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沉沒成本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影響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沉沒成本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5-12 14:20:20

⑴ 沉沒成本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是指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為了一個行動或者目標,你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情緒、金錢,如果結束這個行動付出了沉沒成本,如果再懷疑,就相當於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難以自我否定的,總會找種種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此,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具體表現就是:總是在腦海里幻想「萬一呢?」

明尼蘇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 Brian Sweis 及團隊設計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來研究老鼠的沉沒成本,並且給這個實驗取了一個名字叫「餐廳探險」:

具體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個設置了四個「鼠食餐廳」的迷宮里,不同的「鼠食餐廳」位於迷宮不同的位置,老鼠在這四個餐廳里分別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這四種食物中的一種。

在迷宮里,每一個餐廳都分為進食區和候餐區兩個區域,老鼠首次進入某個餐廳時,可以在進食區吃到這個餐廳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點點,吃完以後就沒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獲得食物,就需要進入候餐區等上一段時間,然後食物才會掉落在進食區。

當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廳候餐區等待食物掉落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選擇放棄等待,轉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廳覓食,但不管去了哪個餐廳,老鼠都必須在該餐廳的候餐區老老實實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吃到好吃的。

實驗過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鍾 的時間在四個餐廳里排隊候餐、吃飯。因此,時間的合理分配對於老鼠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這個實驗中,在候餐區已經等待的時間也就是老鼠的沉沒成本。而選擇繼續等待還是放棄等待轉而去別的餐廳,就是老鼠在沉沒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決策。

實驗結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區等待的時間越長,它就越不會改變自己的決定 。也就是說,老鼠在同一候餐區繼續等待下去的意願會受到已等待時間,也就是沉沒成本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話不太好懂,正常,因為這個實驗本身就很繞。總之,結論是: 不僅是人類,老鼠也會有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這個實驗,文獻傳送門在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題主的問題。

不具備高度理性思維的老鼠會向沉沒成本低頭,這不難理解。可是,作為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復雜思維的我們,明明知道沉沒成本是不理智的,可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禁錮於沉沒成本之中,作出相對不那麼明智的決策呢?

如果你還不太了解「沉沒成本」,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介紹

如果你已經知道「沉沒成本」是個啥了,接下來這一段可以跳過

「定義」:人們在做決策時,受到了自己過去所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等因素的干擾,對於先前付出了投資的事情有更強的忠誠度和繼續投資的意願。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時了這隊伍才前進了一小半,旁邊那個收銀員動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邊排著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剛排的半小時隊不就浪費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實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適,可是我倆從初中到現在已經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給他了。天下烏鴉一般黑,要不還是湊合著過吧…」

對於人類為什麼會存在沉沒成本效應,主要存在以下三種主流解釋:

前景理論

根據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人們在心中對於損失和收益是存在一個參照點的,他們會根據這個參照點去評估自己的損失和收益 ,如果最終選擇的結果在參照點以上,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盈利的結果,反之則是發生了虧損。

其次,人們對於損失表現出的厭惡要比獲得收益時感受到的愉悅情緒強烈得多。損失100元和獲得100元收益對於人們來說,前者誘發的情緒更強。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損失更加敏感。 根據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心理評估,可以建立一個價值函數,在這個價值函數中,不管是收益還是損失,都存在一種邊際價值遞減的效應。

對於損失的情況來說,這種邊際價值遞減指的是,當已經發生了損失時,進一步的損失對人們的心理量不會再造成巨大波動。而對於損失的挽回過程,則可以大大減少先前損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極情緒。

因此, 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2.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之前對自我的一貫認知 (一般是積極且正面的) 產生了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讓個體產生不適的緊張情緒。而 我們為了克服這種心理緊張,往往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有研究者提出,認知—失調理論可以用於解釋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他們認為, 當人們對某項選擇進行了金錢、時間、努力上的投資後,會對該項投資存在一種心理預期上的收益,而沉沒成本的發生則和這種收益性預期背道而馳。

因此, 人們為了維持先前投資將會獲取收益的心理預期,往往就會選擇堅持對該項投資進行投入。

此外,人們也希望對外展示一個 前後一致的決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對先前決策的投資,就意味著承認了當時決策的失敗,意味著自己先前投入的資源是無用的、白費的,而如果繼續投資,則可以贏得他人尊敬。而贏得他人的尊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彌補先前虧損帶來的心理喪失感。以上這些都會帶來更大的沉沒成本效應。

