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計劃成本分配法第二步,也就是調整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之間的差額計算方法如何理解
計劃成本分配法是按照確定的產品或勞務的計劃單位成本在各受益車間和部門分配輔助生產費
用的方法。這種方法計算方便、直接,可以簡化計算過程,同時也便於分析和考核各部門單位的經
濟責任。
一、計劃成本分配法的常規做法
是先按輔助生產單位產品或勞務的計劃單位成本和實際供應量,在各受益對象(包括各輔助生產單位在內)之間分配生產費用,再計算和分配輔助生產單位實際發生的費用(待分配費用加上輔助生產單位內部按計劃成本分配轉入的費用)與按計劃單位成本分配轉出費用的差額,即輔助生產單位產品或勞務的成本差異。為了簡化分配工作,輔助生產的成本差異一般全部調整計入管理費用,不再分配給其他各受益對象。[例]某工廠有供電和供水兩個輔助生產車間,本月發生輔助生產用
:供電車間69440元,供水車間35000元,該廠確定的計劃單位成本每度電為0.64元,每噸水為
3.9元,該廠本月輔助生產車間提供的勞務量如下:(1)供電車間用水800噸(2)供水車間用電
12000度(3)產品生產耗電80000度,耗水6000噸(4)車間一般耗用電12000度;用水1000噸(5)廠部管理部門耗電8000度,耗水3000噸。第一步,按計劃成本將輔助生產費用分配給全部受益對象
供電車間分得水費
=800×3.9=3
120
供水車間分得電費
=12
000×0.64=7
680
產品生產分得費用
=80
000×0.64+6
000×3.9=74
600
車間一般耗用分得費用
=12
000×0.64+1
000×3.9=11
580
廠部管理部門分得費用
=8
000×0.64+3
000×3.9=18
260
編制會計分錄如下:借:生產成本一一輔助生產成本(供電)3120一一輔助生產成本(供水)7680一一基本生產成本74600製造費用一一基本生產車間11580管理費用16820貸:生產成本一一輔助生成本(供電)71680(112000×0.64)一一輔助生產成本(供水)42120(10800*39)
⑵ 計劃成本法計算公式是什麼
計劃成本法計算公式是: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實際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歸集的費用+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入的費用。
輔助生產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出的費用。
若>0,超支差異,轉入管理費用借方。
若<0,節約差異,可以用紅字轉出。
注意事項:公式中不扣除本期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
如果企業的材料成本差異率各期之間是比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分攤本期的材料成本差異。年度終了,應對材料成本差異率進行核實調整。
當企業遇到發出的委託加工物資存在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不符的情況時,發出材料可以直接使用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進行計算,一般不會等到期末使用當期材料成本差異率。
收回的委託加工物資因其已經轉變為新的材料物資,需要重新確定其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材料成本差異金額,按新材料進行相關的核算處理。
⑶ 計劃成本法的公式
1、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數量×計劃單價
2、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額
3、成本差異額=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4、材料成本差異率=差異額/計劃成本
拓展資料
實際應用
計劃成本的制定
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制定得恰當,既有利於企業考核采購部門的業績,調動其積極性,促使其降低采購成本、節約開支;也有利於財務部門制定考核標准 >標准,分析采購成本升降的原因,為領導決策提供有用財務信息。計劃成本,一般由企業采購部門會同財務等有關部門制定,包括買價、運雜費及應計入成本的有關稅金等,力求接近實際。每年年初,由采購部門會同財務等有關部門,按材料類別、品種、規格編製成材料計劃成本目錄。對一些品種、規格材料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相懸殊的,應分析產生差異的具體原因,然後對所定不恰當的品種、規格材料計劃成本進行修訂,使之符合實際,以利於計劃成本的執行。
材料成本差異率的確定
1.確定材料成本差異率。材料成本差異率應根據重要性原則及成本效益原則,對企業大宗原材料、價值高的原材料,按類別及用途分別確定。如礦石應按原礦、精礦、粉礦、塊礦等,煤應按煉焦煤、無煙煤、瘦煤等分別確定成本差異率;在材料領用、出售、生產中,分別按各自成本差異率分攤材料成本差異;對低值易耗材料,可按綜合差異率確定成本差異率。這樣,既可簡化
財務核算工作量,也不影響成本計算的准確性。
2.確定成本差異率應注意配比性原則。現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發出材料應負擔成本差異,除委託外部加工發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異率計算外,都應使用當月的實際差異率;不管使用當月的實際成本差異率,還是使用上月的成本差異率,在計算時都應注意配比性原則。
月末在材料已到發票未到情況下的財務處理:
現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月末在貨物已到而發票未到的情況下,其財務處理按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暫估入賬,借記原材料,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不管按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暫估入賬,都沒有包括不計入成本中稅金。因為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的組成內容是一樣的,均包括材料價款、運雜費及有關稅金等。月末,如果企業有大量暫估入賬的材料,企業就不能真實反映財務狀況。因此,企業應按照重要性、謹慎性及成本效益原則,按月末貨物已到發票未到的情況進行財務處理。
