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程收入和成本的配比原則
工程收入與成本的配比原則是會計原則之一,亦稱配合原則。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收入成本配比原則兩種方法:一是根據收入與費用之間因果關系進行直接配比。二是根據收入與費用項目之間存在的時間上的一致關系進行間接配比。
Ⅱ 什麼是收入與費用配比的會計原則
費用與收入在會計期間上應該配比。當期的收入應該與當期的費用相配比。當期確認了收入,就要在當期確認與收入相關的成本費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3月份銷售商品的收入是100萬,商品成本是60萬。那在3月份確認100萬收入的同時,就要結轉60萬地銷售成本,而不能等到下個月或更晚時間再結轉成本。
(2)製造業收入與成本配比原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配比原則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並與權責發生制共同作用來確定本期損益,最終受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兩個前提的制約。收入在發生時而不是在收賬時確定,與之相配比的費用成本就是為取得該項收入而實際發生的費用,不必考慮費用是否已經以現金付出。
即會計主體必須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對各期的收入費用進行核算,而按照權責發生制算出的費用並非全部都是期間費用或產品成本,只有按照配比原則確定的與本期收入或產品收入相對應的費用才是期間費用或產品成本。
Ⅲ 會計說的配比原則怎麼樣配比呢能給我舉個例子嗎
配比原則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會計期間內確認。
在會計工作中堅持配比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因果配比,將收入與其對應的成本相配比,例如,將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相配比,將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相配比;二是時間配比,將一定時期的收入與同時期的費用相配比,如,將當期的收入與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期間費用相配比等。
例如,某企業當月銷售產品A500件,收入100000元,按配比原則500件A產品的銷售成本是60000元。當月發生管理費用10000元,銷售費用3000元,財務費用2000元。當月發生營業外支出5000元。
月末會計處理:
1、借:主營業務成本60000
貸:產成品60000
2、借:主營業務收入100000
貸:本年利潤100000
借:本年利潤80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60000
管理費用10000
銷售費用3000
管理費用2000
營業外支出5000
本月實現利潤100000-80000=20000元
Ⅳ 收入與成本的配比原則學校
Ⅳ 收入和成本的匹配原則
收入和成本遵循配比原則。
財會(2000)25號《企業會計制度》第十一條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九)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明確提出了配比原則作為重要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強調企業收入必須與其成本、費用相互配比。
在利潤表觀下,《資產負債表》只是為了確認與合理計量收益的跨期分攤配比中介,成為《利潤表》的附屬。《企業會計准》還並沒有刪除配比原則,只是修改《企業會計制度》配比原則的原來「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規定,只強調可歸屬對象的成本與其收入應當實行配比原則,對不產生經濟利益的資產和不能確認資產的費用支出,不再要求執行配比原則。
Ⅵ 確認收入時一定要結轉成本嗎 配比原則如何理解
配比原則:某個會計期間或某個會計對象所取得的收入應與為取得該收入所發生的費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確計算在該會計期間、該會計主體所獲得的凈損益。
須知,配比原則最初是針對商品銷售提出的,有賣,自然就有存貨減少,所以確認收入要同步結轉成本。這么做可以避免企業做假賬,虛增庫存。
對服務類收入而言,不能死扣配比原則。如果會計做賬時能根據服務項目明確歸集成本,屆時將歸集起來的成本結轉為銷售成本即可。如果平時已將項目成本費用化了,確認收入時自然就不會再有成本與收入配比了,也就無需結轉成本了。
配比原則,這是當年我們學會計時紮根在腦子里的概念。對於生產製造企業與商業企業而言,配比原則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對於服務型企業與研發型企業,配比原則就成雞肋了。
現在的會計准則已不再強調配比原則了,會計人可以松一口氣了。
Ⅶ 收入與成本配比原則
配比性原則是指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取得該收入發生的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以便計算特定業務或特定期間的經營成果。在會計實務中配比原則常見的實例是同一會計期間內和各項收入與該期間的成本 費用相配比。2007年實行的新會計准則中已經取消了配比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