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按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貨成本怎麼算
第一年末的存貨數量30000-20000=10000件
存貨成本總金額:(5+180000/30000)*10000=110000元
第二年存貨生產成本總額=(180000/24000+5)*24000=300000元,單位產品成本為12.5元
第二年銷售成本=110000+(30000-10000)*12.5=360000元
第二年兄粗存貨成本總金額=4000*12.5=50000元
在計算產品成本和存貨成本時,把一定期間內在生產過程中所培塵或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的全部成本都歸納到產品成本和存貨成本中去。
由於完全成本法是將所有的製造成本,不論是固定的還是變動的,都吸收到單位產品上,所以這種方法也稱為「歸納(或吸收)成本法」。
在完全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受產量的直接影響,產量越大,單位產品成本越低,能刺激企業提高產品生產的積極性。但該法不利於成本管理和企業的短期決策。
(1)期末庫存成本如何計價擴展閱讀:
完全成本法是從價值補償角度計算成本的,不論是變動成本還是固定成本都計入到產品成本中,反映生產過程中的全部耗費,因而符合傳統的成本概念,便於編制財務報表,是財務會計核算中確定盈虧的重要依據。
完全成本法把固定製造費用分配到了每一單位產品。因為只要是與產品生產有關的耗費,均應從產品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固定製造費用也不例外。從成本補償的角度講,用於直接材料的成本與用於固定製造費用的支出並無區別。
所以,固定製造費用應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一起共同構成產品的成本。而不能人為地將它們割裂開來。因此,完全成本法可以促進企業積極擴大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由於完全成本法下固定製造費用也被歸集於產品而隨產品流動,因此本期已銷售產品和期末未銷產品在成本負擔上是完全一致的。
在一定銷售量的條件下,產量大則利潤高,所以,客觀上完全成本法有配伍刺激生產的作用。這也就是說,從一定意義上講,完全成本法強調了固定製造費用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完全成本法
『貳』 期末存貨的計量與計價
期末存貨的計量與計價包括:
1、實地盤存制,計算公式為:期末存貨結存成本=期末結存存貨數量×單位成虛頌汪本;
2、永續盤存制,計算公式為:存貨賬面期末余額=存貨賬面期初余額+本期存貨增加差仔數-本期存貨減少數。
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的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櫻運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主要包括在途物資、原材料、庫存商品、發出商品、委託加工物資以及周轉材料等類別。存貨的成本一般包括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叄』 期末存貨計價有哪些方法
期末存貨計價方法有一下幾類:
1、成本法,是指按照期末結存存貨的實際采購成本或製造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簡便易行,並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缺點是當存貨市價下跌時,會導致資產虛增,不符合會計的謹慎原則。
2、市價法,是指按照期末結存存貨的市場價格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反映存貨的實際搏如價值,有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缺點是收集市價資料的工作量過大,不便於實際操作,當存貨市價升高時,還會導致當期利潤虛增。
3、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是指在會計期末通過比較存貨的成本與市價,取兩者中較低的一個作為存貨計價基礎,即當存貨成本低於市價時,按成本計價;當市價低於成本時,按市價計價。
這里的成本指的是存貨購入或生產時的實際成本,即存貨的賬面價值。與成本相比較的市價,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市場銷售價格,它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規定,一般多採用重置成本和可變現凈值。
其中,重置成本是指在現有條件下重新購買相同存貨而應支付的全部費用,可變現凈值是指在企業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存貨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規定,在資產負債表日,存貨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
計算公式:
可變現凈值=該材料所生產的產成品的估計售價—進一步加工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
(3)期末庫存成本如何計價擴展閱讀
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
1、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是指以先入庫的存貨先發出為前提基咐啟來假定成本的流轉順序,對發出及結存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2、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也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以本月全部收入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收貨成本加月初存貨成本,先計算出本月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然後再計算本月發出存貨成本及月末庫存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計算公式:
①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存貨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實際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收入存貨數量]
②本月發出存貨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數量X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③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X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3、移動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亦稱移動加權法,是在月初存貨的基礎上,每入庫一批存貨都要根據新的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重新計算一個新的加權平均單價,並據以計算發出存貨及結存存貨實際成本的一種計價方法。
