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交易費用與生產費用的聯系
一、交易費困磨用
(一)交易費用的提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最先使用「交易」一詞。他將交易生產分離開來,並把交易分成了商業交易、信貸交易、勞動力交易三類。為交易和交易費用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康芒斯將交易的概念一般化為所有權的轉移,將交易分為個人之間的買賣交易、企業內部上下級之間的管理交易和有法律上的上級指定、分派財富創造的負擔和利益的限額交易三種類型。他將交易作為人類活動的基本單位,並認為是制度經濟學的最小單位。
馬克思認為商業專門化節約了商品買賣的資本,卻產生了流通費用。馬克思所講的交易費用也依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交易費用。
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了交碼早易費用的思想,指出運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在《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出,交易費用包括了發現並通知交易者的費用、簽約和談判的費用、督促旅行契約條款的費用,揭示了交易費用的內涵。阿羅在研究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行為和市場經濟運行效率時首先提出「交易費用」的概念,並定義為市場機制運行的費用汪模斗。
(二)交易費用的內涵。科斯提出,運用價格機制客觀上存在一種損失,產生一筆費用,即「運用價格機制的成本」,是圍繞契約的簽訂和實施過程而產生的,包括進行談判、討價還價、擬定契約、實施監督來保障契約條款得以按要求履行等多種費用①。威廉姆森將交易費用比作摩擦力,將其分為事前和事後兩部分,其中事前的交易費用包括草擬合同、就合同內容進行談判以及確保合同得以履行所付出的成本,事後的交易費用包括解決契約本身存在的問題時從改變條款到推出契約花費的成本。張五常將交易費用定義為「所有那些在魯濱遜・克魯索經濟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發生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具體包括識別、考核與額度費用,以及討價還價與使用仲裁機構的費用等。②巴澤爾認為交易費用是「轉讓、獲取和保護產權有關的成本」③。樊綱認為「人與物打交道支付的是『生產成本』,人與物打交道時支付的成本是『交易成本』」④。雖然不同學者對交易費用具體內涵的看法不同,但都是交易時發生在交易過程中的費用,是搜集信息、尋找交易對象、進行交易談判、實現交割等環節上的耗費。
(三)交易費用的計量。依據張五常對交易費用的定義以及康芒斯對市場交易的類型劃分,現代會計學對交易費用的計量有如下模型:交易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所得稅費用+營業稅金及附加+其他應計入企業交易費用的營業外支出或收入。
其中,財務費用指企業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生的籌資費用,包括利息支出、匯兌損失及相關手續費、企業發生的現金折扣或收到的現金折扣等。⑤管理費用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了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管理人員工資和福利、維修費、技術轉讓費等。⑥銷售費用指企業為了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發生的費用,包括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保險費、展覽費、包裝費、廣告費等。所得稅費用指的是企業所得稅。⑦營業稅金及附加是指企業在銷售環節所發生的稅金,如消費稅、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和教育費附加稅等。⑧
會計學的計量是從微觀層面的一種計量方式,從企業的角度研究交易費用的大小。交易費用還可以從宏觀層面進行計量。諾斯將整個經濟部門分為交易部門和轉換部門,交易費用來自於兩部門的交易之和。學者們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的交易費用在GNP中所佔比重成遞增趨勢,這是因為交易費用與分工成正向變化,分工的細化和協調難度的增大導致交易費用的增加。
二、生產成本
生產和交易是經濟活動的最高范疇,經濟活動中的成本除去交易費用,就是生產成本。
(一)生產成本的內涵。馬克思指出,從耗費角度來說生產成本的經濟實質是C+V。由於C+V的價值無法計量,人們所計量的實際上是C+V的成本價格。成本價格是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成本價格即資本家的耗費,與生產商品的實際生產費用是不同的兩個概念。生產商品的實際生產費用是按照全部的勞動耗費計量的,它包括物化勞動耗費C和活勞動的耗費V+M。它同商品的價值是完全一致的,即等於C+V+M。成本價格與實際生產費用的差額是剩餘價值或利潤。因此,成本價格不包括利潤,利潤是商品的銷售價格扣除生產成本後的余額。剔除資本的私有性質,生產成本概念對社會主義公有經濟也是適用的,也是投入的生產資料價值和勞動力價值的總和,表現為產品價值中的C+V。
