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是用比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經濟組織制度的理論。它是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R·H·Coase)1937年在其重要論文「論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來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圍繞交易費用節約這一中心,把交易作為分析單位,找出區分不同交易的特徵因素,然後分析什麼樣的交易應該用什麼樣的體制組織來協調。
科斯認為,交易成本是獲得准確市場信息所需要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也就是說,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締約成本、監督履約情況的成本、可能發生的處理違約行為的成本所構成。
科斯在嘗試解釋企業何以存在時為經濟理論「發現」的就是這種反復發生的交易成本。他的結論是,通過建立一種無限期的、半永久性的層級性關系,或者說通過將資源結合起來形成像企業那樣的組織,可以減少在市場中轉包某些投入的成本。一種多少具有持久性的組織關系,如一個雇員與企業的關系,對企業來說,能節省每天去市場上招聘僱員的成本;對於雇員來說,能減少每天去市場應聘的成本和失業風險成本。這種「持久性的組織關系」就是制度,包括契約,也包括政策等。因此,依靠體制組織、契約以及其上的政策等制度,採納和利用標准化的度量衡,能降低交易成本的水平。
交易成本理論中的制度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性,使許多經濟學者重構了制度經濟學,並把它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歷史學派」和美國制度主義理論家的那種注重對制度作描述性分析的研究區分開來,冠之以「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但我們仍然習慣地稱之為制度經濟學或制度分析學派。制度經濟學研究經濟生活與制度之間的雙向關系,關心的是分析各種具有協調功能的規則和規則集等。制度經濟學家也普遍關注公共政策與制度之間的互動關系。公共政策意味著通過政治的和集體的手段系統地追求某些目標。公共政策不僅由政府主體(議會、政治家、行政官員)來實施,它還由有組織集團的代表,像工會、行業協會、消費者和福利方面的院外集團、官僚和某些個人來實施。這些集團的代表左右著集體行動。集體行動涉及兩個以上夥伴之間的協議,並往往涉及隱含於一共同體內千萬人當中的協議。這種「協議」就是規則,而制度被定義為由人制定的規則,那麼「這種協議」就是制度。它抑制著人際效中可能出現的任意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它為一個共同體所共有並總是依靠某種懲罰而得以貫徹。由此可知,公共政策也是一種制度。同時,公共政策知識有助根據特定目標在現實世界中形成各種制度。經濟學家可以就如何才能在不同制度集的基礎上更有效率地追求特定目標提出政策建議。公共政策——在追求某些目標上對政治手段的系統應用——通常是在既定的制度約束中展開的,但它也可以靠努力改變制度的方式來實施。制度變革既可以通過明確的直接方式來實現,也可以表現為公共政策行動的一種副效應。
Ⅱ 什麼是交易成本"科斯定理"的含義是什麼
一、什麼事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達成一筆交易所要花費的成本,也指買賣過程中所花費的全部時間和貨幣成本。包括傳播信息、廣告、與市場有關的運輸以及談判、協商、簽約、合約執行的監督等活動所花費的成本。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所謂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自願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關系成本。它與一般的生產成本(人—自然界關系成本)是對應概念。從本質上說,有人類交往互換活動,就會有交易成本,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二、「科斯定理」的含義
科斯定理,是由羅納德·科斯提出的一種觀點,認為在某些條件下,經濟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過當事人的談判而得到糾正,從而達到社會效益最大化。
其主要內容如下:
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不管權利如何進行初始配置,當事人之間的談判都會導致資源配置的帕雷托最優;
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不同的權利配置界定會帶來不同的資源配置;
因為交易費用的存在,不同的權利界定和分配,則會帶來不同效益的資源配置,所以產權制度的設置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
科斯定理的精華在於發現了交易費用及其與產權安排的關系,提出了交易費用對制度安排的影響,為人們在經濟生活中作出關於產權安排的決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希望採納
Ⅲ 什麼是交易成本經濟學
交易成本經濟學(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CE)
以威廉姆森為代表的交易成本經濟學。他們認為,市場運行及資源配置有效與否,關鍵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交易的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的高低。交易自由度可以用交易頻率和交易不確定性來衡量。交易成本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定義。通常,我們可以把企業的成本可以分成三種,一是生產成本,二是管理成本,三是交易成本,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都發生在企業內部,而交易成本存在於企業外部,包括信息的搜尋、發布、討價還價、談判、簽約、監督、合約執行和違約帶來的一切成本。這里的交易成本就是狹義的交易成本的概念。廣義的交易成本是指生產成本以外的所有成本,也就企業內的管理成本和企業外的交易成本。
Ⅳ 經濟學有哪些成本
