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可以按如下進行判斷:
生產成本是指在生產製造環節中發生的直接和間接成本費用,直接成本費用計入生產成本科目(各明細科目中),間接成本費用先計入製造費用科目進行歸集,期末再分配結轉至生產成本科目。製造費用從屬於生產成本,該生產成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在製品成本,製造費用科目期末一般沒有餘額(特殊情形下的借方余額通常是指季節性行業為准備下期生產而發生的費用開支)。
管理費用是期間費用性質,通常指行政管理方面開支以及其他納入管理費用核算的提取性質的支出,該科目期末沒有餘額。
② 成本和費用的區別通俗
成本和費用的區別:指代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指代不同
1、成本:生產成本、成本價格。產品價值中屬於投入的生產要素價值的那一部分。
2、費用:花費的錢;開支。
二、出處不同
1、成本:老舍 《四世同堂》五九:「 日本人所定的物價都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二,而且絕對不許更改。」
2、費用:明·徐復祚 《一文錢》第四齣:「原來我一向愛錢,不肯費用,你道卻是為何?」
白話釋義:明·徐復祚 《一文錢》第四齣:「原來我一向愛錢,不肯花用錢財,你說那是為什麼?」
三、側重點不同
1、成本:生產和銷售一種產品所需的全部費用。比喻可以憑借的資歷、能力、條件等。
2、費用:指各種花費。
③ 財務會計中,如何區分費用、成本、支出﹖
在概念上的區別
1.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
可以理解為為生產產品而產生的耗費.即生產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固定資產折舊。
2.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可能表現為企業負債的增加,或企業資產的減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最終會減少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主要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勞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期間費用。
3.支出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經常性業務,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而由經濟主體的支付行為而導致的資源減少。包括償債性支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權益性支出。
這下,你明白一點了嗎?如果還不清楚,再看一次.還不清楚,看些會計基礎的理論書吧.
④ 怎麼區分會計中的費用和成本
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
期間費用應當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成本應當計入所生產的產品、提供勞務的成本。
費用和成本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成本雖說也是一種耗費
,
但和費用不是一個概念。成本是針對一定的成本核算對象
(
如某工程程
)
而言的;費用
則是針對一定的期間而言的。
費用與成本都是企業為達到生產經營目的而發生的支出
,
體現為企業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
,
並需要由企業生產經營實現的收入來補償。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所發生的生產費用是構成產品成本的基礎
,
成本是按一定對象所歸集的費用
,
是對象化了的費用。
產品成本是企業為生產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生產費用的匯集,兩者在經濟內容上是一致的,並且在一定情況下費用和戚本可以相互轉化。
成本和費用之間也是有區別的。企業一定期間內的費用構成完工產品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但本期完工產品的生產成本包括以前期間發生而應由本期產品戚本負擔的費用
,
如待攤費用;也可能包括本期尚未發生、但應由本期產品成本負擔的費用
,
如預提費用;本期完工產品的成本可能還包括部分期初結轉的未完工產品的戚本
,
即以前期間所發生的費用。企業本期發生的全部費用也不都形成本期完工產品的成本
,
它還包括一些應結轉到下期的未完工產品上的支出,以及一些不由具體產品負擔的期間費用。
⑤ 如何進行公司費用分析
如何呈現出一份完美的費用分析報告,這是每個財務人員必須要掌握的技能。
會計人員如何呈現出一份完美的費用分析報告?
一、切忌鬍子眉毛一把抓,一個企業主要分析的對象有:
1、人力成本分析
人是企業產生效益的主要資源,用人成本也是企業關心的。主要側重於人工效率分析,如何提高人工效率,為企業創造更大效益;
2、主營成本分析
主營成本是企業經營的主要成本,也是分析的重點。主要側重於成本利潤率分析,如何降低成本利潤率;
3、專項費用
今年新增加的專項費用,比如本期立項的工程、本期開展的活動、本期新產品的研發費用。專項費用分析主要側重於「投入—產出」的分析,企業對新增費用比較關注投入能帶來的收益,或者投資的回報;
4、其他波動較大費用分析
分析原因,提出解決方案。
所有事後結果分析,剖析原因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現根本問題,對已經發生事情進行總結反思,所以解決問題的根本點一定是在事前。做費用分析的目的也一定是為了更好的為企業的決策服務。
二、用財務數據說話
首先進行總體分析,總體分析是做數據趨勢的判斷,主要方式:
1、是單一數據的同期比、預算比、或者幾年數據的趨勢分析;
2、是費用使用效率指標的同期比、預算比等;
單一數據的對比分析讓我們對費用的整體情況有個把握,但不管是增加還是降低,每個數據波動都是一個疑問,帶著這個疑問結合指標分析,判斷重點分析對象。
然後開始指標分析:
(1)成本率
成本率指標的計算,為了識別成本費用結構波動;
不管異常出現在哪個方向,主營業務成本和人工費用必須進行剖析,如果有異常則帶著疑問去剖析,如果沒有異常則帶著「能否更好」的心態去剖析。所以總體指標分析,僅僅分析的是趨勢,讓我們知道問題點,從而帶著問題去做明細分析。
(2)人工指標
