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價格由哪些因素決定
影響商品實際價格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成本與銷售量影響
產品成本是定價的最低經濟界限。按量本利盈虧分析法,一定時期內總的價格水平必須超過盈虧平衡點的產銷數量,這時候才有利潤。只有在市場情況惡劣的情況下,作為短期權宜之計,可以把售價降到比變動成本稍高一點賣出。在實際工作中,產品的價格是按成本、利潤來制定的。成本又可分解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產品的價格有時是由總成本決定的,有時又僅由變動成本決定。成本有時又分為社會平均成本和企業個別成本。就社會同類產品市場價格而言,主要的是受社會平均成本影響。在競爭很充分的情況下,企業個別成本高於或低於社會平均成本,對產品價格的影響不大。產品定價時,不應將成本孤立地對待,而應同產量、銷量、資金周轉等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成本因素還要與影響價格的其他因素結合起來考慮。
2.需求關系影響
產品價格除受成本影響外,還受市場需求的影響。即受商品供給與需求的相互關系的影響。當商品的市場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應高一些;當商品的市場需求小於供給時,價格應低一些。反過來,價格變動影響市場需求總量,從而影響銷售量,進而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因此,企業制定價格就必須了解價格變動對市場需求的影響程度。反映這種影響程度的一個指標就是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系數。
3.國家政策影響
這對產品的定價的影響表現在許多的方面。例如國家的價格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都會直接影響企業產品的定價。
4.競爭因素影響
雖然企業在現代經營活動中一般採用非價格競爭,即相對穩定的商品價格,以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供服務、加強銷售和推廣方式來增強競爭力,但是也不能完全忽視競爭對手的價格。市場競爭也是影響價格制定的重要因素。根據競爭的程度不同,企業定價策略會有所不同。按照市場競爭程度,可以分為完全競爭、不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三種情況。
(1)完全競爭。所謂完全競爭也稱自由競爭,它是一種理想化了的極端情況。在完全競爭條件下,買者和賣者都大量存在,產品都是同質的,不存在質量與功能上的差異,企業自由地選擇產品生產,買賣雙方能充分地獲得市場情報。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都不能對產品價格進行影響,只能在市場既定價格下從事生產和交易。
(2)不完全競爭。它介於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之間,它是現實中存在的典型的市場競爭狀況。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最少有兩個以上買者或賣者,少數買者或賣者對價格和交易數量起著較大的影響作用,買賣各方獲得的市場信息是不充分的,它們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它們提供的同類商品有差異,因此,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競爭。在不完全競爭情況下,企業的定價策略有比較大的迴旋餘地,它既要考慮競爭對象的價格策略,也要考慮本企業定價策略對競爭態勢的影響。
(3)完全壟斷。它是完全競爭的反面,是指一種商品的供應完全由獨家控制,形成獨占市場。在完全壟斷競爭情況下,交易的數量與價格由壟斷者單方面決定。完全壟斷在現實中也很少見。
