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本的會計分錄怎麼做
一、歸集,借:生產成本~料工費 貸:原材料(應付工資、製造費用)
二、分配,借:庫存商品 貸:生產成本~料工費
三、結轉,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拓展資料:
一、做會計分錄的原則?為什麼要做會計分錄?
做會計分錄的原則是通過記賬憑證編制會計分錄,能夠清楚地反映經濟業務的歸類情況,有利於保證賬戶記錄的正確和便於事後檢查,要做會計分錄。
由應借應貸方向、對應賬戶(科目)名稱及應記金額三要素構成。 按照所涉及賬戶的多少,分為簡單會計分錄和復合會計分錄。
簡單會計分錄指只涉及一個賬戶借方和另一個賬戶貸方的會計分錄,即一借一貸的會計分錄; 復合會計分錄指由兩個以上(不含兩個)對應賬戶所組成的會計分錄,即一借多貸、一貸多借或多借多貸的會計分錄
二、會計分錄的方法有哪些?
層析法
層析法是指將事物的發展過程劃分為若干個階段和層次,逐層遞進分析,從而最終得出結果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利用層析法進行編制會計分錄教學直觀、清晰,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其步驟如下:
1、分析列出經濟業務中所涉及的會計科目。
2、分析會計科目的性質,如資產類科目、負債類科目等。
3、分析各會計科目的金額增減變動情況。
4、根據步驟2、3結合各類賬戶的借貸方所反映的經濟內容(增加或減少),來判斷會計科目的方向。
5、根據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記賬規則,編制會計分錄。
此種方法對於學生能夠准確知道會計業務所涉及的會計科目非常有效,並且較適用於單個會計分錄的編制。
業務鏈法
所謂業務鏈法就是指根據會計業務發生的先後順序,組成一條連續的業務鏈,前後業務之間會計分錄之間存在的一種相連的關系進行會計分錄的編制。
此種方法對於連續性的經濟業務比較有效,特別是針對於容易搞錯記賬方向效果更加明顯。
記賬規則法
所謂記賬規則法就是指利用記賬規則「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進行編制會計分錄。
三、初學者在編制會計分錄時,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涉及的賬戶,分析經濟業務涉及到哪些賬戶發生變化;
第二:賬戶的性質,分析涉及的這些賬戶的性質,即它們各屬於什麼會計要素,位於會計等式的左邊還是右邊;
第三:增減變化情況,分析確定這些賬戶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增減金額是多少;
第四:記賬方向,根據賬戶的性質及其增減變化情況,確定分別記入賬戶的借方或貸方;
第五:根據會計分錄的格式要求,編制完整的會計分錄。
㈡ 計劃成本法下怎麼做會計分錄
舉例之前先說說計劃成本法涉及的信息點吧:
1.材料采購。這個科目你可以理解為「在途物資」,記錄的是原材料的實際成本,也就是實際取得價。
2.原材料。這里的原材料記錄的是計劃成本。區別於實際成本法,它的存在是為了方便在期初就能有科目進行算賬,畢竟涉及到原材料的會計分錄還是挺多的,不得不用(這句話是純為了自己理解方便YY的)。也就是說,無論是計劃成本法還是實際成本法,歸根結掘啟畢底要進到「原材料」這個科目,你可以認為這個科目是正規軍吧。
3.材料成本差異。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是在將材料采購轉到原材料科目時,你會發現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有差異,畢竟你能把原材料估價估的一分不差也是蠻不容易的。
三個重要的信息點說完了,下面是大量例子,詳細的語言不想說,基本有心學都看得懂了:
購入時:
假設一個原材料你在做計劃時的計劃成本預估為500元,你實際采購時只花了450元,節約了50元。
借:原材料500
貸:材料采購450
材料成本差異50(節約差異)
發出時:
這個其實不復雜,因為有時候入庫多少並沒有全出去,這就涉及到了材料成本差異率這個概念。
這是因為發出材料時,依舊用的是原材料科目,但是別忘了,這個科目時計劃成本下的,預估的數,並不是實際的數啊。所以發出材料結轉出的生產成本也是預估的,不是實際的成本,這怎麼行。
接上例:
假如這批原材料本期只用了70%。
首先按部就班上分錄
借:生產成本(或其他科目)350
貸:原材料500*70%=350
我們冷靜下看看這個分錄,你會發現生產成本比實際要高,因為結轉的材料按照的事計劃成本,實際上我們的生產成本只有450*70%=315(這個數很重要),那多出來的成本350-315=35要從哪扣掉呢?這里就要把材料成本差異轉出去,轉多少合適呢,接著看材料成本差異率這個概念,這個數相當於旁缺單位發出成本的材料成本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期新增材料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
這個例子中材料成本差異率=50/500=10%
也就是說發出70%的材料中要結轉的材料成本差異=500*70%*10%=35
這個分錄就是
借:材料成本差異35
貸:生產成本35
綜合這個分錄可以得到生產成本的最終值就是350-35=315,這個數是不是很親切,就是上面算出來的發出70%材料的實際成本。
這么一看,這個計劃成本法核算材料是不是多少能理解點了。
㈢ 商業企業關於成本的會計分錄怎麼做
1.月底企業結轉商品銷售成本做:
借:主營業務成本;----(一般按加權平均單價*銷售數量)
貸:庫存商品:
2.同時做:
借:本年利潤:
貸:主營業務成本;
貸:其他業務成本;
貸: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等科目
㈣ 實際成本法的會計分錄
實際成本法的會計分錄:
採用實際成本法驗收入庫是合理損耗應計入存貨成本,按實際數量入庫即可,就是減數量亮知不減總金額。
實際成本法入庫的會計敬老消核算情況如下:
1、貨到並驗收入庫,發票等結算憑證已收到,貨款已支付。
借:原材料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含滑行存款(或庫存現金)
2、貨款已付,材料尚未到達
借:在途物資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或庫存現金)
貨到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貸:在途物資
3、貨到並驗收入庫,貨款尚未支付
借:原材料(估價入賬)
貸:應付賬款(估價)
下月初,用紅字做同樣記賬憑證沖回,以便下月付款後,按正常程序記賬。
4、採用預付貨款方式購貨
(1)預付貨款時
借:預付賬款
貸:銀行存款(或庫存現金)
(2)貨到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預付賬款
(3)預付款項不足,補足上項貨款
借:預付賬款
貸:銀行存款
(4)預付款項多付,退回時
借:銀行存款
貸:預付賬款
5、領用材料時
借: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等相關科目
貸:原材料
㈤ 生產成本的會計分錄怎麼做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包裝物
貸:包裝物—名稱及規格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原材料
貸:原材料—名稱及規格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工資
