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網劇如何回收成本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網劇如何回收成本

發布時間: 2023-05-14 08:14:14

❶ 《長安十二時辰》投資六億,剪掉了26集,還能回本嗎

首先這部優質作品肯定能回本,其次並沒有減掉26集,原本打算分60集播,現在優酷顯示的是48集,只是縮減了12集而已。

首先作品本身贏了。

《長安十二時辰》之所以會投資六億這么巨大的數字,就是為了打造出一部最貼合唐朝盛世、最優質的作品。劇中人物的服裝和道具都是精心考量唐朝的實際情況打造的,甚至精細到了每一個群演。

因為故事發生在十二時辰,也就是24小時,狼衛有預謀危害長安,在抓兇手的這個過程中人物的緊張感、打鬥的激烈程度,整個的節奏都是緊湊而有序,很快把觀眾代入進去。從看第一集開始就能很容易吸引觀眾的眼球,完全可以憑借口碑達到很高的收視率。所以如果僅憑作品本身,就已經足夠回本了。

其次演員的流量和實力贏了。

再加上有流量明星以及實力派明星的加盟,雷佳音、易烊千璽、周一圍、熱依扎,各個都是要流量有流量要演技有演技。特別是雷佳音和易烊千璽,兩人在劇中的對手戲最多,張小敬外表兇狠毒辣,內心卻心軟善良,李必清高孤高,雖年輕但有一腔熱血滿懷壯志,兩個人攜手拯救長安不畏犧牲。千璽雖年輕,但是演起李必連眼神都是堅定而剛毅,他演的李必就是導演想像的那樣。

在這兩樣東西都具備的情況下,《長安十二時辰》根本沒有虧本的擔憂,估計還能賺挺多的,剪掉12集並不算什麼。

這部劇之所以敢投資這么大,和這部劇的強大陣容以及原著故事有很大關系。6億的成本連國內很多大製作電影都不敢這么拍,但是這部網劇卻這么幹了,足以見得劇方的信心。

這部劇匯聚了雷佳音、黃海波、周一圍、傑曼·翰蘇等實力派演員,還有易烊千璽這個頂級流量在,本身要把劇賣出去就是個輕輕鬆鬆的事情。現在很多視頻網站和電視台買下一部劇之前,通常都先看主演陣容,一旦主演在觀眾中有很大市場,那麼他們會毫不猶豫買下來。

最重要的是,這幾年國內電視劇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往像《大明1566》這種正兒八經的古裝劇沒電視台敢要,因為怕觀眾不喜歡沒人看,然而經過了《琅琊榜》《甄嬛傳》《軍師聯盟》等多部國產良心劇的洗禮之後,觀眾的口味早就變了,只要劇拍得好,不愁賣不出去。

這部《長安十二時辰》毫無疑問是今年目前為止最優秀的國產古裝劇,很可能會問鼎今年最佳古裝劇。為了還原大唐的生活場景,處女座的導演組愣是在幾百畝地里按照一比一比例搭建了出來,服裝指導方面請來了國內和日本最頂級的業內專家,服化道方面做得非常到位,片中畫面質感也猶如電影一般非常好,這足以見得本片的良心。

所以大家根本不用擔心《長安十二時辰》會不會虧錢的問題,只要這部劇賣出去在平台上播了,就證明它們已經收回 成本甚至賣錢了。像《長安十二時辰》這種大製作的良心劇,拍出來根本不愁銷路,很多廣告商和平台都搶著要買下它的獨家版權呢。在當下的中國影視圈,好劇不會餓死片方,爛片才會。這無疑是個好兆頭。

題主,不好意思,我要來糾正你了。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我先來「修正」這個問題,再來相對專業的解答這個問題。

劇名:《長安十二時辰》

主演:雷佳音(飾演張小敬),易烊千璽(飾演李必);

導演:曹盾;

原著:馬伯庸;

編劇:爪子工作室;

類型:古裝、懸疑;

