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觀經濟學:作圖表示典型的總成本曲線、平均成本曲線、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邊際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
1.總成本、總固定成本和總可變成本曲線。
2.平均總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變成本、邊際成本曲線。根據成本函數,也可畫出平均總成本(ATC)曲線、平均固定成本(AFC)曲線、平均可變成本(AVC)曲線、邊際成本(MC)曲線,如下圖所示。平均總成本曲線開始時隨著產量增加而迅速下降,M點是平均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過這一點以後,平均總成本曲線又隨產量的增加而上升。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開始時隨產量的增加而逐步下降,M』點是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最低點,過這一點之後,平均可變成本曲線又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上升。平均固定成本曲線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逐漸向橫軸接近。邊際成本曲線開始時隨產量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很快就降到最低點,過最低點以後,便隨著產量的增加而迅速上升,上升的速度比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上升速度更快。邊際成本曲線上升時首先通過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然後又通過平均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下圖反映了各種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的變動的規律,以及它們相互間的關系。
平均固定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是因為固定成本在短期內不變,產量增加,則分攤到每一單位產品上的固定成本就減少了。其變動規律是開始降低幅度很大,以後降低幅度越來越小。
平均可變成本變動規律是,開始隨著產量的增加和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呈降低趨勢,但是當產量達到一定水平後,又呈現出上升的趨勢。
平均總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可變成本變動規律相似,也是隨產量增加先下降後上升。都具有先降後升的U形特徵。
邊際成本與平均總成本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常明顯的關系,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總成本曲線相交於平均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在M點之前,邊際成本曲線低於平均總成本曲線;在M點之後,邊際成本曲線高於平均總成本曲線。就是說,當平均總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時,邊際成本必定小於平均總成本。當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上升時,邊際成本必定大於平均總成本。當邊際成本與平均總成本正好相等時,平均總成本處於最低點。
邊際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關系,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相交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在M』點之前,MC曲線低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在M』點之後,邊際成本曲線高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而且,無論是上升還是下降,邊際成本曲線的變動都快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
在以上三條曲線中,邊際成本曲線最早到達最低點。由於平均總成本既包括平均可變成本,還包括平均固定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受固定成本的影響,平均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點的出現慢於且高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點。當平均可變成本曲線已經到達最低點M』點時,總平均成本曲線還沒有到達最低點M點,也就是說,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總成本曲線的交點M點的出現慢於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交點M』點的出現。此外,平均總成本曲線的最小值大於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最小值,即M點的位置高於M'點。
3.決定短期成本變動的主要因素。如果我們把生產曲線和成本曲線結合起來考察,就會找出決定短期成本變動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價格。一般說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工資和原材料、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的價格以及租金的提高,會導致成本的相應提高。生產率,即總產出對加權平均的投入的比率,可以用勞動生產率和金要素生產率來表示。勞動生產率,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平均產量,即每單位勞動的產量或產出;全要素生產率,就是每單位總投入(包括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的產量或產出。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率提高就會導致生產成本的下降,而生產率下降則會導致成本的上升。
以上供參考。
