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增值稅發票如何抵成本
增值稅發票價稅合計計入成本費用或銷售額計入成本,在所得稅前作成本扣除。
增值稅是以商品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實行價外稅,也就是由消費者負擔,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
發票是指一切單位和個人在購銷商品、提供或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中,所開具和收取的業務憑證,是會計核算的原始依據,也是審計機關、稅務機關執法檢查的重要依據。收據才是收付款憑證,發票只能證明業務發生了,不能證明款項是否收付。
發票是指經濟活動中,由出售方向購買方簽發的文本,內容包括向購買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名稱、質量、協議價格。除了預付款以外,發票必須具備的要素是根據議定條件由購買方向出售方付款,必須包含日期和數量,是會計賬務的重要憑證。中國會計制度規定有效的購買產品或服務的發票稱為稅務發票。政府部門收費、征款的憑證各個時期和不同收費征款項目稱呼不一樣,但多被統稱為行政事業收費收款收據。為內部審計及核數,每一張發票都必須有獨一無二的流水賬號碼,防止發票重復或跳號。
簡單來說,發票就是發生的成本、費用或收入的原始憑證。對於公司來講,發票主要是公司做賬的依據,同時也是繳稅的費用憑證,而對於員工來講,發票主要是用來報銷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四十四條 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有關行業特殊的經營方式和業務需求,會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制定該行業的發票管理辦法。
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的特殊需要,制定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具體管理辦法。
B. 怎麼用成本計算增值稅,
計算增值稅的方法如下:
1、還原收購價:100%的收購價,87%進入成本,13%做可抵扣的進項稅額,所以在做進項稅額轉出時,先要還原為采購價,即成本/87%,也就是你說的(1-13%);
2、進項稅轉出:認證多少轉出多少,即:采購價*13%。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實行價外稅,也就是由消費者負擔,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
增值稅是對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就其實現的增值額徵收的一個稅種。增值稅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稅種之一,增值稅的收入佔中國全部稅收的60%以上,是最大的稅種。增值稅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徵收,稅收收入中50%為中央財政收入,50%為地方收入。進口環節的增值稅由海關負責徵收,稅收收入全部為中央財政收入。
增值稅的作用是:
1、保證國家稅收穩定、合理增長;
2、促進專業化協作生產的發展和生產經營結構的合理化,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
3、增值稅的其他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一條 專用發票應按下列要求開具:
(一)項目齊全,與實際交易相符;
(二)字跡清楚,不得壓線、錯格;
(三)發票聯和抵扣聯加蓋財務專用章或者發票專用章;
(四)按照增值稅納稅義務的發生時間開具。對不符合上列要求的專用發票,購買方有權拒收。
C. 增值稅是怎麼計算的
增值稅是怎麼計算的?
增值稅的計算方式如下:
一、基本公式: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
不含稅銷售額×稅率=應納銷項稅額
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實行價外稅,也就是由消售者負擔,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但在實際當中,商品新增價值或附加值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是很難准確計算的。
因此,我國也採用國際上的普遍採用的稅款抵扣的辦法,即根據銷售商品或勞務的銷售額,按規定的稅率講算出銷項稅額,然後扣除取得該商品或勞務時所支付的增值稅款,也就是進項稅額,其差額就是增值部分應交的稅額,這種計算方法體現了按增值因素計稅的原現。
舉例說明如下:
B企業從A企業購進一批貨物,貨物價值為100元(不含稅),則B企業應該支付給A企業117元(含稅)(貨物價值100元及增值稅100X17%=17),此時A實得100元,另17元交給了稅務局。
然後B企業經過加工後以200元(不含稅)賣給C企業,此時C企業應付給B企業234元(含稅)(貨物價值200加上增值稅200X17%=34)。
此時套用公式為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200X17%=34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34-17(A企業已交)=17(B企業在將貨物賣給C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退稅計算方法 繼續套用例子,假如C企業為國家規定實行先征後退原則的出口企業,他把這批貨物加工後出口,出口FOB價為300(已折成人民幣)(不含稅),此時他要交納的增值稅為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300X17%=51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51-34(B企業已交)=17(C企業在將貨物出口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出口後可以獲得退稅額為(假設退稅率為17%) 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300X17%=51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為