3. 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 (尤其是經濟結果) 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Thaler 提出,個體會建立心理賬戶 (mental accounts) 來追蹤某項交易,並且先前的損失會使得他們追求收益的動機變得更強,從而平衡其心理賬戶對於此次交易的預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買了一張 NBA 球賽門票,那麼你就會建立起一個心理賬戶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虧損 400 元,也可以理解為負債 400 元。只有當你去看了這場球賽,讓這 400 元發生它的使用價值,這 400 元的虧損才會從你的心理賬戶消失。否則,你就會認為自己虧損了400 元,產生消極情緒。

因此,如果在球賽當天下了百年難遇大暴雨, 比起免費得到門票的人,花了 400 元購買門票的人更願意冒著大暴雨去看球賽, 也就是發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那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 。因為年輕人對於消極信息的關注多於積極信息,未來的可能收益或許只能給年輕人帶來一點點樂趣,但他們卻非常在意過去的損失,也就是沉沒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沒成本所影響。而老年人,則更多地關注著積極的信息,他們 更少去關注那些已經過去的壞事情或是損失,而更在意當下的情緒體驗,從而也就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了。

因此,為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我們能做的,或許是:

少去關注過去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時此刻以及未來的獲益上。

多根據當下的反饋和未來的預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做到這一點這當然很難啦。

不然就不會有題主的這個問題啦。(/∇\*)

⑵ 一分鍾看懂生活中的沉沒成本效應

說到經濟學,你的反應一定是,晦澀難懂的概念,還有復雜的公式。甚至你還會認為,生活與經濟學毫無關系。可是今天要寫到的,沉沒純螞成本效應,在生活中卻,處處有它的身影。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它其實是一種避免浪費的願景。

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這樣一種現象。父母總是捨不得,倒掉剩飯、剩菜,無論你告訴他們多少次,剩飯菜吃了不好、油湯不健康。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做法。

這是從小到大,最習以為常的,沉沒成本效應。飯菜已經剩下,該花掉的錢、以及製作的精力,已經使用掉了。都知道剩飯菜不好,可是當你付出成本後,你的決策就改變了。為了不產生浪費,就吃掉吧,對身體有害這點,就暫時先不考慮吧擾鎮!

沉沒成本效應,除了在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其實它在男女交往時,也並不少見。

針對女性的毒雞湯「檢驗一個男人愛不愛你,就看他舍不捨得,為你花錢、為你花時間」。「要想要一個男人,離不開你,就要懂得向他提要求」……

類似此類言論,網上大把,雖說它太過片面,可是這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學知識。當一個人付出越多,他所做的決策,也就越受,之前付出的影響。

這可不就是,你得到的越多,他反而越難離開你嗎?

男人、女人們,為了讓你們的關系,更加緊密,多多向你們的另一半,提要求吧!

既然沉沒成本效應,是經濟學理論,那它在生意、投資領域更是常見了。

你一定見過這樣的老闆,投做李埋資一個項目,虧損後,心裡可能已經明白,這個項目難以成功。但是他做出的決定,卻往往相反,甚至可能還會加大投資,直至完全失敗。

這是因為,提前中斷項目,意味著主動認清,金錢的浪費、決策的失誤。

這就是在投資領域的,沉沒成本效應,付出的成本,總是能影響你,做出客觀的決策。

在賭博上的回本心裡,我認為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效應。

就此收手,意味著賭博虧損,結果既定。而繼續賭博,則還有收回成本,甚至盈利的可能。可是大量經濟學數據,都告訴我們,用以已付出的成本,影響決策,只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所以,如果你曾經賭博過,無論輸贏,都請立刻停止。實事告訴我們,賭博大概率是輸的。

你看這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沉沒成本效應。尊重客觀事實,別讓它成為,影響你決策的「牛鼻子」。

讓現在的決策,看向未來;將過去的付出,就在過去。

⑶ 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麼叫沉沒成本?通俗來講,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戶關系,花了很多時間和代價去維護客戶,比如拜訪、請客吃飯、送禮,結果突然這個客戶公司破產了,那麼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這些投入,已經發生了,也追不回來了,這就是沉沒成本。