首播時間:2019年6月27日

據我所知,並不存在《長安十二時辰》「剪掉了」26集一說。而是出品方將原先計劃拍攝的60集電視劇,分成兩部劇發行和播出。

這和題主的問題有很大區別。通常我們業內說「剪掉多少集」,是指最終播出版相比拍攝版,剪輯掉了多少集。剪輯掉的內容是舍棄不用的。「刪除」和「拆分」完全是兩碼事,必須要先掰扯清楚。

我這里有兩個證據,證明沒有「剪掉26集」。

一、《長安十二時辰》原計劃拍攝60集。按照該劇獨播平台「優酷」目前公開的信息顯示,全劇48集。也就是說最多剪掉了12集。

二、據《長安十二時辰》的備案公示變更記錄顯示,16年9月,該劇已陸續將拍攝集數從60集縮減到26集,並進一步縮減為25集。這中間60集縮減到26集的過程,可能就是網上訛傳60集剪掉26集的出處。

該劇實際開拍時間為17年11月。也就是說,在正式開拍前1年,片方已經對外公示了《長安十二時辰》(第一部)要拍25集而不是60集。所以「剪掉了26集」,只是外行人的斷章取義,道聽途說。

至此問題應該修改為:

《長安十二時辰》投資六億(全60集),剪掉了12集,還能回本嗎?

(如果不修正問題,直接按照原題「《長安十二時辰》投資六億,剪掉了26集,還能回本嗎?」那隻用兩個字回答就夠了,妥妥地「不能」!)

能不能回本呢?

看到有些回答分析羅列了雷佳音,易烊千璽,周一圍,熱依扎等主要演員的作品和獎項,然後說因為演員好,實力派、小鮮肉、老戲骨......所以可以回本。

還有的說,因為劇本好,原著作者馬伯庸+原著是大IP,所以可以回本。

也有的說,因為豆瓣評分高,口碑好,所以可以回本;因為製作精良,所以可以回本;因為.......

作為電視劇從業者,很遺憾的告訴各位,上述這些分析,加在一起,最多也只是電視劇回本的「充分不必要條件」。更多的只是從觀眾的角度,評估什麼是一部自己愛看的電視劇,並沒有真正回答「題主提出的問題」。

究竟電視劇成本怎麼回收?

重中之重看「首輪」發行和播出。只有收到錢,才知道能不能收回成本。

在觀眾的角度,覺得優秀的作品,因為發行和播出,導致項目虧損的,海了去了!甚至很多電視劇,因此根本無緣被觀眾看到!

回到問題上,我來算算《長安十二時辰》投資六億(全60集),剪掉了12集,還能不能回本。

按照網上宣傳資料,《長安十二時辰》總投資6億元(幾乎與頂級美劇《權力的 游戲 》最終季總投資相當),拍攝了60集,單集成本1000萬元。如果最終播出版只有48集,那麼單集均攤成本則上升到1250萬元,成本非常之高。(如果真的是60集剪掉26集,則播出版只剩34集,均攤成本約為1765萬元/集,更加令人咋舌!)

該劇是優酷「獨播」,這種情況十有八九是視頻網站「以投代購」,而不是簡單的「優酷」支付版權費購劇。該劇出品方為「優酷、微影時代、留白影視、娛躍影業、仨仁傳媒、十間傳媒」,共有6家。綜合來看基本可以判斷,僅靠「優酷」獨播,收不回成本。

基於《長安十二時辰》的成本壓力和目前為止的良好口碑。我預測,在優酷獨播結束後,大概率會有2家二線衛視進行「准二輪」播出,甚至在優酷獨播結束前就開始跟播。

也就是說, 採用「先網後台」,優酷「首輪獨播」+2家衛視「首輪/准二輪」播出的形式,才最有可能回收成本。如果僅僅是在優酷「獨播」,怕是要賠本賺吆喝。

另外,通常業內對外宣稱的電視劇總投資額,多少會有些水分,畢竟「投資額大」本身就是一個賣點,有利於對外宣傳。

最後,作為觀眾,真正在意的是主創團隊帶來一部精彩的良心劇集。作為電視劇從業者,慶幸多了一個研究和學習的榜樣。

電視本身就找了不少劇中廣告,什麼悟空理財什麼的。這些可以收會點本。然後賣給海外市場,也可以收會點本。最主要收入還是平台購買的錢。

這里是優酷獨家的,這部戲,應該可以談到一集1500萬以上,25集應該可以賣到四億人民幣左右。然後這樣就虧了,今天我們發現,其實是兩季48集,7億以上…其實,有平台能買,基本就是賺了。平台在打賭,電視劇市場比電影市場風險要低很多。

