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沉沒成本怎麼買
擴展閱讀
鑽石裡面為什麼會有熒光 2025-05-24 17:33:52

沉沒成本怎麼買

發布時間: 2023-04-01 11:32:39

⑴ 沉沒成本的經典例子有哪些

如下:

1、一個人外出用餐,點了很貴的龍蝦,但是吃不了還剩了很多,又無法打包。傳統觀點認為這只龍蝦已經點了,吃不吃得了都得付一樣的錢,因此雖然吃飽了,不再吃一點就虧了。

但是運用經濟學的沉沒成本我們可以知道,點菜的行為已經發生,是沉沒的,應該不去考慮;因此問題就只剩下我已經吃飽了而應不應該再吃。

2、現在你已經花7美元買了電影票,你對這場電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懷疑。看了半小時後,你的最壞的懷疑應驗了:這電影簡直是場災難。你應該離開電影院嗎?在做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視這7美元。這7美元是沉沒成本,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

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運用

沉沒成本在股市裡最常見的應用就是補倉。很多人買股票不會一上來就傾其所有,而是先用小倉位買入,發現被套住了以後,就開始連續補倉,越補越大,最後把所有的錢都買了進去。

本質上講,你的每一筆交易都是彼此獨立的,你買入股票只有一個原因,看好它未來能漲,而不是我前面有被套的倉位想要降低整體成本。這樣一來會像葫蘆娃里演的一樣,二娃去救大娃,三娃去救大娃二娃,四娃去救大、二、三娃,最後全部被蛇精拿下。

⑵ 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麼叫沉沒成本?通俗來講,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戶關系,花了很多時間和代價去維護客戶,比如拜訪、請客吃飯、送禮,結果突然這個客戶公司破產了,那麼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這些投入,已經發生了,也追不回來了,這就是沉沒成本。

具體來說,很多人創業想去開奶茶店,開店需要投資,其中一部分投資用來裝修,另一部分投資用來購買機器、原材料等。當這家店關門的時候,機器轉讓賣給同行,成本就能收回來一部分,而裝修店面的錢,如果轉讓時沒人願意出錢補償你,那麼所有的裝修錢就都打水漂了,這就是沉沒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像得到,為什麼很多製造業企業全都聚集在一起,因為這樣大家互相之間可以周轉,初期買設備不用買新的,不用投入50萬,沒准35萬就能把廠開起來,倒閉之後沒准30萬又能把設備賣給同行,沉沒成本非常低。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原因。我們今天在講沉沒成本,所以只在這里點了一下而已。

書本上講機會成本,目的是要告訴我們,沉沒成本是一種過去的、無法挽回的東西,既然已經過去,就別再糾結。

還是以開奶茶店舉例,你投資的奶茶店如果倒閉,至少有30萬打水漂。現在這家店經營得不好,你想找個網紅來店裡試吃宣傳。面對這個決策,如果你腦子里想的是,店倒閉要虧30萬,現在趕快放手一搏,萬一能救活也不至於虧損這么多。如果你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在這個決策面前,無論你做還是不做,沉沒成本都是已經發生過的,無法收回來的。無論是否找網紅來宣傳,30萬都一樣收不回來。既然怎麼決策都一樣,那這個信息對你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你就不應該把它納入考慮范圍,否則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繞進去。

我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用機會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慮每個選項將要失去什麼,這種「將要」代表著未來。沉沒成本則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哪些,這種「已經」是指過去,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必要盯著過去看。

我們生活中買東西,總會遇到買錯的時候,尤其是女生喜歡逛街買衣服,買回來發現穿不了,然後又捨不得扔,只好在衣櫃里掛著,這個就是沉沒成本在影響你。那我再追問一句,假設你有一個東西是花1萬元買回來的,你用不了,轉賣只能轉出去2000元,是否要轉賣呢?這是個問題,我相信你們開始有想法了。

20世紀,英、法兩國有段時間聯合研發飛機,研發到一半的時候,波音的新型飛機先一步研發成功。經過對比,這種飛機即便研發出來,運營成本也要遠高於波音新型飛機,所以大概率不會有人願意買,很明顯這個項目應該趕快停掉。但是,因為飛機已經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億,大家不願意就這么退出,於是繼續追加研發經費,繼續開發,終於做出了新飛機。結果,新飛機真的沒人買,後面追加的錢全都打了水漂。

