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機會成本有哪些含義
擴展閱讀
石油多少度就蒸發了 2025-07-29 19:32:36
新大洲成本多少 2025-07-29 19:22:26

機會成本有哪些含義

發布時間: 2022-11-18 22:35:12

⑴ 經濟學名詞小科普,什麼是機會成本生活中有哪些實例

在我們的經濟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機會成本,這個詞的含義在於當你獲得某種東西或者利益的時候,實際上也是放棄了對另外一種東西或收益的獲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機會成本的案例也隨處可見,比如股市投資、企業投資、考研或者工作等。

企業的投資,同樣可以看作是機會成本

在我們的企業中,同樣存在著機會成本,某個公司在銀行存了1000萬的存款,如果不將這筆錢取出來,每年可以從銀行里獲得利息50萬。但這時候,公司遇到了一個強勁的項目,項目的運行周期是五年,公司的高層開會決定將這1000萬元取出來用於投資,拿出這筆錢之後,就等同於放棄了放在銀行里的利息。

如果說這個項目能夠給公司在五年之後帶來250萬的收益,也就是說,公司所獲得的收益是與銀行的利息是等同的,那麼就證明公司對這個項目的投資是值得的。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看機會成本的時候,需要注重投資的利益和回報比,當投資的收益大於機會成本時,那麼可以義無反顧地選擇投資,如果小於機會成本,那麼則需要選擇更為保守的方式。從生活中的諸多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機會成本本質上就是面對兩個能夠帶來相同收益的事情,二者選其一,盡量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選擇最優選。

⑵ 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定義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對商業公司來說,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時間(time)或資源(resources)生產一種商品時,而失去的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其他最佳替代品(substitute)的機會就是機會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機會成本可用貨幣來衡量。例如,農民在獲得更多土地時,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但有些機會成本往往無法用貨幣衡量,例如,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進行選擇。

而機會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選擇後其中一個最大的損失,機會成本會隨付出的代價改變而作出改變,例如被舍棄掉的選項之喜愛程度或價值作出改變時,而得到之價值是不會令機會成本改變的。

而如果在選擇中放棄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首選),那麼其機會成本將會是首選。而作出選擇時,應該要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機會成本最低的選項),而放棄選擇機會成本最高的選項,即失去越少越明智。

機會成本與資金成本共同為確定基準收益率的基礎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是要研究一個經濟社會如何對稀缺的經濟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問題。從經濟資源的稀缺性這一前提出發,當一個社會或一個企業用一定的經濟資源生產一定數量的一種或幾種產品時,這些經濟資源就不能同時被使用在其他的生產用途方面。這就是說,這個社會或這個企業所獲得的一定數量的產品收入,是以放棄用同樣的經濟資源來生產其他產品時所能獲得的收入作為代價的。由此,便產生了機會成本的概念。

機會成本是指當把一定的經濟資源用於生產某種產品時放棄的另一些產品生產上最大的收益。機會成本是經濟學原理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在制定國家經濟計劃中,在新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在新產品開發中,乃至工人選擇工作中,都存在機會成本問題。它為正確合理的選擇提供了邏輯嚴謹、論據有力的答案。在進行選擇時,力求機會成本小一些,是經濟活動行為方式的最重要的准則之一。一般地,生產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是指生產者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例如,當一個廠商決定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經濟資源生產一輛汽車時,這就意味著該廠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經濟資源來生產200輛自行車。於是,可以說,生產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所放棄生產的200輛自行車。如果用貨幣數量來代替對實物商品數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輛自行車的價值為10萬元,則可以說,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價值為10萬元的其他商品。

以上為[ 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的所有答案,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這方面的知識,歡迎大家前往環球青藤教育官網!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⑶ 機會成本的含義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highest-valued option foregone),又稱為「替代性成本(alternative cost)」,就是俗語的「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例如某甲現在有1小時時間,可挑選A、B、C三件同樣都需要花費1小時才能完成的三件事之一來做,他若選擇了A,就得放棄做B、C二事的機會;若選擇了B,就得放棄做A、C兩事的機會。

又如在選擇了某項社會福利(如創業津貼)後,受到固定資源的限制,他便得失去選擇其他福利(如選擇國民住宅)的機會──則國民住宅福利即為選擇創業津貼福利的「機會成本」。

(3)機會成本有哪些含義擴展閱讀:

機會成本可以是主觀,例如甲決定買水果,從他最喜歡到最不喜歡的排序依次是香蕉、蘋果和葡萄,如果他購買了蘋果,機會成本便是香蕉而非葡萄;此後,若甲的口味產生轉變,例如排序為葡萄、香蕉和蘋果,他購買蘋果的機會成本便不是香蕉而是葡萄。

機會成本有時可以較客觀地衡量,比如用貨幣。例如一名農民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則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養雞的機會成本便會是放棄養豬的收益。