計算公式:簡襪
①新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原結存存貨成本+新入庫存貨成本]÷[原結存存貨數量+新入庫存貨數量]
②本次發出存貨成本=本次發出存貨數量X新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③本次發出後結存存貨成本=本次發出後結存存貨數量X新加權平均單價
4、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又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採用這一方法是假定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次或者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
『肆』 期末存貨成本的計算方式
存貨成本計算公式為:
存貨成本=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出租房屋凈收入、出租其他資信旦產凈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凈租金等。財產凈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 (報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應納稅額=銷售額×
企業依法交納的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稅、教育費附加等稅費、
礦產資源補償費、印花稅、耕地佔用稅等稅費,以及在上繳國家之前,由企業代收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等。
由於個人納悶所得稅在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時,一般只能開具普通發票,取得的銷售收入均為含稅銷售額。所以在計算應納稅額時,必須將含稅銷售額換算為不含稅的銷售額後才能計算應納稅額。
提前退休的個人所得稅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採用銷售額和應納稅額合並定價方法的,按下列公式計算銷售額:
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徵收率)。
(4)期末庫存成本如何計價擴展閱讀:
期末存貨成本四個基本特徵:
1.期末存貨成本在企業經營期內可供企業長期、持續地使用,企業不必向投資人返還資本金。而負債則須按期返還給債權人,成為企業的負擔。
2.企業所有人憑其對企業投入的資本,享受稅後分配利潤的權利。期末存貨成本是企業分配稅後凈利潤的主要依據,而債權人除按規定取得利息外,無權分配企業的盈利。
3.企業所有人有權行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權,或者授權管理人員行使經營管理權。但債權洞坦彎人並沒有經營管理權。
4.企業的所有者對企業的期末存貨成本有無限的責任或有限的責任,而債權人對企業的其他債務不發生關系,一般也不承擔企業的虧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存貨成本
『伍』 庫存商品成本怎麼算
成本價*數量=結轉金額;數量 = 月末庫存。
成本價 = 平均成本,每次進貨時更新成本價,新成本價=(舊成本價*舊庫存數 + 本次進貨價*本次進貨數)/(舊庫存數+本次進貨數)。
要加工再銷售的成本:購進半成品成本+加工費+人工費+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還要看你公司的性質,有沒有其他的費用支出,像運費什麼的)加工成品的進入庫存商品科目,金額就是以上總額。
(5)期末庫存成本如何計價擴展閱讀:
庫存商品成本注意事項:
按照單位所屬行業正確使用會計科目。
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成本費用核算,掌握成本費用列支范圍、扣除標准。
熟悉稅收政策、各種稅費的稅率、計提依據等。
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各種賬簿要設置齊全,如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等。
根據轉過來的各種原始憑證進行審核,審核無誤後,編制記賬憑證。
『陸』 存貨的期末計價主要方法有哪些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各種存貨發出時,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方法確定其實際成本。」
1、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先收到的存貨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具體方法是:收入存貨時,逐筆登記收入存貨的數量、單價和金額;發出存貨時,慧滲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逐筆登記存貨的發出成本和結存金額。先進先出法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發出成本,但較繁瑣;如果存貨收發業務較多、且存貨單價不穩定時,其工作量較大。在物價持續上升時,期末存貨成本接近於市價,而發出成本偏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2、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根據期初存貨結余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及進價成本,期末一次計算存貨的本月加權平均單價,作為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結存價值的單價,以求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價值的一種方法。
3、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每次收貨後,立即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出新的平均單價或成本的1種方法。計算公式:庫存原有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次進貨的實際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數量本次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次發出存貨的數量×本次發貨前存貨的單位成本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本月月末存貨單位成本採用移動平均法能夠使企業管理當局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以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但由於每次收貨都要計算一次平均單價,計算工作量較大,對收發貨較頻繁的企業不適用。