《長安十二時辰》分兩季,目前在播的第一集25集,全部計算起來並沒有剪多少。肯定能回本。

《長安十二時辰》自播出以來口碑極好,劇中的場景、建築、服裝、道具等等唐風文化特色都熱度極高,此外人物角色有雷佳音、四字弟弟兩位主要流量,尤其四字弟弟更是頂流,這些 持續的熱度會給製作團隊帶來更大的前景和利益。因口碑和熱度帶來的收益肯定比單單的播放量更可觀。

這些投資人跟我們普通人不一樣,他們看重的也並不是一時。一部網劇都敢投資這多年,而且還前提一年新建劇中的「長安城」、找專業團隊做服裝等等,力求精益求精,可見製作團隊和投資方的野心!敢這么做,他們追求的並不只是收回6億成本而已。

可以回本。首先先從演員陣容來看,主演有雷佳音和易烊千璽。雷佳音2010年在《杜拉拉升職記》中飾演約翰開始嶄露頭角。而後在《12個人》話劇獲得佐臨獎最具潛力新人獎,2012年在《黃金大劫案》中獲得長春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2017年在《綉春刀:修羅戰場》中入圍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獎,2018年主演《老男孩》。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兩年熱劇《白鹿原》中與眾多老戲骨搭戲,飾演鹿兆鵬一角,表現可圈可點,可謂新生實力派了。再說易烊千璽,作為2000年出生的男歌手、演員,他的粉絲量可謂毋庸置疑,同時他的演技也在日益成熟。雖然因為黑粉的無知給自己找過罵,但他的粉絲量依然很可觀,尤其是在這個網路發達的年代裡,他的眾多作品和海量粉絲加上他的顏值無疑會吸來大批收視率。

然後,再從題材上來看,《長安十二時辰》比較還原 歷史 ,他的的劇情並不老套,故事也不復雜,沒有多少感情糾葛,再加上不拖沓的劇情和十分飽滿的人物性格塑造可謂讓追劇的觀眾大呼過癮。

最後,從上映反響來看,雖然《長安十二時辰》開播比較低調,但觀眾的反應一點兒也不低調。要說被剪,哪個電視劇沒有被剪過呢?所以說題主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這26集

❷ 網劇《開端》播放量破四億,這部小投資劇能盈利多少

小成本網局《開端》播放量破4億,這部小成本的投資劇盈利能力是非常強的。從各個平台的播出數據上來講,不光在影視平台播放量霸榜,而且在社交媒體的討論度也急劇提升。另外在海外市場上也有發展,《開端》的播海外播出版權已經被韓國所購買,所以說相比於這個網劇的成本所帶來的盈利是翻了三倍以上的,而且還有後續的影響,就比如說給了參加這部劇的演員很大的口碑提升,自然而然就提升了演員的報價。

總結

影視的運作應該更加規范化的,而且只有播放量好,好評度高的影片才能夠真正的實現盈利,而且通過觀眾的選擇出來的好作品,才能夠真的促進影視行業的發展。

❸ 拍一部網劇的成本是多少

以《大長今》為例,該電視劇每集的製作成本在120萬-150萬元,主演李英愛每集的片酬則在12萬元左右。按照國內電視劇的製作規律,一部電視劇的製作成本包括諸多方面,首先是創作費用,即購買IP版權以及編劇創作等。


其次還有導演、主演的薪酬,其中導演涵蓋總導演、副導演或AB組導演,演員也包含主演、配角、群眾演員等;此外,攝錄、美服化道、後期製作等環節也有一定數量的工作人員,並存在相應的成本,整個項目下來能涉及近200位工作人員。