企業的價格策略,要受到競爭狀況的影響。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競爭的兩個極端,中間狀況是不完全競爭。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競爭的強度對企業的價格策略有重要影響。所以,企業首先要了解競爭的強度。競爭的強度主要取決於產品製作技術的難易,是否有專利保護,供求形勢以及具體的競爭格局。其次,要了解競爭對手的價格策略,以及競爭對手的實力。再次,還要了解、分析本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
㈡ 供求關系怎樣決定產品價格
商品價格是市場供給與市場需求相等時的價格。一般認為,價格與供給量的關系是:價格越高,供給量越大;反之,價格越低,供給量越小。價格與需求量的關系是: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少。
農產品市場供求與價格的關系是:當市場上供大於求時農產品價格就趨於下降;當市場上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時農產品的價格自然要上漲一些。例如蔬菜,剛上市時價格較高,隨著上市量的增加,價格逐漸下跌,直到供需平衡。當市場上供不應求時價格則趨於上升。如果硬性規定價格不變,則會出現「黑市」交易現象。
㈢ 薛兆豐的經濟學課
第018講丨最終產品的供需決定原材料的成本
我的朋友在採石場旁邊買了一塊地,擱置不用,目的是要把這塊地作為他穩定經營採石場生意的一種原材料,而不讓別人拿這塊地去蓋住宅。
這塊地之所以有價,是因為最終消費者在爭奪這個原材料。那些去看博物館的人,和那些買住宅區的人,兩方出價。競爭之下,我的朋友認為,應該是那些去看博物館的人能夠勝出,所以他把這塊地買下,作為生產石頭的一種原材料。
這塊地之所以有價,是因為有最終的需求者,要麼是看博物館的人,要麼是住房子的人。他們在競爭,這塊地才有價。你看到這個因果關系了嗎?是最終產品的需求導致了這塊地有價。這樣一種觀念,跟我們傳統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
2. 成本決定論站不住
傳統觀念認為,一塊地本來就有價值,這價值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買了這塊地,那麼這塊地的價值,就會傳遞到最終產品上面去。地的價值越高,最終產品就越貴,這是我們的傳統觀念。
我們在會計學上學到的內容是怎樣的?根據會計學,最終產品的定價,等於它一層一層原材料成本加起來,再乘上一個合理的利潤率,就等於最終產品的售價。這就是所謂的「成本決定論」。
你要想想,如果我們在會計課上學到的這個原理是正確的話,那麼,企業家怎麼才能賺錢呢?
產品最終的售價,等於所有成本加起來,再乘以一個合理的利潤率。不管合理的利潤率是多少,3%也可以,5%也可以,1%也可以,你把這個合理的利潤率給固定住,利潤率固定了,成本越高,產品的售價就越高。
那麼企業家怎麼才能賺錢?他們每天會琢磨什麼事?他們琢磨的事,就應該是怎麼才能把成本弄高。成本越高,乘上那個利潤率,他們能賺的錢就越多。這個結論太荒唐了。
比方說,我在北大有一輛二手自行車,現在拿去賣只值100塊錢,我怎麼才能多賺錢呢?根據剛才說的會計學原理,就要增加這自行車的成本。我要給它上油漆,上了一道又一道。這樣這輛車就凝聚著人類無差別的勞動,這輛車的成本就變得很高,所以它就能賣很多錢了。這樣行嗎?當然不行。市場上是不會有人認賬的。
如果剛才說的會計原理正確的話,那麼世界上所有過時的產品都不會消失:馬車不會消失,蠟燭不會消失。不管它的成本多少,只要乘上一個所謂合理的利潤率,它就能賣出去。我們現在的世界,不是這樣的世界。
成本決定論是錯的。更清楚地說是:成本決定論所隱含的邏輯關系,也就是產品的原材料成本決定了產品的最終售價,這個因果關系是錯的。
3.供需關系決定商品價格,商品價格決定資源成本
合理的邏輯關系剛好反過來。不是產品的原材料決定了產品的最終售價,而是最終產品的供求關系,決定了最終消費品的價格,而這個價格再反過來,決定它上面一層又一層、一環又一環的原材料價格。
這是倒過來的一個關系。最終產品的供需決定了最終產品的價格,這個價格再反過來決定原材料的成本。
事實上,一個企業家,當他把產品生產出來,放到市場上賣的時候,他會看著供求關系決定產品的售價。他是能賣多少就賣多少,能賺多少就賺多少。
