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聊聊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什麼?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highest-valued option foregone),又稱為「替代性成本 (alternative cost)」,就是俗語的「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例如某人現在有1小時時間,可挑選A、B、C三件同樣都需要花費1小時才能完成的三件事之一來做,他若選擇了A,就得放棄做B、C二事的機會;若選擇了B,就得放棄做A、C兩事的機會。
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認為只要有選擇櫻租、取捨存在,機會成本便存在。理性的經濟人力求把機會成本降至最少,這意味著為了現行選擇所放棄或犧牲的代價也是最少。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廣泛應用的概念,不僅在個人決策中應用到,還可擴展至商品財貨的生產、交換和分配等經濟領域。
機會成本可以是主觀,例如某人決定買水果,從他最喜歡到最不喜歡的排序依次是香蕉、蘋果和葡萄,如果他購買了蘋果,機會成本便是香蕉而非葡萄;此後,若他的口味產生轉變,例如排序為葡萄、香蕉和蘋果,他購買蘋果的機會成本便不是香蕉而是葡萄。 機會成本有時可以較客觀地衡量,比如用貨幣。例如一名農民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則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養雞的機會成本便會是放棄養豬的收益。
機會成本是一個很有用的概念,可以被廣泛用來解釋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現象。例如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選擇節假日出遊,而不選擇工作日出遊一樣。雖然節假日到處都是人擠人,但還是絕大多數人選擇出行的機會。在工作日出行,你的機會成本就是工作日的工資,而節假日出行的機會成本是在節假日做其他事情的最高收益,例如你能在節假日給企業培訓能賺很多錢,也會使得你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機會成本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假如在周末有三個事情可以選擇去做,一個是給企業做內訓,10000元/天;一個是去一個大型論壇做公開演講,5000元/天;還有一個是陪家人小孩玩,0元。你會如何選擇呢?如果單純從顯性成本來考慮,選擇去給企業做內訓是最佳選擇,畢竟10000元的收入比後兩者要好很多,但如果加上隱性成本的選擇就未必會是第一個了。因為大型論壇的公開演講,給你帶來的業界知名度和影響力要比給企業做內訓大很多,而陪家人小孩帶來的家庭和諧以及心情愉悅,是花錢買不來的。如何決策還是需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以及當下的處境進行更理性地分析。
如何利用機會成本進行選擇?
從人們的選擇來看,當機會成扮顫本顯而易見的時候,相信都會做出機會成本更優的選擇。但世間的真實情況是未來是未知的,特別是在投資和職業方面的選擇,就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如何能准確理解和判斷當下選擇的機會成本呢?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手裡可用來投資的資金是有限的,來找投資的項目則是趨於無限的,有限的資金去投資那麼多項目,只能選擇一部分來投入,選擇了這些則意味著放棄了其他所有的項目(當然其他的項目有些也未必能讓你投資)。那如何來選擇項目呢,或者說選擇投資標的呢?昨天寫的那篇文章關於風險的,其實也提到一部分類似的內容,盡可能選擇風險小的投資。畢竟大多數人都是接受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論,雖說沒有什麼是絕對沒風險而之後純收益的投資(其實是有的,不要只考慮股票)。作為普通的我們,如何去甄別在可接受的風險范圍內有最高收益的投資標的呢?投資應該不僅僅是把資金投入去買股票、買項目,而是有更大的范圍。如你有10000元,可以放入股市去買阿里、騰訊的股票(如果今年年初進場,則現在市值已經過20000元了);也可以拿來投資到追女朋友身上,或許多花了這10000元,可以讓你早半年讓目標美女變成女朋友呢;也可以拿這10000元去投資到自己的健康、學廳頌敗習上,或許通過一門課程的學習,讓你找到一份薪水、潛力都更高更大的工作呢?這些都是需要根據個人自身的因素和環境等綜合來考慮的。
從職業選擇上來說,相比投資會更難一些,畢竟投資是可以分散,職業大部分的選擇都需要All in(全部投入),大概很少有老闆願意接受你在公司上班同時還在外面兼職吧。這樣就更需要有理性分析和敏銳的眼光,但未來是未知的,就算基於當前的情況選擇了最佳的項目,未必就能笑到最後。當年騰訊起家的時候,QQ那時候還叫OICQ(跟國外的ICQ有同名風險,後來才改的QQ),同期做類似業務的有好多家,而且騰訊在當時並不是最好的一家,記得當年騰訊資金緊張,馬化騰差點以50萬元把公司賣掉,多虧對方覺得騰訊那時候還不值50萬(別說我們普通人沒有那麼敏銳的眼光,大佬其實也有很多看走眼的時候不是),同期投資了其他即時通訊公司的投資機構,項目基本都死掉了。所以從個人職業上來說,選擇那些自己感興趣的、自己有能力做的、並且能給自己成長帶來積累的項目,應該會更有價值一些。
那如何才能正確評價機會成本呢?
