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成效
《改革政府》
二十年來,盡管「新公共管理運動」也受培蠢到各種指責和批評,但它還是像一股旋風,從現代政治理論的發源地英國,漸漸刮遍了大半個檔中頌地球,成為西方公共行政領域的時代潮流。對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理論上講,「新運動」打破了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模式,引進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制度主義等方法。西方人做事大概總是愛考慮成本和收益,最後把這一套做法乾脆也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來,令人耳目一新。
這場運動對西方政府公共管理實踐成效顯著:
首先,這場政府改革運動,不同程度解決了發達國家面臨的財政危機和信任危機,提升了政府運作能力,回應了在全球化中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具體體現為:(1)降低政府財政支出和行政成本。加拿大聯邦政府在1985年的財政赤字佔GDP的8.5%。政府實施了一個計劃以重新獲得加拿大聯邦政府的財政主權,彌合財政分裂的狀況。他們在3年內消除了赤字,實現了連續6年的預算平衡。通過運用具有高度透明性和參與性的模式,政府實現了減少20%開支的目標。「新公共管理運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削減經費,降低成本,增強能力的行政目標。(2)確立了為顧客服務的嶄新行政理念。政府自覺地把管理職行鄭能定位在是管理的掌舵人而不是劃船者。這樣就超脫於具體事務之外,集中精力參與政府決策的制定,對一些能夠外包的公共事務,可以讓一些NGO機構去做。同時政府通過授權和分解責任,引入激勵機制,對人員實行聘任或合同制,大大緩和了政府內部管理的緊張,用成績來決定升遷去留,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行政問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方國家公民對政府效率低下、機構臃腫、辦事拖沓的印象。
其次,「新公共管理運動」不僅在西方,也對包括東方在內的一些國家,提供了當代公共部門管理的新模式。這個模式也就是奧斯本在《改革政府》一書中所描繪的「企業化政府」的諸多特點。如在服務提供者之間展開競爭,把政府的控制權從官僚機構那裡轉移到社區,授權給公民,把評估放在效果上而不是投入上,採用參與式的管理等。也就是彼得斯在《治理的未來》中提出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即市場化政府、參與型政府和多元性政府。
這些概念和實踐,是人類管理歷史上的突破。人們的印象中,一提行政管理,就會和官僚體制,和組織制度,和人事管理、財務行政和行政法規聯系起來。這股新運動為人們帶來了嶄新的理念和創新的實踐,它把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乃至管理科學和政策研究,還有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的一些重要概念、理論、原理和技術、方法等引入公共管理中,為人類管理文明的歷史塗了一筆重彩。
聯合國
第三、在政府部門內部的管理體制的改革上,也做了積極有效的探索。比如,它克服了原官僚體制下對公共物品的壟斷或管制供給的做法,而是採取分權和權力下放,實行組織機構變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改善了公共管理機構的形象對人員的管理。
建設優質政府。主要內容包括:建立「一站式政務超市」;了解民眾對政府服務的需求和期待;根據公民的建議來改善官僚機構的組織和行為;公開政府的服務標准;以標准來衡量績效;因人設崗;培訓政府雇員為客戶服務的理念,制定根據服務標準的完成情況為核心的內部獎勵制度。1998年,澳大利亞政府重組了涉及7千多個服務對象的78個不同的社會服務項目。
應對信息社會的廣泛需求,建立電子政府。
的調查表明世界上有89%的政府利用互聯網來傳遞信息。信息技術可以在幫助政府更好地服務民眾的同時節省交易成本,還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以抑制腐敗。美國所有的聯邦法律都須經公開討論。幾年前美國農業部將有機農場法案的意見稿放到網上,供農場主、環保主義者和各界人士討論。通過電腦,公民就可以實現自己的民主權利了。農業部因此獲得了美國政府創新獎。
② 公共管理的分析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槐尺宴會的各困櫻種力量,廣泛運用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從而實現公共的福利與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務廣大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其重點在於將公共行政視為一門職業,將公共管理者視為這一職業的實踐者。 1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包括社會公共組織和社會其他組織兩大類。
2 、作為公共管理客體的社會公共事務表現不斷擴展的趨勢。
3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進社會整體協調發展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實現。
4 、公共管理的職能是調節和控制。
5 、公共管理體制和手段面臨創新的迫切任務。 (1)公共管理承認政府部門治理的正當性;
(2)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對社會治理的主要責任;
