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管理會計如何理解「成本超支是對成本目標的偏離
成本與原定的成本目標有差距,就是成本超支是對成本目標的偏離。
成本控制是保證成本在預算估計范圍內的工作。根據估算對實際成本進行檢測,標記實際或潛在偏差,進行預測准備並給出保持成本與目標相符的措施。主要包括:監督成本執行情況及對發現實際成本與計劃的偏離;將一些合理改變包括在基準成本中;防止不正確、不合理、未經許可的改變包括在基準成本中;把合理改變通知項目涉及方。在成本控制時,還必須和其范圍控制、進度控制、質量控制等相結合。
成本控制的過程是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進行計算、調節和監督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薄弱環節,挖掘內部潛力,尋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徑的過程。同時還是鉑略咨詢Linked-F重點關注的企業財稅難點。科學地組織實施成本控制,可以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轉變經營機制,全面提高企業素質,使企業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和壯大。
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為控制的手段,通過制定成本總水平指標值、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製成本的責任等,達到對經濟活動實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動與過程。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絕對額,故又稱為絕對成本控制;成本降低還包括統籌安排成本、數量和收入的相互關系,以求收入的增長超過成本的增長,實現成本的相對節約,因此又稱為相對成本控制。
成本超支的主要原因如下:
1.產量增加。
2.單位消耗增加。
3.單價增加。
4.結構變動。
5.固定費用增加等。
開展成本控制活動的目的就是防止資源的浪費,使成本降到盡可能低的水平,並保持已降低的成本水平。成本控制應是全面控制的概念,包括全員參與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成本控制和成本保證的某些活動是相互關聯的。
② 實際成本超定額該怎麼查找原因,求求各位了!急啊!!!
成本差異是產品實際成本與標准成本的差額。實際成本超過標准成本所形成的差異稱為不利差異,通常用字母A來表示;實際成本小於標准成本所形成的差異稱為有利差異,通常用字母F表示。
材料差異計算:
單位產品實際材料用量=實際總用量÷實際產量=6500÷880=7.3864千克/件
單位產品標准材料成本=單位標准用量×標准單價=4×1.5=6元
單位產品實際材料成本=實際用量×實際單價=7.3864×2=14.77元
單位產品材料成本總差異=實際成本-標准成本=14.77-6=8.77元
其中:材料數量差異=(實際用量-標准用量)×標准價格=(7.3864-4)×1.5=5.08元
材料價格差異=(實際價格-標准價格)×實際用量=(2-1.5)×7.3864=3.69元
計算
該種產品的全部成本(如果有月初在產品,包括月初在產品成本在內)減去按定額成本計算的月末在產品成本,余額作為完工產品成本;每月生產成本脫離定額的節約差異或超支差異全部計入當月完工產品成本。
這種方法是事先經過調查研究、技術測定或按定額資料,對各個加工階段上的在產品直接確定一個單位定額成本。這種方法適用於各項消耗定額或成本定額比較准確、穩定,而且各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化不是很大的產品。
③ 木材成本【談木材生產成本超支原因及應採取的措施】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運行,林區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以木材生產為主的森工企業,生產成本超支的問題,一直困擾企業的經濟運行,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 高投入、低產出
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變革階段,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是一種普遍的事實,生產成本也隨之加大。盡管如此,成本超支問題還是嚴重困擾著森工企業。其主要原因至少有四個方面:一是可采資源零散,絕大多數林場,都進入了回頭作業階段,採伐過去遺棄的,看不上眼的資源。作業范圍加大生產立方米原林所用工時比過去增加約3倍多,直接勞動時間延長,勞動效率不增。造成生產環節消耗大,投入高、產出低,成本發生必然增高。二是設備陳舊,油脂材料費嚴重,生產機械的常用易損件成倍地增長加大了油脂材料費核中用支出。三是非生產人員不多而按月開資的非生產人員很多。四是損失浪費嚴重,自然損失和人為損失並存,尤其是由於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損失更不可低估,造成了資本大量流失。