賺完這個錢以後,再把他賺到的錢——我們稱之為盈利也好,或者稱之為虧損也好——把它倒過來歸功,或者歸咎到前面每一個環節的生產要素裡面去。從而給這些生產要素定價,決定它們的價值。
如果他們賺到的錢,能夠把這些生產要素留住,留在自己的生產線上,那他們就能夠繼續生產,如果他們留不住這些資源,這些資源就會跑掉,那麼他們的商業計劃也就失敗了。
所以,世界上並不存在合理的利潤率,商人是能賺多少就賺多少的。賺完以後,再把他賺的錢,歸功到前面的生產要素裡面去。同樣,世界上也不存在合理的虧損率,要真的虧起來,沒有什麼合理不合理的,就是血本無歸的事情也經常發生。
能夠進行這種逆向思考的人很少。
比方說,我們跑到北京的CBD熱鬧繁華的地區,在裡面的餐廳吃一碗牛肉麵,價格挺高的,你就問餐廳老闆,這牛肉麵為什麼這么貴?老闆會跟你說,牛肉麵之所以這么貴,是因為我租的這個鋪租本身就比較貴。
你看,原材料貴了,牛肉麵就貴。他說的是事實,但他理解的因果關系反了。
正確的因果關系,是CBD這個地方的生產效率高,人們願意在這里呆著,在這里呆著能夠多賺錢,所以人們紛紛爭搶這塊地,從而使得這里所有的原材料都變得更貴。人人都願意在這呆著,同時也要在這個地方用餐。是這里的餐飲更貴,才導致這里餐飲的鋪租更貴。因果關系剛好是倒過來的。
以前有一位經濟學者,他說深圳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盒飯就很貴,所以深圳人的工資就得特別高。他的說法對嗎?錯了,事實恰恰相反。應該是深圳這個地方的生產效率特別高,願意跑到深圳的人特別多,所以推高了深圳各種各樣資源的成本。
我再舉一個例子。在美國有三種學院,他們的畢業生工資特別高:醫學院、法學院和商學院。有人就說,正因為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的教授工資特別高,所以他們同學交的學費特別高,所以他們畢業出來的工資就得特別高。
這種說法對不對?實際上也是剛好倒過來。應該是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的畢業生工資特別高,使得生產他們的原材料,也就是教授的工資特別高。因果關系是倒過來的。當然,這些學院裡面的教授工資特別高,也能吸引更好的人才在這些學院任教。
再舉個例子,你就徹底明白了。有人說,王菲在演唱會中的酬勞特別高,所以她演唱會票價就特別貴。王菲要的多,她的票就賣得更貴,這說法對不對?不對。是因為喜歡王菲的人多,爭搶王菲門票的人多,他們願意出的價更高,才使得王菲的勞動力資源變得更貴。因果關系剛好是反過來的。
這些例子你都想清楚以後,我們再看這一講剛開始提的問題,你就知道答案了。
4. 政府拍賣土地不會推高房價
政府高價賣地會不會推高房價?政府之所以可以高價賣地,不是因為政府想高價賣地,它就能把土地以高價賣出去。政府賣的地之所以高價,是因為最終需求者對這個土地有需求,這個土地的價格才會漲上去。
是人們對最終產品的需求,也就是對房屋的需求導致房價更貴,而更貴的房價導致土地價格更貴。原材料和最終產品價格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反過來的。
你想想看,只要最終的房屋數量不發生變化,哪怕政府免費把土地給出去,最終的房價會不會有變化?
比方說,如果市場上只有一套房子,那麼這套房子歸誰所有呢?有一百個人在排隊,第一個人出100萬,第二人出99萬……如果市場上只有一套房的話,這套房就歸願意出價100萬的人所有。所以,政府無論是免費把土地給出去,還是高價拍賣土地,它對最終的房價都不會造成影響。
那麼,政府免費派地和拍賣土地,會產生什麼差別?唯一的區別,就是政府的收入是明錢還是暗錢。
如果政府拿土地去拍賣,那麼政府收到的土地使用金,就是明錢,這筆錢能夠進入國庫;如果政府把土地免費分派給開發商的話,第一個拿到免費土地的開發商,賺了免費的禮物,後面的開發商會跟著上來,通過各種各樣的辦法,包括黑箱作業的辦法,去獲得政府免費派出的土地。
最後的結果,是政府本來明著能夠收到的土地出讓金,只能在官員和地產商之間暗中分配。這是唯一區別。
課堂小結
今天講的內容,是批駁成本決定論,樹立供需決定論。成本決定論是錯的,不是原材料成本,決定最終產品的價格。而是最終消費品的供需,決定了最終消費品的價格,而這個價格,再反過來決定前面每一種生產要素的成本。
課後思考
請問,凝聚人類勞動越多的產品,價值就越高,這個觀點對不對?為什麼?
