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存儲器容量越大,每位的成本越低 怎麼解釋
存儲器價格構成: 內存顆粒、封裝材料、機器損耗均攤、人工成本。
例如:
容量100的一個存儲器價格是:50元 + 10元 + 10元 + 10元= 80元
容量500的一個存儲器價格是:250元 + 10元 + 10元 + 10元= 280元
容量100的單位成本是0.8元,而容量500的單位成本是0.56元。
問題的關鍵在於除了內存顆粒成本會與容量成正比,其他的成本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有也是很小),所以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 這就是規模經濟!
⑵ 在年需求量一定的情況下,年保管倉儲成本與每次定貨數量成什麼關系
訂貨量越多,儲存成本越大,所以稱正比,反之亦然
⑶ 決定存貨采購經濟批量的訂貨成本和儲存成本變化有什麼規律
單位采購成本一般不隨采購數量的變動而變動,在采購批量決策中,存貨的采購成本通常屬於無關。
采購成本指與采購原材料部件相關的物流費用,包括采購訂單費用、采購計劃制訂人員的管理費用、采購人員管理費用等。
存貨的采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 對於一般納稅人而言,采購成本不包含進項稅額;但對於小規模納稅人而言,進項稅額包含在其采購成本之中。
面對全球性的經濟衰退:美國次貸危機、歐洲經濟持續不景氣、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生存第一、發展第二成為眾多跨國公司的首選戰略方針。成本競爭優勢就顯得更為至關重要。
成本中的70%是采購成本,專業高效的采購成本管理將幫助您獲得戰略性競爭優勢。
但采購成本控制絕不只是簡單的削減成本,而是個系統工程。單純地削減采購成本同樣會給公司帶來很多的風險,如質量風險、及時供貨風險、技術風險等。因此,采購成本管理必須綜合考慮公司的戰略及長期可持續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⑷ 存儲器容量越大,每位的成本越低 怎麼解釋
最主要是封裝的成本占很大比重。所以同樣的一塊晶元,如果容量大雖然本身的成本肯定是增高了,但是封裝的成本卻不會變,即便晶元每位的成本是一樣的,但均價每位還是降低了(因為容量越小的晶元封裝的價格比重就越大)。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過大容量的存儲器由於廢品率高、設備成本高,反而會使其每位的成本更高,這在高端市場是很常見的現象。
⑸ 企業采購管理中庫存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存貨控制中存在問題的原因:信息技術落後、資金短缺、人員素質落後、管理不善、核算不實、浪費嚴重、產品滯銷等;針對存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相應的解決對策:進銷存管理系統、經濟批量法、零庫存法、適時存貨管理法
存貨控制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技術落後
我國多數企業信息技術相對落後,網路支持力度差,連續進貨系統和電子數據交換系統不健全,無法滿足適時管理(JIT)生產方式的要求,即「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也就是無法追求無庫存或庫存最小的生產系統。電子商務是物流領域的一次革命,可以使最優批量模型中的訂貨成本最小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間實行信息共享所需的成本已大大降低,為供應鏈企業降低庫存水平帶來了希望,而我國由於信息技術滯後,在降低存貨控製成本上無法全面發揮作用。我國目前物流業欠發達,沒有形成綜合的物流網路,第三方物流業正在興起之中,這也使得產品的庫存成本很難降低 (二)資金短缺,人員素質相對較低
我國許多企業為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企業沒有一定的資金基礎,很難構建現代化的庫存管理的硬、軟體平台。企業中的存貨控制管理人員文化水平素質相對較低,雖然對存貨控制的操作有一定的實物經驗,但對現代化的存貨控制思想和方法缺乏必要的認識;同時,與操作信息網路技術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難滿足先進的庫存控制技術的需要。沒有一定的存貨管理經驗和計算機操作技能,很難滿足存貨現代化管理的需求。
(三)管理不善,核算不實
企業存貨發出數量計算方法隨意改變;對所有權不屬於本單位的存貨,混同於本企業存貨進行收發業務;有的企業先銷後進,使存貨在會計結賬期間出現赤字結存數和赤字余額;存貨已經升溢,由於沒有及時進行盤點和賬務處理,因而導致實際發出的數量超過驗收人庫的收人數量,由於出大於進,從而使得賬面存貨結存的數量和金額都是赤字;不按照領料單、商品銷售計劃、訂貨數量發貨,造成人為多領用或多發出存貨;存貨發出業務會計記錄不正確。