4、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次(批)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逗塌各該次(批)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即:每次(批)存貨發出成本=該次(批)存貨發出數量x該次(批)存貨實際收入的單位成本除上述計價法外,還有計劃成本法、毛利率法、售價金額核演算法等,但前五種方法屬於企業按實際成本計價的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存貨期末計價通常是以實際成本確定。但是.除了這種方法外.還有一較為廣泛的方法——成本(實際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山碧圓者之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個別計價法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採用這一方法是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是把每一種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基礎。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柒』 期末存貨計價的方法
存貨期末計價是指企業在會計期末編制資產負債表時存貨按何種價值列告中式。存貨在期末的計價方法一般有三種計成本法、市價法、成本隱友皮灶差與市價孰低法。
『捌』 期末存貨的計價方法
期末存貨的計價方法是成本法、市價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
三、成本與市價孰低法。
1、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是指按短期投資的總成本與總市價孰低計算提取跌價損失准備的方法,是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
2、對歷史成本原則在運用時的修正,最明顯地體現了穩健性原則,
3、其具體含義是指存貨的成本低於市價時按成本計價;存鏈襲貨的市價低於成本的搏喚敗按市價計價。這一計價方法要求將存貨因市價下跌而形成的損失計入當期損益,而對於存貨因市價上漲而形成的收益不予預計。
『玖』 存貨期末計價用什麼方法
存貨期末計價是指企業在會計期末(通常指年末)編制資產負債表時,存貨按何種價值列示。存貨在期末的計價方法一般有三種,即成本法、市價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國際會計准則對存貨計量的陳述為:存貨應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中的低者加以計量。 存貨計價中採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存貨歷史成本計價具有局限性。歷史成本原則是會計計量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屬性,由於歷史成本的可靠性,長期以來在財務會計中受到普遍推崇與應用。但歷史成本屬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價格明顯變動的情況下,按歷史成本計價的報表將失去價值。二是存貨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計價符合穩健性原則。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時,表明該存貨給企業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低於其賬面價值,因而將這部分損失從資產價值中扣除,在一定程度上防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三是與國際會計准則接軌。國際會計准則規定,存貨應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中的低者來加以計量。
一、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理論上的不足
華律網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法是對歷史成本計價法的一種修正,盡管在存貨計價實務中被普遍運用,但在西方理論界也日益受到批評。
(一)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法不是以產出價值,也不是以投入價值作為計價基礎企業持有存貨要麼為生產要麼為銷售;由於企業持有存貨的目的不同,在進行計價時會有兩種不同的計價基礎:產出價值基礎兆陸鉛和投入價值基礎。產出價值反映企業在現在或未來出售或處置資產將可獲得的預期資金,特別是以企業產品的交換價格為依據;投入價值則反映企業在經營中為了使用而獲得各項資產所付出的代價,即投入資源的計量。按照西方會計理論中以產出價值為基礎的資產計價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公允價值、可實現凈值、現行市價和清算價值;以投入價值為基礎的資產計價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現行重置成本等;成本與市價孰低計價法既不是以產出價值,也不是以投入價值作為計價基礎。
(二)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法違反了會計政策內在一致性原則根據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法,資產負債表日,存貨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期末存貨的計價將是歷史成本與可變現凈值中較低者,即允許在不同時期改變存貨的計價屬性。
(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法影響會計報表可靠性採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計價結果會導致盈餘管理,造成期間收益計算的波動和以後收益計算的不穩健,甚至影響會計報表的可靠性。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是存貨跌價准備金額的轉回。近年來,一些虧損上市公司為了避免退市,利用存貨跌價准備進行利潤操控的案例時有發生,使得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遭到質疑。
二、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在應用中的問題
企業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應以取得的確鑿證據為基礎,並且考慮持有存族好貨的目的、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影響等因素。由於企業持有存貨的目的不同,確定存貨可變現凈值的計算方法也不同。為生產而持有的材料等,用其生產的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高於成本的,該材料仍應按成本計量;材料價格的下降表明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的,該材料應按可變現凈值計量。「可變現凈值=產品的估計售價-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銷售產品估計的銷售費用及相關稅」。但上述為生產而持有的存貨的可變現凈值確定存在以下問題:
(一)產品估計售價的確定問題由於材料到產成品還需要時間,在此期間產成品的價格有上升和下降的可能,估計售價是按現行市價確定還是按預期銷售價格確定不得而知,但可變現凈值的確定都將會受到較多人為因素的影響而降低可靠性。
(二)材料可變現凈值確定的問題當「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和「與銷售產品估計的銷售費用及相關稅」不變的情況下,材料的可變現凈值由產成品的價格來確定。實際中,產成品的價格波動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市場競爭、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等因素。如果在報告期內材料價格下跌,產成品價格卻上漲(假設其他影響成本和費用的因素基本保持不變),會提高可變現凈值,即使此時按歷史成本計價,仍不能符合謹慎性原則;若材料價格上漲,產成品價格下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這種情況也經常發生),可變現凈值會低於成本,而此時按可變現凈值計價,雖然當期穩健,但因為低估資產,也使得下期利潤虛增,與穩健悉搏性相矛盾。此外,一種產成品的生產往往需要多種直接材料,產成品的成本又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各種間接費用構成,必定會出現某材料價格下降、另一些成本費用價格上漲的情況,由其他的成本費用變動以及預期生產的產成品價格來決定某材料的可變現凈值顯然不符合邏輯。
由於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法在使用中不確定性增大,從而成為很多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部分上市公司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通過某一會計期間大量提取存貨跌價准備然後再沖回的手段進行利滑操控,嚴重影響了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
三、期末存貨按公允價值計量的可行性探討
鑒於上述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法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會計理論發展的方向,筆者認為,以公允價值對期末存貨計價不僅可行而且更能滿足報表信息質量的要求。
(一)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已經得到認可根據我國會計准則和國際會計准則的定義,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在我國目前的會計實踐中,一些會計要素及報表項目,實質已經按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來進行計量。我國現行會計准則體系中,有35項、約佔90%的會計准則直接或間接地運用了公允價值和/或現值計量(謝詩芬,2006)。存貨的期末價值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來進行計價,雖然只是部分採用公允價值,但實際上也是對公允價值計量的肯定。
(二)公允價值計量是以傳統的計量屬性為基礎的美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7號SFAC7就曾指出「若無反證,歷史成本也可以是公允價值」。若存在活躍市場,一般即以市價作為公允價值。以存貨為例,考慮投入價值時,公允價值體現為歷史成本和重置成本;而脫手價值則是存貨能夠出售或清算的價格,存貨的公允價值體現為現行市價和可實現凈值;若不存在活躍市場且不易找到相似資產或相似資產也不存在活躍市場時,則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將是公允價值的最佳選擇。因此公允價值是傳統的計量屬性的本質表現,以公允價值對期末存貨進行計量,可以根據存貨目的不同,分別採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以及現行市價對不同存貨進行計價。
(三)公允價值計量更有利於資本保全西方會計理論將資本保全分為財務資本保全和實物資本保全。財務資本保全認為如果期末投資總額等於或超過按名義貨幣單位計量的期初投資總額,資本就得到維護,超出部分確認為收益;實物資本保全認為收益只有在期末投資總額超過能保持與期初相同生產能力所必需的投資總額後才能予以確認。在物價穩定時期,選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時財務資本保全和實物資本保全取得一致,但在通貨膨脹時期歷史成本計量無法保證實物資本保全。現行期末存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方法由於在存貨價格上漲時按歷史成本計價,無法做到實物資本保全。只有按公允價值計量期末存貨,才能達到財務資本與實務資本保全的統一。
(四)公允價值計量更符合相關性會計的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有用的會計信息應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公允價值較歷史成本使得財務信息更加符合報表日的實際情況。
(五)公允價值計量運用中的可靠性會計信息質量特徵最重要的是相關性和可靠性,公允價值在實務操作中由於計量過程主觀隨意性較大、缺乏可驗證性,從而其可靠性遭到質疑。對於可靠性,國際會計准則認為:「當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並且能夠忠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以供使用者作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由此可知,可靠性的重要特徵是「忠實反映」,並非可驗證性,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取決於與公允價值的取得相關的一系列技術問題,而並非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本身缺乏可靠性。現行期末存貨計價的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由於需要取得可變現凈值、需要計提存貨跌價准備,依然存在主觀隨意性大、可靠性較差的問題,但不能因為目前相關准則以及技術的缺陷妨礙公允價值的應用。
『拾』 期末存貨成本計算公式
期末存貨的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增加的存貨鬧游成本-本期減少的存貨成本,其中本期減少的存貨成本會根據企業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不同,計算的金額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