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要怎麼樣才能面對交易中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業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例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因此,沉沒成本是決策非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無需考慮。相對的,新增成本是決策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必須考慮。現實經濟中,騎虎難下的投資項目比比皆是,到底是繼續投資還是決然退出,總是令投資決策者左右為難。本文作者積多年的投資實務經驗和研究,在該文中詳細介紹了決策成本的概念,澄清了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區別,並提出了如何利用沉沒成本建立企業競爭優勢和減少沉沒成本的辦法。該文對於中國的行政總裁、財務經理和投資經理尤具啟發意義,相信各位讀完本文後,能在投資決策時撥開各類似是而非的成本因素的困擾,從而做出明智的投資決定。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在2000年8月決定今後民用飛機不再發展干線飛機,而轉向發展支線飛機。這一決策立時引起廣泛爭議和反彈。該公司與美國麥道公司於1992年簽訂合同合作生產MD90干線飛機。1997年項目全面展開,1999年雙方合作製造的首架飛機成功試飛,2000年第二架飛機再次成功試飛,並且兩架飛機很快取得美國聯邦航空局頒發的單機適航證。這顯示中國在干線飛機製造和總裝技術方面已達到90年代的國際水平,並具備了小批量生產能力。
Ⅱ 人生最昂貴的代價——沉沒成本
這種現象,在經濟學角度,叫 沉沒成本 ,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收回或者改變的付出,包括但不限於時間、金錢、經歷、感情等。
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栽在沉沒成本上,為了過去的付出和錯誤,跟現在的自己較勁,非理性的做出更多不理性的決策。
為何我們明知道吃虧,還是無法停下非理性腳步,任由過去的錯誤繼續懲罰現在以及未來的自己?
不懂沉沒成本,我們越堅持越不理智。
沉沒成本考驗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和自尊。
我們都害怕否定自己,證明自己是錯誤的,在面對質疑時,我們大腦會進行本能的自我防禦,將其識別成攻擊。
這讓我們習慣於,將外界的負面反饋和自身價值相綁定,否定過去自己的選擇,就等於否定過去的自己。
為了緩解否定自身的痛苦,我們寧願堅持,當初錯誤的決定,以達到自欺欺人,安撫內心的效果。
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這種本能的恐懼,導致了損失厭惡效應。
相對於「獲得」的快樂,我們對「損失」更加敏感。
這種本能,會讓我們高估這個選擇未來的價值,忽視可能帶來的損失。
因為我們在這上面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成本,我們不願意放棄消耗的成本,依舊抱著僥幸心理繼續付出更大的成本。
為了證明我們是對的,有價值的,我們寧願投入更大的代價,去給過去填坑,去合理化,每一個過去的選擇。
於是,我們的理性被大大削弱,非理性占據上風。
承認錯誤,別被過去綁架,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
電信詐騙大家都清楚,人人都清楚他們的套路,為何還會有這么多人被騙到傾家盪產?
他們就是利用了沉沒成本,許諾在未來很短時間內,可以獲得非常高的回報,讓大家交幾百先嘗試。
如果我們真的去嘗試了,那就掉入陷阱了。
他們會利用這很少一部分資金,一點一點收錢,哄騙著對方不斷交錢,直到無錢可交,達到詐騙的目的。
在詐騙初期,大部分人都能夠識別出來騙子的手法,為何還是依舊被騙?
這就是沉沒成本現實的體現,在初期明知是詐騙,但是顧忌自己損失的幾百元,還是抱著僥幸心理,不敢否定自己,不能及時止損,最後只能跌進詐騙的無底洞。
及時放棄,是大智慧,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更大的損失。
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在其著作《斷舍離》中說:
沒有誰,喜歡被當作輕易放棄的人,同樣,背負沉重的過去,也讓我們難以承受。
因為過去的一個小小錯誤而苦苦堅持,是更大的失敗。
恰到好處的放棄,才能夠讓我們有機會更快的接近明日的美好。
Ⅲ 如何確認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總結:根據沉沒成本的概念和定義,可知如果物事支出具有「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特點,一般就可以歸為沉沒成本。
以下是網路的例子,供以理解詞義。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你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你的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你留著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折舊)。
又見問了不採納的不反應的人,我號召以後凡是等級低於1的提問者,大家可以直接pass,免得被預先pass。
Ⅳ 關於對沉沒成本的理解和認識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管理會計學中的一個術語,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並且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做決策的時候理性行為應該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一般來說,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發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容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應該在做決策的時候考慮沉沒成本。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面臨各種需要做決策的事情,不論是決定未來10年人生的大事,還是僅在今天有效的小事。如何才能理性地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取決於我們腦子對各種概念的理解程度,我們說一個人是否聰明或者智慧,其實就是看他腦子里有多少准確、清晰、必要的概念,以及各種概念之間的關聯是否准確、清晰和必要。對於沉沒成本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只有在准確理解之後,才能對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理性決策,起到關鍵的作用。
人都是有「損失厭惡」情緒的,在股市中賺了10000元帶來的喜悅,肯定抵不上虧損10000元帶來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要彌補同樣大小的損失帶來的痛苦,必須要超過2.75倍的收益才能抵消。那麼我們在做決策時候,在理解沉沒成本之後,是否還能做到理性呢?