每一位工作人員均需給予工資,每一個環節也均會出現成本,而一部電視劇的合理成本配置應是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佔40%、編劇和導演各自佔10%,剩餘的40%則用於攝錄、美服化道、電腦特效等環節的成本。

❹ 視頻網站漲價是意料之中的嗎

在去年年底,愛奇藝就宣布將會對VIP會員服務進行調整,而近日騰訊視頻也公布了會員訂閱費調整方案。可以說,經過鄭或調整後,視頻網站會員價格都普遍進行了上漲。而在我看來,視頻網站會員漲價可以說是在意料之中,這是因為視頻網站的運營成本不斷變高,而且會員其實是視頻網站回收成本的一項重要途徑。

一、視頻網站運營成本不喊滲伍斷變高喊扮

二、會員其實是視頻網站回收成本的一項重要途徑

也正是由於視頻網站運營成本不斷變高,它們自然會想辦法去回收成本,以此來達到收支平衡甚至賺錢。畢竟每一個視頻網站都是奔著賺錢去的,誰都不想虧錢做生意。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員漲價就顯得很正常了。這是因為會員其實是視頻網站回收成本的一項重要途徑,也意味著視頻網站每個月都能從每個用戶手上獲取一筆會員費,若是會員多的視頻網站,每個月能收取到的會員費總額是非常多,這會給他們的運用成本帶來極大的補充。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某視頻網站月會員是20元,一個月內有一千人在該視頻網站開了會員,那麼該視頻網站光是在會員費這一項就有2億元的收入,即便扣除相關手續費或其它成本,也應該有至少一億元的收入。

總的來說,視頻網站會員漲價確實是意料之中的事。

❺ 那些拍了卻無法播出的電視劇最後怎麼辦

一般來說片方會用另外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劇,他們會選擇和一些視頻網路合作,以網劇的形式播出,從中收回一些成本,其實這也很正常了,網劇和上星劇的差距還是挺大的。

從目前的情況看來,一般電視劇如果無法播出的話,片方一般會有另外亮團一種處理方式:如果是作品沒有電視台願意采購的話,片方就會選擇和視頻網站合作,從購買版權費中收回成本。而有的劇真的太爛不看也罷了。

❻ 小成本網路劇應該如何出圈

在當下,網民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和伴隨著互聯網電視的普及,使用網路觀看視頻越來越來受歡迎。讓網路劇擁有了較大的觀眾群體,各種各樣的網路劇大量涌現,而小成本網路劇應該在激烈的競爭中出圈?


當小成本網路劇能夠緊靠主流發展趨勢,立足於優秀文化,沉下心來進行精細化製作的時候,小成本網路劇也會漸漸成為一種主流化的文藝樣式,在互聯網電視的領域獲得更堅實的地位,收獲更多觀眾!

❼ 網劇成本比較小,這是不是和主流電視劇抗爭的資本

在互聯網沒有那麼普及的時代,我們主要的娛樂方式依然是看電視,因此我們只能每天准時守在電視機旁,才能看到自己喜歡的節目播出。然而這種被動的娛樂方式,並不是人們所希望的,更不是人們所喜歡的,因此網路電視劇,這種新形式的電視劇就被創造出來了。

除了成本之外,網劇的審核過程也比較迅速,不像主流電視劇那樣,需要通過廣電總局的層層把關,才能放映給觀眾,劇中有許多地方經過了刪改,讓觀眾的觀看體驗比較差。因此總的來說,網劇的成本比較低,因此才能逐漸戰勝主流電視劇。

❽ 寫網劇掙錢嗎

掙錢的
小投資的孫枝網路劇靠植入和CPM分成是可以回來的。大投資的網清漏絡劇和超級網劇看重的不是短期的回收,而是IP的孵化。他們的方向則正敏是網路劇作鋪墊,目標是改編成大電影和游戲。這一類是需要大投資方進入的。

