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菜單成本如何解釋價格粘性
擴展閱讀
遼寧產品展台多少錢 2025-07-23 16:03:36
石油多少公斤一噸 2025-07-23 16:00:20

菜單成本如何解釋價格粘性

發布時間: 2025-07-23 10:00:02

A. 什麼是菜單成本論

菜單成本論又叫成本的價格調整論。該理論認為,經濟中有一定壟斷力的廠商是價格的決定者,能夠選擇價格。菜單成本的存在阻礙了廠商調整價格。菜單成本指調整價格時所花費的成本,它包括:研究和確定新價格的成本、重新編印價目表的成本、通知銷售點更換價格標簽的成本等。有些機會成本也叫做菜單成本。菜單成本的存在使得名義價格水平有了粘性。在價格粘性的條件下,廠商對需求變動的反應是改變產量。這樣,總產量隨總需求的變化而變動,經濟中就會出現大的波動。
關於菜單成本的代表性理論主要有:曼丘提出的菜單成本和經濟周期論、阿克洛夫和珍妮特·耶倫提出的近似理性周期模型、勞倫斯·鮑爾和戴維·羅默提出的實際剛性和貨幣非中性論。

菜單成本論的觀點
菜單成本論是通過調整價格的實際成本或風險成本來說明價格粘性。早期菜單成本論從格調整的實際成本出發解釋價格粘性和經濟周期。廠家每次調整價格都要花費成本,如研究和確定新價格,編印價目表,更換價格標簽,全都有成本支出,這類成本相似於餐館列印新菜單所需的成本。所以早期的新凱恩斯主義把這類成本叫菜單成本。小的菜單成本引起大的經濟周斯的理論法一提出來,就受到新古典宏現經濟學家的嘲笑,菜單成本太小,而且在動用電子計算機程序時變得更小,每天列印一個價目單的邊際成本只有幾分錢,相對利潤而言,實在微不足道。
因此,早期菜單成本論顯得頗為幼稚。另一類在菜單成本的名義下強調價格調整風險成本的特殊菜單成本論認為:當廠商作出價格調整決策時,難以預料產品價格或要素價格調整的後果。要素供給者、顧客或廠商競爭對於價格調整或工資調整的反應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價格水平變化對廠同擁有的各種有形和無形資產價值的影響也是難以確定的。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凱恩斯主義開始盛行,一個原因,是媒體抹黑了自由市場,在追究大蕭條的原因時,把美國聯邦儲備局等官僚機構的一連串重大政策錯誤,歸咎到自由市場本身;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政界和知識界,都把現實的缺陷與凱恩斯理論的完美相比較,一廂情願地以為,既然「市場不完善」,就意味著「政府更完善」。
菜單成本理論的問題,是經濟學者們安於坐在溫暖舒適的辦公室里,面對電腦里的數字和方程式進行工作,而不願深入到真實的經濟社會中,探究那些難以用數字來表達的經濟力量,從而正確地剖析經濟運行的真相。
與凱恩斯共同提出「需求拉動」學說的史密斯教授(Arthur Smithies)曾半開玩笑說:「我開始想當應用經濟學家,但發現太難,因為不僅得跟商人打交道,還得搞統計;於是我嘗試研究經濟史,但那得天天往圖書館跑,後來便索性做一名理論經濟學家,因為那隻要一張紙一支筆就夠了,連門都不用出。」
凱恩斯學者重視「菜單成本」,是因為菜單的成本,是最容易取得的數據。但在真實世界裡,商人對經濟波動作出反應,又何止調整價格這一招?就拿報紙雜志來說,其真實價格恰恰不是不變,而是變得非常劇烈;只是報刊雜志的內容天天不同,質量差異很難被察覺,這便給了出版社很大餘地,用價格以外的途徑來調整成本罷了。
美國《時代》雜志的零售價經年不變,但雜志社僱傭了多少獲得普利策獎的新聞記者,在世界各地派了多少記者,每頁廣告價格的高低,每期雜志的銷量以及由此確定的平均成本,還有為長期訂戶所作的大幅優惠,都是報社可以不動聲色進行調整的因素。