具體來說,很多人創業想去開奶茶店,開店需要投資,其中一部分投資用來裝修,另一部分投資用來購買機器、原材料等。當這家店關門的時候,機器轉讓賣給同行,成本就能收回來一部分,而裝修店面的錢,如果轉讓時沒人願意出錢補償你,那麼所有的裝修錢就都打水漂了,這就是沉沒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像得到,為什麼很多製造業企業全都聚集在一起,因為這樣大家互相之間可以周轉,初期買設備不用買新的,不用投入50萬,沒准35萬就能把廠開起來,倒閉之後沒准30萬又能把設備賣給同行,沉沒成本非常低。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原因。我們今天在講沉沒成本,所以只在這里點了一下而已。

書本上講機會成本,目的是要告訴我們,沉沒成本是一種過去的、無法挽回的東西,既然已經過去,就別再糾結。

還是以開奶茶店舉例,你投資的奶茶店如果倒閉,至少有30萬打水漂。現在這家店經營得不好,你想找個網紅來店裡試吃宣傳。面對這個決策,如果你腦子里想的是,店倒閉要虧30萬,現在趕快放手一搏,萬一能救活也不至於虧損這么多。如果你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在這個決策面前,無論你做還是不做,沉沒成本都是已經發生過的,無法收回來的。無論是否找網紅來宣傳,30萬都一樣收不回來。既然怎麼決策都一樣,那這個信息對你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你就不應該把它納入考慮范圍,否則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繞進去。

我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用機會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慮每個選項將要失去什麼,這種「將要」代表著未來。沉沒成本則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哪些,這種「已經」是指過去,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必要盯著過去看。

我們生活中買東西,總會遇到買錯的時候,尤其是女生喜歡逛街買衣服,買回來發現穿不了,然後又捨不得扔,只好在衣櫃里掛著,這個就是沉沒成本在影響你。那我再追問一句,假設你有一個東西是花1萬元買回來的,你用不了,轉賣只能轉出去2000元,是否要轉賣呢?這是個問題,我相信你們開始有想法了。

20世紀,英、法兩國有段時間聯合研發飛機,研發到一半的時候,波音的新型飛機先一步研發成功。經過對比,這種飛機即便研發出來,運營成本也要遠高於波音新型飛機,所以大概率不會有人願意買,很明顯這個項目應該趕快停掉。但是,因為飛機已經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億,大家不願意就這么退出,於是繼續追加研發經費,繼續開發,終於做出了新飛機。結果,新飛機真的沒人買,後面追加的錢全都打了水漂。

沉沒成本在家庭關系、戀愛關系、人際關系當中,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很多人處在一種不健康的人際關系當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給了另一半,但只要這個關系是你不喜歡的,無論你做什麼,你都無法追回這失去的5年,所以在決定你未來時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叫「賭徒效應」的名詞,說的是一個賭徒連輸幾把後,很容易輸急眼,開始加大賭注,想要翻盤。這其實也是沉沒成本,一樣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誦的內容,其中有一句話:「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多麼有哲理啊!這就在告訴我們,不要糾結沉沒成本。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對沉沒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這還不夠,我希望大家再回憶一下,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沉沒成本的現象?你還能總結出哪些規律來?

在我學過經濟學很多年後,漸漸有了以下這些感悟。

第一點,普通人容易忽視機會成本,並容易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如果要給這個現象做一個命名的話,我要叫它「沉沒成本第一定律」。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個房子想要對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種情況是,有個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講條件。你一聽,不想出租了,然後房子就隨之閑置一個月。

另一種情況,房子3000元租掉了,結果過了沒多久,租客沒交房租逃跑了。

兩種情況,想像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種情況時,都會很坦然地說,無所謂,空著就空著。遇到第二種情況的時候,絕對是氣得直拍大腿,這個人,欠我3000元。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但實質上損失是一樣的,都是3000元。前一種是損失了機會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讓機會成本損失了。經濟學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視它,你就不會遭受損失。而後一種是沉沒成本,每個人都能看到沉沒成本,並且大部分人都在糾結沉沒成本。經濟學想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東西已經打水漂了,已經找不回來了,已經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這樣,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響。

第二點,為什麼人們更容易忽視機會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沒成本呢?我覺得這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點。人就是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不願意承認錯誤。這條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沒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棄了機會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話解釋這種損失-我願意,用你管,空著不賺錢我也願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難用自己願意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承認自已當初眼瞎。然而我們就是不願意承認錯誤,所以才會如此痛苦。

賭徒效應的例子也是一樣,如果賠了大筆錢之後收手離開,豈不是證明自己錯了嗎?只能繼續賭下去,萬一贏回來翻盤了,不就沒事兒了嗎?