B. 長期總成本曲線和短期總成本曲線有什麼區別聯系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線。
短期總成本STC是指短期內生產一定產品所需成本的總和。它是固定成本和可變動成本的總和。短期總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是產量的增函數。
長期總成本LTC是指廠商在長期中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通過選擇最優的生產規模所能達到的最低總成本。
在這條包絡線上,在連續變化的每一個產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線和一條SAC曲線的相切點,該SAC曲線所代表的生產規模就是生產該產量的最佳生產規模,該切點所對應的平均成本就是相應的最低平均成本。
需要注意,LAC曲線表示廠商在長期內在每一產量水平上可以實現的最小的平均成本。長期內廠商總是可以找到生產某一產量的最佳規模以達到用最低平均成本來生產。
(2)總成本曲線規律是什麼擴展閱讀
短期成本曲線一般會隨著產量的變動而變動,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短期邊際成本曲線
短期邊際成本曲線隨著產量的增加先減後增。這是由於邊際收益(或邊際產量)遞減規律所致。在邊際產量遞增階段,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單位勞動所增加的產量是遞增的。
因而,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勞動就是遞減的,從而廠商為了購買勞動而增加的成本就會是遞減。
在邊際產量遞減階段,情況正好相反。因此,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決定了邊際產量先增後減,在成本方面可以表示為邊際成本曲線先減後增。即邊際成本曲線呈U型形式。
邊際成本與邊際產量成相反方向變動也可以用公式加以說明。假定在短期內只有一種生產要素比如勞動可以變動,而勞動的價格為rL。於是,根據定義:
MC=△VC/△Y = △(rlL)/△y = △ rl /△y/ △ L=rL/ MPL
由此可見,廠商的邊際成本與可變投入的邊際產量之間呈反方向變動。
C. 經濟學中,簡述總成本線拐點的含義
隨著規模的增大,由於固定成本不變,單位固定成本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總成本從小到大又變小,形成一個拐點。總成本曲線是從縱軸一個截點即產量為零時總成本等於固定成本的那個點開始,隨產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開始時是以遞減的增長率上升,當產量達到一定水平後,便以遞增的增長率上升。
拓展資料:
1、總成本,是指企業生產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勞務而發生的總耗費。即:在一定時期內(財務、經濟評價中按年計算)為生產和銷售所有產品而花費的全部費用。總成本,記作TC(total cost)。總成本TC(total cost)是總固定成本(TFC)和總變動成本(TVC)之和。因此總成本曲線在總變動成本曲線之上,兩曲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等於總固定成本的數值。總成本曲線的特性完全取決於總變動成本曲線的特性,所以,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曲線也是先遞減地增加,後遞增地增加。
2、固定成本是指在產品量發生變動時並不隨之增減變動的成本,即當產 品銷售量有較大變化時,成本開支的絕對額一般相對穩定。在餐飲企業 中,固定員工的工資、設施設備折舊費等,均屬於固定成本。這些成本即 使在沒有銷售量的情況下也會照樣發生。固定成本又稱「固定費用」。指在業務量的一定變動幅度內,成本總額並不隨之變動而保持相對穩定的那部分成本,如企業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以及車間生產管理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辦公費、固定資產折舊費、修理費等。
3、這些成本就其總額來說,在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的一定變動幅度內,雖不隨之增減而增減,但就單位產品或商品負擔的成本來說,則隨著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而成反比例的變動。_即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增加,單位產品或商品分攤的成本隨之減少;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減少,單位產品或商品分攤的成本隨之增加。由於產品成本和商品流通費中有固定成本,因此,增加產品產量或商品流轉量,就能降低產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費。
D. 總成本曲線為什麼以遞減的速度上升
在在產量較低時,相對於固定投入要素而言,可變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太少,隨著可變投入的增加,固定要素逐漸得到充分利用,產量迅速提高,總成本的增加沒有總產量的增加快,邊際成本下降,因此, 單位成本下降(固定成本被分攤了,此時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
在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增加的可變投入最終會導致產量增加速度的降低,而成本仍在不斷增加,從而邊際成本上升.當邊際成本超過平均成本時,平均成本開始上升.
E. 試說明總成本曲線、總變動成本曲線,平均成本曲線,平均變動成本曲線,邊際成本曲線的關系
價格與平均成本(AC)曲線最低點相切,這時P=AC,所以,廠商不虧不賺只有正常利潤,因此,在邊際
F. 總變動成本曲線的特性是 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曲線也是先遞減地增加,後遞增地增加。為什麼