首先,得確認你所認為的選擇是一定可以做,並且可以做成的。不能說我去上班打工了,所以放棄創業的機會(創業如果早期加入阿里巴巴,現在肯定也是千萬富豪了),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
其次,客觀理性地分析出你所選擇的事情,能給你帶來的收益(不僅僅是資金上的回報),潛在可能的部分要打個折扣,得分析能獲得潛在收益到手的概率有多少,這里也會涉及到樂觀評估和悲觀評估。假設你在一家公司佔有10%的股權,而這家公司剛被投資商以1個億的價格注資1000萬占股10%,你覺得你有可能拿到這市值1000萬的股票兌現嗎?答案其實是未必,甚至很多時候都是拿不到的。
第三,除了顯性成本的分析,還需要分析隱性成本,你選擇其中一個工作所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是多少,跟其他選擇相比會有大多的差異。我們知道,所謂的財務自由是不需要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時間,所謂的成功則是能有效地放大自己的時間、釋放更多的可能性。那麼在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相同收益的情況下,我所需要投入的時間是多少。
最後,從各方面綜合考慮這個選擇能給自己帶來的成長有多少,因為個人成長才是對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在同等情況下,能讓我們成長得更快更高的選擇,將是機會成本最優的選擇。
理性准確地分析機會成本,是我們做出最優選擇的一種方法,不分析直接跟風做選擇是最不合適的。
㈡ 機會成本理論,怎麼應用於生活
機會成本的嚴格定義是:選擇最優方案放棄的次優方案的價值。寬泛地理解,機會成本是選擇某一特定方案放棄的其他各種可行方案的可能收益之平均值。這里的最優,並非實際發生的最優,而是選擇者(決策者)的心理預期。比如說,10萬元錢投資於房地產可獲得利蔽告潤20萬,投資於股票市場可獲得利潤15萬,如果把這10萬元錢投資於房地產,那麼可以從股票市場得到15萬就是其機會成本,如果把這10萬元投資於股票,那麼可以從房地產投資中獲得的20萬就是其機會成本。一般地,最優的資源配置意味著該筆資源投向某一用途所擔負的機會成本最小。
機會成本從來都沒有真正發生,但它是我們選擇某一方案、方向、道路時考慮重點因素之一。人生的機會成本有時會很高,機會成本越高,選擇越困難,因為在骨子裡面我們從來不願輕易放棄可能得到的東西。我在畢業的時候,面臨就業的選擇,使我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那時我的可選方案有兩種:一所高校和一家企業。這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學的「選擇」(二擇一),因為我是不可能同時去高校教書又去企業工作的。如果我去高校教書,我可以逐漸實現自己做一名學者的夢想,而且我相信高校的較高層次文化氛圍和較簡單的人際關系,對我個人可能更適合,這些對我都具有相當大的效用,如果我選擇企業,那麼我就得不到這些效用。反過來,如果我真去那家企業的話,也有很大的效用,因為那家企業給我開出數目可觀的薪水,並且許諾解決住房,我放棄企業,就放棄了這些可能得到的效用。當時我為這樣一個去留問題足足思考了很長時間。可見,機會成本從未真正發生,但它的確最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行為。
如果沒有選擇的「機會」,就不會有機會成本。沒有選擇的「機會」,就意味著沒有選擇的自由,意味著「不得不」。比如血統是無以為選的,所以人們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一個人可以不斷改變國籍、居所、生活習慣,甚至他可以融於另一民族,但他的骨子裡,流淌著的仍是他祖父輩的血脈。在計劃體制下,個人的職業是難以變更的,也不能自由知並顫從業,那時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機會成本就不大,因為人們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力——自然,人們也不會認為「不搭敗得不」從事的工作是令人幸福的。譬如,父母愛孩子,也應讓孩子選擇愛的方式,如果孩子是「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愛,這愛便是強加的,孩子是不會以此為幸福的。