在我當交易員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心高氣傲、自尊心比較強的男交易員,越容易犯賭徒效應的錯誤。他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出現巨額的虧損,原因就是出現了一筆虧損之後,往往急於翻盤,結果越虧越多。

所以要想開,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誰這一輩子不會做點錯事呢?錯了再改,沒什麼大不了的。改了再錯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夠嘗試著去接受自己的錯誤,接受生活中的失誤和不如意,達到一種淡定的狀態,那麼即便沒學過經濟學,也能比較少受沉沒成本的影響。

第三點,當我們了解了前面兩個原理時,我們就可以用沉沒成本去影響別人,改變別人的判斷,這也是「沉沒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時候事無巨細,隨叫隨到,但鞍前馬後地服務女神好幾年,最終人家也不理你,這種男生在網上被嘲諷叫作「舔狗」。學完這一節我們會知道,不斷付出這種行為,得到的是沉沒成本。這種沉沒成本導致他很難放棄,陷了進去,他很可能最終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這樣追求,究竟是真的愛女神,還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很有可能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說這就是為了愛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響自己,你要想改變對方,那麼就需要讓對方付出,讓對方增加沉沒成本。當你鞍前馬後了一段時間後,趕快趁機讓對方幫你做一些細微的事兒,比如讓對方幫忙擰瓶蓋等。想要改變態度,索取會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老江湖談自己的人生感悟。這個人說,自已一生之中幫助過很多人,也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那麼誰才是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為那些受到過自己幫助的人,會更願意把自己當朋友,結果當自己遇到事之後,發現曾經受過自己幫助的人,基本都求不著,而那些曾經幫過自己的人,基本都還會願意再次幫助自己。我當時聽完這個感悟,頓時覺得,這不就是沉沒成本嗎?

⑷ 都說沉沒成本,什麼是沉沒成本,有什麼用

按照經濟學理論,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對沉沒成本念念不忘呢?沉沒成本有什麼作用嗎?

所以,如果一件事情發展的方向已經不是你當初的預期,正確的做法是及時止損,不要為之前的沉沒成本而繼續付出,以致影響到未來的美好發展。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微信公號:天藍小魚 分享職場經驗,提升成長精進!歡迎關注!


⑸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 會計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已發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比如不可收回的錯誤投資。沉沒成本是歷史成本,不會對未來造成影響,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簡單來說,沉沒成本就是你在賭場輸掉的錢,絕不能讓輸錢成為你繼續賭下去的理由。

對於普通人,沉沒成本很難在大腦中迅速清零,過去的投入常常會影響未來的行為,這就是 沉沒成本謬誤 。老人被騙後,連續多次給騙子匯款,就是這個原因。他不想接受自己被騙的事實,只要他一直匯款,騙子繼續安慰他,之前匯過去的錢就不一定是損失。而一旦停止匯款,他的血汗錢就真的損失了。所以,騙子在騙100萬之前,只要先騙到1萬就可以了。

20世紀60年代,英法兩國合作開發超音速客機——協和式飛機。在研發過程中,他們發現成本驟升,而且風險極大、前景不明,但如果放棄將血本無歸。最終飛機研發出來卻因為不適應市場而被淘汰,英法都蒙受巨大損失。因為這個經典案例,沉沒成本謬誤有時也被稱為「協和謬誤」。

心理學家認為 沉沒成本謬誤 源自於人的 損失厭惡 自我辯解 這兩種心理動機。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對於損失的痛苦要大於得到獲得的快樂,人天生對於損失更加敏感,為了避免損失,願意付出更大的代價。我們去餐廳里吃飯,點完菜發現很難吃,但是因為已經花了錢,我們不想承認這個損失就會強迫自己多吃一些,這其實就是 花錢買罪受

」自我辯解「是一種防禦機制。人是非常善於自我保護的動物,比如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或做事失敗時,人總會找一些理由來為自己辯解、保護自己,防止自己出現不安或不快。常見的「自我辯解」有以下這些形式:

如果處理不當,「沉沒成本謬誤」 有時候常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甚至有人會因此傾家盪產。但如果善於運用,「沉沒成本謬誤」 的心理有時候也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工作學習提供助力。比如我有個朋友想學德語,但自己一直堅持得不好,後來他花大價錢報了一門德語外教課,由於錢已經付出去了,他不想承受浪費這筆錢的損失,最近強迫自己堅持了下來。

