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小米成本控制多少
擴展閱讀

小米成本控制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1-16 07:47:09

『壹』 小米的固定成本有哪些

有研發成本。
由於小米公司日益重_開發新產品,為了應對迅速增長的業務聘請了大量的研究人員,研發人員薪酬和福利總額增加以及擴展智能手機、人工智慧、互聯網服務及其他研發項目的費用大幅增加,所以其研發支出由2017年的32億元人民幣增加83.3%到2018年的58億元人民幣。而同時期的通信、電子設備、IT製造業的平均研發增速僅為24.27%,不足小米的三分之一。雷軍曾說過:「研發意味著公司未來持續發展的後勁」。小米在開發研究方面毫不吝嗇,具有極強的自主研發能力和精神,使互聯網業務走向多元化。
小米公司2010年4月成立,是一家專注於高端智能手機自主研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由前Google、微軟、金山等公司的頂尖高手組建。目前已獲得來自Morningside、啟明、IDG和小米團隊4100萬美元投資,其中小米團隊56人投資1100萬美元,公司估值2.5億美元。2010年底推出手機實名社區米聊,在推出半年內注冊用戶突破300萬。此外,小米公司還推出手機操作系統MIUI,當年6月底MIUI社區活躍用戶達30萬。2011年8月16日,小米公司通過媒體溝通會正式發布小米手機、米聊、MIUI是小米科技的三大核心產品。

『貳』 小米是如何控製成本做到性價比高的

一般手機是上市價格高,後面隨著零部件產能提高價格漸漸下降。所以小米採用預約搶購的方式延長時間,達到降低生產成本

  1. 小米採用做硬體期貨的方式,來降低生產成本。小米是一次就把價格放下來,前期不出貨,後期零部件降價後再大批生產。

  2. 相比傳統的手機銷售模式採用的是網上商城直銷,節約中間成本。

  3. 網上直銷,省去了中間環節,相比其它手機有全國代理商省地市縣各級代理,最後到商場,層層利潤,手機價格當然高了。

『叄』 小米11的成本

小米11官網現在是四千多元,其成本也就在1500到兩千元之間。

『肆』 小米3成本是多少

成本多少和價錢一定有關嗎?
如果是消費者,其實關心它的成本意義不大,咱們決定不了價格,只要質量好,值得它所賣的價值就行了,小米的機子向來以性價比著稱,要說成本要和其他比比才有意義!
國外網站又人算過M3成本在1500左右,你可以網路一下網頁,應該可以看到此文

『伍』 小米手機的成本構成是怎樣的

2012年,雷總曾在回應周鴻禕「小米手機每部賺七八百」的言論時,在微博上列出小米手機的成本構成。如下圖:

『陸』 一斤小米穀子3元,出7倆小米,一斤的多少錢

一斤穀子出七兩小米,就是說七兩小米三元。
換算一下吧,每斤小米成本:3÷7/10=30/7≈4.33元。

『柒』 小米11手機的成本價是多少

小米米11與蘋果iPhone12成本差不多,那麼查一下iPhone12的成本,不就知道小米11的定價如何了嗎?根據相關的報道來看,此前國外一家調查公司Fomalhaut 基於對 iPhone 12 的拆解進行推算,iPhone 12 的(物料)成本價為373美元(約合人民幣2458元)。如果按照小米潘九堂的說法的話,那麼小米11的物料成本差不多也就2400多,不到2500元。這與小米11的定價3999元相差了1500多元。差距只能說還是有些大的。

當然,2458元這只是iPhone 12的物料成本,物料成本受良品率影響,真實的成本應該高於這個數據。並且這還不包括蘋果在研發、運營、推廣等方面的成本。同理,小米11的成本除了物料成本外應該也要將小米的軟硬體研發,推廣,營銷費用考慮進去。 那麼大家覺得物料成本不到2500的小米11與售價3999中間1500的差價里,小米在軟硬體研發,推廣營銷等方面的費用佔多少,利潤又有多少呢?

『捌』 小米12手機晶元占手機成本多少

大概佔三分之一吧
美國晶元的關稅成本約為1200,由於晶元的持續缺貨,隨後發布設備的品牌將不得不應對晶元成本的上升。

『玖』 失敗一個損失幾百萬美金,研發小米晶元成本有多大

晶元代工行業邁入10nm工藝後,成本壓力越來越高。10nm晶元的開發成本已超1.7億美元,7nm接近3億美元,5nm超5億美元。如果製造基於3nm開發出NVIDIA GPU那樣復雜的晶元,設計成本就高達15億美元。晶元成本主要由流片費用、IP授權購買費、自研部件費用、高通專利費、研發工程師工資獎金等5部分組成。

1000名工程師每年按50萬計算,3年合計15億。

人力成本占研發成本主要部分,項目開發效率與資深工程師數量相關,國內資深晶元設計工程師年薪一般在50~100萬元之間。EDA工具是晶元設計工具,是發展超大型集成電路的基石,EDA工具可有效提升產品良率。

20人的研發團隊設計一款晶元所需要的EDA工具采購費用在100萬美元/年(包括EDA和LPDDR等IP購買成本)。英偉達開發Xavier,動用了2000個工程師,開發費用共計20億美金,Xlinix ACAP動用了1500個工程師,開發費用總共10億美金。