沉沒成本在家庭關系、戀愛關系、人際關系當中,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很多人處在一種不健康的人際關系當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給了另一半,但只要這個關系是你不喜歡的,無論你做什麼,你都無法追回這失去的5年,所以在決定你未來時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叫「賭徒效應」的名詞,說的是一個賭徒連輸幾把後,很容易輸急眼,開始加大賭注,想要翻盤。這其實也是沉沒成本,一樣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誦的內容,其中有一句話:「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多麼有哲理啊!這就在告訴我們,不要糾結沉沒成本。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對沉沒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這還不夠,我希望大家再回憶一下,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沉沒成本的現象?你還能總結出哪些規律來?

在我學過經濟學很多年後,漸漸有了以下這些感悟。

第一點,普通人容易忽視機會成本,並容易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如果要給這個現象做一個命名的話,我要叫它「沉沒成本第一定律」。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個房子想要對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種情況是,有個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講條件。你一聽,不想出租了,然後房子就隨之閑置一個月。

另一種情況,房子3000元租掉了,結果過了沒多久,租客沒交房租逃跑了。

兩種情況,想像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種情況時,都會很坦然地說,無所謂,空著就空著。遇到第二種情況的時候,絕對是氣得直拍大腿,這個人,欠我3000元。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但實質上損失是一樣的,都是3000元。前一種是損失了機會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讓機會成本損失了。經濟學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視它,你就不會遭受損失。而後一種是沉沒成本,每個人都能看到沉沒成本,並且大部分人都在糾結沉沒成本。經濟學想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東西已經打水漂了,已經找不回來了,已經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這樣,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響。

第二點,為什麼人們更容易忽視機會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沒成本呢?我覺得這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點。人就是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不願意承認錯誤。這條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沒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棄了機會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話解釋這種損失-我願意,用你管,空著不賺錢我也願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難用自己願意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承認自已當初眼瞎。然而我們就是不願意承認錯誤,所以才會如此痛苦。

賭徒效應的例子也是一樣,如果賠了大筆錢之後收手離開,豈不是證明自己錯了嗎?只能繼續賭下去,萬一贏回來翻盤了,不就沒事兒了嗎?

在我當交易員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心高氣傲、自尊心比較強的男交易員,越容易犯賭徒效應的錯誤。他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出現巨額的虧損,原因就是出現了一筆虧損之後,往往急於翻盤,結果越虧越多。

所以要想開,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誰這一輩子不會做點錯事呢?錯了再改,沒什麼大不了的。改了再錯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夠嘗試著去接受自己的錯誤,接受生活中的失誤和不如意,達到一種淡定的狀態,那麼即便沒學過經濟學,也能比較少受沉沒成本的影響。

第三點,當我們了解了前面兩個原理時,我們就可以用沉沒成本去影響別人,改變別人的判斷,這也是「沉沒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時候事無巨細,隨叫隨到,但鞍前馬後地服務女神好幾年,最終人家也不理你,這種男生在網上被嘲諷叫作「舔狗」。學完這一節我們會知道,不斷付出這種行為,得到的是沉沒成本。這種沉沒成本導致他很難放棄,陷了進去,他很可能最終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這樣追求,究竟是真的愛女神,還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很有可能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說這就是為了愛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響自己,你要想改變對方,那麼就需要讓對方付出,讓對方增加沉沒成本。當你鞍前馬後了一段時間後,趕快趁機讓對方幫你做一些細微的事兒,比如讓對方幫忙擰瓶蓋等。想要改變態度,索取會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老江湖談自己的人生感悟。這個人說,自已一生之中幫助過很多人,也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那麼誰才是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為那些受到過自己幫助的人,會更願意把自己當朋友,結果當自己遇到事之後,發現曾經受過自己幫助的人,基本都求不著,而那些曾經幫過自己的人,基本都還會願意再次幫助自己。我當時聽完這個感悟,頓時覺得,這不就是沉沒成本嗎?