「成本」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一天我們都在和成本打交道,當你購物時,實際支付的貨幣就是成本。不難理解,它的定義就是進行經濟活動或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消耗的資源。
1.邊際成本
Marginal Cost,經濟學家通常將這一概念解釋為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假設你是一個電視機生產商,你生產100台電視機的成本是200000元,你生產101台電視機的成本是200100元,那麼,多生產1台電視機產生的成本100元就是邊際成本。
有的文章稱邊際成本會會隨著產量不斷增加不斷減小,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邊際成本的變化可以不斷減小,比如規模經濟帶來成本的下降;但是另一種情況下,當生產能力飽和時,再增加一單位產出要付出的成本就很可能會增加。因此,邊際成本的變化要基於特定的場景分析。
那麼,邊際成本有沒有可能為0呢?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這種可能性,前期獲取流量互聯網企業需要花費高額的成本,隨著流量的上升,邊際成本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當流量爆發式增長,邊際成本很可能下降至臨界值零。
2.機會成本
假設你是一個年薪10萬的白領,如果這個時候你放棄了工作選擇了去讀研究生,那麼你讀研所放棄的10萬年薪就是你當前的機會成本;相反,如果你選擇了工作,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變成了你學習所能帶來的知識和經驗。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機會成本對象化為貨幣,事實上我們應該把它看作是我們要放棄的東西。比如在課堂上聽課還是玩手機,那麼就是在學到的知識和玩手機的快樂中進行選擇,選擇一樣放棄的另一樣就是當前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利用上面兩個例子能夠很容易理解機會成本,即為了做某一件事或得到某樣東西需要付出的代價。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選擇某一件事會放棄很多其他的事,因為我們會面臨很多種選擇,此時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的能夠獲得最大回報的那個代價。
注意關鍵詞「最大的代價」!
3.沉沒成本
Sunk Cost,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什麼是無關的費用呢?
我們把自己不可控的成本看作是無關的費用,比如明天中午12點前我要完成一份報告,今天白天我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收集資料,對於今晚的我而言,之前白天花費的時間、精力就是我的沉沒成本。無論我的報告是否基於我白天所收集的材料,我都無法控制這些成本。也有經濟學家把沉沒成本歸類到歷史成本。
沉沒成本在我們做決策的時候非常有用,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過分執著於之前已經投入的沉沒成本,一直向後看自己之前的決策,繼續原來的失誤,造成更大的錯誤。因此,我們在做決策時,要站在當下,分析當前的利弊,避免過分顧忌已發生的成本,不要被「不甘心」這種情緒左右。以上供參考。
Ⅳ 經濟學中的成本有哪些
經濟學家眼中的成本與會計賬戶上規定的成本,即經濟成本與會計成本,二者在含義上存在較大差異。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會計賬戶,它記錄了企業在過去一段時期內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實際支出,這些支出被稱為會計成本。會計成本常被用於對以往經濟行為的審核和評價。 而經濟學家分析成本的目的在於考察企業的決策,並進而分析資源配置的結果及效率,所以經濟學中對成本的使用重在衡量稀缺資源配置於不同用途上的代價。這涉及使用一項資源或做出一項選擇放棄掉的機會,即機會成本的概念。馬克思曾科學地指出了成本的經濟性質:「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每一個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C+V+M。如果我們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餘價值M,那麼,在商品剩下來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3-3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Ⅵ 交易成本經濟學的什麼是交易成本
新制度經濟學的顯著特徵是堅持交易是有成本的。這一特徵使新制度經濟學比其他經濟學更為現實,因為人們在進行經濟活動時,總是面臨著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這就使人們不可能象新古典理論所設想的那樣在無交易成本的情況下進行決策。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也是近十幾年來西方經濟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概念之一。 威廉姆森是這樣定義交易的:
A transaction occurs when a good or service is transferred across a technologically separable interface (技術上不同的界面). One stage of activity terminates and another begins.(1985.1)
根據這種理解,交易限於這樣一些情形:資源在「交付」(delivery)這一物理意義被轉讓。這種交割可以發生在企業內,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的市場之間。因此我們可以稱為企業內部交易和外部交易,以及市場交易。這種交易主要是由分工造成的。
企業內部交易可以用亞當·斯密(1776)的制針例子來說明。在那裡,制針需要許多步驟的工藝,每個工人只從事一部分工藝,他們相互合作。這種合作就是一種交易。
舊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康芒斯(1934,58)提出了另一個交易概念:他認為交易「are the alienation(讓出) and acquisition(獲取) between indivials of the rights of future ownership of physical things」. 可以看出,康芒斯的交易也涉及到資源的轉讓,但他的轉讓卻是法律意義上的,是法定產權的轉讓。