(3)公共管理強調政府、企業、公民社會的互動以及在處理社會及經濟問題中的責任共負;
(4)公共管理強調多元價值
(5)公共管理強調政府績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視法律、制度,更關注管理戰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為目標
(8)公共管理將公共行政視為一種職業,而將公共管理者視為職業的實踐者 公共管理以社會公共事務作為管理對象。社會公共事務的具體內容分為公共資源和公共項目、社會問題等。
( 一 ) 公共資源
1 、公共設施、產品。即特定社區所有人們都有可能享用和受益的物質性存在,且它們本身必須是勞動產品,如能源、城市道路、路燈、橋梁、交通標志等。
2 、公共信息資源。即一定社區的人們共同擁有和可能享用的各種精神產品,包括文化產品、科技成果、經濟信息等等。
3 、人力資源。社會人力資源也就是一定社區的勞動力、人才方面所形成的社會資源,它是人的因素。在種種社會資源中,人力資源是最活躍和最寶貴的財富。
4 、自然資源。即一定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各種自然性物質條件,如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等。
( 二 ) 公共項目
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務集中於將有關的政策變成現實,這些政策通常是由公共管理機構根據社會問題的需要而制定出來的一系列行為准則。因此,政策還不是行為,僅僅是行為的指導原則,有時候也成為行為的標准。而把政策具體化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公共項目,公共項目是依據政策而採取的一系列行為及其過程。於是,公共項目成為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對象。
( 三 ) 社會問題
在任何社會和任何時代,都要面臨著這樣或那樣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如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設施等,這些就是社會問題。但是,社會問題又是多種多樣的,而且不斷得到解決的同時,又不斷發生新的問題,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去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只有在屬於公共管理機構職責范圍內、與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況下,才成為公共管理的對象。盡管如此,公共管理面對的社會問題仍然是相當廣泛的,諸如文化、教育、福利、市政、公共衛生、交通、能源、住宅、生活方式等等。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西方各國為了應對財政危機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績效赤字,均開始了大規模的政府改革。政府管理的運作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官僚的、層級節制的、缺乏彈性的行政,轉向市場導向的、因應變化的、深具彈性的公共管理。這股浪潮,被賦予不同的稱謂,如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義、企業型政府,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行政等,但卻可被通稱為 「新公共管理 」。
關於新公共管理問題,著名的公共管理專家胡德 (C.Hood , 1991年,4—5) 曾歸納了新公共管理的七個要點:
1 、即時的專業管理。這意味著讓公共管理者管理並承擔責任。
2 、標准明確與績效衡量。管理的目標必須明確,績效目標能被確立並加以衡量。
3 、強調產出控制。用項目與績效預算取代傳統的預算,重視實際成果甚於重視程序。
4 、轉向部門分權。打破公部門的本位主義,破除單位與單位之間的藩籬,建構網路型組織。
5 、轉向競爭機制。引進市場競爭機制,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務品質。
6 、強調運用私營部門的管理風格、方法和實踐。
7 、強調資源的有效利用。
此外,法漢姆及霍頓 (Farnham and Horton , 1996年 , 259—260) 綜合其他各家的看法,提出新公共管理的特徵:
1 、採取理性途徑的方式處理問題,亦即在設定政策目標及闡明政策議題時特別強調戰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
2 、重新設計組織結構,其目的在於使政策制定與執行相分離,並且對服務的鉛銀傳輸都必須建立起一個賦予責任的行政單位。
3 、改變組織結構,促進官僚體制更為扁平化,授權給管理人員,以利績效目標的實現。
4 、依據經濟、效率、效能等標准來衡量組織成就;發展績效指標,使組織的成就能夠被加以比較和測量,並據此進一步提供信息來作為未來決策的參考。
5 、改變現行的政策,使公共組織能被傳統公共服務價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轉換成為 「 新公共服務模式 」 ,強調與市場及企業價值相適合的文化。
6 、運用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其目的在於淡化集體主義的色彩而採取個人主義的途徑,包括尋求動員員工的支持和承諾,來持續地進行結構與組織的變革。
7 、試圖建立一種彈性、回應性及學習的公共組織,並發展一種將大眾視為顧客、消費者及市民的 「 公共服務導向 」(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 ,公共服務不再由專業的供給者來支配,而是以回應人民真正的需求來提供公共服務。