❾ 「40集時代」即將到來

文 │ 骨朵

昨日有影視行業相關人士向媒體透露,廣電總局正在研究限制影視劇集數的應對措施,並向行業徵求意見,擬定劇集集數上限為40集。這無疑是是繼天價片酬後的又一重磅新聞。

多家媒體報道中寫道,在向相關人士求證後,「確認消息真實性」、「新規的確正在調研中」。骨朵向總局相關人士求證,截止發稿前未得到回復, 但是有不少業內人士在接受骨朵采訪時表示,對消息早有所聞,並且已經向相關部門提出了意見和看法。

據北青網報道,「而部分省級衛視和視頻平台方面則表示,目前還未得到確切的『限集令』通知。」這也就說明,相關部門或許是希望從製作公司入手,再到 社會 輿論層面,得到一定量的意見反饋。

目前看來,支持限制電視劇集數,但是希望分題材、分情況來操作,而不是採取「一刀切」的輿論反饋相對較多;也有「苦注水劇久矣」的觀眾和從業者表示支持,「其實40集的體量能夠說好一個好故事,97版《紅樓夢》,這么大的一個鴻篇巨著,只用36集的篇幅就交代完了。」

時代變遷,觀眾審美和製作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劇集市場自然需要解決「注水劇」引發的一系悔豎讓列問題。那麼根源在什麼地方,製作方如何適配政策?在政策可能到來之時,行業本身的思考顯得尤為重要。

長劇短劇,誰是「注水劇」?

在這樣的形勢下,外界又一次將目光投向了「注水劇」。

「注水劇」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對於這個溯源逐本的問題,外界尚沒有統一定論,但是基本可以確定的是,隨著資本蜂擁,「注水劇」越來越光明正大地走上檯面。

劇情不夠回憶來湊、MV式的重復抒情、配角戲份被抻長、人物對話反復重復或就一個簡單的問題用長篇幅來解釋、片頭片尾加上長達10分鍾的前情回顧和下集預告……但是最令人不忿的,還是故事內容本身的空洞無味。

與此同時,催生了倍速追劇、「只看TA」等加速「脫水」的觀看功能,觀眾的不滿情緒開始積累。

那麼,「注水劇」給誰帶來了高收益?這得從劇集製作與售賣模式聊起。作為劇集製作最大的成本之一,明星片酬按天計算,而拍攝而得的劇集按集數售賣,應對高片酬,片方以注水劇售賣給平台,釋放成本壓力。

單集售賣收入和廣告收入無疑是直接收入,而當影視行業步入流量時代,劇集熱度能夠換來的收益,核算起來就更為復雜了。據了解,電視劇播出情況好壞將會影響整體集數的變更, 尤其是在播出中後程,剪輯師隨時待命,如果劇集播出情況不佳,可能會被剪短,反之亦然。

劇集市場的儲備在前兩年達到過剩巔峰,這個階段同時也是「注水劇」被討伐最慘烈的時候,一邊是積壓在箱底難見天日的劇集日益增多,一邊是能夠順利播出的劇集產生著高熱度、低口碑的怪現象。

觀察從2014年至今(2019年截至9月)豆瓣評分年度top10的國劇片單,隨著網劇的崛起,口碑高分劇集的集數在不斷變小 ,2016年可以被視為是「短劇集的高光年份」,眾多口碑網劇涌現,上榜的台播劇只有兩部, 《小別離》和《歡樂頌》,集數也在50集之內。

不難發現,台播劇的集數一般較長,以古裝劇、家庭劇、年代劇為代表,故事脈絡較為復雜精細、背景鋪墊的細節繁多,以《甄嬛傳》為代表,前面十幾集都是在搭建人物關系,而網劇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從第一集開始就可以起戲劇沖突。

因此,拍得長不見得一定是注水劇,認真講故事依然能夠出精品,只是短劇的風潮愈演愈烈,大有改變觀眾觀看習慣的趨勢,也逐漸成了觀眾判斷一部劇是否值得看的先決條件之一。 很難說是「注水劇」給了短劇冒頭的機會,還是短劇集的碧局走俏是一種時代需求。

在剛剛過去的暑期檔,過60集的熱播劇屈指可數。但是網劇也出現了集數變長的現象,50集的《陳情令》,60集的《宸汐緣》,還有48集的《長安十二時辰》,也是最初從60集變更而來的。