在孩子的學習上,「沉沒成本謬誤」也是很有用處的。比如如果孩子不愛學習,你只要好好輔導他一段時間,讓孩子的某一門功課的成績考到高分,讓孩子享受到成績好帶來的各種好處,老師的偏愛,同學的尊重,各種贊揚和獎勵。由於「沉沒成本謬誤」心理的作用,為了維持這種好處,孩子通常會自發努力的學習。

⑹ 都說沉沒成本,什麼是沉沒成本,有什麼用

按照經濟學理論,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對沉沒成本念念不忘呢?沉沒成本有什麼作用嗎?

所以,如果一件事情發展的方向已經不是你當初的預期,正確的做法是及時止損,不要為之前的沉沒成本而繼續付出,以致影響到未來的美好發展。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微信公號:天藍小魚 分享職場經驗,提升成長精進!歡迎關注!


⑺ 沉沒成本效應:每個人終其一生的斷舍離

泰戈爾

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你也將失去群星。

由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 Sunk Cost。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度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

「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沉沒成本」是經濟界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

1、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維持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損失;

2、害怕走向沒有效益產出的「沉沒成本」而不敢投入。

打個比方:

一個情侶談戀愛,女方越談越發現這個男的不適合做自己未來的老公,不適合做伴侶。

可是分手,她還舍不舍,捨不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男方吸引她,而是覺得我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全給了他,陪他看電影...

這個時候分手很虧,所以這就是「沉沒成本」的代價。

根據經濟學邏輯的法則,「沉沒成本」與制定決策應是不相關的。

但是在人們的投資活動、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著一種決策時顧及「沉沒成本」的非理性現象:

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應該座決策的時候考慮「沉沒成本」。 

比如看電影,會有兩種可能:

1、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2、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如果你後悔看電影了,那麼你果斷的出來去做別的事,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用這個時間去做別的事情,還可以去彌補看電影的事情。

損失和收益,對人造成的心理影響是不同的,在這一點上,損失是完勝的。

和收益的喜悅相比,損失對人的刺激還要多一倍。在現實生活也是一樣的,你眼睜睜看著錢財離你而去時,感受到的痛苦是你得到同等價值的東西時感受到的快樂的兩倍。

這些觀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埋藏在當年的基因里、血液里,控制著我們這些年成長的思維習慣,讓我們做出現在客觀上已經不合理的選擇。

我們現在的決定,其實都是被過去綁架。

我們之前的思維模式和對世界的認知,就像一個思想的牢籠,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維定式。

於是雞湯文和心靈導師們教會我們要斷舍離,只有放下,才能真正擁有。但問題是,沒有分辨力的斷舍離,不是智慧,而是粗暴。

如何判斷哪些該留該珍惜,哪些該割腕止損,重新出發。

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好名聲、認識的關系、積累的資產,只要不是處於活躍的發展態,都是我們該拋棄的。

不要讓我們擁有的過去,綁架我們的未來。

逛街買衣服,進入一家服裝店,非常中意一件外套或者別的,但是你希望用更低的價格收入囊中,這個時候你打算怎麼做?

當你理解什麼叫沉沒成本之後就能 Get 到這其中的奧秘,不得不佩服女性同胞,天生就具備這種能力。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跟店員討價還價,在店員始終不肯讓價的情況,我們面子上會過不去,可能假裝選擇要走,不能排除店員會毫不理睬,絲毫不 Care 你的離開,要是轉了一圈又回來購買那就多少尷尬,更多的可能是不會再回來購買的。

那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這個店員讓你把這個產品順心順意買走呢?

女性同胞就比較聰明了,通常她們進店會裡面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試穿,然後才決定哪款比較看好,當店員覺得你非買這款衣服不可的時候,這個時候再說出你的價格需求。

這個時候店員有可能會給出一個你想要的價格,因為店員已經在你身上花費了足夠多的時間,這就是店員在你身上花費的沉沒成本。

利用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做一些衍生,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商業邏輯去做營銷,做經營。

分享兩個關於「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在商業中的運用的案例:

案例一:

我從事生日蛋糕,麵包,中式點心,咖啡飲料,產品的烘焙門店等等。

前不久,我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開了一家新的店鋪。不用說也知道,作為一個陌生的品牌,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想要打開這個市場,是有一定的困難度的。

我們新店的兩個產品主線:一條產品線是麵包,一條產品線是生日蛋糕。

這兩條產品線的商業需求是完全不一樣的,麵包等常規類的產品,吃的是流量,就是這個店鋪門口的流量大,麵包相對會走的更好。

那生日蛋糕就不一樣了,他吃的是品牌,如果你的品牌在這個地方有一定的知名度,那裡的生日蛋糕將會更暢銷。

生日蛋糕是我們店鋪的利潤款,那麼怎麼打開這個市場理想的銷量呢?