8 、以契約關系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來取代傳統的信託關系。 1、公共政策領域中的專業化管理。這意味著讓管理者管理,或如胡德所言「由高層人員對組織進行積極的、顯著的、裁量性的控制」。對此最為典型的合理解釋是「委以責任的前提是對行為責任進行明確的區分」。
2、績效的明確標准和測量。這需要確立目標並設定績效標准,其支持者在論證時提出「委以責任需要明確描述目標;提高效率需要牢牢盯住目標」。
3、格外重視產出控制。根據所測量的績效將資源分配到各個領域,因為「需要重視的是目標而非過程」。
4、公共部門內由聚合趨向分化。這包括將一些大的實體分解為「圍繞著產品組成的合作性單位」,它們的資金是獨立的,彼此之間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基礎上相互聯系。「在公共部門的內部與外部」,既可對這些單位進行管理又可以「獲得特定安排所帶來的效率上的優勢」,其必要性證明了這種做法的合理性。
5、公共部門向更具競爭性的方向發展。這包括了「訂閱合同條款以及公開招標程序」,其合理性則在於「競爭是降低成本和達到更高標準的關鍵所在」。
6、對私營部門管理方式的重視。這包括「不再採用『軍事化』的公共服務倫理觀」,在人員僱用及報酬等方面更具有彈性,這種轉變的合理性在於,「需要將私營部門『經證實有效的』管理手段轉到公共部門中加以運用」。
7、強調資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強制性和節約性。烽火獵頭將這看做是「壓縮直接成本,加強勞動紀律,對抗工會要求,降低使職工順從企業的成本。「對公共部門的資源需求進行檢查,少花錢多辦事」的必要性證明這種做法是合理的。
從總體上來看,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self-interest)為假設,基於公共選擇代理人理論及其交易成本理論,以傳統的管理主義和新泰羅主義為基點而發展起來的,其核心點在於:強調經濟價值的優先性、強調市場機能、強調大規模地使用企業管理的哲學與技術、強調顧客導向的行政風格。新公共管理畢竟代表著現實世界中人們不斷改進政府、實現理想政府治理的一個努力方向。它是否意味著意味著一個政府治理的典範時代的到來,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③ 公共管理是做什麼的怎麼做
-綜合多學科知識,進行有效的公共管理
為什麼我們的政府、公司要分成這么多部門?這些部門是如何相互協調的,又是怎樣進行管理的?這都是公共事業管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公共事業管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形成於本世紀70年代;它是一門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體系。
通過對它的學習,你會知道如何做一名好的公共管理人員,如何協調各部門間的利益沖突,如何制定有效的公共敬穗敬政策。公共事業管理同傳統的行政管理專業的主要區別是:公共事業管理更強調運用經濟學原理和定量的方法去處理實際問題,而不僅僅從政治、社會學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
相關的專業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公共事業管理是近幾年才剛進入我國的新興學科,未來發展的前途不可限量
公共事業管理同傳統的行政管理專業的主要區別是:公共事業管理更強調應用經濟學原理和定量的方法去處理實際問題,而不僅僅從政治、社會學角度出發。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以後可以報MPA
專業簡介:要求學生在四年內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經濟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系統接受管理方法、管理素質和基本能力的訓練,還要具備通信和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與科研機構、文化出版、新聞、民間公共事業機構相關聯的專業知識,能夠從事這些部門和單位的管理工作。
主要課程: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心理學、管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公共關系學、公共財務、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行政學與行政法、公共事業管理概論、非營利組織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管理文秘等.你會學習相關學科的許多課程,族孝比如:管理學原理、西方經濟學、管理經濟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應用統計學等。當然,你還將上很多有趣的案例分析課,比如分析某家公司的成功的管理方式,或評議政府的某項公共政策啦;而且,你還要進行很多的具體的實踐工作,比如到政府、公司企業去參觀實習,做社會調查等等,這一定會使你的大學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公共事業是我國除公共行政部門和工商部門之外的一大類社會組織,市場經濟和體制改革的深入,使這些事業單位的管理正由非專業管理向專業管理轉變,這就需要大量公共事業高級專門管理人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最後可被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以後還可以報讀MPA.