⑶ 怎麼通俗的理解沉沒成本

簡單的說,沉沒成本就是那些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經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等都屬於沉沒成本。用生活中一些經歷和現象來解釋沉沒成本:
假設,你花500元去買了一張音樂票,但你對這部音樂劇是否值500元表示懷疑。看了半小時後,你的懷疑被驗證了,這部音樂劇完全不是你的菜,呆在那裡看下去渾身難受。你應該離開嗎?在做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視買票的500元。這500元就是沉沒成本,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
假如,你入職一家公司,工作三個月即將轉正,但心裡總是隱約感覺工作內容和自己預期不是很符合,轉念一想,既然已經工作三個月而且馬上轉正,放棄豈不是可惜了,於是選擇了繼續工作,結果做了一年不適合自己的工作。這三個月時間就是沉沒成本。
我們在做決策時,不僅會對當前的情況綜合考慮,還會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過去在這件事上有過投入,在做選擇時,這些投入就會成為干擾我們的因素。為什麼你不願放棄自己讀了一半的書,因為你已經投入了時間。為什麼你在遇到自己不喜歡的電影時不願立刻離開電影院,因為你已經買了票投入了金錢。但是應該明白,放棄沉沒成本是沒有產生代價。你放棄看不喜歡的音樂劇,沒有產生代價。你放棄閱讀不喜歡的書,也一樣沒有產生代價。沉沒成本本質上就不屬於成本,所以不應該對我們現在和將來的決策產生影響。

⑷ 什麼是沉沒成本並舉例說明

一、沉沒成本是指由過去的決策所產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屬於歷史成本,現在及未來的任何決策都無法挽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已往發生的費用。
二、沉沒成本舉例
1.投資者花10萬購買了一輛車,付款後這10萬就是已經付出去的沉沒成本,投資者只享有該車子的所有權,而沒有了那10萬元的支配權。
投資者可以二手車市場上將車子賣出,賣出價格一般要低於新車買入價格,那麼賣出價和買入價之間的差額就是沉沒成本,車子購買時間越長賣價就越低,沉沒成本也就越高。
可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變動成本。沉沒成本也不僅限於支出的,購車過程中付出的時間成本、交通成本等都屬於沉沒成本。
2.有一項目A,上馬項目需要添置設備B,購置成本20 000元,而決策者目前已經擁有閑置的設備C,其帳面成本為30 000元,並在主要性能上與設備B相同,但要完全滿足項目A的需要,還必須對其進行改造,改造成本5 000元。
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方案,購置方案和改造方案。對購置方案而言,設備成本為20 000元,而對改造方案則為35 000元(30 000+5 000),如果以兩方案的設備成本進行比較,那麼購置方案的設備成本更低,減少了15 000元(35 000-20 000),這樣一比較,好像應該選擇購置方案了。
那麼,是否意味著真的應當做出如此的決策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購置方案中,設備成本20 000元在決策時尚未實際發生,如果決策採用該方案時,新增成本也為20 000元;而在改造方案中,由於閑置的設備C的帳面成本在決策前已經實際支出,無論決策結果如何,都無法收回該帳面成本(假設該設備無轉讓價值),因此,帳面成本30 000元即為沉沒成本,而改造成本5 000元才是新增成本。
通過這樣的分析,購置方案在新增成本上要比改造方案高15 000元(20 000-5 000),所以,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應當選擇改造方案,而不是購置方案。
【拓展資料】
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作用
沉沒成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感知的,很多人會因為已經付出過的成本而堅持一項投資,忽略了投資本身是否對自己有利。
例如投資者花50萬元購買了一間商鋪,但商鋪位置不佳一直未能出租,每月還需繳納物業費,投資者決定將商鋪以48萬元賣掉。如果考慮沉沒成本,很多人會認為投資者是虧損的,不應該賣掉。然而從機會成本考慮,投資者可拿這48萬參與其他利潤更高的投資項目。

⑸ 你知道沉沒成本嗎

這是經濟學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概念。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在我們做判斷和決策時。盡量不考慮沉沒成本才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性的做出最好的決定。

舉例一

你跟一個漂亮的姑娘一起去看電影。可電影開場30分鍾,你發現這是一部超級爛片,你會選擇離開還是繼續看完?假設電影票是80一張,兩人160,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不離開。畢竟電影票挺貴的,否則錢白花了。