我們在開業的前,做了個營銷方案。

我們做了一種券,這種券我想大家都應該見過,券的面值為 59 元。也就是說你可以拿著這個59的券,到我們店裡這里來消費一個189塊錢的生日蛋糕,那你只要,花費130元。

類似於這樣的劵大家肯定見過,在各個大型商場或者門店外都有,可是這樣子的券有用嗎?

基本上是沒有進店率的,或者是進店率極低,因為大部分人拿到這個券的時候都會把它隨手扔掉。

我們的策略是 10 元換購 59 元的劵,結果我們在短短的三天開業期間里,我們准備了一千張券,最後都不夠用。

一千張券,我賣了一萬塊錢,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鎖住了至少 800 個蛋糕。

經過幾個月的經營,我們發現,這樣子十塊錢賣出的券基本上都能回收。

就這樣,我們的店鋪一下子在當地打開了蛋糕市場。這就是利用沉沒成本,這個商業原理,去做的這一個營銷方案。

當顧客下了十塊錢的沉沒成本,他會被套在這個沉沒成本里,就有很大的幾率會過來消費這個生日蛋糕。

當然這個活動不僅僅是用了沉沒成本,這是一個組合拳。

1、價格偏見:用十塊錢,去跟59元做個比較,讓顧客覺得很合算,很便宜;

2、生活常識:在客戶的概念里,生日蛋糕普遍價格都要一百好幾;

3、沉沒成本:在我們這花了 10 元,這就是沉沒成本,客戶會認為在我們店把這 59 元的劵用了才覺得痛快,不然會覺得吃虧。

案例二:

所謂的沉沒成本,對於我們經營,商業的人來說,就是你所投資的錢,那就是沉沒成本。

要理性的去看待沉沒成本,這是一個成功商人必備的素質。

去年3月份,我在一個陌生的市場看到了有一家門店,非常的大,大概有500個平方。

然後那個門店快經營不下去了,以很低的價格轉讓給我。當時轉讓給我的時候是 50 萬左右。

如果讓我去開一家新的店鋪,那我要投資兩百萬以上。

接下這個盤子之後,我就帶著團隊過去,前前後後花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按照自己的品牌風格重新整頓裝修,這差不多花了10來萬,這么算下來這家店到正常開業成本花了60萬的樣子。

開業了以後,我們發現這家店鋪,是因為它的地理關系,每天的營業額根本就是入不敷出。已經投進去60萬,再加上團隊的運作已經下去65萬。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公司基本分兩派意見,一派認為趕緊撤人,這一派佔少數。

還有一派認為,繼續加大力度,繼續開下去,這一派佔多數。最後,我和另外一個合夥人,力排眾議,決定停止營業,這個時候距離我開業才過去20天,做出決定後我們花了兩天的時間,全部搬完。

也就是說一家店鋪投進去,前前後後65萬,我們只經營了20天,立刻搬走。

因為我們意識到,如果我們繼續在裡面耗費的資金和時間,那將不可估量。

這65萬加上這一個半月的時間,就是沉沒成本。當經營者面對這樣子的沉沒成本,要及時斬斷,及時止損,一個成功的商人必須要看清楚沉沒成本的本質!不能夠被沉沒成本所綁架。

⑻ 生活和工作中的沉沒成本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小實驗:一條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會怎麼辦呢?如果你用一隻手去幫忙,鱷魚就會把你的手也咬住,你越掙扎失去的就越多。

      被鱷魚咬住的那隻腳就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一個經濟性范疇的概念,但是現在已經非常流行應用了除經濟學以外的領域,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處處都有沉沒成本的影子。記得之前讀過羅伯特.西奧迪尼寫的《影響力》,這本書中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人們對於已經付出的努力、金錢和時間會額外珍惜,很多行業就是利用了人們的這個特點,從事商業活動或者職場溝通,他稱之為承諾和一致原理,其實就是經濟學上講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就是在當前時間節點以前,人們為某件事投入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由於沉沒成本的存在,給人們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那麼大家都知道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沉沒成本的情況呢?