貸:應付職工薪酬—工資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職工福利
貸: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
借:製造費用—折舊費
貸:累計折舊—折舊種類
借:製造費用—修理費(配件)
貸:原材料—修理備用件—名稱及規格
借:製造費用—修理費(工資)
貸:應付職工薪酬—工資
借:製造費用—動力及燃料(水費)
貸:預收賬款—預提水費
借:製造費用—動力及燃料(電費)
貸:預收賬款—預提電費
借:製造費用—動力及燃料(燃料名稱)
貸:原材料—燃料—煤炭
借:製造費用—其他輔助費(有關費用)
貸:有關科目—有關細目
借: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製造費用
貸:製造費用—結轉生產成本
借:庫存商品—名稱及規格
貸:生產成本—結轉庫存商品
生產成本是生產單位為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包括各項直接支出和製造費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備件、燃料及動力等)、直接工資(生產人員的工資、補貼)、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費);
製造費用是指企業內的分廠、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分廠、車間管理人員工資、折舊費及其他製造費用(辦公費、差旅費、勞保費等)。
為了核算生產成本,可設置生產成本賬戶進行核算,並可以分設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賬戶核算。製造費用在未計入各產品成本計算對象之前,應先在製造費用賬戶中進行歸集核算,然後再按一定標准分配計入各產品成本之中。
(5)成本法的會計分錄怎麼做擴展閱讀:
生產成本的主要賬務處理。
企業發生的各項直接生產成本,借記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貸記「原材料」、「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等科目。
各生產車間應負擔的製造費用,借記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貸記「製造費用」科目。
輔助生產車間為基本生產車間、企業管理部門和其他部門提供的勞務和產品,期(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標准分配給各受益對象,借記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其他業務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貸記本科目(輔助生產成本)。
企業已經生產完成並已驗收入庫的產成品以及入庫的自製半成品,應於期(月)末,借記「庫存商品」等科目,貸記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
㈥ 購入貨物,有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怎麼做會計分錄
購入貨物,有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怎麼做會計分錄
一、購入貨物,計劃成本法下的會計分錄: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驗收入庫後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兩者的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或)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借: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實際成本)
貸: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三、購入貨物,有計劃成本法和實際成本法的區別和敏旁
1、涉及的會計科目不同
計劃成本法,科目為:材料采購,而實際成本法科目是在途物資
2、入庫金額不同
計劃成本法是按計劃成本入庫,存在材料成本差異,而實際成本按實際成本入庫
設定材料成本差異核算,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用於核算企業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借方登記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異額(超支額)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以及調整庫存材料計劃成本時,調整減少的計劃成本。 貸方登記拿渣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差異額(節約額)以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以及調整庫存材料計劃成本時,調整減少的計劃成本。(節約用紅字,超支用藍字) 。「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借方登記超支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貸方登記節約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
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在會計分錄上的區別
計劃成本法和實際成本法的會計分錄的區別:
1. 購入材料:
實際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 1.貨款已經支付,同時材料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銀行存款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銀行存款
入庫: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計劃成本)
2.貨款已經支付,但材料尚未驗收入庫
借:在途物資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銀行存款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銀行存款 (3)貨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經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應付賬款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應付賬款 入庫:
借:原材料
貸:材料采購
(4)材料已經驗收入庫,月末發票尚未收到
借:原材料(暫估價) 貸:應付賬款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應付賬款
(5)結轉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
無此處理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 貸:材料采購