人工效率指標一般包括人均收入貢獻、人均利潤貢獻、人均工資、每元工資帶來的收入等;
人工效率指標表示公司對人的投入能帶來的產出,我們的目標是合理減少投入增加產出;對這一指標的計算幫助我們看出本年度的人工效率趨勢,便於識別問題點進行明細分析。
(3)其他成本指標
①材料使用效率指標:
單位產品直接材料、單位產品物料消耗、單位產品能源消耗(單位面積能源消耗、日均能耗)、材料損耗率等
②物品使用效率指標:
固定資產周轉率、單位宣傳費帶來的收入、人均辦公用品、單位面積維修費等。
對成本使用效率指標的計算幫助我們判斷成本費用趨勢,發現問題點,在明細分析階段剖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最後是期間費用分析
期間費用每個企業基本相同,期間費用主要的分析方法:
1、銷售費用
評價銷售業績,主要用「投入—產出」分析,如活動費、廣告費、銷售傭金,付出的費用有沒有產生目標效益。
2、管理費用
評價管理效率,主要對預算對比和同期對比波動大額的費用進行明細分析。
3、財務費用
評價資金管理成效,主要針對公司業務的特殊性,對pos手續費、匯兌損益和利息支出等進行明細分析。
4、人工分析
評價人工效率,各期間費用中涉及人工成本單獨作為分析對象,需要人事部門的專業數據分析。
三、編寫一份完美的費用分析報告
1.拋出分析的結論,吸引被報告者的眼球
對於分析類的報告,使用者往往最先關注的是分析得出的結論,抓住分析的結論就抓住了報告使用者的眼球。
2.用數據對結論加以支持
任何財務分析都是在准確無誤的數據支持下完成的,只有具備足夠的數據支持才能使分析的結論讓人信服。
3.提出建議對策
好的財務分析是為企業服務的,沒有解決方案的分析等於沒有分析,所以財務分析最具有實踐意義的部分就是以專業的角度對分析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
⑥ 會計中的成本和費用有什麼區別 啊
成本和費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費用是指一定期間內企業為獲取經濟利益而發生的經濟資源的耗費,成本則通常被定義為對象化的費用嗎,即為達到特定目的所失去或放棄的資源。
二者的聯系表現在:費用的發生是成本形成的基礎,沒有費用的發生,也談不上任何對象的成本問題,二者從本質上講都是企業資源的一種耗費或減少。
二者的區別是:(1)計算范圍不同,從企業經濟活動過程看,費用發生在先,成本計算在後,費用是按整個企業計算的,按照費用的性質和發生情況,可以分別核算生產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而成本指企業為特定種類、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耗費,是對象化的費用,根據不同情況和管理需要,可以分別計算所含內容不同的成本,如產品的材料成本、車間成本和銷售成本等。(2)計算期間不同。費用是按會計期間劃分的,是指一定時期內在經營活動中發生的耗費,成本是按一定對象的生產經營過程是否完成劃分的,當期生產費用與當期的完工產品成本並不完全一致。
⑦ 服務業的公司 怎樣區分主營業務成本和營業費用、管理費用
1、利潤表中的"主營業務成本"反映的是企業當期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所含的成本,即產品成本。產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
2、營業費用是指企業在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等日常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以及專設銷售機構的各項經費。包括:運輸費、裝卸費、包裝費、保險費、廣告費、展覽費、租賃費(不包括融資租賃費),以及為銷售本公司商品而專設銷售機構的職工工資、福利費、辦公費、差旅費、折舊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的攤銷等。
3、管理費用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
為組織和管理
生產經營活動
而發生的各項費用。
管理費用屬於期間費用,在發生的當期就計入當期的損益。具體包括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業務招待費、稅金、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攤銷、咨詢費、訴訟費、開辦費攤銷、公司經費、上繳上級管理費、勞動保險費、待業保險費、董事會會費以及其他管理費用。
⑧ 主營業務成本和主營業務的費用怎麼區分
例如你是商業的話,庫存商品就是主營業務成本,工人工資就是主營業務費用
⑨ 財務中費用和成本的區別
費用與成本其實都是企業日常活動的利益流出,本質上兩者是一回事,不能說成本有收入補償,費用就是單純消耗,因為只要是花費都是為了賺錢。不同的是核算方法不同,成本(指營業成本)是在收入確認時配比確認的,如果收入沒有實現,成本就不能結轉;費用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期間費用的發生和確認是以發生時點為依據的,當月發生當月確認,當天發生當天確認,沒有跨期一說。而成本就可以跨月甚至跨年確認,理論上只要沒賣掉就可以永遠在存貨里放著!
當然,永遠不確認的存貨是不存在的。如果長期閑置賣不掉的存貨會發生損耗,可能被偷了(營業外支出),可能新技術出現,市場價值降低了(資產減值損失)。這時會計上不能確認為費用,要確認為損失,損失是非日常活動形成的利益流出,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
其實會計很少有支出的說法(有營業外支出科目,但和我們說的支出不是一個概念),到是日常管理中經常有支出一說,不同的語境下意思也不同,有人說支出就是指成本費用,比如老闆會說進一個新員工會增加多少多少支出,這個人的工資可能進成本也可能進期間費用,但對老闆來說都是開支;有人說支出概念上會大的多,有點現金總流出的意思,比如老闆會讓財務提供一份報告,算一下公司一個月要支出多少現金,這里支出有的辦公費用,有的是存貨購入,有的是固定資產,也可能有對外投資,總之概念要大的多。
所以不同的語境下支出的意思也不同,要到具體環境下去理解。會計上細分就四個概念:成本、費用、損失和股利支付。前兩個其實是一回事,都是為了賺取利潤而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開支,不管最後有沒有回報,但發生時的目標指向都是為了賺錢;損失不一樣,損失是被動的,發生了單純就是利益流出,回報是不要指望的;股利支付與前三項都不同,它是對投資者的投資回報,是利益的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