成本=進價+所交增值稅=234+17=251 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51=351 利潤=收入-成本=351-251=100 如果退稅率為15%則
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300X15%=45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為 成本=進價+所交增值稅=234+17=251 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45=345
利潤=收入-成本=345-251=94 比上面少了6元的利潤。這6元就叫做不可抵扣額,應用公式也可得出這個結果。
當期不可抵扣額=FOB價X外匯牌價X(增值稅稅率-退稅率)=300X(17%-15%)=6
假設C為則根據國家規定,實行「免,抵,退」原則出口企業,加工後自己出口,出口FOB價300(已折成人民幣)(不含稅)。本來要向上述那樣先交納增值稅如下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300X17%=51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51-34(B企業已交)=17(C企業在將貨物出口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但根據「免,抵,退」中的「免」,出口企業的最後一道增值環節免徵增值稅,所以不用交納
這17元增值稅。
貨物出口後,C企業依法向稅務機關退稅,根據「免,抵,退」中的「抵」, 假如退稅稅率為17%,C企業可以抵扣的稅額為34(前面環節所交的增值稅),而不是51,因為最後一道環節的17元沒有交,根據「不交不退」原則,這17不給予退。這34元就是C企業實得的退稅額,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為
成本=進價=234(此時沒有交17元的增值稅) 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34=334 利潤=收入-成本=334-234=100
假如退稅稅率為15%,此時要先算出不予抵扣額
當期不可抵扣額=FOB價X外匯牌價X(增值稅稅率-退稅率)=300X(17%-15%)=6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為
成本=進價=234(此時沒有交17元的增值稅) 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34=334
利潤=收入-成本-不予抵扣額=334-234-6=94
大家可以看出,其實不予抵扣額就是當退稅稅率小於增值稅稅率時產生的差額。
根據MAX的提醒補充:
外貿公司退稅使用這個公式:應退稅額=購迸貨物的進項金額×退稅率,而不是前述的「先征後退」或「免,抵,退」那麼復雜的公式。
出口工廠和外貿企業最終的退稅額有可能不同,也有可能不同,舉例說明如下 C是外貿公司,它購進是234,出口也是234(不加價),則套用這個公式的結果是 應退稅額=購迸貨物的進項金額×退稅率=200X17%=34
使用「先征後退」公式計算如下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200X17%=34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34-34(B企業已交)=0(C企業在將貨物出口後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出口後可以獲得退稅額為(假設退稅率為17%)
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200X17%=34(與上述方法結果相同)
但此時如果加價且退稅率為15%的話,結果就不同, C是外貿公司,它以234購進,以300出口,套用公式為 應退稅額=購迸貨物的進項金額×退稅率=200X15%=30 使用先征後退公式計算為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300X17%=51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51-34(B企業已交)=17(C企業在將貨物出口後應交給稅局的額)
出口後可以獲得退稅額為(假設退稅率為15%) 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300X15%=45
實際得到45-17=28(<30),結果不同了,少收入2元,這兩元其實就是最後一道環節產生增值(300-200=100)後的不予抵扣額=100X(17%-15%)=2。 所以無論實行「先征後退」還是「免,抵,退」,所得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是「先征後退」的缺點在於企業要先交納增值稅,而且要等到下一年度才能把所有的增值稅退回,而「免,抵,退」則可以每個月從內銷應繳稅額中扣除,不存在退不回來和擠占流動資金的問題。
增值稅是銷項減進項稅額計算繳納的,所得稅是根據你企業月(季、年)末的利潤額計算繳納的,你現在所說的數據只能計算增值稅,計算不了所得稅。
應繳納的增值稅=15000/1.17*17%-14000/1.17*17%=2179.45-2034.19=145.62元
假設:利用你提供的數據,反推利潤額,同樣可以計算企業所得稅。 進貨成本:14000/1.17=11965.81 銷售收入:15000/1.17=12820.51
當期實現的利潤額=12820.51-11965.81=854.70 應繳納的所得稅=854.70*25%=213.68
如:一般納稅人的稅率是17%,100元的含稅金額除於1.17就是不含稅金額85.47再乘於17%=14.53元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沒有抵扣,簡易徵收就是開票金額乘於稅率3%就是應繳增值稅。
apple產品增值稅、關稅是怎麼計算的
這218應該是增值稅
1498/1.17*.17=217.66=218
增值稅是怎麼計算的?倒買東西也要交增值稅嗎
增值稅是鏈條稅,倒買東西,你買的東西有進項稅,賣的東西有銷項稅,銷項減進項,就是你應繳納的增值稅。
英國VAT銷售增值稅是怎麼計算的?