材料成本差異(節約)
2. 發出材料:
實際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 (1)發出材料的成本
按照先進先出、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借:生產成本 製造費用等 貸:原材料(實際成本)
借:生產成本 製造費用等 貸:原材料(計劃成本) (2)結轉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
無此處理 借:生產成本
製造費用等
貸:材料成本差異 或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生產成本 製造費用
關於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題目,會計分錄的提問
這個題目有一個原則性的錯誤:既是計劃成本核算,那麼原材料科目進銷存都是按計劃成本計價,不可能又採用「加權平均法」
一、購料:
借:材料采購8000
〔 如果是一般納稅人還要,借: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360,因為與材料成本核算無關,這里不討論〕
貸:銀行存款(或者應付賬款等)
二、入庫
借:原材料10000
貸:材料采購8000
材料成本差異2000
三、領料1.5噸:
借:生產成本(或者其他相關科目)15000
貸:原材料15000
四喚橡、2013年12月5日原材料賬面余額計算:
20000+10000-15000=15000(元)
〔說明:題目只要原材料科目余額,並沒要實際成本,所以沒計算分攤材料成本差異:如果要計算領料實際成本和結存實際成本還要計算差異:
差異率=(期初差異額-2000)÷(20000+10000)
在途物資到達,計劃成本小於實際成本,會計分錄怎麼做?
14日購買
借:材料采購—B材料 151000=( 150000+1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25500
貸:銀行存款 176500
16日入庫
1、借:原材料—B材料 148000(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B材料 151000
2、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借:材料成本差異—B材料 3000=(151000-148000)
貸:材料采購—B材料 3000
材料成本差異—借方:超支,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額(貸方反之)
計劃成本法和實際成本法的不同的會計分錄
購進材料未入庫:
計劃:材料采購
實際:在途物資
入庫:
計劃:涉及到「材料成本差異」
實際:不涉及
計劃成本法怎麼做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3200000
借:應交稅費一應交增值稅(進項稅)510000
貸:銀行存款3510000
貸:材料成本差異200000
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
實際成本核算和計劃成本核算比較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存貨的日常核算可以按實際成本,也可以按計劃成本來進行。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核算時,應當按期結轉其成本差異,將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1實際成本核演算法
存貨按實際成本核算的特點是:從存貨的收發憑證到明細分類賬和總分類賬均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實際成本法一般適用於規模較小、存貨品種簡單、采購業務不多的企業。我們不難看出,實際成本法所強調的是「實際」,即要求在每批存貨的收發存中實際成本都應形影不離的相隨。當然由此而帶來的記錄和計量的繁重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實際發出存貨時,為了解決存貨的采購成本在銷售成本與期末成本之間的分配問題,《企業會計准則———存貨》規定可以採用的計價方法包括: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後進先出法。這幾種計價方法的選擇對企業損益的計算、資產負債表中有關專案的計算以及所要交納所得稅數額的計算都有直接的影響,也增加了財務部門工作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所以選擇一種穩健而准確的成本核算方法仍是企業不懈的追求。
2計劃成本核演算法
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絡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同時計劃成本法下存貨的總分類和明細分類核算均按計劃成本計價。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的企業。如果企業的自製半成品、產成品品種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別核算其計劃成本和成本差異的,也可採用計劃成本法核算。
採用計劃成本法,其首要問題是制定好一個合理的計劃成本,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2. 1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構成內容相一致
為保持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財務部門業績,要求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口徑一致,包括買價、運雜費和相關的稅金等。
2 .2計劃成本應盡可能接近實際
雖然計劃成本的高低可通過材料成本差異調整為實際成本,對發生和結存存貨的實際成本並無影響,但如果計劃成本脫離實際成本太多,則無法隨時通過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考核采購部門的成果。所以在制定計劃成本時,應盡可能使計劃成本接近實際成本。可由企業的采購部門聯合財會等有關部門參照同類存貨以往實際成本,並根據物價漲幅等相關因素共同研究制定。當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發生重大差異時,應作調整。
採用計劃成本法進行存貨核算的企業,其基本的核算程式如下:
企業應首先考察與存貨成本相關的各種因素,規定存貨的分類、名稱、規格、計量單位和單位計劃成本。除一些特殊情況外,計劃單位成本在年度內一般不作調整。
其次,取得存貨時,應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取得存貨的計劃成本填入收料單中,並按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作為「材料成本差異」進行登記。
還有,平時領用、發出存貨都按計劃成本計算,月份終了再將本月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進行分攤,隨同本月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記入有關賬戶,經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應按月分攤,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攤。