舉個例子,花了30元買一張電影票去看電影,看了半個小時發現這個電影不好看或者自己根本不喜歡,那這個時候該如何決策呢?可以選擇繼續看下去,浪費後面的1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也可以選擇退場,浪費了電影票的錢,或者選擇在電影院里睡一覺?這里電影票的30元其實已經花出去了,是不可能再收回的沉沒成本,而對於這個節點的決策思考,理性的思維則只需要考慮繼續坐在電影院還是提前退場即可,如果對電影不感興趣則應該選擇退場,畢竟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財富,繼續在電影院是浪費時間了。
我們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案例,例如談戀愛的時候,已經花了這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在某位妹子身上,但發現兩個人在生活中總是不和諧,那是繼續還是分手呢?分手則之前所付出都是沉沒成本,一無所獲心有不甘,不分手則讓自己更痛苦,持續更多的投入合適嗎?
在股票投資上也同樣的存在這樣的問題,股票對應的公司價值已經偏低,而且公司的業務在走下坡路了,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呢?此時賣出股票帶來的虧損則是沉沒成本,如果無望未來企業再走上坡路,則應該選擇賣掉股票,重新選擇有高成長性的公司股票,因為再持有下去沉沒成本將會更多(這里只是簡單舉例子,從常規考慮來出發的,如果考慮異常情況和投機行為,這個決策就未必正確了)。
創業項目也是很常見的例子,選擇了一個行業或者項目進行投入,花了半年到一年,發現該項目可能做不下去了,是繼續堅持還是放棄?很多時候是因為沉沒成本無法接受,一廂情願地期望之前的投入能起到效果,從而將企業做起來,但事實是殘酷的,一旦確認是沉沒成本,則在決策的時候需要向前看,不要受沉沒成本的干擾,才能做出理性的決策。
和沉沒成本對應的是機會成本,參考我前面一篇文章「 聊聊機會成本 」,因為我們做決策的時候,通常都會需要考慮過往的投入和未來的機會,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考慮,才能更加全面理性地分析,做出更優的選擇。
在完全理解沉沒成本的概念基礎上,能清晰准確地評估沉沒成本,是理性決策的基礎。
首先需要准確評估沉沒成本,必須是已經投入的,在現階段或者未來都無法收回的成本,但並不包括這些投入帶來的影響。例如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學習,習得了的能力可以對未來帶來增值,但這個花掉了的時間和學費,則應該算作沉沒成本,你通過學習增值了可以為你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收入,並不能改變過去已經支出的部分。通過投資學習和成長是最好的投資,未來可以賺得更多的回報,在決定是否學習的時候就應該考慮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
其次在做決策的時候,不要考慮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而需要更多地考慮機會成本,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向前看,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刻舟求劍的做法肯定是愚蠢的,就如你在某地丟失了100元錢,是否需要再花100元打車和很多時間去尋找那丟失的100元呢?這個100元的案例應該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去做,但換做其他不是直接金錢的事情,則很多人都會去干這樣的傻事。
最後要對沉沒成本有清晰地認識,理性分析、系統分析,然後再做出選擇,也需要考慮選擇的結果對過往的投入是否會有影響,決策之後的影響和效果,以及更多地要考慮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效果,甚至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這句話正是對沉沒成本最好的詮釋,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不應該成為我們做選擇決策的羈絆,一切向前看,基於現在的環境和條件,全面分析後作出最優的選擇。
Ⅳ 你們是如何看待「沉沒成本」的
個人認為所謂的"沉沒成本",簡而言之就是由於過去的一個決策造成的、已經發生的、無法再對其進行改變的成本。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因為這些沉沒成本而耿耿於懷,進行下一個決策時畏手畏腳,對以往的沉沒成本過分執著,從而錯失下一個盈利的好機會,或者及時止損的挽救機會。
比起生活中的每個抉擇,投資者在金融實操方面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更加小心謹慎。投資有一個原則就是,一旦發現一個風險極大的隱患,就要謹慎思考。聰明的投資者都會當機立斷、及時止損,不會因為之前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遲遲不願意放手。
"沉沒成本"啟發
