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貨加工成本會計怎樣做賬
存貨加工成本,由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構成,其實質是企業在進一步加工存貨的過程中追加發生的生產成本,不包括直接由材料存貨轉移來的價值。其中,直接人工,是指企業在生產產品過程中直接從事產品生產的工人的職工薪酬。直接人工和間接人工的劃分依據通常是生產工人是否與所生產的產品直接相關(即可否直接確定其服務的產品對象)。製造費用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製造費用是一種間接生產成本,包括企業生產部門(如生產車間)管理人員的職工薪酬、折舊費、辦公費、水電費、機物料消耗、勞動保護費、季節性和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等。
企業在加工存貨過程中發生的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如果能夠直接計入有關的成本核算對象,則應直接計入該成本核算對象。否則,應按照合理方法分配計入有關成本核算對象。分配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一)直接人工的分配
如果企業生產車間同時生產幾種產品,則其發生的直接人工應採用合理方法分配計入各產品成本中。由於工資形成的方式不同,直接人工的分配方法也不同。比如,按計時工資或者按計件工資分配直接人工。
(二)製造費用的分配
由於企業各個生產車間或部門的生產任務、技術裝備程度、管理水平和費用水準各不相同,因此,製造費用的分配一般應按生產車間或部門先進行歸集,然後根據製造費用的性質,合理選擇分配方法。也就是說,企業所選擇的製造費用分配方法,必須與製造費用的發生具有較密切的相關性,並且使分配到每種產品上的製造費用金額科學合理,同時還應當適當考慮計算手續的簡便。在各種產品之間分配製造費用的方法,通常有按生產工人工資、按生產工人工時、按機器工時、按耗用原材料的數量或成本、按直接成本(原材料、燃料、動力、生產工人工資等職工薪酬之和)及按產成品產量等。
月末,企業應當根據在產品數量的多少、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化的大小、各項成本比重大小,以及定額管理基礎的好壞等具體條件,採用適當的分配方法將直接人工、製造費用以及直接材料等生產成本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在產品按固定成本計價法、在產品按所消耗直接材料成本計價法、約當量比例法、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定額比例法等。
企業在進行成本計算時,應當根據其生產經營特點、生產經營組織類型和成本管理要求,確定成本計算方法。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有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種。
企業具體選用哪種分配方法分配製造費用,由企業自行決定。分配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2. 加工成本如何計算
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
1.原材料費用包括(外購零件 ,采購材料下料自製零件),前提是要做好基礎工作。
2.加工費 (全部工序外發加工費,部分工序外發加工)
3.共同費用的分攤(工資 折舊 機物料)等,可以用工時法分攤,如實在不好分可以用產值法。
4.其他費用均攤。
做好生產核算成本基礎工作比如
1.每個零件或按圖號的原料成本核算,從下料開始算,要分攤損耗,像鋼板,鋼管等
2.外發加工費的核算,核算到每個零件,
3.共同費用的分攤,工資等就是按這個零件加工的小時分攤。前提是當月各零件或按圖號工時單要齊全和正確,
上面就是成本核算需要提供的資料,這些就是要做好的基礎工作。這要專門的成本會計核算,光靠主辦會計核算是來不及做的。當然產量很少的話就比較好計算的。
如果公司有多種原材料和配件,生產的型號尺寸都不一樣,按每個產品名稱哪或是按圖號來計算成本,從采購進來的原材料到零件,都要寫上材質號,從 生產單號到每一張領料單都要寫上產品名稱或圖號和生產批次,就是每個生產步驟都能看出生產哪個產品和那個批次的產品,包括外發加工件。按技術部門的工序步驟設計成本核算單,比如說用什麼材質的哪個規格的哪幾種原材料下料,都要知道的一清二楚,需要哪幾道工序外發加工以及加工成本等等。
3. 請問會計中的生產成本與原材料的區別是什麼,還有兩個的定義是什麼
生產成本與原材料的區別:原材料是指放在原材料倉庫物資數量與金額,而生產成本則是生產車間正在加工的在產品數量與金額。
生產成本(proctioncost)亦稱製造成本,是指生產活動的成本,即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
原材料是指生產某種產品的基本原料。
(3)會計中加工成本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生產成本是生產單位為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包括各項直接支出和製造費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備件、燃料及動力等)、直接工資(生產人員的工資、補貼)、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費);製造費用是指企業內的分廠、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分廠、車間管理人員工資、折舊費、維修費、修理費及其他製造費用(辦公費、差旅費、勞保費等)。