然而也並非有選擇的權利就會令人幸福,有許多優柔寡斷的人,讓他們自己選擇往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他們寧願沒有選擇的權利,而走那些別人為他(她)安排好的道路。擅長語言和修辭的莫勒耳(Mohler)曾辛辣地嘲諷那些屈從於命運而不是選擇命運的人,他說:「人既可以屈從於命運也可以選擇命運,然而許多人一生都不去做這些選擇(Jeder hat neben dem Zwangsschicksal auch ein Wahlschicksal,doch viele schreiten ihr leben lang night zur wahl.)」
可供選擇的道路越多,選擇某一特定道路的機會成本越大,當然選擇也越困難。因為所放棄的機會之數量和價值也越多了。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畢業的時候,有的學友面臨著眾多可供選擇的道路:出國、去企業、去研究機構、去政府機關等等,而有的學友只有去路一條。結果,只有一條去路的學友反而沒有多條去路的學友那樣費時地煩惱。
㈢ 如何衡量做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
白帽:什麼是機會成本,他和成本有什麼差別?
機會成本是經濟學的概念,是指 決策過程中 面臨多項選擇,當中 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 ,又稱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語的「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機會成本的概念有三個要點:首先,「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其次,機會成本必須是指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一個項目;最後,機會成本不是放棄項目的收益總和。
而我們平時生活中常說的 「成本」則是實際付出的代價 ,比如金錢、物資、勞動、時間、感情等等。
紅帽:你覺得機會成本能被確切地衡量出來嗎?
機會成本並不都能准確的衡量,因為機會成本可以是客觀的,也可以是主觀的。
有些機會成本可以客觀定量分析,譬如,可以用貨幣來衡量,例如經濟活動中的投資機會成本。但是,在生活中有很多機會成本往往無法定量分析,只能主觀定性比較。不同職業選擇所帶來的事業成就,從事不同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就無法定量分析,但可以主觀定性比較。節假日里,是在圖書館看書學習,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還是外出旅遊,這些事情之間的機會成本,就無法用貨幣來衡量,只是個人感觀。
黑帽:確切衡量出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有那些困難?
要想確切衡量出一個選擇或決策的機會成本,那這個選擇或決策的機會成本必須是客觀可衡量的,這是前提條件。然後,我們才能開始具體分析。第一步,要找出所有可以選擇的項目;第二步,要准確衡量每一種選擇或決策可以帶來的收益。只有做到這兩點,我們才能確切地衡量出機會成本。
但在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找出了所有可以選擇的項目,但是沒有;以為准確衡量出了每一種選擇可以帶來的收益,但是沒有。為什麼?很簡單,只因為所知有限、目關短淺,我們會漏掉一些選項或是錯估一些選擇的收益。
因為漏掉一些選項錯估機會成本的情況很常見,請看下面的例子。
而錯估一些選項的收益的情況更是常見,金融危機中錯誤估計股市走勢的投資者就是最好的例子。以為投資股市會有20%的收益,但實際上是-20%的收益,如此,投資者對機會成本的衡量就出現了錯誤。
所以,我們要想准確衡量一個選擇的機會成本,遇到的障礙有兩個:一是沒有找出所有的可選項;二是錯誤估計一些選項的收益。
黃帽:明確機會成本對我們做決策有什麼益處?