就業前景:主要到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或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
開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北京化工大學、天津中醫學院、亮慎內蒙古科技大學等畢業後干什麼—在公共部門從事管理、咨詢工作。
這是一個新興學科,社會需求量非常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廣闊。工作大致分為兩類:
1、 在公共部門(比如政府部門、公司、企業),從事實際的行政和人事管理工作;
2、 在咨詢公司,為政府部門、公司企業、及其他公共部門作管理咨詢。
④ 公共管理專業的七大要點
1.公共政策領域中的專業化管理。這意味著讓管理者管理,或如胡德所言「由高層人員對組織進行積極的、顯著的、裁量性的控制」。對此最為典型的合理解釋是「委以責任的前提是對行為責任進行明確的區分」。
2.績效的明確標准和測量。這需要確立目標並設定績效標准,其支持者在論證時提出「委以責任需要明確描述目標;提高效率需要牢牢盯住目標」。
3.格外重視產出控制。根據所測量的績效將資源分配到各個領域,因為「需要重視的是目標而非過程」。
4.公共部門內由聚合趨向分塌並化。這包括將一些大的實體分解為「圍繞著產品組成的合作性單位」,它們的資金是獨立的,彼此之間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基礎上相互聯系。「在公共部門的內部與外部」,既可對這些單位進行管理又可以「獲得特定安排所帶來的效率上的優勢」,其必要性證明了這種做法的合理性。
5.公共部門向更具競爭性的方向發展。這包陪友括了「訂閱合同條款以及公開招標程序」,其合理性則在於「競爭是降低成本和達到更高標準的關鍵所在」。
6.對私營部門管理方式的重視。這包括「不再採用'軍事化'的公共服務倫理觀」,在人員僱用及報酬等方面更具有彈性,這種轉變的合理性在於,「需要將私營部門'經證實有效的'管理手段轉到公共部門中加以運用」。
7.強調資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強制性和節約性。烽火獵頭將這看做是「壓縮直接成本,加強勞動紀律,對抗工會要求,降低蘆衫槐使職工順從企業的成本。「對公共部門的資源需求進行檢查,少花錢多辦事」的必要性證明這種做法是合理的。
從總體上來看,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self-interest)為假設,基於公共選擇代理人理論及其交易成本理論,以傳統的管理主義和新泰羅主義為基點而發展起來的,其核心點在於:強帶經濟價值的優先性、強調市場機能、強調大規模地使用企業管理的哲學與技術、強調顧客導向的行政風格。新公共管理畢竟代表著現實世界中人們不斷改進政府、實現理想政府治理的一個努力方向。它是否意味著意味著一個政府治理的典範時代的到來,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⑤ 論述新公共管理運動所倡導的四種政府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徵以及對中國政府改革的啟示
首先,經濟和政治因素在改革中起了決定性作用。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西方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衰退,導致各國高額的財政赤字,福利國家不堪重負,面臨一系列新的政治與社會問題蠢鉛襲,這是引發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奧斯本和蓋布勒在《改革政府》一書中說道解決財政赤字問題有三種方法:一是限制開支和公共任務的終結;二是增加收入尤其是稅收;三是用較少的開支實現公共任務,即少花錢多辦事。而只有第三條途徑才是解決現實問題的可選擇出路,新公共管理改革正是走的這條道路。
其次,經濟全球化的出現激團是改革的推動力。全球化趨勢加強了各個西方國家對本國經濟競爭力的高度重視;政府能力是一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一中主導因素,政府如何引導和調控國民經濟,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促進經濟發展,成為政府面對的棘手問題。同時,傳統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全球化時代的全方位要求,即處理國際問題已不是傳統涉外部門的專門職責,政府其他部門的參與越來越多,權責的重新劃分,能力及效率的要求也是推動現有公共部門改革的重要因素。
再次,新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種催化劑。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建立起靈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創造了可能性。信息時代的來臨打破了長期以來政府對公共信息的壟斷,新通訊技術以及接觸政府信息的便利使公民及社會團體更多的更便利地接觸到公共事務並表達自己的訴求。這也要求政府對其運作過程及公民的反饋做出回應。
最後,傳統的官僚體制即科層制的失效以及經濟學向政治研究領域的擴展也是西方新公共管理帶兄運動興起的動因。傳統的科層制已不能有效地適應公共事務越來越龐雜的現代社會,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使得科層制的體制僵化、效率低下、人浮於事等缺點暴露出來,這些缺點對社會、經濟、政治生活帶來諸多不良影響及阻礙,改革行政管理模式勢在必行。此外,經濟學理論對政治問題的解釋研究是新管理運動興起的另一個客觀原因。經濟學的精準有效為行政管理改革帶來示範效應,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合理配置資源、執行激勵措施等經濟學手段被用來指導行政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