(四)浪費嚴重,產品滯銷
有些企業缺乏控制,要領多少就發多少,有些材料被某些人順手牽羊占為己有;臘飢有些部門的邊角廢料不注意回收,任其流失。很多企業由於不能適應市場經濟,不重視輪仿返產品市場的開發,不重視產品的更新換代和新產品的研發,使企業的生產成本長期居高不下,產品不適應市場的需要,存在訂單少、產品滯銷積壓,增加貨存
三、解決企業存貨控制問題的對策
(一)構建進銷存管理系統(ERP)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核心管理思想即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主要包括: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能力計劃、采購計劃、銷售執行計劃、利潤計劃、財務預算大芹和人力資源計劃等。它支持對混合型生產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精益生產LP(Lean Proction)」的思想,它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提出的一種企業經營戰略體系。即企業按大批量生產方式組織生產時,把客戶、銷售代理商、供應商、協作單位納入生產體系,企業同其銷售代理、客戶和供應商的關系,是利益共享的合作夥伴關系,這種合作夥伴關系組成了一個企業的供應鏈,這即為精益生產的核心思想。二是「敏捷製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思想。當市場發生變化,企業遇有特定的市場和產品需求時,企業的基本合作夥伴不一定能滿足新產品開發生產的要求,這時,企業組織一個由特定的供應商和銷售渠道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應鏈,形成「虛擬工廠」。系統投入使用後,將大大減少公司管理部門的勞動量,改善企業內部以及整個供應鏈各環節的管理、調度及資源配置,使得管理合理規范。盡量合理地控制物流,尤其是材料庫存的控制,將材料控制到只在需要的時候向需要的部門按需要的數量,提供所需要的物料,即其既防止物料供應滯後於對他們的要求,也防止物料過早地出產和進貨,以免增加庫存,造成存貨的積壓。
(二)採用經濟批量法
存貨的訂貨成本和儲存成本與存貨訂購批量相關,且這兩個成本項目間存在相互牽制、互為漲落的關系。便可以尋找到一個最合理的存貨訂購批量,使得訂貨成本與儲存成本之和為最小,此即為經濟訂購批量。存貨訂購批量是指每一次訂購存貨的數量。在分析中建立以下假設: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某種存貨的需求量A是一定的;每一次存貨訂購批量Q是相同的;企業在完全競爭的市場進行采購活動,存貨的市場價格不受企業采購量及采購方式的影響;存貨采購量要滿足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連續性的要求,不允許缺貨的情況發生。則存貨的訂購批量與存貨成本項目之間存在以下關系:一是由於企業采購行為不影響市場的供需關系,因此訂購批量變動對存貨采購成本不造成影響。采購成本為存貨訂購批量決策的無關成本;二是訂購批量越大,訂貨次數越少,訂貨成本越低;反之,訂貨成本越高;三是訂購批量越大,存貨儲存期間的平均存貨量越大,儲存成本越多;反之,儲存成本越低。缺貨成本高低與存貨儲存量大小直接相關。當存貨儲存量較大時,缺貨次數和數量較少,缺貨成本就低,但儲存成本較高;反之,當企業存貨儲存量較小時,缺貨次數和數量較多,缺貨成本就較高,但儲存成本低。在允許缺貨的情況下,與存貨決策相關的存貨年成本合計數為:T=TA+TC+TS。其中,TA為存貨年訂貨成本;TC為存貨年儲存成本;TS為年缺貨成本。
(三)採用零庫存法
所謂零庫存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的在製品、成品的庫存數量,向著零庫存的極限挑戰,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本,提高流動資產周轉率。構建信息密集型企業是實現零庫存的基礎。這種新型企業,可以打通企業與用戶間的商流信息,打通企業與供應鏈資源間的物流信息,從而實現企業整個信息流的通暢,降低甚至消除物料業務鏈上的「滯留」。寄售是企業實現零庫存資金佔用的一種有效方式,這種方式已被海爾成功運用。利用寄售庫存,客戶力求把維護庫存的財政負擔轉嫁給上游供商,而仍將保持同樣的安全庫存。一種情況是,客戶(生產企業)請供應商在自己方便的位置庫存物料,既可確保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的及時供應,又大大減少了物料庫存資金佔用,保證供應的落實;另一種情況是,生產商在客戶(分銷商、零售商)所在的地庫存放產品或備件,既提高了響應速度,又有利於企業節省在產品庫存方面的倉庫建設的投資和日常倉儲管理的投入。
(四)進行適時存貨管理