為了核算生產成本,可設置生產成本賬戶進行核算,並可以分設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賬戶核算。製造費用在未計入各產品成本計算對象之前,應先在製造費用賬戶中進行歸集核算,然後再按一定標准分配計入各產品成本之中。
本期發生的生產費用加上期初在產品成本,減去期末在產品成本,便能計算出本期完工產品成本。
期初在產品成本+本期發生生產費用=本期完工產品成本+期末在產品成本
生產成本是工業企業為生產一定種類、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直接費用、直接人工和間接製造費用的總和。企業原材料消耗水平,設備利用好壞,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產品技術水平是否先進等,都會通過生產成本反映出來。換言之,生產成本的控制能反映企業生產經營工作的效果。
4. 會計上的專業術語有哪些
會計上的專業術語:
管理會計的專業術語
預算(budget)是以數量形式對未來做出的計劃。
商業活動程序(business process)是在商務活動中為完成一定的任務而遵守的一系列步驟。
首席財務官(chief financial officer)是企業高層管理團隊成員,負責為企業的計劃、控制活動以及編制財務報告提供及時和相關的數據支持。
約束(constraint)是阻止企業和個人實現其目的的事項。
控制(control)是為實現企業目標,保證企業各部門有效運行而制定的程序並獲得反饋的跡和過程。
財務部長(controller)是企業高層管理團隊成員,直接對首席財務官報告,負責向管理當局提供及時、相關的財務數據並編制財務報告。
控制活動(controlling)是確保企業計劃貫徹執行以及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對計劃進行必要修改的活動。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一種對公司進行指導和控制的系統。如果公司治理結構能夠有效運行,那麼既可以推進管理者視公司利益為工作目標,又可以實現公司對管理者業績的有效監督。
分權化管理(decentralization)是通過賦予各層管理者與其職責相對應的決策權實現公司決策權的分解。
指導與推進(directing and motivating)是調動員工按照公司計劃進行日常經營的管理活動。
企業信息化系統(enterprise system) 是將企業全部數據整合在一個中央資料庫,以便於全體員工使用的軟體系統。
企業風險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是為實現企業目標,對企業所面臨的風險進行確認、量度和採取措施防範的過程。
反饋(feedback)是會計報告和其他形式的報告幫助管理者進行業績監督,以及使管理者著眼於未曾注意到的機會和問題。
財務會計(financial accounting)是為公司股東、債權人、和其他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會計信息的活動。
產成品(finished goods)是已經完工,但並未售出的產品。
適時制(just-in-time)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采購原材料和生產產品的生產與存貨控制系統。
精益思想模型(lean thinking model)是為了有效利用資源,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改進企業的生產流程,並將這一流程應用到稿棚商品生產過程中的五步驟思考方法。
線性組織結構(line)是直接與企業實現相關的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定位。
管理會計(managerial accounting)是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信息的會計活動。
無增加值作業(non-valua-added activities)是消耗資源,但消費者卻不願意為此支付價格的作業。
組織結構圖(organization chart)是鍵州則用以描述在企業內部各級管理者之間向誰報告、與誰溝通信息和對誰負責的組織結構圖標。
績效報告(performance report)是將預算與實際執行情況相比較而得出的詳細報告。
計劃(planning)是確定企業未來行動方案以及如何執行方案的活動。
計劃於控制循環(planning and control cycle)是指通過計劃、指導與推進、控制,在返回計劃的管理活動循環。
原材料(raw materials)是用於生產產品的物資。
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是通過提高公司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確性以保證上市公司股東利益的法案。
內部單位(segment)是指可以單獨對其進行評估並擁有獨立財務數據的公司內的任何部門,如產品生產線、銷售區域、公司職能單位以及生產車間等。
六西格瑪管理(six sigma)是基於消費者反饋以及收集信息和分析技術實現企業持續改進的管理模式。
