)可變成本的例子有哪些擴展閱讀:

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區別:

根據成本費用與產量的關系可將總成本費用分為可變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可變(或半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隨產品產量的變化而變動的各項成本費用。

可變成本是指隨著產品產量的增絕姿減而成正比例變化的各項費用。有些成本費用屬於半可變成本,如不能熄滅的工業爐的燃料費等。工資、營業費用和流動資金利息等也都可能既有可變因素。

又有固定因素。必要時需將半可變(或半固定)成進一步分解為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使產品成本費用最終劃分為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

長期借款利息應視為固定成敬滲本,流動資並稿絕金借款和短期借款利息可能部分與產品產量有關,其利息可視為可變半固定成本,為簡化計算,一般將其作為固定成本。

『陸』 列出你的一些可變成本並說明為什麼它們是可變的

可變成本又稱為變動成本,它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其總額隨業務量呈正比例變化的那部分成本。
針對你所說的從事快餐派送服務,他的固定成本如:每天仔雀穗的工作時間固定,即你的時間成本是固定的,每天都必須上夠一定時間的班。
可變成本如:送貨地點的不同,則你的收入不同。通常情況下,快餐派送的收入按送的份數來提成,若你送的地點一個距離另一個很近,那勢必節約了你的時間,也就讓你在固定的時間內送出更多的快餐份額。
還有,季節的不同,快餐的需求量不同。在夏季很多學生都不願意去食堂吃歲卜飯,一則是天氣熱,二則是學校食堂的飯菜不可口,而快餐店的飯菜一是干凈、二是可以不用出門就能拿到,方便呀。所以夏天的需求數量相對較大,也正式需求量大,你才有的快餐可以送呀,所以說季節影念卜響定餐數量,而定餐數量直接影響你的業績。沒有定餐數量的保證,即使你時刻都在餐廳,但是沒有事情做,或者說因為沒有客戶,你也就不能賺到提成。

『柒』 常見的變動成本的例子

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都是典型的變動成本,在一定期間內它們的發生總額隨著業務量的增減而成正比例變動,但單位產品的耗費則保持不變。

例如:在工業企業中,構成產品主要實體的原材料、按計件單價支付的計件工資、按產量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以及按銷售量支付的銷售傭金等,都屬於變動成本。變動成本的變動性,是對一定期間發生的成本總額而言。

製造企業常見的變動成本一般包括產品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製造費用中隨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動的物料用品費、燃料費、動力費,按銷售量支付的銷售傭金、包裝費、裝運費、營業稅等。

(7)可變成本的例子有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變動成本發生的原因可將變動成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性變動成本、另一類是酌量性變動成本。

1、技術性變動成本是指單位成本由技術因素決定而總成本隨著消耗量的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通常表現為產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2、酌量性變動成本是指可由企業管理當局決策加以改變的變動成本。