很明顯,這次政策風向的轉變是直接朝著「注水劇」來的,不過,其背後的古裝劇、年代劇或許才是主要約束類型,有業內人士猜測, 這也許跟有關部門希望鼓勵現實主義創作的理念有關。

不過,如果要用具體的集數來約束容易注水的題材類型,那麼判斷條件是什麼?能否給「注水劇」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目前看來,這是業內外對於「一刀切」做法之外的思考。

業內纖攔聲音: 有人歡喜有人憂

為此骨朵匿名采訪了幾位業內人士。由於廣電總局目前正在研究相關應對措施並在向行業徵求意見,在「限制集數」傳出之前,部分人已經有所耳聞。

「這終於有人管了」,高原(化名)團隊擅長劇本創作,知曉其中門道。不同於美劇、英劇每季10集左右的體量,「我們一口氣要拍60集到80集,是三部美劇,是(他們)三年的創作過程」,實際上,以國內一部劇的創作周期,他對骨朵坦言,「 我們寫不出那麼長的劇本。

劇本作為一劇之本,在結構上有「起承轉合」嚴格的考量,集數的設置與劇本節奏、故事進展一脈相連。正常情況下的30集劇本,創作周期10月有餘,若想創作出40集以上的劇本,一是時間成本大,「每集都很好看的40集劇本,需要非常長時間。」二是編劇創作上也有門檻。如今市場上動輒50集、60集的劇集,多與注水之風有關。劇集注水破壞劇本結構,「限制集數」對於「真的做劇本來講是好事」。

「40集的體量是能夠說好一個好故事了」,李雪(化名)同樣表示了贊同。在擔任製片人的20多年裡,她製作最長的劇集為42集。她以兩部經典大製作為例,87版《紅樓夢》用36集的篇幅呈現了這部古典名著,經典年代劇《大宅門》只有32集。

據她經驗,創作團隊為了讓片子有充足的剪輯空間,拍攝時會多拍些素材, 最終精剪下來劇集多出3-7集是正常現象。 不過她聽說過的最瘋狂的「注水」傳言,是30集劇本拍出了60集的劇集。

導致劇集注水的直接原因是明星高片酬,抬高了成本。在「限薪令」推出後,明星片酬已經明顯下降,隨之而來的製作成本緩和,劇方通過拉伸集數回收成本的訴求降低,此時推出「限制集數」倡議,也並非政策「大跨步」。在她看來,從限薪令到限古令,再到此前的翻拍劇受限,「所有這些規定,我個人感覺都是回歸到十幾年前的正常狀態。」

不過新政策出台其中也不乏疑慮。比如最直接的,這真的能打擊注水劇嗎?

真要注水,「也能從24集注水到40集。」有人認為「限制集數」治標不治本,不過高原(化名)對此表示樂觀,注水與否與創作團隊的創作初衷相關,即便很難「治本」, 注水到40集,可注水的空間較以往也被壓縮了不少。

他更憂慮的是,「如果真要有《權力的 游戲 》這種類型的項目,就可惜了。」他列舉了國內幾部超四十集的經典作品,比如《北平無戰事》53集,《白鹿原》77集,《甄嬛傳》76集,如果在政策出台後立項或播出,無疑會受到阻礙。存在部分項目本身就有40集成片以上的創作訴求。

只要故事本身能夠承擔長篇幅,對觀眾有持續吸引力,有良好的 社會 效益和經濟效益,就不應該過多限制。 」某影視公司相關人士陳斌(化名)更為憂慮。集數的限制,可能會導致單部項目投資金額降低,市場上大製作項目減少。首先面臨的難題是,大製作以40集的成片體量售賣恐難收回成本。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已經有不少影視公司製作了成片超40集的劇集。比如待播獻禮劇《新世界》60集,《在遠方》57集,《大時代》48集,還有更多已經製作完成的劇集,如59集的《熱血傳奇》等,這些劇集按照當時的市場和政策環境製作而來,如今還未走向市場就迎來新政策,「 政策不可一刀切,否則這些公司將可能有較大損失。

「肯定還會有組合拳,我認為這只是第一步。」高原(化名)認為目前政策只在研討階段,那些已經製作的超40集劇集該如何處理?超過40集的劇集是否可以選擇季播?有40集以上體量創作需求的項目該何去何從?「專家也好,製作公司也好,主管部門也好,他們肯定會想到很多問題的,會有細則來補充,我是認為要看細則的。」

「限制集數」倡議如果通過,

將對行業有哪些影響?