3例項比較說明
我們僅用材料取得和入庫這一過程為例,用簡單的分錄來加以說明:
實際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材料入庫:
借:原材料(實際成本)×××。××
貸:物資采購×××。××
實際成本法下原材料均是以實際成本反映,所以月末不需加以調整。計劃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材料入庫: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物資采購×××。××
計劃成本法下,要在月末進行匯總,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具體分錄如下:
借: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
貸:物資采購×××。××
或借:物資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
從以上對實際成本法和計劃成本法的描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在計劃成本法下,材料明細賬可以只記錄收入、發出和結存的數量,將數量乘以計劃單位成本,隨時求得材料收、發、存的金額,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計算和調整發出和結存材料的實際成本,簡便易行。而在實際成本法下,對存貨的數量、單位成本和總金額都要詳細記錄,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計劃成本法雖然強調的是「計劃」下的成本,但它仍是適時地關注實際成本,與實際成本保持著密切的聯絡。在取得存貨時,將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相對比得出存貨的「材料成本差異」,表面上看只是一個簡單的計算過程,其實質是控制和決策過程。通過兩種成本的比較,使得采購部門不斷關注其計劃成本,結合更多的影響因素,不斷降低其采購成本,節約支出,也為制定更完善的計劃成本做准備
計劃成本法下怎麼做會計分錄
企業在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材料時,購入材料時按實際成本計入「材料采購」科目: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驗收入庫後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兩者的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或)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節約成本差異時:
借: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貸: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
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超支成本差異時:
借: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
貸: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這里和實際成本法來對比一下,商業企業和採用實際成本法核算存貨的工業企業,購入但尚未入庫的材料時:
借: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實際成本)
貸: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由此可以得出,「材料采購」和「在途物資」核算的內容是相同的,都是企業購入材料的實際成本,只是分別在不同的核算方法下使用而已。
㈦ 實際成本法的會計分錄
實際成本法的會計分錄:實際成本法的情況下,購進的時候賬務處理是。借:庫存商品—某某商品。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貸:銀行好旁存款等科目。之後銷售結轉成本的時候賬務處理是。借:主營業務成本。貸:庫存商品—某某商品。
實際成本法是以中間產品生產時發生的生產成本作為其內部轉移價格的方法。由於實際成本有據可查,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使之簡單可行。但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提供產品或勞務的部門的成績或不足全部轉移給使用部門,不利於責任中心的考核。
根據是否計算半納襪好成品成本進行區分,分步法分為平行結轉分步法和逐步結轉分步法,按照半成品成本在下一生產步驟成本計算單中反映方法的不同,逐步結轉分步法分為綜合結轉和分項結轉兩種,綜合結轉需要進行成本還原。以下僅詳細分析逐步結轉分步法。
㈧ 商品成本計算的會計分錄怎麼寫
產品驗收入庫時.借:庫存商品-如A,B
貸:生產成本—如A,B
商品賣出後,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計提稅金。
借: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貸: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寬閉
交納時
借: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
貸:銀行存款或現金
這四項在計提的時候涉及兩個會計科目,分錄如下 借: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貸:應交稅金-營業稅 -城建稅 -教育費附加 -地方教育費附加 而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科目屬損益類科目,在月末結轉時要一並轉到本年利潤的借方去,結轉後無余額,而應交稅金是負債類科目,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的本來就是科目余額,它在下個月交完稅之後做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交稅金-營業稅 -城建稅 -教育費附加 -地方教育費附加 貸:現金或銀行存款 之後本科目賬戶余額為零
一、本科目核算保險中介公司從事主營業務而發生的實際成本。包括支付給營銷員的傭金,業務部門的辦公費、折舊費、水電費、人員工資、福利費、差旅費、交通費、通訊費,以及其他與主營業務直接相關的成本。 二、對於同一會計年度開始並完成的業務,公司應當在結轉主營業務收入的態歷同時結轉主營業務成本;對於跨年度業務,應當在年末按規定的方法計算確定帆巧搜應結轉的主營業務成本。結轉主營業務成本時應借記「主營業務成本」等科目,貸記相關科目。一般來說,批發銷售的商品應按商品進貨原價記賬,結轉銷售成本時,則可以選擇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後進先出法、毛利率法等方法。在計算出商品的實際銷售成本之後,企業應按規定的要求進行結轉銷售成本的賬務處理。在實際工作中,商品銷售成本的結轉時間有逐日結轉和定期結轉兩種方式。一般來說,委託代銷業務、直運商品銷售業務應採用逐日結轉方式,除此之外的其他銷售業務都採用定期(按月或按季)結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