短期成本都與產量有關,從而可以得到這些成本與產量關系的曲線,即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曲線的特徵: (1)可變成本曲線從原點出發,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增,遞增速度先減後增;不變成本曲線不隨產量變動而變動,因而是一條平行於產量軸的直線;總成本與可變成本之間的距離為不變成本,其形狀及變動規律與可變成本曲線一樣。 (2)平均成本曲線與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隨著產量的增加先遞減後增加,即呈現U型。 (3)邊際成本曲線隨著產量增加先遞減後增加,也呈現U型。 (4)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成本曲線和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都相交於二者的最低點。 短期成本曲線的特徵關鍵取決於邊際成本的性質,而邊際成本曲線先下降後上升的性質被稱之為邊際成本遞增規律:在生產中,隨著可變投入的增加,邊際成本在開始時是遞減的,然而,隨著可變投入的繼續增加,邊際成本最終會不斷上升。 短期成本曲線共7 條,分別是總成本TC 曲線、總可變成本TVC 曲線、總固定成本TFC 曲線以及相應的平均成本AC 曲線、平均可變成本AVC 曲線、平均固定成本AFC 曲線和邊際成本MC 曲線。 (1)TC 曲線、TVC 曲線和MC 曲線之間的關系:每一產量點上的MC 值就是相應的TC 曲線和TVC 曲線的斜率。在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下,當MC 曲線逐漸的由下降變為上升時,相應的,TC 曲線和TVC 曲線的斜率也由遞減變為遞增。當MC曲線達到最低點時,TC 曲線和TVC 曲線相應的各自存在一個拐點。 (2)AC 曲線、AVC 曲線和MC 曲線之間的關系:U 型的AC 曲線與U 型的MC 曲線相交於AC曲線的最低點。在AC 曲線的下降階段,MC 曲線在AC 曲線的下方,在AC 曲線的上升階段,MC 曲線在AC 曲線的上方。U 型的AVC 曲線與U 型的MC 曲線相交於AVC 曲線的最低點。在AVC 曲線的下降階段,MC 曲線在AVC 曲線的下方,在AC 曲線的上升階段,MC 曲線在AVC曲線的上方。對於產量變化的反應,邊際成本MC 要比平均成本AC 和平均可變成本AVC 敏感得多。反映在圖5-3 中,不管是上升還是下降,MC 曲線的變動都快於AC 曲線和AVC 曲線。 (3)比較圖中AC 曲線和MC 曲線的交點D 與AVC 曲線和MC 曲線的交點F,可以發現,前者的出現慢於後者,並且前者的位置高於後者。也就是說,AVC 曲線降到最低點F 時,AC 曲線的最小值大於AVC 曲線的最小值。這是因為:在平均總成本中不僅包括平均可變成本還包括不變成本。正是由於平均不變成本的作用,才使得AC 曲線的最低點D 的出現既慢於、又高於AVC曲線的最低點F。 短期成本曲線的變動規律 短期成本曲線一般會隨著產量的變動而變動,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1)短期邊際成本曲線。短期邊際成本曲線隨著產量的增加先減後增。這是由於邊際收益(或邊際產量)遞減規律所致。在邊際產量遞增階段,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單位勞動所增加的產量是遞增的,因而,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勞動就是遞減的,從而廠商為了購買勞動而增加的成本就會是遞減。在邊際產量遞減階段,情況正好相反。因此,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決定了邊際產量先增後減,在成本方面可以表示為邊際成本曲線先減後增。即邊際成本曲線呈U型形式。 邊際成本與邊際產量成相反方向變動也可以用公式加以說明。假定在短期內只有一種生產要素比如勞動可以變動,而勞動的價格為rL。於是,根據定義: MC=△VC/△Y = △(rlL)/△y = △ rl /△y/ △ L=rL/ MPL 由此可見,廠商的邊際成本與可變投入的邊際產量之間呈反方向變動。 (2)短期平均成本曲線。平均可變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先遞減然後再逐漸增加,即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是一條U型曲線。之所以如此,根源在於廠商的生產技術月艮從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如果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平均每單位勞動所生產的產量是遞增的,那麼反過來說,每單位產量所需要的勞動就是遞減的,從而花費的勞動上的可變成本就會越少。如果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平均產量是遞減的,那麼情況正好相反。因此,平均可變成本就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先減後增。 平均可變成本曲線先減後增的原因可以由下面的關系式更直接地觀察到。根據定義: AVc=VC /y = rlL / y = rl /y /L = rl/APl 平均不變成本最為簡單。由於不變成本不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因而隨著產量的增加, 單位產量分攤到的不變成本逐漸減少,即平均不變成本是一條逐漸遞減的曲線。 平均成本等於平均變動成本與平均不變成本之和。注意到平均不變成本曲線是遞減因而在平均可變成本曲線下降階段,平均成本曲線是遞減的。另一方面,由於平均高於平均可變成本,因而在平均可變成本出現遞增趨勢之後,盡管平均成本還繼續,但隨著產量繼續增加,最終平均成本曲線也會逐漸增加。這就是說,平均成本曲呈U型形式。 3)可變成本、不變成本和總成本曲線。由於邊際成本恰好是可變成本和總成本的變化目而隨著產量增加而遞增的可變成本和總成本,在邊際成本遞減階段,增加速度逐漸放而在邊際成本遞增階段增加速度相應地增加。可變成本與總成本曲線之間的距離恰好為不量變動而變動的不變成本。
G. 關於總成本曲線的問題
總成本曲線的形狀是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造成的。上凸的階段表示邊際收益遞增,下凸的階段表示邊際收益遞減。實際上總成本曲線就是總產量線旋轉90°,再從反面看是一個圖型,都表示了隨著投入要素的增加邊際收益先遞增後遞減的變化。
這個圖形是理論上的推斷,成本函數則比較復雜,沒有較為統一的函數模型。
H. 長期總成本曲線的特徵
長期總成本LTC曲線是從原點出發向右上方傾斜的。當產量為零時,長期總成本為零,以後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總成本是增加的。
長期總成本LTC曲線的斜率先遞增速度增加;進而以遞減速度增加,經拐點之後,又變為以遞增的速度增加。
LTC曲線的形狀主要是由規模經濟因素決定的。在開始生產時,要投入大量生產要素,而當產量少時,這些生產要素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LTC曲線很陡。
隨著產量的增加,生產要素開始得到充分利用,這時成本增加的比率小於產量增加的比率,表現為規模報酬遞增。最後,由於規模報酬遞減,成本的增加比率又大於產量增加的比率。
可見,LTC曲線的特徵是由規模報酬的變化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