(一)生活中的沉沒成本:

買了橡豎張電影票,發現電影不好看,捨不得中途離場,繼續看下去;

買了一本書,看了一半發現不值得一看,捨不得丟棄,繼續看完;

等公交車一直是滿員,想著下一輛會有座位,繼續等待下去,結果還是滿員;

國慶長假到景區一看人滿為患,來都來了,那就排隊等吧,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

和情侶談戀愛,發現對方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因為談了很多年,又捨不得放下。

(二)工作中的沉沒成本:

大學畢業好幾年,過去專業知識早就全部消耗殆盡,工作中有更好的方向,卻苦苦不肯轉型;

一個項目已經投資了很多資金和人力進去,因為投入了很多,硬著頭皮也會繼續做下去;

為提升專業技能,買了很多專欄或者付費產品,但是又沒有時間去學習和實踐。

(三)產生沉沒成本的底層原因:

    可以看出,沉沒成本存在於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我們沒有做好足夠的應對和准備,沉沒成本會耗盡我們的各種資源,甚至讓自己陷入泥潭、讓損失無法挽回。那麼首先我們要從底層認知上探究產生沉沒成本的原因。

      沉沒成本的產生,其實是和人性有相當大的關系:

      一是 人們都不希望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所以希望通過更多的投入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誤;

      二是 人們總是對未來抱有一定的幻想和期待,即便現實表明繼續投入下去成功的幾率比較低,人們還是會有賭一把的想法存在;

        三是 人們趨於感性思考多於理性思考,特別是管理者,不希望自己的決策和威望受到質疑和動搖,就會不斷的讓項目繼續保留下來。

(四)如何避免沉沒成本

(1)理性思考

        對於沉沒成本,我們需要理扮兆性思考,做好充分的論證,把各種因素考慮全面,特別是對於未來的預期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判斷,不能活在過去的價值、影響和影子裡面,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

(2)懂得斷舍離

        山下英子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做《斷舍離》,告訴我們有舍有得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智慧、一個人的心態、一個人的眼光問題,我們要懂得阻斷、懂得舍棄、懂得隔離,斷舍離的生活方式對於我們規避風險具有很好的幫助。

(3)及時止損

        很多時候,我們陷入沉沒成本的陷阱,並不是我們看不到繼續投入的風險,而是因為心不甘。比如我們講那些迷戀賭博的人,一旦上了賭桌就很難下來了,明明已經輸得很慘了,還是要繼續堵下去,總幻想著能夠翻盤,結果越多越輸、甚至傾家盪產。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制止這樣的行為,當從梁缺大事各種股市投資、風險投資、商業投資的時候,都需要我們具備這樣的意識。

(4)換一個視角

        對於已經投入的金錢、人力和時間,我們有時候需要靜下心來,多問幾個為什麼和如果,從其他的角度來分析已經產生的沉沒成本,將會有更好的選擇和判斷。比如問自己「如果我不知道我對此已經花了多少時間、精力和投入多少資金,如果讓我們來做決策,我會怎麼決定呢?」等等。

(5)抓住關鍵

        我們在決策一件事情的時候,有時候往往容易將很多因素都考慮進去,最後導致無法下定決心,給自己的決策帶來很多的不確定性,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做減法,把一些非主要因素剔除,而有時候這個沉沒成本就很可能部署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需要你去剔除的。

(五)如何用好沉沒成本

      用於商業上:免費送的優惠券,改成10元錢買一張限期使用的59元的優惠券,就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於交友上:比如同學聚會,一般很難湊齊,可以約大家微信群裡面一人交上100元錢作為AA制的餐費,這樣來的人就容易齊一些;

      用於個人上:為了讓自己養成某一個習慣,比如健身,可以去買一張很貴包年的健身卡,這樣逼著自己因為不想舍棄金錢,而堅持下去養成習慣。

        所以說,沉沒成本沒有好壞之分,在不同的場合、條件、環境下,我們要用好沉沒成本或者有效規避沉沒成本,使沉沒成本朝著對我們有利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最好的沉沒成本應對法則。同時要理解的是沉沒成本是過去的、已經發生的,我們要抬頭看路,有長遠的眼光,要看到未來的機會成本,要更加理性的做出決策,從而選擇出更優的方案和更美好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