以上各項共計 2+20+10+5+15=52億人民幣。

沒錯,52億!而這些還不包括架構開發,生態構建等的費用。

『拾』 硬體利潤控制在5%之後,小米憑什麼還值700億市值

雷軍說:「小米公司董事會已經通過決議,從今天起,小米向用戶承諾,每年整體硬體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後凈利率不超過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1、5%不是手機的邊際利潤率
對於雷軍所說的5%,一種常見的錯誤理解是將它簡單的等同於手機單品的利潤率。
比如小米今年3月上市的MIX2S,售價3299元,如果簡單的按照5%的利潤率計算,也就是每賣出一台 MIX2S小米可以賺到164.95元。這其實是混淆了邊際凈利潤率和綜合凈利潤率的概念。
邊際利潤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利潤,也就是所舉例子中的每賣出一台 MIX2S能賺多少錢。
邊際利潤反映了增加產品的銷售量能為小米增加的收益,而綜合稅收凈利潤是一個總體性的概念,由小米硬體業務總的營收扣除各項成本開支,包括研發、銷售、廣告等,這個概念更接近於小米硬體業務的毛利率。
因此,簡單的拿著小米手機的售價乘以雷軍所說的5%並不能得出小米准確的邊際利潤,前者是總體性的概念,要計算的結果卻是具體到每一台手機的。

2、5%很低了嗎?
據中國企業家雜志報道,目前智能手機整體利潤率還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蘋果達到了35%,三星在15%左右,國產手機低一點,平均凈利率大約為10%。
與國產廠商10%的平均凈利率相比,5%的確很低了,但對於主打性價比但小米來說,5%更大的意義在於未來。
根據此前曝光的一份Pre-IPO融資推介材料,小米2016年硬體業務的凈利潤率僅為2.8%。
小米硬體業務的綜合凈利潤率其實並沒有達到5%,因此,雷軍此時說出的這個5%,是在給未來的小米定下一個目標,一個利潤率增長的上限。
小米目前的手機業務,依然是薄利多銷的策略。比如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銷量最高的手機單品中前四名均為蘋果三星的旗艦手機,而售價599元的紅米4A銷量也排到了第五名。
這種「小米模式」在印度也獲得了成功,數據顯示,先於國內上市的紅米Note5在印度開售1秒鍾就賣出了25萬台。
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超過了三星,達到了23.9%,成為印度銷量排名第一的手機品牌。
因此,雷軍提出5%的上限,也有助於小米繼續保持這種高性價比、通過爆款迅速佔領市場的優勢。

3、5%不僅是手機業務的上限,也是生態鏈產品的上限
在內部信中,雷軍特意說明硬體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相比手機,5%對生態鏈產品來說是一條更嚴格的紅線,一塊更容易觸頂的天花板。
以空氣凈化器為例,這種「風扇+濾網」的設備利潤空間很大,一位空氣凈化器生產商透露,空氣凈化器產品價格普遍虛高,部分品牌產品即使是降價60%之後依然有利潤,但實際上目前市面上空氣凈化器的產品差異並沒有價格顯示的那麼大。
在北京霧霾嚴重,空氣凈化器需要搶購的那一段時間里,淘寶上有不少商家索性直接兜售濾芯,配合視頻教程,用戶買到之後配合風扇就可以自製一個簡易的空氣凈化器。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小米的那款699元的空氣凈化器很快就成為了爆款。小米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小米空氣凈化器銷量為200萬台,在國內空氣凈化器市場中銷量排名第一。
掌握了生態鏈產品定價權的小米,通過這個5%的紅線,可以確保小米生態鏈企業提供的產品也有很強的「小米屬性」。
無論是空氣凈化器還是小米手環,這樣的定價使得「小米百貨」每推出一個新產品,幾乎就決定了這一品類的最低價格(在同等質量和易用性的前提下)。

4、小米在IPO前夕通過「5%」向資本市場「喊話」
如果是平時雷軍提出小米硬體業務綜合凈利潤率不超過5%,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是對小米用戶的承諾。但這個時間點非常特殊,距離小米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所以雷軍在這個時段提出5%,更多的是在向資本市場「喊話」。
在這之前,關於小米上市最大的爭議是小米的估值,目前較為合理的數字普遍認為是在1000億美元左右。而從大量質疑小米估值的聲音中,不難找出背後的原因:大部分人質疑的是小米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小米最終能不能達到高估值還要乘上一個合適的PE值(市盈率)。
我們來看一下目前最炙手可熱的幾家公司的PE值:蘋果,最賺錢的手機廠商,2016年手機業務的毛利率高達36%,2017年的 PE值約為16倍。而對於互聯網公司BAT來說,蘋果這樣的市盈率就不算高了,騰訊和網路市盈率分別達到了33倍和30倍。講好小米硬體業務的故事不足以支撐起小米的估值。
在這個背景下,雷軍公開表示硬體業務的綜合凈利潤率不超過5%,背後的意圖就很明顯了——小米不是一家依仗硬體賺錢的公司,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為了IPO,為了估值,小米需要講好小米是互聯網公司的故事,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互聯網業務的盈利能力。
根據Pre-IPO融資推介材料,與小米硬體業務2.8%的凈利潤率相比,小米2016年互聯網服務業務的凈利潤率超過了40%。而且小米正在擴大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比例:
在小米2016年的收入組成中,79%來自於硬體,21%來自於互聯網服務業務。2017年,預計小米收入為176億美元,其中硬體業務的收入佔比為68.3%。預計到2019年,互聯網服務業務的收入佔比將超過硬體收入。
這份材料也披露了小米互聯網服務的盈利來源,其中最賺錢的是游戲和廣告業務。
「我們不是一家純粹的硬體公司,我們是一家互聯網公司。」這或許才是雷軍的5%想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