㈣ 問個問題:是價格決定成本還是成本決定了價格
個人理解: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是價格決定成本。完整的邏輯鏈條是:供需決定價格,價格決定成本。供需決定價格好理解,價格決定成本似乎有點費解。這里的成本是指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㈤ 為什麼供求決定價格
經典的經濟學都會告訴你,供求決定價格。意思是當商家不顧供求,肆意抬價時,需求減少,價格還是要被迫回落。
但在實際市場中,成本是會實實在在影響價格的,在行業成本普漲而缺乏替代產品時,這種情況最顯著。也就是說,成本普漲,而消費者又不能不買這種產品,那即便漲價,需求還是那麼多。例如某些無替代產品的特效葯,例如某些高端軍火。
需求價格彈性就是為了衡量這個問題。簡而言之,需求價格彈性高的商品,需求對漲價的敏感度極高,稍微一漲價,大家就不去買這種商品了,這多存在於替代產品多的情況下,例如餐飲。餐飲選擇眾多,如果肯德基漲價了,那我可以選擇麥當勞,德克士,或者吃日料韓料,而不會為肯德基支付溢價。
需求彈性低的商品,就意味著需求對於價格不敏感,就是說漲價了依然有大量需求,也就是所謂剛需。這就是上面說的缺乏替代產品的商品。特效葯即便漲價,也得繼續吃。當然,這種價格彈性低的情況是存在於一定區間的,超過了這個區間,彈性會劇烈上升。特效葯一旦漲到大家砸鍋賣鐵都吃不起的時候,也就沒需求了。
㈥ 經濟學原理中的商品供求決定價格,對這兩種價格決定方式的看法
是供求決定價格還是價格決定供求?
供求決定價格是一個很多人接受的經濟現象,因為東西多,買的人少,價格自然要下降。相反,東西少,買的人多,價格自然要上升。價格決定供求也是很多人接受的一個經濟現象,價格高、利潤豐厚的產品,供給自然會增加,價格低沒有什麼利潤的產品,供給自然會減少。當庸俗的西方經濟學家在鼓吹供求決定價格的時候,有人問這些經濟學家:供求由什麼決定呢?
價格是什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如果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的話,由於價值是一般化的勞動,那麼價格是一般化勞動的貨幣表現,貨幣是什麼?貨幣是商品,是一般等價物。如果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等於說價格是一般化勞動的一般等價物的表現。顯然這是一個循環論證,這個循環論證是價格是商品的商品表現,終點回到起點,物物交換。
我們要搞清楚是價格決定供求還是供求決定價格時,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價格是什麼。價格是一種分配手段,價格高意味著同樣的貨幣分配較少的產品,價格低意味著同樣的貨幣分配更多的產品。價格和貨幣是等價的,貨幣是結果,價格是過程,貨幣是分配的結果,價格是分配的過程。價格是分配手段,等於貨幣是分配手段。作為結果的貨幣和作為過程的價格,它們的作用是一樣的。比如,我拿20元去買(分配)西瓜,如果西瓜0。5元一斤,我可以分(買)到40斤西瓜,如果0。4元一斤,我可以分到50斤西瓜,我分得西瓜的數量完全取決於西瓜的價格,價格高,我分得的西瓜少,價格低,我分得的西瓜多。對於貨幣來講,它是不變的,因為不管西瓜的價格是多少,貨幣的總量是不變的,買西瓜的減少的貨幣正好是賣西瓜的增加的貨幣。在什麼情況下貨幣會變呢?只有在影子貨幣轉換為貨幣的情況下,貨幣的總量會發生變化,但這和買賣的關系不大。
價格反映的是產品和貨幣之間的關系,價格的一端連接的是產品,另一端連接的是貨幣,產品、貨幣都是人所有的產品和貨幣。價格由什麼決定?從直觀上看,價格由產品和貨幣決定,如果我們把產品的一端看成是供、貨幣的一端看成是需的話,價格自然由「供和需」決定,這是供需決定價格的最好「依據」。買賣的過程實際是分配的過程(有人把它叫交換),分配的對象是產品(如西瓜),分配的手段是貨幣(價格)。如果我再把誰分配和分配給誰的問題補上,供和需就出來了,分配的一方是供,被分配的一方是需。作為分配手段的價格和分配主體的供需,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呢?是分配主體決定分配手段還是分配手段決定分配主體呢?顯然,我們可以說分配手段(價格)決定分配主體(供需),也可以說分配主體決定分配手段。實際上分配手段和分配主體很可能是沒有關系的,因為分配主體可以選擇的分配手段有很多,價格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價格和貨幣是等價的,貨幣是結果,價格是過程。產品要轉換為貨幣,必須經過計價這個過程,產品轉換為多少貨幣,直接決定於價格水平的高低。貨幣作為一般化的要求權,它是從產品的一組權利里分離出來的。從權利的角度看,產品、貨幣、價格是相同的,它們都是要求權。所不同的是,產品是具體的要求權,具體的要求權可以一般化為一般化的要求權,一般化的要求權就是貨幣。