輔助部門員工(staff)是與公司基本目標的實現有間接關系的職位。這些員工為基本部門員工或其他輔助部門員工提供服務和協助工作。
戰略(strategy)是能夠使公司吸引更多消費者,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競爭計劃」。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為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要,對公司經營管理活動流程進行全程協調的管理方法。
約束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是強調解決制約系統中關鍵因素重要性的一種管理理論。
價值鏈(valua Chain)是能夠使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增值的主要商業活動,例如研究與開發、產品設計、製造、市場營銷、渠道分銷和售後服務。
在產品(work in process)是指部分完工,在出售給消費者之前還需要進一步加工的產品。
管理費用(administrative costs)是指除製造成本和銷售費用以外,與公司的一般管理活動相關的所有執行、組織及事務性費用。
共同費用(common costs)是為服務多個成本對象發生的,但不能單獨追溯到其中任何一個成本對象上的費用。例如一架波音747航班中飛行員的工資費用就是該機上所有乘客承擔的共同費用。因為,如果沒有飛行員,飛機就不能起飛,更談不上有乘客塔乘該航班。但是,飛行員的工資中的任何部分都不能直接歸屬到任何一個塔乘這次航班的乘客上。
加工成本(conversion cost)是產品的直接人工成本和製造費用之和。
成本性態(cost behavior)是成本隨業務量變化的反應性態。
成本對象(cost object)是引起成本發生的客體。如產品、顧客、批次以及公司內部的職能部門及生產車間等。
完工成品成本(cost of goods manufactured)是分配與特定時期完工產品的全部製造成本。
差量成本(differential cost)是兩個備選方案中的成本差異(又見增量成本)。
差量收入(differential revenue)是兩個備選方案中的收入差異。
直接成本(direct cost)是能夠直接追溯特定成本對象的成本。
直接人工(direct labor)是能夠直接追溯到每個產品上的人工成本,又稱為「接觸性勞動成本」。
直接材料(direct materials)是能夠直接追溯到每個產品上,並構成產品實體的材料成本。
固定成本(fixed cost)是指在相關范圍內,成本總額不隨作業量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隨作業量成反比變化。
增量成本(incremental cost)是指因某一項管理決策的實施所帶來的成本的增加量(又見差量成本)。
間接成本(indirect cost)是不能夠方便、快捷的直接追溯到特定成本對象上的成本。
間接人工(indirect labor)是指不能夠直接追溯到特定產品上的人工成本,如生產部門照看或打掃建築物的人工成本、生產管理者的人工成本、材料保管人員的人工成本等。
間接材料(indirect materials)是可以構成產品實體,但是不能直接追溯到特定成本對象的材料成本,如膠水和釘子等生產用零雜材料的成本。
可盤存產品成本(inventoriable cost)與產品成本的含義相同。
製造費用(manufacturing overhead)是指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以外的所有製造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因選取某個方案而喪失了選擇其他方案可能獲得的潛在利益。
期間成本(period cost)是當期發生,並直接計入利潤損益表的費用。
主要成本(prime cost)是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之和。
產品成本(proct costs)是取得產品過程中發生的全部成本。在製造產品的過程中,產品成本一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製造費用。產品成本和可盤存產品成本的含義相同。
相關范圍(relevant range)是能使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性態存在的作業量范圍。
完工產品成本計算單(schele of cost of goods manufactured)是用來顯示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製造費用在某一會計期間的發生額以及他們在在產品和產成品之間分配比例的計算表。
銷售費用(selling costs)是為滿足客戶需求,在將產品交付客戶過程中發生的費用總和。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指已經發生,並且現在或未來的任何決策都無法改變其數額的成本。
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是指在相關的范圍內,成本總額隨作業量程正比例變動的成本,其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保持不變。