(二)生產成本的計量。會計學中生產成本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直接費用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直接材料耗費、直接人工工資、福利和其他直接費。間接費用是指製造費用,即不能直接計入各產品成本的有關費用。主要包括企業各生產部門組織和管理生產而發生的工資和福利費、折舊費、修理費、辦公費、水電費、物料消耗等其他各項製造費用。
三、交易費用和生產成本的辨析
分辨一筆花費應當屬於交易費用還是生產成本可以從它是否財富創造來判斷。馬克思將商品價值運動分作商品使用價值運用和單純的價值運動兩種。與商品使用價值運用有關的勞動是生產價值的,發生的費用與價值創造有關,是「生產性」的,屬於生產成本;與單純的價值運動有關的勞動是不創造價值的,是「非生產性」的,是財富的耗費。
經濟活動的總費用是生產成本、生產性流通費用、交易費用和交易性流通費用的總和。可見,流通費用中用於具有「生產性」的一部分應計入生產成本,具有「非生產性」的一部分應計入交易費用。生產性流通費用包括原材料的運費、產品的包裝費、貯藏費、保管費等,交易性流通費用則是廣告費等為了銷售和促銷而發生的費用。
用「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的標准,可以對費用進行有效劃分。例如,管理費用中車間生產部門的主任的工資和福利、水電費、辦公用品等可以視為生產成本,而行政管理部門的工資和福利、水電費等則屬於交易費用;把產品從工廠運送到商店的運輸費就是交易費用;而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貨幣只有當職能資本家用貨幣購買到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才能在生產過程中通過雇傭工人的勞動,創造出剩餘價值。因此,利息在本質上與利潤一樣,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反映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工人的關系。
❷ 話說企業三大定律
近日有幸聽了 華杉老師在得到APP上的熱門課程《跟華杉學品牌營銷30課》 。課程最後華杉老師總結出的企業三大定律,可以說是這門課程的點睛之筆, 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所有企業理論最為基礎的底層邏輯,恰如牛頓運動三大定律之於經典力學理論的基礎作用。
其實這企業三大定律沒有一個是華杉老師自己提出的。因為它們每一個都是諾獎級的理論貢獻,如果真是華杉老師提出來的,那我們普通大眾或許就很難在這里聽到他的課程了。但華杉老師難能可貴和技高一籌的地方在於他能將這三個定律總結在一起,而 這三個各有其解釋力、邏輯力和生命力的定律放在一起,不管華杉老師說不說或有沒有意識到,它們就自動地發生了化學反應,釋放出了無限豐富的意味。
經濟學中有那麼多定律、定理,為什麼華杉老師會選這三個作為他心中的企業三大定律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具體介紹一下這里的企業三大定律分別都是誰家的什麼定律。
第一大定律就是大名鼎鼎的科斯交易成本定律。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稱交易費用,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提出。他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 交易成本是「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最明顯的成本,就是所有發現相對價格的成本」、「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以及「利用價格機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
交易成本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自願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關系成本。它與一般的生產成本(人—自然界關系成本)是對應概念。從本質上說,有人類交往互換活動,就會有交易成本,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交易成本理論與另一個同樣著名的概念:科斯定理,也有很大的相關性,畢竟都是同一樣人,基於差不多同一種思想提出的。但科斯定理主要闡明的是資產配置和歸屬問題,簡單說就是,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誰用的好,資產最終就是誰的。 而交易成本理論鍵喊的根本論點在於對企業的本質加以解釋,以及由此說明交易成本發生的原因和在社會經濟運行中所起的作用。 具體來說就是,由於稿液野經濟體系中企業的專業分埋纖工與市場價格機制的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的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機能的成本相對偏高,所以就形成了企業機制,而企業就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所形成的組織體。