『捌』 如何計算可變成本 3種方法來計算可變成本

目錄方法1:計算可變成本1、將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或可變成本。2、將給定期間的所有可變成本相加。3、用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方法2:使用高低點法1、理解混合成本。2、衡量活動和成本。3、計算可變成本率。4、確定可變成本。方法3:利用可變成本信息1、判斷可變成本趨勢。2、使用可變成本比例來評估風險。3、比較同行業的公司。4、進行盈虧平衡分析。與企業經營相關的成本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分別是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可變成本會隨產量而波動,固定成本則保持不變。要管理成本並提高企業的效率,首先要學會如何區分這兩種成本。知道如何計算可變成本有助於降低每單位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方法1:計算可變成本
1、將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或可變成本。固定成本是在產量發生改變時,仍然保持不變的成本。租金和管理人員工資都屬於固定成本。無論你是生產1個單位的產品,還是10,000個單位的產品,每個月的這類成本幾乎不變。可變成本則會隨產量而變化。像原材料、包裝和運輸及工人工資等,都是可變成本。產量越高,這些成本也會越高。了解固定成本遲改和可變成本之間的區別後,為自己企業的各種成本分類。許多如上文所舉示例那樣的成本都很好分類。但還有一些成本難以界定。
有些成本難以分類,無法嚴格符合固定成本或可變成本的定義。例如,一名員工的工資可能包括固定工資,以及與銷量掛鉤的傭金。最好是將這類成本分解為單獨的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在以上示例中,只有員工的傭金會被視為可變成本。
2、將給定期間的所有可變成本相加。歸類好所有可變成本後,將給定期間內的所有該類成本加總。例如,假設一個簡單的製造過程只有3個可變成本,那就是原材料、包裝盒運輸喝工人工資。三者之和即為總可變成本。假設最近一年產生的成本如下:原材料成本35,000元,包裝盒運輸成本20,000元,而員工工資100,000元。
因此,該年的總可變成本為35,000+20,000+100,000{displaystyle 35,000+20,000+100,000},即155,000{displaystyle 155,000}元。這些成本與該年的產量直接相關。
3、用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用給定期間的總可變成本除以該期間的產量,得出每單位的可變成本。單位可變成本可使用公式v=VQ{displaystyle v={frac {V}{Q}}}進行計算,其中v為單位可變成本,V為總可變成本,而Q為生產的數量。例如,如果上述企業該年度生產了500,000個產品,則單位可變成本為155,000500,000{displaystyle {frac {155,000}{500,000}}},即0.31{displaystyle 0.31}元。單位可變成本就是生產一個單位產品所用的可變成本,也就是每多生產一個單位,會增加的額外成本。例如,如果上述企業多生產100個產品,預孫尺計會額外產生的生產成本是31元。
方法2:使用高低點法
1、理解混合成本。有時,我們無法將成本簡單地分類為可變成本或固定成本。這些成本可能隨產量而變化,即使在不進行生產或銷售的情況下,這類成本也會產生。它們被稱為混合成本。混合成本可被分為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以便准確計算任一類型的成本。混合成本的一個例子就是由薪水加傭金構成的員工工資支出。即使沒有售出任何商品,企業仍然要付出薪水,但傭金則取決於銷量。在這個例子中,傭金是可變成本,而薪水則是固定成本。
如果工薪族每天要保證固定時長的工作時間,則其工資也屬於混合成本。其中,正常工作時間的工資是固定成本,加班工資則屬於可變成本。
此外,員工福利成本可被視為混合成本。
公共事業費用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即使沒有進行生產,企業也要支付水、電、天然氣費用。但是,在生產時,它們的用量會增加。將這類成本分割成固定類和可變類需要用到更復雜的方法。
2、衡量活動和成本。為了將混合成本分為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你可以使用"高低點"法。要使用這種方法,需要先找出產量最高和最低的月份,然後用兩個月的差額來計算可變成本部分。首先,確定哪個月的活動水平(產量)最高,哪個月的活動水平(產量)最低。用可量度的方式記錄活動,比如機器工時,以及每個月要評估的混合成本。例如,假設在生產過程中,你的碼凱判公司會用水刀來切割金屬零件。這時,水就成為了隨產量增加而提高的可變成本。但是,為了運行工廠,你需要提供飲用水、洗手間等設施,這也會產生水費。因此,你的用水成本是一種混合成本。
在此例中,假設在最高的一個月,你的水費是9,000元,生產的機器工時為60,000小時。而在最低的一個月中,水費為8,000元,生產的機器工時為50,000。
3、計算可變成本率。通過計算兩個月成本和產量之間的差額,算出可變成本率。可變成本率可以用公式VCR=C?cP?p{displaystyle VCR={frac {C-c}{P-p}}}計算,其中C和c分別是最高月和最低月的成本,而P和p則是它們各自的產量。本例中,可變成本率VCR=9,000?8,00060,000?50,000{displaystyle VCR={frac {9,000-8,000}{60,000-50,000}}}。然後計算可以簡化為VCR=1,00010,000{displaystyle VCR={frac {1,000}{10,000}}},算出結果為0.10{displaystyle 0.10}元。這意味著每個額外的生產工時成本為0.10元。