適時存貨管理(JITIM)即只要在必要的時間內生產必要的產品。它最早有美國工程人員提出,當時不被重視,後被日本本田公司採用並不斷完善,現在已在經濟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它是近年來高科技技術廣泛應用於生產,在生產電腦化、自動化程度顯著提高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存貨控制管理模式。適時存貨管理的目標是,要求在企業產、供、銷的各個環節上盡量實現「零存貨」,也就是要求原材料和外購零部件的供應能適時到達生產現場,直接交付使用,而不需要建立原材料、外購零部件的庫存設備。在生產方面,生產的各個環節協調配合,生產的前一階段按生產的後一階段加工的要求,保質、保量地生產在產品,產成品庫存設備;在銷售環節,生產出來的產品能保質保量地適應市場和顧客的需要,並按照顧客要求適時送到顧客手中,而不需要建立產成品庫存設備。適時存貨控制管理應用的目的可以歸納為兩點:降低存貨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過去,公司通過儲備產成品存貨來確保按要求的日期交貨。而適時系統通過大幅度減少生產准備時間來解決。這一系統在較短時間內能提高公司按要求日期交貨以及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的能力。適時存貨管理通過降低生產准備時間、提高產品質量以及採用單元式製造來削減提前期。這樣,公司的競爭地位就得到提高。按照傳統的觀念,公司儲備存貨,可以從數量折扣中受益,並避免所購物品未來價格上漲造成的不利影響。適時存貨管理以零存貨的方式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適時存貨管理的解決方法是與一些經過嚴格挑選的供應商談判簽訂長期合同,讓供應商廣泛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供應商的選擇不只是以價格為基礎,零配件的質量和按要求交貨的能力和能否遵守適時采購的原則是考察的關鍵。簽訂長期合同還有其他好處:合同規定了產品價格以及可接受的質量水平;長期合同還大幅度的削減下達訂單的次數,有利於減低訂貨成本。
⑹ 采購批量越大持有成本越高訂貨成本就越低對嗎
采購批量越大持有成本越高訂貨成本就越低是對的,降低采購成本對一個企業的經營業績至關重要。從采購成本對企業效益的影響,本文闡述了通弊禪春過建立健全采購過程中的各項租耐控制制度,並通過採用的采購途襲亮徑和方法來促使企業增效。
⑺ 訂貨成本和儲存成本的關系是
訂貨成本是指從發出訂單到收到存貨雹茄整個過程中鄭肆銀所付出的成本。如訂單處理成本(包括辦公成本和文書成本)、運輸費、保險費以及裝卸費等
采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喊宴可歸屬於存活采購成本的費用。
采購成本包含訂貨成本,區別在於采購成本包含購買價款。
⑻ 訂購與存儲費的形成原因及相互關系
訂貨量察虛缺受訂購費、存儲費、需求量等多種因素影響,它與訂購費、需求量呈正比關系,與存儲費呈反比關系。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訂貨量受訂購費、存儲費、需求量等多種因素影響,它與訂購費、需求量呈正比關系,與存儲費敗辯呈反比關系。一個企業訂貨的訂購費用高昂,且全年需要的產品數量多,那麼它一次訂購的貨物數譽帆量就會多。一個企業所訂購貨物的儲存費、保管費較高,且易變質,它一次訂購的貨物數量就會少。訂貨量還受企業訂貨提前期的影響較大,訂貨提前期長,企業為保證充足的庫存,減少在訂貨期間缺貨的風險,訂貨量就較多。反之,若訂貨提前期短,企業在需要貨物時可及時拿到,那麼它的訂貨量就會稍少。最適當的訂貨量即為將這幾種影響因素綜合考慮後使企業庫存費用達到最低的貨物數量。
⑼ 為什麼相關訂貨成本等於儲存成本
當訂貨量為8000時
年訂貨次數=100/0.8=125次
年訂貨成本=125*50=6250
交貨時間為5天,每天送貨P=8000/5=1600,d=100
儲存成本=Q/2×(1-d/P)kc+10000*kc=8000/2(1-100/1600)*1+10000*1=13750
全年訂貨成本和儲存成本之和=6250+13750=20000
⑽ 訂貨量越低訂貨費用越高
訂貨量越低訂貨費用越高。Q*=SQRT(2*DS/C)(Q*--經濟訂貨批仿好量、D--商品年需求量、S--每次訂貨成本、C--單位商品年保管費用)。在一定時期存貨總需求量一定的情況下,每次訂貨量越大,訂貨次數越少,訂貨成本總額越低,即一定時期的訂貨成本總額與每次訂貨量成反比。在一定時期存貨總需求量一定的情況下,每次訂貨量越大,存貨平均庫存量越大,儲存成本總額越高,即一定時期的儲存成本總額與每次訂貨量成正比。世冊根據存貨陸續供應和使用模型下存貨的經濟訂貨批量的計算公式可知,影響存貨經濟訂貨批量的因素有五個,即:存貨全年總的需求量、一次訂貨變動成備返鉛本、單位存貨年變動性儲存成本、每日耗用量和每日送貨量。訂貨提前期、送貨期和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