對一個企業來說,任何可能產生交易費用的地方,包括生產、管理、培訓、銷售,理論上都既可以通過內部交易達成,也可以通過外部交易達成(可以簡單理解為事務外包)。而內、外選擇的平衡點就在於整體交易費用最小,而這也恰恰是人們建立企業的原因和目的所在。但就內、外部交易各自來說,也都是要最大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首先,對外的市場工作、品牌工作,以及營銷工作,就是要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其次,對內的組織變革,績效考核或優化管理,就是要降低內部交易成本。總之,企業的一切的行為,都可以歸結為成本的降低,包括所有顛覆式的創新,都是為了要降低更多的成本。 所以企業必須首先要從成本的角度去理解自己所做和將做的一切。
而在國家層面,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最本質的差別也就是整體社會交易成本的差別。 所以理解和遵從交易成本的定律,不僅有助於人們從企業自身理解和運作企業,也有助於人們從社會和經濟的大環境去定位和發展企業。
第二大定律是德魯克社會職能定律。 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 企業是社會的器官,是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的。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一個商業機會,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就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 」所以企業的定位主要就是社會責任的定位,承擔了什麼責任,解決了什麼問題,就實現了什麼價值。如果一個企業做不下去了,行將被社會與市場所淘汰,那隻是說社會已經有了更好的選擇,而企業所能做的要麼就是破產關門,要麼就是重新定位自己的社會職能。就像人體的器官,基本沒有什麼多餘的,但如果因為身體的變化使某個器官變得多餘,那身體必也會毫不留情地將它拋棄。而作為器官避免被輕易摒棄的唯一出路就是盡量做身體上更重要、更不可或缺的器官。 但選擇也是有成本的,所以遵從第二大定律的前提,首先是得認清和遵從第一大定律。
第三大定律是熊彼特創新利潤定律。 創新理論的鼻祖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這本書里討論了「經濟為什麼會發展」這個問題。 他認為,經濟本身是不會發展的,經濟發展是經濟以外的現象帶來的,這個現象就是企業家的創新。」 經濟本身不會發展的意思是說, 「經濟的本性就是循環往復,能循環就可以,是不會自發地向上發展的。只有出現了企業家的創新,才能往上發展」。 此外,他還指出企業家的創新不是單個出現的,而是一波一波出現的,出現一波,就帶來一輪經濟增長。熊彼特以此來解釋經濟周期的現象。這就是為什麼農業社會一千年也不發展,但有了蒸汽機,出現了工業革命之後,兩三百年之間經濟一下子就發展起來了。
而且熊彼特認為蒸汽機,還有其他很多重要發明本身並不能算創新,只有當一個企業家把這個發明成果用於建設一個商業組織或生態之後才叫創新。而且也只有創新才能獲得真正的利潤,因為商品的價格總是會無限趨近於成本,所以沒有創新時獲得的利潤只是在維持盈虧平衡,是利潤的假象,是社會付給企業管理者的工資而已。
華杉老師說,企業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考察自己,看自己賺的究竟是利潤,還是管理工資。如果賺的只是管理工資,那就意味著是在沒有創新利潤的盈虧平衡點上掙扎。很明顯,這種情況下企業也就離破產和被淘汰的命運不遠了,所以說企業只有通過追求創新利潤才可能持續良性發展。
而在熊彼特看來,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就是創新的化身,並且 他認為一個企業家只有很短暫的幾年才能被稱為企業家,企業家不是一種階層,而是一種狀態。也就是說,沒有創新,一個人就不是企業家,也不能獲得利潤,只是拿管理工資的企業管理者。
而正如牛頓運動三大定律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萬有引力。 華杉老師總結的這個企業三大定律中其實也是有著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那就是企業的生存或者說存活下去。而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華杉老師要將這三個定律作為他心中的企業三大定律的原因。