⑷ 「機會成本」的名詞解釋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簡單的講,可以理解為把一定資源投入某一用途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利益。
更加簡單的講,就是指你為了從實某件事情而放棄其他事情的價值。
我們常拿融資租賃和貸款比較誰的融資成本高?如果不把機會成本加進去的話,可能會得出一個不正確的結論。比如人們通常感覺融資租賃的融資成本比銀行貸款高。出現這種認識錯誤的主要在於沒有把機會成本考慮進去。
首先從利率上說租賃公司的資金是從銀行來的,因此融資成本一定比銀行高。但從機會成本考慮就不一定了。銀行貸款是以資金佔用作為標的的。融多少資金,就可以算出有多大的成本。融資租賃是以租賃物件的標的為基礎計算成本的,有些廠商租賃打出「零」利率的口號,實際上是一種促銷手段。天下沒有免費的宴席,從物件的采購上早已把利息提前納入銷售價格中去了。
因為上述原因,和租賃公司談利率,實際上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融資租賃的會計處理上可能會遇到利率問題,但不是租賃公司給出的利率,而是租賃公司的收益率。是用來財務處理的,不能真正地反映融資成本。
第二個概念是銀行的利率比租賃公司高。因為銀行的利率不能隨意加減,有政策限制。租賃公司的利率可以根據雙方的討價還價來確定,有政策支持。但是,銀行的政策現在也開始變化,實際上貸款利率已經是上不封頂。對於信用稍差的企業,銀行貸款的利率也不會低。融資租賃因為增加了一道物權保障,也是做銀行的次好項目。從利率上看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因為銀行要做這種項目也要很高的利率。
第三融資租賃項目的操作程序要比銀行貸款公開的多,申辦程序要簡單一些,談判各方的地位要平等一些。請客吃飯,回扣等桌下交易要少一些,成交時間要快一些。如果把提前投產帶來的效益算進去,使用融資租賃的機會成本比銀行貸款要小的多。
第四是融資租賃在稅收上有獨特的好處,是任何融資方式都得不到的。加上審批過程簡單,這就是為什麼在國外,融資租賃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渠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工程機械設備的客戶70%以上是中小企業,他們沒有雄厚的實力到銀行去搞公關,銀行對小金額的融資也不感興趣。因此在銀行償受到按揭貸款的痛苦後停止了用這種方式給企業融資。融資租賃也就在這個時候悄然興起。
在新經濟的環境下,人們多少要有一些財務知識,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財商」(智商以外的另一種智慧),融資租賃的真正含義應該是財務租賃(在英文中,財務、金融、融資都是一個詞)。這樣即可以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有可以降低機會成本的花消。
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既虛既實的一種成本。它是指1筆投資在專注於某一方面後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資獲利機會。
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曾用熱狗公司的事例來說明機會成本的概念。熱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時,但不領取工資。到年末結算時公司獲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觀利潤。但是如果這些所有者能夠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們所獲年收達45000美元。那麼這些人所從事的熱狗工作就會產生一種機會成本,它表明因他們從事了熱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獲利更大的機會。對於此事,經濟學家這樣理解:如果用他們的實際盈利22000美元減去他們失去的45000美元的機會收益,那他們實際上是虧損的,虧損額是45000-22000=23000美元。雖然實際上他們是盈利了。
那麼如何理解上述這種現象呢?
我們設想他們(以自己的勞動)投入熱狗工作P所得的收益仍然是22000美元,而(以相同的勞動)投入某種工作Q所得的收益也是45000美元。那麼按照人們所理解的機會成本概念,他們投入工作P的機會成本是工作Q的收益即45000美元,同樣,投入工作Q的機會成本是工作P的收益即22000美元。工作P、Q之收益互為對方的機會成本。
但是實際上,由於任何一個單位的投資(無論是勞動投資還是資金投資)都具有專注性,因此不能設想投資獲得二注收入(所謂「二注」即是指同時分為2個或多個方面的注入,如1個單位投資額分為2個注入方面,這是不可能的。1個單位的投資額只能在同一時間專注於某個行業的某一點上,這即是「投資專注」性)。通俗地說,1筆投資不能同時被假設為獲得2筆(或2筆以上)投資的收益。所以在計算機會成本時我們不能用1筆投資的二注收入來疊加,也不能用它的二注成本耗費來疊加。比如我們不能算他們在從事熱狗工作的過程中又再想同時獲得工作Q的收益,以致如果不能獲得這個收益就認為產生了機會成本。如果他們真能獲得這樣的二注收益,那麼他們應該獲得22000+45000美元的二注收入,而不單止22000或45000美元。
但以上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工作P、Q之收益互為對方的機會成本」似乎具有這種投資與收益的二注性,因為它想在獲得當前的工作P之收益的同時,又想要獲得工作Q的收益,當不能獲得工作Q的收益時,就被認為是虧損的。特別是當已經獲得較高收益的同時還想得到較低收益的情況。比如當從事工作Q已經獲得比工作P更多的收益時,還想到失去了工作P的更少收益,這樣的話,所理解的機會成本就不對了。
實際上機會成本應該是這樣:工作P對於工作Q來說具有機會成本,但工作Q對於工作P來說就已經沒有機會成本了,因為工作P的收益比工作Q小。因此所謂機會成本實際上只是「相對機會成本」而沒有絕對機會成本。當一個人正在從事的工作收益比較低時,相對於你所能從事的更高收益的工作來說,就產生了機會成本。比如一個人能夠做經理和教師,而經理工作的收入顯然要比教師的收入大,因此當你從事教師工作時,相對於經理工作來說你就存在著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從事經理工作會使你失去教師工作的更低收入,從而產生一個機會成本。收入大的工作相對於收入小的工作來說,是沒有機會成本的,因為你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機會使你更好的收入。在此所謂「機會」實際上就是尋求更大利益的機會,既然獲得了更大利益,那麼因失去機會所導致的利益喪失也就相對沒有了。
那麼,由於從事工作P比從事工作Q所獲得的收入較小而產生了機會成本,其機會成本量是工作Q的收入減去工作P的收入,即45000-22000=23000美元。他們因此虧損了23000美元。如果他們的工作P的收入漸漸提高,從22000達到40000,則他們所失去的機會成本只是45000-40000=5000美元。如果他們的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與工作Q相等的45000,則他們的工作P與工作Q對比就只有等於零的機會成本了,即45000-45000=0。如果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比如50000,則他們從事工作P的機會成本相對於工作Q來說就是45000-50000=-5000美元,機會成本為負數。機會成本為負數表明什麼呢?表明他們工作P相對於工作Q來說已經非但沒有機會成本,而是還大大「抵值」呢!由於成本作為一種代價耗費是總是趨向於最小化的,因此從事一項工作,它的機會成本越小越好,它的最小值自然要包括0值以下的負數。