知道了什麼是機會成本,對我們做決策有什麼益處呢?我只說一點, 明確了機會成本,我們就可以爭取把機會成本降至最少,這意味著為了現行選擇所放棄或犧牲的代價也是最少。
綠帽:有什麼方法能更准確地衡量出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
要想准確衡量一個選擇的機會成本,我們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找出所有的可選項;二是准確估計每一選項的收益。而要想做到這兩點,我們既需要盡可能多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識,又要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在做選擇的時候多往深處考慮、往長遠考慮,往全面考慮。就像之前小王告述小麗一件事的例子所說的,二十年後,小王如果能先了解一下最新的通信方式,也就不會錯估機會成本了。而像《摔跤吧,爸爸》這一影片中的爸爸如果不是具有遠見,只看眼下的情況,他就不會把自己女兒往摔跤手培養了,因為在當時印度的大環境下,把自家女兒培養成摔跤手的機會成本太大了。
機會成本是一個運用廣泛地概念,只不過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這么清楚的明確這一概念。 認清機會成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在決策時衡量得失,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㈣ 001.機會成本思維模型(芒格)
1提問
機會成本是什麼?
2知識
機會成本也叫擇一成本,是指在指定某項決策時必須做出一定的選擇,而在被舍棄掉的選項里的最高價值者就會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又稱為替代性成本。
機會成本通常包括兩個部分:
一是使用他人資源的機會成本,即付給資源所有者的貨幣代價被稱作顯性成本;
二是因為使用自有資源而放棄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報的那個代價,也被稱作為隱形成本。所謂機會成本思維,就是將機會成本應用到解決問題上,成為一種思考工具。
如窮人喜歡買最便宜但可能是劣質的物品,這正是因為他們缺乏機會成本思維,他們只看到物品當時的價格(顯性成本),沒有考慮機會
成本(沒有看到隱形成本)。
如果買入價格更高一些但質量可靠很多的優質產品,能夠使用更長時間,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反而是省錢的。
機會成本的核心在於提醒決策者,看到選擇的
隱形成本,從而提高決策質量,讓決策更精準。
3解碼
面對多項選擇做出單一決策時,應該選擇最高
價值的選項,可以使得機會成本最低。
4解釋
丈母娘送你一輛代步工具,有多個選擇,自行車,電瓶車,摩托車,大眾小轎車,這個時候,你選啥?如果選自行車或電瓶車或摩托車,你的機會成本都是小轎車,這時機會成本最大,但如果選擇了大眾小轎車,你的機會成
本就最多隻是摩托車,此時你的機會成本是最小的。
5運用扒沒手
生活中的機會成本
生活中的機會成本無處不在,凡有決策,皆有機會成本。
一、看書學習新知識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獲取知識的途徑是與人溝
通,他說看書的機會成本太高。
本田宗一郎曾說:如果遇到不懂的事,與其抽空讀書,還不如用讀書的時間向他人請教,有時間費勁讀了五百頁的書,真正需要的內容只有其中的一頁,所以,我不會做這么沒有效率的事情。
我的那個朋友跟本田宗一郎一樣,都認為看書獲得新知識的機會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所以他們選擇向他人請教,與人溝通的方式獲得新知識。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看一本書的成本是什
么?