倘若未來倡議通過並且落地,首先在劇集內容以及形式上,就率先有了變化。一個直觀的事實就是, 古裝劇會率先受到「限制集數」影響,現實主義作品進一步佔領市場,多元類型作品獲得市場空間。

在陳斌(化名)看來,「總體來說,政策層面現在鼓勵現實題材,而現實題材一般來說也不是長篇大戶。」

現代劇、當代劇的集數大多不會太長,所以受到的沖擊相對來說較小。如果「限制集數」倡議落地實施,古裝劇將先受到影響。對目前已經開機拍攝的大型古裝項目而言,也不是安好的處境。「有一些比較好的古裝,肯定會出現這個問題,40集還不夠服化道的成本。」

未來,古裝劇劇集體量會大幅縮減,但同時採取季播模式的劇集作品或許成為新趨勢 。如此回歸內容創作,行業對劇集質量提出直接要求,這也釋放了其他類型劇的生存空間。不過在這一趨勢下,注水劇或能在季播模式中找尋到寄生空間也未可知。

對於觀眾來說,現在倍速看劇、cut追劇、微博追劇已經成為常態,太多的 娛樂 內容可供選擇,全民追捧的劇集精品愈加難求。實際上,在彈幕區里,觀眾對劇集注水深惡痛絕,所以40集數量限制對於觀眾而言,正面影響居多。

在慈文傳媒創始人、首席內容官馬中駿看來,「限制集數」倡議被提出,說明過去有某些劇有脫離劇情注水的現象,需要有一些「技術手段」能阻止這種不好的現象發生。 他特別提出,這是提倡,並非一刀切。

同時,他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美術成本高、特效成本髙、投資體量大的古裝劇、 歷史 正劇、玄幻劇、科幻劇,集數可以長一些,五十集,六十集,這樣方便消化成本。當代劇,時裝劇,三十集,四十集足以。」

無論是從成本而言,還是出於對內容的考慮,這都是要減少資源浪費的政策信號。 可以避免周期浪費,一些製作方想要獲得高額利潤,以拉長單集數量,獲得平台方高購價,逐步加強對劇集的成本控制。

對於平台而言,部分高質量的長劇的長尾效應明顯,助推平台會員拉新等。在視頻平台的會員收入開始與廣告收入追趕持平的當下,劇集長度控制在一定量級時,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平台的劇集購買壓力。

某視頻平台相關人士對骨朵表示,「限制集數」倡議的重點是,質量比數量主要,這是對內容創作精品化的倡導。

「互聯網文娛消費的發展趨勢之一就是用戶消費的分散,精品本來就是平台最迫切的要求。」

❿ 一部電視劇的成本較高,為何看電視劇大都免費呢

電視劇播放時間長,所以不能夠像電影一樣通過一次性收費來回收成本,電視劇收益主要依靠售賣播放權,而取得播放權的企業則需要植入廣告來回收成本,廣告收益又與曝光量直接掛鉤,所以電視劇大多採取免費的策略來吸引用戶觀看。

免費的形式對於大家來說都是非常劃算的,電視劇版權方可以快速回籠資金,賣獨家還是賣多家都有不同的價格,大多不參與後續收益,省心省力。電視台和視頻網站通過營銷手段,收取商家廣告費,還可以賺一筆觀看者的會員費,盈利也是頗為豐厚,雖然不能保證每一個買來的播放權都能賺錢,整體收益也是十分可觀,觀看者不花錢還能欣賞劇作,也不會覺得虧,只是廣告略有些煩,也在可接受的范圍內,所以這種形式才一直延續下來,一旦這種形式不能保證收益,各大平台自然會更改新的模式,不過估計這種形式依舊會長久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