一般地,越是容易一眼就能判別出質量高低的產品,如任何一種期貨商品,其價格調整就越顯著;而越是難以一眼判別出質量高低的產品,如出版物、醫療服務、高檔餐飲等,其價格的波動就較不明顯,而商人更傾向於在質量上作調整。不是商人不應變,只是外人不易察覺而已。
大半個世紀以來,凱恩斯學者從「菜單成本」等概念出發,提出過林林總總的經濟調控政策。他們自己也承認,這些政策只有短期效應,不是長久之計。但當其他經濟學派呼籲要正視短期干預政策的長期副作用時,凱恩斯的著名回答是:「長期而言我們都難免一命嗚呼。」
凱恩斯是說,生命苦短,有酒今朝醉。是的,但今天就是昨天的明天!今天的麻煩,可能是昨天造成的;而今天的錯誤,可能要明天來承擔。今天美國面臨破產的社會保障制度,天文數字的財政赤字,恰恰就是由上一代人為了繞過「菜單成本」造成的。認清這一點,我們就不應照搬外國的凱恩斯。
菜單成本論的意義
菜單成本論是新凱恩斯經濟學近年來最重要的進展之一,它是在70年代Ss定價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根據Ss定價理論,壟斷競爭廠商在總需求的隨機變動面前並不隨其變動調整產品價格,而是在價格變動問題上劃定一個區間,即最高限和最低限。一般情況下,當總需求變動不大,均衡價格沒有超出這一區間時,壟斷競爭廠商將維持原有價格。只有在總需求的變動大到足以使均衡價格超出這一區間時,廠商才可能調整產品價格。
菜單成本理論就是以Ss定價理論為出發點,力圖說明兩個問題:
壟斷廠商為什麼在一定范圍內保持價格不變
新凱恩斯主義者是用菜單成本的存在來說明的。所謂菜單成本是指廠商在調整產品價格時必須付出的成本,它包括編寫新價目表和更換價格標簽的成本,同時還包括重新訂價的會議成本,把新價格通知給顧客所必須的交通和通訊成本,甚至包括思考改變價格時所付出的努力成本等。

由於廠商每次調價時都要付出一定數量的成本,所以廠商在調價時必須考慮菜單成本與利潤之間的關系。當菜單成本大於調價後的利潤變動量時,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的廠商寧可保持價格不變。只有在調價後利潤的變動量大於菜單成本時,廠商才有調整價格的動力。
壟斷廠商的這種定價行為為什麼會引起巨大的社會福利損失
新凱恩斯主義者則用「宏觀經濟的外在性」來說明,即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的廠商在微觀層次上的定價行為導致了宏觀層次上社會福利的巨大損失。例如:當總需求減少時,如果調整產品價格的菜單成本損失大於調價後的利潤增加額,壟斷競爭廠商則減少產量而維持價格不變。
這樣做對廠商來說利潤損失是很小的,在數學上被稱為二階小,而對於社會來說福利損失是較大的,在數學上被稱為一階大。眾多的廠商在總需求減少時都維持價格不變而減少產量,在宏觀層次上導致的社會福利損失則是巨大的,從而引起經濟衰退的發生。

B. 西方經濟學中粘性價格解釋及舉例

粘性價格是指短期中價格的調整慢於物品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

粘性價格理論也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針對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傳統凱恩斯主義的批評而做出的解釋,其特點同樣是試圖為價格粘性提供一個堅實的微觀基礎。最主要的論點有:
(1)菜單成本論(曼丘1985),即企業調整價格需要花費像印刷新的菜單一樣的成本支出而對微小的價格調整需要不做反應,且微小的調整成本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波動;
(2)近似理性理論(阿可洛夫、耶倫,1985),即企業在實際決策中未必完全根據理性的最大化目標隨時調整價格、而是依據近似理性追求次優目標(所帶來的損失是沖擊的二階無窮小);
(3)其他理論,如扭折的需求曲線,平緩的成本曲線以及規模收益遞增等。

C. 為什麼存在總需求的外部性時小菜單成本就會使價格有粘性

小菜單成本可以有效減少企業改價格的次數。存在總需求的外部性時,即社會效益大於個體效益,企業面臨著對價格進行調整的壓力,以反映社會效益的增加。然而,由於小菜單成本存在,企業會不願意經常調整價格,因為頻繁的價格調整會增加成本,且對顧客產生混亂。

D. 名義價格粘性內容詳解

名義價格粘性是指價格在短期內不易於隨著市場供需變化而迅速調整的經濟現象,主要涉及菜單成本論和交錯調整價格論兩種理論解釋

1. 菜單成本論定義:菜單成本論,也稱為有成本的價格調整理論,它關注企業在調整價格時所面臨的實際成本或風險成本。 內容:這些成本可能是固定成本,如更新價格標簽、通知客戶等。這些成本使得企業在面臨市場供需變化時,不會輕易調整價格,從而導致價格表現出一定的粘性。 核心觀點:包括菜單成本、經濟周期論以及實際價格的剛性和貨幣非中性論等,共同解釋了價格在經濟周期中為何不易於迅速調整。

2. 交錯調整價格論背景: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往往不會同步調整所有商品的價格。 策略:企業會選擇性地調整價格,以避免頻繁的價格變動帶來的調整成本。 結果:這種策略導致價格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體現了價格粘性的一個方面。

綜上所述,名義價格粘性是企業在面臨市場供需變化時,由於菜單成本和交錯調整價格策略等原因,導致價格不易於迅速調整的經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