顯性成本是買書的價格;
而隱形成本有兩部分,一是看書付出的時間成本;二是我們不小心讀了一本不好的書,從不好書中吸取了錯誤的觀點並用以指導實踐,錯過讀好書運用正確觀點指導實踐帶來的收益。
所以,我們要盡量看好書,在看書前對要看的
書進行甑別。
二、超負荷的工作
高房價、高物價一年輕的我們,生活的壓力很大。
如果想有一個好的收入,好的職業發展,我們必須適應熬夜加班、周末加班,健康成本、家庭成本成為職業發展的機會成本。
沒有充足的睡眠,沒有適量的運動,心態起伏跌宕,身體必定是超負荷運轉,隨之而來的是心臟問題、心腦血管問題、腸胃問題、三高問題等。
沒有周末,沒有假期,對於家人,沒有時間陪伴,沒有時間溝通,有時候也許有時間,可是因為繁重工作導致沒有心情陪伴,家人必定存有很多不滿。
所以,我們要盡量的照顧好我們的身體,不管怎麼忙,都該保持適當的運動,讓身體保持健康;我們要盡量的照顧好我們的家人,不管怎麼忙,都該預留時間陪伴家人,讓我們的家更溫暖些。
1、關注機會成本,做個更理智的人。
工作或創業是選擇,女神或女漢子是選擇,吃不吃飯,熬不熬夜都是選擇。
大到擇偶就業,小到日常瑣事,我們都面臨著選擇,而有選擇就會有機會成本,有機會成本就值得去春嫌關注。
讀一本書的機會成本只是追幾集電視劇;而沉迷吃雞的機會成本是你原本可以學習掌握某項辦公技能。
回家往返車票的機會成本可能還不到一部智能手機;而不回家的機會成本可能是父母不會表達的莫大喜悅,以及見一面少一面的天倫之
樂.…...
關注機會成本,很多選擇也就明晰得多。
2、善用機會成本思維,逆向思考進行抉擇。
我們在面臨未來選擇或改變的時候,總是會習慣性地去考慮選擇了某條路或作出某些改變後,有可能會面臨的損失和風險,而甚少去考慮,如果不去做這個事,我可能會損失什麼樣的機會和收益。
像是該不該轉行,很多人的關注點側重在如果我失敗了,會損失現有的收入幾何,而較少去關注,如果我不利用這個機會轉行,我可能會錯失些什麼,可能是行業的風口,可能是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
所以,以後思考類似問題,不妨從機會成本的角察稿度做做衡量。
3、把你的時間、精力留給價值更高的人和事。
楊奇函《你的精力分配決定了你的層次》一文中說:
機會成本,換句話說,我做的事情價值多少,是由我放棄的事情反映出來的,而我放棄的事情,也是由我做的事情的價值反映的。
同樣的資源你怎麼分,同樣的抉擇你怎麼選,將一個人的層次或者說特質表露無疑。
如果你為了一塊糖和好朋友大打出手,你倆的
友誼和你的好朋友就值這塊糖;
如果你因為幾次加班,就跟領導上司大發脾氣吵得不可開交,你的前途也就值這幾次加班
費。
所以,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浪費中去,你的時間和精力,應該留給價值更高的人和事。
在實際生活中,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無時
無刻不面臨著選擇,比如換工作,買房還是租房等,出去旅遊還是用旅遊的錢購置傢具,等等。在面臨選擇時,我們要思考一下做出每一種選擇時的機會成本,最後做出機會成本最小的選擇,也就是失去越少越明智。
6局限
面臨選擇時有的機會成本是可以量化計算的,但有些機會成本的計算取決於決策者的感情傾向(自己照顧父母還是請保姆照顧父母),此時決策的機會成本很有可能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其次,面對機會成本無法量化計算的選擇,如果費時過多,很有可能產生額外的機會成本(時間)。
7融通
針對多個選項需要做唯一決策時,能計算機會成本的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選項,如果遇到無法計算機會成本或存在感情傾向,我相信有些
感情是無價的,是其他利益無妨等同的,而如果機會成本看似差不多的情況下,越早抉擇機會成本越小。
寫在最後
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活無處不存有選擇,願今天的機會成本思維能幫你做出最明智、最精準的選擇。
㈤ 如何成就職場核心競爭力
今天,小編繼昨天「機會成本」的話題繼續延伸,聊聊機會成本的兒子——比較優勢!