⑸ 什麼是機會成本通俗易懂點。最好舉點例子

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

例子:投資者王某可以選擇股票和儲蓄存款兩種投資方式。他於1999年9月1日用1萬元購進某種股票,經過一年的操作,到2000年9月1日,投資股票的凈收益為450元。

如果當時他將這1萬元存入銀行,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的年利率為2.25%,扣除利息稅,則有180元的實際利息凈收益。

從上例可以看出,這180元就是王某投資股票而放棄儲蓄存款的機會成本。若考慮機會成本,王某的實際收益應為270元,而不是450元。如果到2000年9月1日,王某投資股票獲得的凈收益為150元,若考慮機會成本,他的實際收益則是虧損30元。

(5)機會成本有哪些含義擴展閱讀

機會成本概念的前提是大多數經濟資源都具有多樣用途。機會成本的兩個條件是:

(1)所使用的資源具有多種用途

機會成本本質上是對不能利用的機會所付出的成本,因為企業選擇了這種用途,就必然喪失其它用途所能帶來的收益。如果資源的使用方式是單一的,那就談不上各個機會的利益比較。只有當資源具有多用性的時候,企業才要考慮機會成本,這是考慮機會成本的一個前提條件。

(2)把可能獲得的最大收入視為機會成本

考慮機會成本時並不是指任何一個使用方式,而是指可能獲得最大的收入使用方式。在這里,需要強調可能性。

⑹ 機會成本的含義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highest-valued option foregone),又稱為「替代性成本(alternative cost)」,就是俗語的「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例如某甲現在有1小時時間,可挑選A、B、C三件同樣都需要花費1小時才能完成的三件事之一來做,他若選擇了A,就得放棄做B、C二事的機會;若選擇了B,就得放棄做A、C兩事的機會。

又如在選擇了某項社會福利(如創業津貼)後,受到固定資源的限制,他便得失去選擇其他福利(如選擇國民住宅)的機會──則國民住宅福利即為選擇創業津貼福利的「機會成本」。

(6)機會成本有哪些含義擴展閱讀:

機會成本可以是主觀,例如甲決定買水果,從他最喜歡到最不喜歡的排序依次是香蕉、蘋果和葡萄,如果他購買了蘋果,機會成本便是香蕉而非葡萄;此後,若甲的口味產生轉變,例如排序為葡萄、香蕉和蘋果,他購買蘋果的機會成本便不是香蕉而是葡萄。

機會成本有時可以較客觀地衡量,比如用貨幣。例如一名農民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則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養雞的機會成本便會是放棄養豬的收益。

⑺ 什麼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是經濟學原理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機會成本會隨付出的代價改變而作出改變,而如果在選擇中放棄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首選),那麼其機會成本將會是首選。

⑻ 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選擇後其中一個最大的損失。機會成本會隨付出的代價改變而作出改變。例如被舍棄掉的選項之喜愛程度或價值作出改變時,而得到之價值是不會令機會成本改變的。

對商業公司來說,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時間或資源生產一種商品時,而失去的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機會就是機會成本。在生活中,有些機會成本可用貨幣來衡量。例如,農民在獲得更多土地時,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但有些機會成本往往無法用貨幣衡量,例如,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進行選擇。

如果在選擇中放棄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首選),那麼其機會成本將會是首選。而作出選擇時,應該要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機會成本最低的選項),而放棄選擇機會成本最高的選項,即失去越少越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