4、確定可變成本。現在你可以用可變成本率,確定混合成本中有多少是可變成本。用可變成本率乘以產量,即可算出結果。在這個例子中,對於較低的月份,可變成本等於0.10×50,000{displaystyle 0.10 imes 50,000},即5,000{displaystyle 5,000}元。而對於最高的月份,可變成本等於0.10×60,000{displaystyle 0.10 imes 60,000},即6,000{displaystyle 6,000}元。這些就是這兩個月的可變成本。你可以用當月成本減去可變成本,算出固定成本。在這兩個月中,固定成本都是3,000元。
方法3:利用可變成本信息
1、判斷可變成本趨勢。大部分情況下,增加產量會使額外生產的每單位產品利潤更高。這是因為產量增加會攤薄固定成本。例如,如果一家每年生產500,000單位產品的企業,每年支出的租金是50,000元,分攤到每個單位的租金成本是0.10元。如果產量翻倍,分攤到每個單位的租金是0.05元。如此一來,每次銷售都會有更高的利潤空間。因此,已售商品的成本會隨收入增加而上升,但上升速率更慢,因為理想情況下,每單位的可變成本保持不變,而每單位的固定成本會下降。為了確定可變成本是否保持不變,用總可變成本除以收入。這樣就能知道有多少成本是可變成本。然後,你可以將這個數值與過去的歷史可變成本數據比較,確定每單位的可變成本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
例如,如果某年的總可變成本是70,000元,次年是80,000元,而兩年的收入分別為1,000,000元和1,150,000元,分別計算這兩年可變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70,000÷1,000,000{displaystyle 70,000div 1,000,000},等於百分之7{displaystyle 7},而80,000÷1,150,000{displaystyle 80,000div 1,150,000},等於百分之6.96{displaystyle 6.96},可以看出,可變成本在這兩年內是相對穩定的。
2、使用可變成本比例來評估風險。通過比較每單位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所佔百分比,可以確定各類支出的比例。你可以用每單位可變成本除以每單位的總成本來進行計算,即使用公式vv+f{displaystyle {frac {v}{v+f}}},其中v和f分別是每單位可變成本和每單位固定成本。例如,如果每單位的固定成本是0.10元,而每單位的可變成本是0.40元,即每單位的總成本為0.50元,則計算0.40/0.50=0.8{displaystyle 0.40/0.50=0.8}可知,單位成本的百分之八十是可變成本。如果你是一名外部投資者,可以使用這一信息來預測潛在的利潤風險。如果一家公司的生產成本主要由可變成本構成,那麼他們的單位成本可能會更穩定。在銷售穩定的前提下,這會帶來更穩定的利潤流。像沃爾瑪和家樂福這樣的大型零售商均是如此。由於與每筆銷售相關的成本佔比很大,因此相比可變成本,其固定成本相對較低。
但是,固定成本佔比更高的公司能夠更好地受益於規模經濟。它們的產量越高,每單位的成本就越低。收入的增速大大高於支出。例如,一家計算機軟體公司的成本包括與產品開發及支持人員相關的固定成本,但在大規模銷售軟體時,它承受的可變成本不會顯著增加。
也就是說,在銷量大幅下滑時,主要成本為可變成本的公司更容易縮減產量,並維持利潤,而主要成本為固定成本的公司必須找到方法,處理顯著增加的每單位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高而可變成本低的公司還會有產量杠桿,放大收入帶來的利潤或損失。從本質上講,當銷量高於某個點時,利潤會更高;而低於該點時,成本會更高。
理想情況下,公司應調整其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以在風險和盈利能力之間取得平衡。
3、比較同行業的公司。計算一家公司的每單位可變成本及總可變成本。然後,找到該公司所在行業的平均可變成本數據。你可以用這個數據作為評估該公司的比較標准。單位可變成本更高可能意味著一家公司的效率低於其他公司,而單位可變成本較低則可能代表某種競爭優勢。每單位成本高於平均值,意味著一家公司在生產商品上花費了比其競爭者更多的金錢,或勞動力、材料、公共事業等資源。這說明它的效率更低,或資源更加昂貴。無論哪種情況,除非該公司降低支出或提高價格,否則它的利潤會低於競爭者。
另一方面,如果一家公司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生產相同的商品,那就能夠以價格打壓市場上的競爭者,實現競爭優勢。
這種成本優勢可能來自於更便宜的資源,更廉價的勞動力,或更高的生產效率。
例如,一家能夠以較低價格購得棉花的公司在生產襯衫時,它的可變成本低於競爭者,從而可以為襯衫制定更低的價格。
上市公司會通過網站或上市的證券交易所公布自己的財務報表。研究它們的損益表,可以找到可變成本信息。
4、進行盈虧平衡分析。如果知道可變成本,可以結合固定成本對新項目進行盈虧平衡分析。管理者可以放大生產的數量,並估算每個步驟中生產的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這會讓他們知道怎樣的產量水平可以得到最高的利潤。例如,如果你的公司正計劃生產一種新產品,初期需要投入100,000元,你想知道自己必須銷售多少件該產品,才能收回投資並獲得利潤。要知道問題的答案,需要在各種產量水平下用投入的資金加上其他固定成本及可變成本,再減去收入。
你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計算盈虧平衡點:Q=FP?v{displaystyle Q={frac {F}{P-v}}}。其中,F和v分別是你的固定成本和每單位可變成本,P是產品的銷售價格,而Q是盈虧平衡數量。
例如,如果生產過程中除初期投入的100,000元外,其他固定成本總額為50,000元,即總固定成本為150,000元,而可變成本為每單位1元,每單位產品的售價為4元,使用公式Q=150,0004?1{displaystyle Q={frac {150,000}{4-1}}}來計算盈虧平衡點,計算結果為50,000個單位的產品。
小提示注意,上文舉例中的計算以其他貨幣單位表示時同樣適用。