說起「比較優勢」這個名詞,直接跟大家解釋概念,貌似很晦澀,那麼我就先給大家講個故事,方便於大家理解:
在美國,曾經有個人發明了一種更簡單的分析核磁共振數據的方法,核磁共振是什麼咱們不用管,總之這個發明使得醫療成本大大降低。很快,全國各地的核磁共振數據一股腦全來了,用這個所謂神奇的設備分析,結果都很不錯,人們將這位發明家視為英雄。直到有一天,一位記者調查了這位發明家——你發現了嗎,人怕出名豬怕壯,什麼事,困耐別讓狗仔盯上——記者爆料說,這個所謂的發明只不過是一台價值600元的電腦,實際上這位發明家玩兒了個貓膩,把這些核磁共振數據轉發到印度,讓那裡收費很低的醫生進行分析,然後再將這些分析結果告訴客戶。整個美國都震怒了,這個人根本不是發明家,就是一個大忽悠啊。
其實,單說分析工作本身,印度醫生並不一定比美國醫生更精準,或者更有效率,也就是說,印度醫生並沒有絕對優勢,但是印度醫生在這個工作上具有「比較優勢」。
我曾經做過數據分析的工作,一份常規的數據報告,對於剛工作不久的分析專員需要兩個工作日才能完成,而我可能只要一個小時就搞定了。顯然,在做數據報告這件事上,比起數據分析專員,我擁有絕對優勢。
那麼,如果這么看,是不是所有的數據報告都應該由我來做呢?
假設同樣的一個小時,我沒做數據報告,我來用來做一份市場投放計劃,完成之後能讓公司在未來一年內節省市場費用1000萬元,我要是放下這個計劃不做,而去做常規的數據報告,我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呢?是的,我們昨天在機會成本的內容中介紹過,至少是1000萬元。而我的數據分析專員呢,如果他不做這個報告,就只有去做更初級的數據整理,怎麼算機會成本也不會高於1000萬元。
所以,雖然在做常規數據報告這件事上,我有著絕對優勢,但我的數據分析專員,卻有著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也就是,他有用比我更低的機會成本產出這份數據報告的能力。
這里我們要不厭其煩的再強調一下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區別,因為有時候確實,我自己都經常搞混。傳統的分工,是我耕田來你織布,就是說,耕田我效率高,所以我來,織布你效率高,所以你來。但是比較優勢強調的是,即便織布我比你效率更高,但是如果你的機會成本更低,也應該由你來做。
一句話總結比較優勢:我做的比你好,也得你來做,汪賀春事情應該交給機會成本最低的人。
運用比較優勢,我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在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主動出讓。
eg:比如大家都熟悉的iphone手機,品牌是蘋果,而大家知道嗎,它的裝配是富士康完成的。一天零售7000元左右的蘋果手機,富士康大約能賺40元左右,富士康賺的多少暫且不說,先來看看這個問題,蘋果公司為啥不自己裝配,它自己裝配沒有富士康裝配的好嗎?當然不是,而重要的是,富士康在裝配這件事上比蘋果公司擁有更多的比較優勢!也就是說,在裝配這件事上,富士康相比於蘋果,機會成本更低。
再比如,很多管理者,事必躬親。一件事來了,當領導的一算,我教你得用一天的時間,我自己做半個小時就搞定,那麼我還不如自己做呢!結果,市面上但凡這樣的領導,一定是把自己累個半死,整個團隊績效非常差!而聰明的做法應該是,讓比自己機會成本更低的員工去做他該做的事!