人生的每個選擇都伴隨著沉沒成本的出現,不只是在金融投資上會栽跟頭,只是人們把金錢看得更加重要,金錢也方便人們衡量得失與利弊。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得失是不可逆轉的,後悔是無意義的。畢竟錢是身外之物,可以失而復得。
所以,在人生中,每個選擇都很重要,或許下一個選擇就是在人生中的岔路口,它可以改變人生軌跡的一個寶貴機會。
Ⅵ 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及時止損—清醒認識、避免「沉沒成本」陷阱
在經濟學中,「被打翻的牛奶」稱為「沉沒成本」。所謂「沉沒成本」就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所做出的決定,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在現階段內無法改變或者無法補救的現象。
不管是部分「沉沒成本」還是整體「沉沒成本」,都已經是無法挽回的現實。管理者如何對待「沉沒成本」,將大大影響到下屬的情緒,甚至影響企業的利益。
市場和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瞬息萬變,投資決策上的失誤也很難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實踐及調查結果表明,人在做決策時往往處於一種亞理性狀態。所以如何避免決策失誤對管理者來說才是真正的考驗。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這就要求管理者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避免更多的損失,甚至化被動為主動,將險境轉化為企業發展機遇和動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比如:你買了一張非常不容易拿到的電影票,但是很不幸,外面下起瓢潑大雨。這張電影票價值50元,如果你不去看,這50元就打水漂了,變成了「沉沒資本」。但是如果你選擇去的話,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如:在電影院的餐飲費用,來回打車的費用以及因為大雨而消耗在路上的時間等。也就是說,您將花費更多有形和無形的成本來挽救「沉沒成本」。
管理者之所以會陷入「沉沒成本」的怪圈,不斷的追加「錯誤投資」,原因主要是人們不服輸,不願面對現實的想法在作祟。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在「沉沒成本」上投入更多的成本,還不如早點放棄,避免更大的損失。
(1)思維定式決策「沉沒成本」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在做任何重大決定的時候,都要進行必要的市場調查,不管是增添新的高 科技 設備,還是新產品的開發等。
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人的腦海中總會很快浮現出一個解決方案,而大腦的潛意識總會對這一方案非常重視,因而產生思維定式。這就體現管理者在做決定的時候,不能一意孤行,壟斷決定權,而應該集思廣益,耐心聽取大家的意見,盡量對問題作出客觀有效的分析,不摻雜太多私人感情。最後,綜合大家的觀點,做出准確無誤的判斷。
(2)安於現狀「沉沒成本」
很多管理者在現狀面前容易亂了腳步。作為一個管理者,你的決定很有可能就是企業前進的風向標。但是每個人在利益面前都會很自然地產生一種心態:要保護自己已經到手的利益,從而不再思考是否還有更具價值的利益等待開發。如何突破現狀的迷霧,帶領企業創造新的輝煌,是管理者應當深思的問題。為避免掉進「現狀」的陷阱,管理者應該時刻保持清醒,不忘自己的目標,隨時檢查自己是否陷入了「現狀」的牢籠,止步不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原地踏步就等於退步,就已經具備了被現實淹沒的可能。那些已經不能再跟上潮流產品和服務,那些已經落伍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那些已經殘缺不全的市場意識和應變姿態,若不能隨時更新,將很快喪失市場競爭力,也很有可能變成「沉沒成本」。
(3)全員贊同「沉沒成本」
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不管做什麼決定,周圍的員工都拍手稱贊時,千萬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要看到「所有人都贊同」背後的問題:當所有人都贊同你的觀點的時候,你就應當尋找新的員工了。因為已經沒有人提反對意見供你做參考,他們要麼是對這份工作不夠了解,要麼就是安於現狀,不願意思考。你所要做的就是招聘新的成員到公司來,為企業發展提供新的血液和能量。在沒人反對的環境中做出錯誤決定的概率相當高。
「殷鑒未遠,在夏後之世。」任何一項「沉沒成本」的形成都不會是偶然的,其中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如果處置得當,這些問題就會轉為寶貴的經驗,幫助管理者在以後的工作中減少犯錯誤、走彎路的概率。牛奶之所以會被打翻,要麼是因為牛奶的放置不合適,要麼是當事人太粗心......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找出導致錯誤的原因,在不脫離實際情況和摒棄主觀意識前提下,總結經驗,尋找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