『玖』 可變成本的識別與分類可變成本包括哪些

『拾』 可變成本包括哪些

摘要:可變成本包括了原材料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非經常性費用等五類成本。原材料成本是指生產過程中原材料的采購成本;製造費用是指生產過程中的直接人工費用、機器使用費、製造費用和製造管理費用;管理費用是指企業管理的費用;銷售費用是指企業開展銷售活動所需要支付的費用;非經常性費用是指一次性性質的費用。

正文:

1、原材料成本是指生產過程中原材料的采購成本,包括原材料價格、運輸費用、倉儲費用等。這類成本慧橘告是按照采購量變伍陵動的,因此是可變成本。

2、製造費用是指生產過程中的直接人工費用、機器使用費、製造費用和製造管理費用。這類費用是按照產量變動的,因此也是可變成本。

3、管理費用是指企業管理的費用,包括行政費用、財務費用、法律服務費用、市場營銷費用等。這類成本不隨產量變動,但會隨企業規模變化而變化,因此也是可變成本。

4、銷售費用是指企業開展銷售活動所需要支付的費用,包括銷售人員薪酬、廣告費用、前明促銷費用等。這類費用是隨銷售量變動的,因此也屬於可變成本。

5、非經常性費用是指一次性性質的費用,包括賠償費用、債務重組費用、資產處置費用等。這類費用不會隨產量變動,但會因公司的發展而發生變化,也屬於可變成本。

綜上所述,可變成本包括了原材料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非經常性費用等五類成本。原材料成本是按照采購量變動的;製造費用是按照產量變動的;管理費用是隨企業規模變化而變化;銷售費用是隨銷售量變動的;非經常性費用是隨公司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