供求決定價格是假象。如果我們把持有產品的一方看成是供,持有貨幣的一方看成是求,供求決定價格等於說持有產品的一方和持有貨幣的一方決定價格,可是,貨幣是怎麼來的?貨幣是產品形成過程中而來的,那時的供就是現在的求,那時的求就是現在的供,顯然,供求是決定不了價格。供求僅僅是價格連接的兩端。
價格決定供求也是假象。因為沒有價格,供求同樣可以存在。庸俗的西方經濟學在這點上的欺騙成分是非常明顯的,它們把一個完整的經濟現象分割成一個個的經濟現象,從而欺騙人們。那麼,價格為什麼決定不了供求呢?因為供求是分配的主體,作為分配手段的價格,它是決定不了分配主體的。我們只要不選擇價格作為分配手段,價格決定供求的謬論就不攻自破。
那麼到底什麼決定價格呢?價格、貨幣、產品都是要求權,作為具體要求權的產品和作為一般化要求權的貨幣,雖然本質是一樣的,可它們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具體的要求權會由於要求權的載體沒有功能而消失,一般化的要求權則可以「長生不老」,因為一般化要求權的載體可以是符號,符號是永遠存在的。如果一般化要求權的載體是紙,我們只須把紙換一下就可以了,我們現在用的人民幣不就是不斷變化的嗎(第多少多少版人民幣)?既然價格、產品、貨幣是同質的東西,我們要尋找什麼決定價格,就必須尋找什麼決定產品。根據產品的定義,產品是可以滿足人需要的一種功能。顯然是人的需要決定產品,進而是人的需要決定價格。
價格是人的需要決定的,人的需要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人的需要當然是客觀的。因為人的生命是客觀的,人要維持生命,就必須有需要,死人是沒有需要的。人可以是單個的人和集合的人,決定價格需要的人是集合的人。集合人的需要是決定價格的力量。集合人的需要可以分成三個級次,它們分別是一級需要、二級需要和三級需要,當一級需要得到滿足時,它會退化為二級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二級需要會激化為一級需要。集合人需要的變化會引起價格的變化,比如甲商品原來是一級需要,當它退化為二級需要時,它的價格會下跌。
人的需要的信息是很難得到的,不然的話,我們國家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居民存款了。因為企業在生產產品時,它的收入是一定要大於成本的。由於企業沒有辦法得到集合人對產品需要的准確數據,企業生產的產量往往會超過它對應的貨幣,從而形成居民存款。由於沒有辦法得到集合人准確的需要信息,我們就無法預測到相應價格變動的信息。誰如果他能夠准確商品價格的走勢,那麼,他一定是一個投機高手。
㈦ 商品的價格是由什麼決定的
商品的價格是由成本、供需、效率和信息來決定的。
這4個因素,在不同層面上影響著價格的高低。
第1個影響價格的因素,就是成本。成本越高的東西,價格就會越高。生產成本,會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而降低,價格也就會隨之降低。
舉個例子:
法國皇帝拿破崙招待客人,用得都是非常精美的銀質餐具。而他自己,卻只用鋁制的餐具。你知道,銀可比鋁值錢多了。很多人認為拿破崙用鋁制餐具是因為他低調樸素,其實恰恰相反。
在那個時代,用鋁制的餐具,是身份高貴的象徵。因為鋁的煉製成本極高,鋁制餐具非常罕見,所以價格昂貴,甚至比黃金還貴。
而現在,煉鋁的技術突飛猛進,鋁也就變得非常便宜。而因為金屬銀本身的稀缺性,銀的價值,就大大超過了鋁。所以,成本,影響著價格。而科技,改變著成本。
第2個影響價格的因素,是供需關系。
我舉個例子:
中秋節的月餅幾百元一盒,節一過完,沒有了需求,月餅價格立刻大幅縮水。平常白菜2元一斤,過年的時候,因為供給變少,白菜變成5元一斤。年一過完,供給恢復正常,白菜又降到2元一斤。