1、月末、季末的財務處理。月末、季末的財務會計報表一般不對外報送,也不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根據以上原則可從簡處理,借記原材料,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會計報表即資產負債表不列示,會計報表附註不披露。
2、半年末、年末的財務處理。半年末、年末的會計報表既要對外報送,也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從重要性及謹慎性原則考慮,半年末、年末如存在大量的暫估入賬的材料,其賬務處理應借記原材料(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遞延稅款——暫估進項稅額(價款按17%或13%及運雜費按7%計算部分),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金額。這樣處理包含材料中不計入成本中稅金部分,
3、應付賬款中體現謹慎性原則,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列示,在遞延稅款下增加一欄。其中,暫估進項稅額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披露貨已到發票未到的原因、時間及暫估金額;如不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將會影響會計報表使用人對會計報表的誤解。
⑷ 採用計劃成本核算的節約差和超支差的兩個分錄以及詳細解說一下,一直搞不懂這個問題。
採用計劃成本核算的節約差和超支差的兩個分錄分材料收入環節及材料發出環節詳細解說如下:
(一)收入環節材料成本差異的核算
收入環節、以原材料為例,涉及外購、自製、接受投資、委託加工、盤點盤盈的業務活動,下面分別就其調整分錄加以列示:
1.外購材料調整超支差異:
借: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
貸:材料采購
調整節約差異:
借:材料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
2.自製材料 調整超支差異:
借: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
貸:生產成本
調整節約差異:
借:生產成本
貸: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
3.接受投資調整超支差異:
借:原材料(按計劃成本)
應交稅金一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材料成本差異一原材料
貸:實收資本(按帳面價或市場價)
調整節約差異:
借:原材料(按計劃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實收資本(按帳面價或市場價)
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
4.盤點盤盈調整超支差異: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一原材料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調整節約差異: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二)發出環節材料成本差異的核算
原材料發出環節主要是指材料領用、出售、對外投資及盤虧業務,其材料成本差異的調整列示如下:
1.領用材料:
借:生產成本 製造費用 管理費用
貸: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
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
2.材料出售
借:其他業務支出
貸: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
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
3.材料對外投資
借:長期投資(按帳面價,市場價或評估價)
貸:原材料(按計劃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材料成本差異一原材料(按材料成本差異率確定,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 4.材料盤點盤虧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貸:原材料(按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按材料成本差異率確定,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
⑸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方法內容
計劃成本分配法適用於在各輔助生產車間服務單位實際成本比較穩定的情況。
計劃成本分配法計算公式為: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實際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歸集的費用+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入的費用
輔助生產成本差異=實際成本-按計劃分配率分配轉出的費用
若>0,超支差異,轉入管理費用借方
若<0,節約差異,可以用紅字轉出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優點:簡化和加速了分配的計算工作,排除 了輔助生產費用的高低對受益單位成本的影響,便於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單位的經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