完全成本計演算法(absorption costing)一種包括所有製造成本的成本計演算法。所有製造成本包括產品的所有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以及固定製造費用。
分配基準(allocation base)一種測量生產行為的方式,如把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的直接人工工時時數或機器工時數。
用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一份顯示生產產品必須的各種直接材料的數量的文檔。
成本動因(cost driver)一種產生間接成本的因素,如機器工時、已佔床位、計算機時間或飛行時間。
分批成本計算單(job cost sheet)為一份訂單制定的表格,記錄了計入本訂單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製造費用成本。
分批成本計算系統(job-order costing system)一種成本計演算法,用於生產各種不同產品、服務的企業中,計算每周期內的成本。
領料單(materials requisition form)一份詳細的資料文件,具體說明需要從庫房取料的類型和數量,並標明承擔原材料成本費用的訂單。
多項預計間的製造費用分配率(multiple predetermined overhead rate)一種帶有多項間接成本匯總的成本計演算法,每一種成本庫的預計間的製造費用分配率均不同,而不是整個公司只使用一個預計製造費用分配率。通常情況下,每一個生產部門被視為一個獨立的間接成本庫。
正常成本制度(normal cost system)一份訂單的間接成本由預定間接費用分配率乘以訂單的實際分配基準得到。
5. 會計中什麼情況下加工費屬於生產成本,什麼時候屬於製造費用
為某種具體產品發生的加工費屬於生產成本,而車間發生的沒有明確對象發生的加工費用屬於製造費用。
製造費用和生產成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生產成本科目核算的是與生產產品有關的直接支出,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
製造費用科目核算的是為組織和管理生產而發生的間接費用,如車間管理人員的工資,生產設備的折舊費用等。製造費用是對生產成本細分後用於核算成本的科目,在期末時「製造費用」科目余額一般都要轉入「生產成本」科目中。
通俗地說,生產成本是非常明確為某一種產品生產時發生的,而製造費用則是不清楚為哪種產品生產的,因此產品完工時必須把製造費用按照一定規則分解到產品,把不清不楚的製造費用結轉到生產成本。
6. 成本價是 什麼意思
成本價就是商品取得的價值。如果是自己生產的商品,其成本價包括轉移到商品里的原材料、工人工資、應該分攤的折舊費、生產管理人員工資、水電費、維修費等;如果是購進的商品,成本價即商品的購進價值。某些時候也稱出廠價。
7. 請問會計中的生產成本與原材料的區別是什麼,還有兩個的定義是什麼
生產成本與原材料的區別:
原材料是指放在原材料倉庫物資數量與金額,而生產成本則是生產車間正在加工的在產品數量與金額。
生產成本,亦稱製造成本,是指生產活動的成本,即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生產成本是梁巧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利用情況的貨幣表示,是衡量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
原材料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經加工改變其形態或性質並構成產品主要實體的各種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燃料、修理備用件、包裝材料、外購半成品等。原材料是企業存貨的重要組磨棚成部分,其品種、規格較多,為加強對原材料的管理和核算,橡游鍵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
8. 通過進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貨包含哪幾種成本
通過進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貨包含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存貨加工成本由直接人工和製造花費構成。(資料以外的部分)
製造花費: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花費。製造花費是一項間接生產成本,包含企業生產部門(如生產車間)管理人員的職工薪酬、折舊費、辦公費、水電費、機物料損耗、勞動保護費、車間固定資產的修理費、節氣性和修理期間停工損失、為生產產品發生的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借款花費、產品生產用的自行開發或外購的無形資產攤銷等。
了解查看相關知識點或芹推薦:
加工取得存貨的成本是啥呢
通過進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貨是啥呢
會計實務知識點解讀,考點分析能關注中級會計實衫首畢芹神務欄目。
關注環球網校通過進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貨包含哪幾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