假設一件物品,只生產10件。如果市場上,只有10個人需要,供需平衡,每個人都可以買得到。如果市場上,有100個人需要,物品的價格就會上升。如果市場上,有1000個人需要,物品的價格就會上升得更高。
供給稀缺,需求旺盛。這時價格就會上升。
所以,賣一種需求很旺盛,但是供給很稀缺的商品,就會比較賺錢。
比如,房子。蓋房子,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嗎?沒有。
但是,上海中環以內的房子,就這么多,但是價格卻非常貴。
中環、內環和外環,從蓋房子的角度來說,蓋房的成本是一樣的。
那為什麼,不同位置的房子能賣出不同的價格呢?是因為大家都想去市中心,需求非常旺盛,而中心地段的房源供給卻很少。供給稀缺,需求旺盛,價格就會非常昂貴。這是第2個影響價格的因素,供需關系。
第3個影響價格的因素,是效率。
潤米商城在賣小洞茶,銷量很好,但其實並不算貴。
為什麼呢?因為效率高。
我們直接從供應鏈源頭拿到茶葉,沒有開線下門店,沒有請售貨員,更沒有砸廣告,縮減了許多中間環節。
這就是用效率,降低了價格。
同樣的需求,同樣的生產成本,但是運營效率不一樣,價格就會不同。
為什麼互聯網上有些東西品質不錯,性價比很高?那是因為在互聯網上賣東西,效率更高,所以價格就會更便宜。
這是第3個影響價格的因素,效率。
第4個影響價格的因素,是信息。
你去批發市場買一件東西,通常情況下,售貨員會上下打量你一眼,然後給你報價。
然後,你們會開始討價還價。
最終,每個人買到這件物品的價格,可能是不一樣的。
換你媽去買,幾乎一定比你買到的價格更便宜。
為什麼?因為信息不對稱。
當信息不對稱的時候,就會有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
什麼意思?就是你的心理價位和賣家的成本之間,是存在一定空間的。
假如物品的進貨價是5元錢,然後你覺得這東西花20元錢,你都願意買。
而對於賣家來說,20元他能賣掉,但6元理論上他也願意賣。
最後以什麼價格賣出,就看你們倆討價還價的能力。
如果賣家的討價還價能力很強,最後15元賣給你了。
你覺得還不錯,比想像中便宜一點。這時你就佔有了5元的消費者剩餘。
而如果你的討價還價能力很強,最後你8元錢買走,你就佔有了12元的消費者剩餘。
雙方通過不斷討價還價,試探對方的底線,最終確定成交的價格。
所以,價格的高低,還和雙方的信息差有關系。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的作用主要有:
1、價格是商品供求關系變化的指示器
藉助於價格,可以不斷地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調節資源的配置方向,促進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
在市場上,藉助於價格,可以直接向企業傳遞市場供求的信息,各企業根據市場價格信號組織生產經營。與此同時,價格的水平又決定著價值的實現程度 ,是市場上商品銷售狀況的重要標志。
2、價格水平與市場需求量的變化密切相關
一般來說, 在消費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市場上某種商品的價格越高,消費者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小;反之,商品價格越低,消費者對它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而當市場上這種商品的價格過高時,消費者也就可能作出少買或不買這種商品,或者購買其他商品替代這種商品的決定。因此,價格水平的變動起著改變消費者需求量、需求方向 ,以及需求結構的作用。
3、價格是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
價格所顯示的供求關系變化的信號系統,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了信息。一般來說,當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幅度預示著這種商品有缺口時,國家就可以利用利率、工資、稅收等經濟杠桿,鼓勵和誘導這種商品生產規模的增加或縮減,從而調節商品的供求平衡。