2 生產方式落後
木材生產的採集方式決定著勞動效率的高低,也直接涉及到生產成本投入。如我局興隆林業局從開發到目前40多年來,在生產方式上基本延續到今,沒有改進。而資源、機械設備生產資料等生產客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伐區資源零散,公頃蓄積減少,裝車場架桿引量減少,完全靠機械集材。油脂、配件等生產資料耗散量增高,生產支出大。二是作業組搬家頻繁,一個作業組完成一個生產周期至少搬家四次家,而每搬一次家要投入800元左右,間接費用不算,僅搬運一項,一個作改祥山業組一冬天就得投入10000多元。由此可見,舊的生產方式和傳統的生產工藝,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森工生產了。
3 資源配置不合理
林區經濟是資源型經濟,這旱已被人們所認識合理配置資源,是林業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一環。如興隆林業局資源從理論上說是資源大局,但森林資源並不樂觀。經過40多年的採伐現已近枯竭邊緣。生產成本超支和資源配置是休戚相關的,一是生產任務高,資源承受負荷大,生產單位為完成任務,強采、硬采、無論公頃蓄積有多少,有可採的樹就立架桿,幹完了就人走家搬,忽視了資源配置與效益的關系。二是硬拼現象嚴重,拼機械、拼資源、拼消耗、能源損耗大,生產支出高,三是缺少科學生產意識,生產組織粗放,效率觀念不強等等。
綜上所述,木材生產成本超支問題,是發展林區經濟的一大難題,如不盡快解決,將阻礙林區經濟發展。我們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應採取以下措施:
a.適應市場要求,加強管理宴脊是應採取措施之一
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林區傳統的生產觀念必須進行徹底的改變,以適應當前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市場竟爭激烈的要求,為此必須改進管理機制,綜合利用資源,合理科學組織生產。一是要根據資源配置情況,合理確定生產作業規模,盡可能性減少搬家次數;二是要厲行節約,搞好內部挖潛,嚴格堵塞各種油脂材料跑冒滴漏,使成本體現真實;三是要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調動勞動者積極性,以提質、增效為前提,提高勞動生產率。
b.按資源配置科學改進生產工藝是應採取的措施之二
生產工藝改進,能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林區從開發到現在生產工藝雖有所改進,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有生產工藝已不能適應生產需要。目前,林區普遍實行塑料機庫,架桿吊裝的老辦法,明顯存在機動性差,浪費嚴重問題,必須改進生產工藝,取消塑料機庫,改成移動機庫,變架桿裝車,改成機動車吊裝,這樣可以減少重復投放的生產費用延長木材生產黃金時間,量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
c.改進集材方式,實行機畜結合
生產方式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條件。生產方式只有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才能提高經濟效益,推動企業發展,盡管在五十年代初,東北林區都集材,勞動效率是比較低的,但應該看到,生產投入低產出高,經濟效益顯著,根據林區可采資源看,採用牛馬集材和J―50集材相結合,是林區林材生產的迫切需要。
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促進資源的再生能力,林區草資源十分豐富,宜牧的草地好於牧區質量,而且產草量也高於牧區,適合牛、馬的生長。從森林資源看,歷時幾十年的採伐,可采資源銳減。所剩資源又都在高山陡坡地帶。機械上不去,但用J―50集材同牛、馬套子集材相結合,是目前木材生產的最隹集材方式。
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資源浪費,提高勞動效率。採取機畜結合,是一筆有利可圖的盈利帳。首先機械集材投入高,僅油脂、材料費消耗一項就是成本的一個大洞,比用牛、馬集材高出20位以上。而畜力集材,不存在這些問題。其次:一台J―50年維修費用大都在5000元以上,而用用牛、馬集材至少可以減少間接生產費用一半以上,在生產淡季,統一放養就可能了,只不過是發生幾個人頭費。這樣,既解決了生產成本投入高的問題,又在發展家庭經營上多了個渠道。
結合以上所述,在森工企業木材生產成本超支問題上,只要我們敢想、敢試、勇於改革生產模式,結全我局現有資源合理配置,科學組織生產,林區的木材成本一定會降下來。
④ 簡述成本超支的主要原因
1、產量增加;
2、單位消耗增加;
3、單價增加;
4、結構變動;
5、固定費用增加等。
(然後自己去擴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