那麼企業何以生存或者說存活下去呢? 答案就在《資本論》中的著名公式:商品價值=c+v+m,即商品價值 = 不變成本+可變成本+剩餘價值(利潤)。 商品價值就相當於同類商品由市場決定的價格,這個通常不是企業家自己所能決定,而必然是由消費者偏好和市場供需關系所共同決定。 而企業要想生存或者說存活下去,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剩餘價值,即利潤,唯如此才可能滾動發展不斷壯大。否則,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臨的必然是破產和被淘汰的風險。 企業基於對生存和存活下去的追求,就必須想辦法放大利潤。 由於同一品類商品市場價格的相對高低並不由企業決定,所以企業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在成本上作文章,也就是企業第一大定律,即科斯交易成本定律所要解決的問題。而如何更好的實現交易成本的降低,就必須進一步在企業第二大定律,即德魯克社會職能定律中尋找答案了。第二大定律的關鍵就是企業對自身發展的定位和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而這兩者又是相輔相成,互為影響的。企業只有找準定位才可能更大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但這個定位又與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息息相關。因為企業本質上就是為社會打工的,如果企業不能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不能解決一定的社會問題,那企業對社會根本上來說就是沒有用的,那交易成本也就等於是無限大的,所以這樣的企業也必然會被社會迅速地淘汰出局。 但即使降低了成本找到了定位,企業生存和存活下去的問題也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就如同會省錢會過日子的老媽媽絕沒可能攢錢攢成富翁。 而企業要想根本上解決生存和存活下去的問題,不僅要有利潤,甚至還必須得有 能夠灌滿利潤蓄水池的超額利潤 , 否則,一旦來個天災人禍,企業抗不住的話還得玩完,那也意味著,還是沒有根本解決生存和存活下去的問題 。
所以,沿著生存和存活下去的主線,必然還要再進一步走到企業第三大定律,即熊彼特創新利潤定律。 只有創新利潤才是真正的利潤,才是可能獲得超額利潤的利潤之源。而企業只有賬面現金足夠多,也即利潤蓄水池足夠大,才能無生存之憂,才能有不懼風險、長久存活的可能。
最後想說的一個問題是,讀者可能要問我,華杉老師總結這企業三大定律,以及我又在這里費勁幫他闡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那我反問一句,牛頓總結運動三大定律以及萬有引力定律的目的是什麼呢?我覺得道理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是發現事物的底層邏輯,就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然後用理論更好地來指導實踐,原委大抵就是如此。
得到課程:跟華杉學品牌營銷
❸ 簡述價格機制的作用及發揮作用的條件
價格機制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 一方面,價格機制可以調節社會資源在不同商品生產中的配置。 從原則上來說,商品的市場價格以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的數量)為基礎,但會受到需求和供給的影響。對消費者來說,價格機制是控制需求方向和需求規模的指令性信息。價格的升降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及興趣,從而調節市場的需求方向和需求結構。當某種商品的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從而發生供不應求現象時,這種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會上升,達到或超過以貨幣表示的商品的價值量,生產者生產這種商品就會變得有利可圖,他們將加大投入,從而使更多的社會資源配置到這種商品的生產中去。反之亦然。因此,價格機制可以調節社會的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價格機制對資源的配置是有效的,但卻是盲目的。當生產者對商品市場價格上升做出過度的反應而大量增加商品的生產時,就存在發生生產過剩的可能。 另一方面,價格機制還能促進廠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 商品的價格在本質上決定於商品的價值,當然也受到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從最簡單的關系來說,商品的價格等於成本與利潤之和。而成本則取決生產一種產品所耗費的必要勞動。對於某個廠商來說,當生產一種產品的價值(所耗費的必要勞動)高於社會同類產品(質量相同)平均價值時,即其生產成本高於社會同類產品的平均成本時,它將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為,其產品只能以社會均衡或平均價格出售,結果,其利潤低於市場平均利潤,甚至發生虧損。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廠商只能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經營管理,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來尋找出路。