價格還為國家調節和控制那些只靠市場力量無法使供求趨於平衡的商品生產提供了信息,使國家能夠較為准確地干預市場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市場自發調節帶來的經濟運行的不穩定,或減少經濟運行過程的不穩定因素,使市場供求大體趨於平衡。
㈧ 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價值決定價格。價值是價格的決定因素。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商品價格越高。例如汽車的價格高,自行車價格低。價格不管怎樣變化,總會圍繞著價值的軸。
2、供求影響價格。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商品價格下跌;當供給小於需求時,商品價格上漲
3、國家政策影響價格。即國家通過宏觀調控的行政手段強行規定價格。當商品價格過高時,考慮到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政府會採取最高限價,例如葯品價格。最高限價一般低於均衡價格。如圖,P0是均衡價格,P2為最高限價。
4、消費心理影響商品價格。當消費者受攀比和從眾心理影響時,商品的需求量會大幅增加,這是銷售者可以成績提價。房價的炒作便是這樣。受求實心理影響,則商品不容易賣高價錢。
5、地域條件、天氣、生產條件等等也是影響價格的因素。例如,各種節日前,雞蛋的價格會上漲;節後又趨於正常。
(8)供需決定價格什麼決定成本擴展閱讀:
價值的變動是價格變動的內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價格形成的基礎。但是,由於商品的價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價值決定的,也是由貨幣本身的價值決定的,因而商品價格的變動不一定反映商品價值的變動,例如,在商品價值不變時,貨幣價值的變動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
同樣,商品價值的變動也並不一定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例如,在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按同一方向發生相同比例變動時,商品價值的變動並不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因此,商品的價格雖然是表現價值的,但是,仍然存在著商品價格和商品價值不相一致的情況。
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直接圍繞它的價值上下波動;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由於部門之間的競爭和利潤的平均化,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因此,價格矛盾地同時由供給與需求以及商品本身的價值決定。
㈨ 為什麼說影響商品價格的是供求關系而不是產品成本
課本上說影響商品價格的是供求關系,但是產品成本也是一個影響因素,這點不容否認。為什麼選了供求關系而不提及其他,我認為其原因。
從「價格」的概念看。價格是交易雙方成交時支付的對價,這樣價格應該在市場環節才有其意義,而供求關系則是決定雙方交易行為最關鍵的因素。產品成本則存在於生產環節,表面上看,成本高了必須提高價格,所以我說也會影響價格,但是這主要是生產者一廂情願的事情,企業沒有控制好成本,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商品價格是市場決定的,不會因為成本高了,就一定提價,也可以說這里價格的概念是成交的價格,而不是定價。
從市場影響因素看,供求對價格的影響更為關鍵。假設成本高了,企業還加大生產,導致供過於求,部分商品就會滯銷,就必須降價,所以供求在市場調節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則弱化很多。
另外課本上的說法主要考慮產品成本提高等因素最後是通過改變供求關系影響商品價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