第二、在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果斷進入。
有創業想法的朋友,我建議你關注的不一定是那些最熱最新的商業概念,比如是共享單車,好多個顏色,這時候你再想做這個肯定沒有市場,肯定是死!那麼應該關注什麼呢?應該去關注那些巨頭企業,沒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相比於巨頭,你一定沒有絕對優勢,但是你很可能有比較優勢,因為他們的機會成本更高!
第三、不斷降低自己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
這句話乍一聽,小夥伴們都懵逼了吧!既然是優勢,我何必要降低呢?舉個例子,比如投資大師巴菲特,因為他在投資方面過人的天賦,導致他的機會成本太高了!世界上98%的事,對於巴菲特而言都沒有比較優勢!他做任何事,他的機會成本是多少?都是他用同樣時間做投資可以賺的錢。所以他幹啥,他的機會成本都非常非常高!所以他沒有比較優勢!
所以,我們在職場上打拚,不斷投資自己,實際上是變相的增加我們的機會成本,降低我們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最終,我們把現在做的這些價值不太高的事,交給比我們機會成本更低的人來做。然後呢,我們去在某一個點上集中爆發拍中,成就職場核心競爭力!
有人說,投資自己,就是把自己的比較優勢,集中在更有價值的事上,這句話你同意嗎?可以在評論區互動,希望詭探你們的大腦,小編與您頭腦風暴,互通有無!
㈥ 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
如果者拆春我做的比你好,這件事情就應該由我來做嗎?
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上述問題,尤其在團隊協作工作分配上。慣性地認為自己花1個小時能解決的問題,如果交給別人或者一個新手,還需要花時間去培訓他們,那麼完成一個任務最後估計得三天的時間。所以會選擇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親力親為。這樣做真的適合嗎?但你也不難發現身邊很多優秀的leader會懂得賦能給下屬這又是為什麼呢?解開這些問題的答案先了解兩個詞:比較優勢和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我們為了得到某一樣東西,通常都不得不放棄另外一些東西。在經濟學里,這些不得不放棄的東西,就是我們為當前選擇所付出的機會成本。放棄掉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
所有:所有的選擇,都有機會成本
最大:機會成本是當前選擇最大的那個代價
必然:機會成本,是你必然可選的選項。
比較優勢:我做的比你好,也得你來做,事情應該交給機會成本最低的人。
運用比較優勢,我們可以:
1、在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主動出讓;
2、在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果斷進入;
3、不斷降低自己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
通過上述理論部分你可以簡單理解成一個數學公式:比較優勢=絕對優勢/機會成本
即使我做的比你好(我的絕對優勢大),但是我的機會成本更大的話,那麼比較優勢也會降低。反之,絕對優勢一般,但是機會成本很小,那麼比較優勢就會增加。所以如果要降低自己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首耐就應該提高自己的機會成本。投資自己就是把自己的比較優勢,集中在更有價值的事兒上。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御和,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獲得最大的收益呢?遇事先花時間考慮這件事情背後的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將比較優勢詮釋的淋漓盡至。
㈦ 兩家公司不同信用條件如何降低企業機會成本
應當選擇放棄現金折扣成本最低的降低企業機會成本。放棄現金折扣成本是一種機會成本,是放棄折扣而喪失的收益。在折扣期內付款,塌畢享受折扣是獲得的收汪衫清益,應選擇最高的。若准備放困前棄折扣,是一種機會成本,則選擇最低的。
㈧ 機會成本 教你如何做出最優決策
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低頭在看自己的小屏幕,不停刷刷的朋友圈,看看小視頻。
而且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樣有什麼不好,畢竟都是免費看看嘛。
但是你仔細想想,這些都是免費的嗎?