在這個例子當中,買電影票的160塊錢,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因為它們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所以當我們考慮是否要離開時,不應該將沉沒成本包含在內。你只需要去思考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內,是把電影看完得到的收益高?還是把這一個半小時用來與姑娘花前月下收益高?如果你的答案明顯是後者。那你自然應該選擇離開,而不是留下來。

舉例二

你在公交站等公交車,已經等了25分鍾,這時有一輛計程車停在你的身邊。你是選擇繼續等還是打車走。大多數人可能會覺得,我已經等了25分鍾了,現在走掉太不值。但實際上,25分鍾就是我們的沉沒成本。不應該在我們的考慮范圍內。根據你以往經驗判斷,公交車的間隔不超過30分鍾。這時我們只需要簡單的去比較。是現在花50元,打車離開收益更高?還是繼續等五分鍾公交,收益更高?

舉例三

某公司擬投資一個A項目,已投入800萬,未來一年還需要投入800萬,投入完成後的5年內每年可回收500萬。這個時候另有一個B項目,未來一年需要投入800萬,投入完成後的5年內每年可回收600萬。理性的決策要拋棄掉A項目上800萬的投資。因為他們已經不可回收。然後去比較A和B項目的性價比。很顯然,在未來一年A和B項目都需要投入800萬,但B項目回報更高,因此應該選擇B項目。

舉例四

她做了無法原諒的事,我很想離開她。但是一想到在一起的五年時間,我為她付出了這么多,我就覺得好不甘心。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婚禮這種萬惡的習俗,其實恰恰起到了穩定家庭關系的作用。因為婚禮這項活動會耗費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會讓我們的沉沒成本變得非常高。所以當人們選擇放棄時,會更加難以抉擇。所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夫妻因為某件小事吵架而離婚的可能性。

「不考慮沉沒成本」是生活當中幫助我們做決策的一劑良葯。但是也不能盲目相信它的作用。否則會適得其反。

經濟學當中還有一個概念叫邊際效用。你去肯德基買了一個10塊錢的冰激凌。剛付完款,這時服務員告訴你第二杯半價。請問你要不要買?

邊際效用所講的是當一件事情重復做的時候。它所帶來的收益往往會越來越低。會達到一個邊界值。我們假定第一個冰激凌10塊錢你買到了10份的收益。但一個冰淇淋,可能是你的極限。連吃兩個可能會讓你肚子痛。所以第二份5塊錢是否能買到10份收益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並且我們可以很容易計算得出,等你吃第3個或第4個的時候,你的收益會再次下降甚至變為負值(吃到很膩想吐而且肚子疼看病買葯忍受病痛折磨)。這就是邊際遞減效應。

那麼回到沉沒成本的問題。你原本打算花10塊錢買冰激凌吃。現在可能要花15塊,10塊錢已經花了,所以肯定是沉沒成本。那麼我們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5塊錢買一個冰激凌值不值。如果你了解邊際遞減效應。你肯定會覺得它不值,即便它是半價,你也不會買。

仍然需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沉沒成本只是提醒我們做決策時,應該更加理智。但它並沒有給出做決策的方法。再舉個例子:

你剛買了一款漂亮的紫色沙發。你媽花了一周的時間,做了一個灰色的沙發罩。沙發罩!發罩!罩!那麼問題來了,你媽所付出的勞動,肯定是沉沒成本沒跑了。接下來你考慮的問題就是。用沙發罩和不用沙發罩帶來的收益哪個更大?所以你有沒有發現,當你不考慮沉沒成本時,依然難以決策?

因此,考慮沉沒成本,只是影響做決策的因素之一。即便我們將這個因素去掉了,也不能保證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因為鬼他媽知道,你如果不用沙發罩,你媽到底會有多失望,你可能也會覺得沒准兒沙發罩看兩天你就習慣了,興許沒那麼難受。而最扯淡的地方在於!電影前半個小時爛,不代表後面不精彩,也許是你還沒看懂!而且你憑什麼確定五分鍾之內會來車!小夥子圖樣圖森破,你是真沒見過50分鍾都不來的公交車嗎?你又怎麼知道B項目可以穩賺600萬?!你當投資是玩過家家呢?!還有,你怎麼知道你換了個人,時間一久不會跟現在一樣呢?所以沒准兒是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