進口稅 = IMPORT VAT + IMPORT DUTY
進口稅:包括關稅 (IMPORT DUTY) 和進口增值稅(IMPORT VAT)。它們的計算方式如下:
IMPORT VAT = (申報貨值 + 頭程運費 +DUTY)X 20% (這是商家可以退回)
IMPORT DUTY = 申報貨值 X 產品稅率
請問一下增值稅是怎麼計算的.
對於增值稅的計算問題很復雜,要以具體情況而定。
1.對於一般納稅人而言,計算方法是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但是其間要注意很多問題,諸如:適用稅率是17%還是低稅率,這個問題要去查稅法上的規定;還有就是購進固定資產是不允許計進項稅額的……
2.對於小規模納稅人而言,就要區分他是商業企業還是工業企業,商業適用稅率為4%,工業為6%,他們的計算方法是直接乘以徵收率。PS:自來水公司也適用6%
當然還有一些特殊規定,這就要依情況而定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_^*)
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的增值稅是怎麼計算的?
- 根據現行《增值稅暫行條例》第12條規定,從2009年1月1日起,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徵收率為3%。
-
小規模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實行按照銷售額和徵收率計算應納稅額的簡易辦法,並不得抵扣進項稅額。應納稅額計算公式:
-
應納稅額=銷售額×徵收率
-
小規模納稅人應交增值稅=不含稅銷售額*3%=含稅銷售額/(1+3%)*3%
企業的應交增值稅是怎麼計算的?
是稅負,銷項稅額減進項稅額等於應交增值稅額,應交增值稅額與不含稅銷售額的比例是實際負擔的稅負,各種行業的稅負不一樣,各個地區也不全一樣。稅負是國稅機關綜合當地同行業增值稅交納情況推算出來的,一般不允許企業交納增值稅實際稅負低於這個比例,所以有的企業做賬時先用不含稅銷售收入額乘以國稅局規定的稅負(就是你的會計說的3.6%)算出應納增值稅額,然後決定需要多少進項發票。特別是小型企業一般都是這樣做賬的。
服裝代加工增值稅是怎麼計算的
服裝代加工屬於增值稅的應稅勞務,對在代加工中收取的代工費征稅,也就是說你收取了100元的代工費就要繳納增值稅銷項稅。
希望回答有用,滿意請採納,還有什麼的話請追問
D. 增值稅發票如何計算抵扣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增值稅率17%,並且購進和賣出環節均適用增值稅發票。
一般納稅人企業購進117元原材料,100元是不含稅價格,17元是增值稅額
原材料經過加工,生產出產品,假設賣出234元。其中200元是產品價格,34元是增值稅額
我們要交的部分是34-17=17元(應交的稅費=銷項稅-進項稅),這就叫抵扣。
假如購進原材料的發票不是增值稅專用發票,則17元不能抵扣銷項稅額,那就交34元增值稅。
(4)增值稅計算抵扣成本如何計擴展閱讀:
一、增值稅:
是一種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流轉稅。
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實行價外稅,也就是由消費者負擔,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
2、增值稅專用發票:
由國家稅務總局監制設計印製的,只限於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領購使用的,既作為納稅人反映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會計憑證又是兼記銷貨方納稅義務和購貨方進項稅額的合法證明;是增值稅計算和管理中重要的決定性的合法的專用發票。
增值稅專用發票具有完稅憑證的作用,將產品的最初生產到最終的消費之間各環節聯系起來,保持稅賦的完整,體現增值稅的作用。開票時發票的抬頭要與企業名稱的全稱一致,2017年7月1日後,增值稅發票必須有稅號才能作為稅收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