❹ 求科斯《企業的性質》讀後感
一 科斯的核心觀點
為什麼存在企業?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如何確定?企業的規模如何決定?科斯對以往經濟學家,特別是奈特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他在本文中提出了新的觀點。他發現傳統觀點沒有注意到市場機制是有成本的,也就是說忽略了交易費用。他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出發,認為存在著兩種配置資源的方式即市場配置資源和企業配置資源。他之所以認為這兩種方式不同是因為他認為市場是靠價格機制達成交易,存在交易費用,企業是靠行政命令配置資源,存在著組織費用。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的存在可以降低配置資源的成本。企業的規模或企業的邊界的決定標準是:「企業將傾向於擴張直到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同一筆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個企業中組織同樣交易的成本為止」。
二 對該論文的進一步解釋
科斯覺得配置資源的方式並不是只有價格機制,還有企業內部的命令。生產可以是在沒有組織的情況下依靠價格機制進行,但為什麼組織存在呢?科斯顯然把企業看作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正如他所說,「我認為,可以假定企業的顯著特徵就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把企業看作一種與價格機制可互相替代的資源配置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傳統理論把企業視為一個黑箱,這個假設可能限制了人們想到基渣這一點。
為什麼存在企業?科斯認為,「建立企業有利可圖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這些成本在他看來除了明顯的發現價格的成本,還有談判和簽約的費用等,另外企業有利於達成長期的契約。他認為利用價格機制配置資源時要簽訂一系列的契約,而在企業內組織生產契約的數量要大大減少,「一系列的契約被一個契約替代了」。為了強調在企業內部配置資源依靠的是行政力量,他指出,悔鋒腔「通過契約,生產要素為獲得一定的報酬(它可以是固定的也可是浮動的)同意在一定限度內服從企業家的指揮。契約的本質僅在於它限定了企業家的權力范圍。只有在限定的范圍內,他才能指揮其它生產要素」。他接著對納特的關於企業為什麼存在的觀點進行了批判。
既然組織能夠消除一定的成本,為什麼所有的資源不是僅由企業來進行配置呢?科斯提出了三個原因:一,企業擴大時,企業內部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會上升;二,組織交易增加時,企業在配置資源時獲取不能成功的將它配置到價值最大的地方;三,企業的擴張大可能造成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同時,他還注意到,交易事實上並非像前面假設的那樣是同質的。他認為,影響企業規模的要素包括組織成本、企業家犯錯誤的情況、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等。但是,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實中不是僅存在一個企業嗎?
接著,科斯對一些經濟學家,特別是奈特的觀點進行了批駁。他首先批駁了把企業的存在歸結於勞動分工的觀點。但是,分工可以依靠價格機制實現,也可以依靠企業實現。因此,這不能解釋為什麼二者之間的替代。然後他又批駁奈特的觀點。奈特首先肯定不確定性的存在,它使得首要的問題是決定做什麼和怎樣做而非實際執行,生產因而存在著風險;由於對待風險的態度上的差異,有些人願意更多的承擔風險,向其他人支付有保證的工資並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動。科斯對他的理論進行了批駁。不過,我沒有完全看明白。
傳統企業理論在分析時總是假定單個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然後用邊際方法分析企業的規模。科斯指出這一假設與現實相悖。他嘗試回答這一問題:如何確定一個企業生產多少種產品以及每種產品生產多少碧衫?
三 深入思考的問題
1、科斯提到,「企業或許就是在期限很短的契約不令人滿意的情形下出現的」?如何理解這句話呢?人們有時期望通過簽訂長期契約而非一組短期契約來節約交易費用或者減少風險。不過,契約往往是不完全的。
2、科斯認為存在著企業的邊界,而張五常則認為企業的邊界不存在。為什麼張五常認為企業的邊界不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