作為一名消費者,我們所消費的不只是金錢,還有時間。在經濟學上,前者稱為顯性約束,後者稱為隱性約束。
當我們把時間投入在微信朋友圈中時,我們雖然沒有付出任何金錢的代價,但是我們花費了時間。
在經濟學中,最看重的一個概念就是時間,我們必須要清楚的認識到時間是一個重要的資源。
無論你貧窮還是富有,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供你使用,上帝在這一點上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當你把時間投入到微信,朋友圈或者是小視頻上時,你就相當於放棄了用這些時間做其他事情的收益。
因此,做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就是我們做其他事情所帶來的最高收益。
比如說,一個人花一個小時在看視頻和花一個小時在工作上相比,如果你在工作上一小時可以賺到50元錢。那麼你看一個小時視頻的機會成本就是50元。
但是如果另一個人是個作家,他一個小時寫作,一篇文章可以賺500元,那麼他花一個小時開視頻時的機會成本就是500元。
所以每個人的機會成本是不同的,每一件事的機會成本也是不同的。
如果你把這一個小時用來工作,那麼這一個小時的機會成本相對於你刷視頻來說,那就多了一點收益。
不知道你是否看懂了呢?
無論如何,對於平凡的我們,每個人無非都是在用時間來換取金錢的。
也就是說用隱性成本來換取顯性成本。唯有顯性的金錢才能讓我們看見,而隱性的時間往往都被大多數人忽略了。
只有少部分人真正注重這些隱性成本的,他們才能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取得真正的成功。
㈨ 【0072】比較優勢
【好問題】我做得比你好,就應該我做嗎?
1、什麼是絕對優勢?比較優勢?
(1)背景出處:
2、工業案例:
(1)絕對優勢:某一生產方生產某種產品的效率比另一生產方高。
A生產一凳頃慎輛汽車需要2天,B生產同樣的一輛汽車需要3天,則A的生產效率比B高。
(2)相對優勢:某一生產方生產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要低於另一方。
A生產一輛汽車需要2天,B生產同樣的一輛汽車需要3天,但是B用3天時間可以生產5輛自行車,而A用2天時間可以生產10輛同樣的自行車。這樣看來,如果A不生產汽車的話,他可以生產10輛自行車,換言之,他生產1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10輛自行車;而B如果不生產汽車的話,他可以生產5輛自行車,換言之,他生產1輛汽車的機會成本只有5輛自行車。
A擁有生產汽車的絕對優勢,因為他的 生產效率高 ;而B擁有生產汽車的相對優勢,因為他的 機會成本低 。
3、農業案例:
你耕田我來織布: 你耕田的效率乎擾比我高,所以耕田由你來;我織布的效率比你高,所以織布由我來。而比較優勢強調的是,即便你織布的效率比我高,只要我的機會成本更低,織布還是應該由我來做。
4、體育案例
亞當·斯密告訴起步的科比:小飛俠你要在球場上出人頭地,就要練好技術,把人比下去!然後科比用666訓練法練出絕世武功,單場81分。如果照這樣下去,大家都不玩了。
大衛·李嘉圖這時告訴科比:渣科你再屌也沒法像少林一挑五啊,相信隊友,專注於你最擅長的事!
因為強,所以可以打多個位置(多個機會可供選擇)。但終究是一個人,所以只能佔一個坑(有抉擇,從而有機會成本)。所以即使是棗敬全能者也要專注於最擅長的事情(絕對優勢中的比較,優中擇優),同時讓隊友物盡其用、人盡其責(矮個里選高個,絕對劣勢中的比較優勢)。
不論一個人是否有絕對優勢,他都可以生產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商品,並且從交易中獲益。
【總結】
1、比較優勢,不跟別人比,與自己比,看自己做什麼最有優勢,然後就只去做這個事,再與別人交換,這樣彼此的收益都是最大化的,這樣的社會總財富是最多的。
2、我做得比你好,也得你來做。應該把事情交給機會成本最低的人去做。→ 不斷投資自己,變相增加我們的機會成本,降低我們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最終,把那些價值不高的事情交給機會成本更低的人去做。然後,我們在某一個點上集中爆發,打造職場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