法律意義上的和物理意義上的交易實際上是相互聯系的。但在分析交易成本時,我們發現,把這兩種意義上的交易看成是反映了資源轉讓或經濟交易的兩種不同的類型。
在關於制度的經濟分析中,關注的目標不只是經濟交易,還包括一些其他的社會行動。因為這種社會行動是建立、維持或改變社會關系所必需的,因而很重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濟交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交易。這就是說,社會行動是形成和維持制度框架所必需的,而經濟活動就發生在這樣的制度框架內。這里涉及到正式和非正式規則以及實施機制。政治交易看起來特別重要,因為必須說明政客、官僚和利益集團之間的交易,並考慮這些集團對於行使公共權威而進行的討價還價和計劃。還要考慮的是官員們以司法行政形式行使的日常政治權力。
根據威廉姆森(1979,239)的看法,經濟和政治交易都具有下列三個關鍵特徵:一是不確定性;二是交易發生的頻率;三是進行特定交易投資(transaction-specific investments)的程度。新古典經濟學家早就認識到不確定性對交換的影響,但它沒有注意到交易頻率和特定交易投資的重要性。在新制度經濟學中,交易的這三個方面都被看成是對經濟行為有重要影響。 狹義交易成本是為履行契約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在某種條件下,這種交易成本可以非常高,以至阻礙市場交易的實現。
廣義交易成本是為談判、履行合同和獲得信息所需要運用的全部資源。威廉姆森在1985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一書中對交易成本作了更明確的規定,並將其區分為「事先的」和「事後的」兩類。事先的交易成本是指「起草、談判、保證落實某種協議的成本」。在簽訂契約關系時,交易關系的當事人都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困擾,因此需要事先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而在明確這些權利、義務和責任的過程中是要花費代價的,這種代價的大小與某種產權結構的事先清晰度有關。事後的交易成本是交易已經發生之後,它可以有許多形式:
(1)當事人想退出某種契約關系所必須付出的費用。
(2)交易者發現事先確定的價格有誤而需要改變原價格所必須付出的費用。
(3)交易當事人為政府解決他們之間的沖突所付出的費用。
(4)為確保交易關系的長期化和連續性所必須付出的費用。
交易成本涉及到實際資源的消耗,也就是說進行上述社會交易(包括經濟交易)都需要資源。因此,阿羅把交易成本定義為「經濟體系運行的成本」(1969, 48)。但除了這種日常成本以外,交易成本還包括建立、維持或改變一個體系的基本制度框架的成本。因此,相對於正式制度來說,我們可以說,交易成本來自建立、維持和改變下列方面的成本:
(1)法律意義上的制度(憲法和民法);
(2)權利意義上的制度(如根據自願協商的勞動合同而產生的具體索取權)。
此外,由於存在與基本的正規制度運行相聯系的非正式活動,也會出現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典型例子是使用市場的成本和在企業內行使發號施令的權利的成本。其中前一種成本可稱為市場交易成本(market transaction costs),而後一種成本可稱為經理交易成本(managerial transaction costs)。此外,還要考慮的是運行和維持一個政府的制度框架而產生的成本,這種交易成本可稱為政治交易成本(political transaction costs).
這三種交易成本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固定」交易成本,即建立制度安排所進行的特定投資;二是「可變」交易成本,即與交易數量有關的成本。下面我們將進一步分析這三種類型的交易成本。 關於市場交易成本,科斯在1960年的《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說得很清楚:
In order to carry out a market transa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iscover who it is that one wishes to deal with, to inform people that one wishes to deal with and to what terms, to conct negotiations leading up to a bargain, to draw up the contract, to undertake the inspection needed to make sure that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 are being observed, and so on.(1960,15)
市場交易成本主要由信息成本和討價還價成本構成。信息成本顯然是重要的,但討價還價成本也不能低估。在現實生活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場存在不確定性,沒有一個決策者能夠立即知道或自動地知道誰會買賣一種產品或以什麼條件買賣。
一般來說,在完全競爭市場上也不會發生匿名交易。典型的情況是,潛在的交易對象必須相互搜尋對方。一旦這種有興趣的交易者相互接觸,他們就要了解更多東西。具體來說,包括交易對象是誰,他願意且能夠達成什麼協議。因此,要通過協商來找到有效率的交易,並確立具體的交換條件。交易也可能需要法律保障。由於可能會出錯,因而必須監督合約的實現。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需要通過法律行動來執行合約。使用市場的代價可以更具體地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准備合約的成本(狹義定義的搜尋和信息成本);二是確定合同的成本(討價還價和決策的成本);三是監督和執行合同責任的成本。 經理交易成本涉及到在企業和雇員之間執行勞動合同的問題。為了簡便起見,我們假定僱傭合同已經存在,因而現在是如何實施的問題。經理成本交易包括:
1、設立、維持或改變組織設計的成本。這種成本的范圍相當廣泛,如人事管理成本,信息技術投資成本,防止接管和公共關系,以及院外活動成本。這些是典型的固定交易成本。
2、運營一個組織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如決策成本、監督命令的執行成本、度量工人的勞動業績成本、代理成本和信息管理成本等),與產品和服務在不同界面物質轉讓有關的成本(如企業內部的運輸成本等)。這一項是可變交易成本。
經理交易成本有一些進入了會計帳戶,這些成本是近年來研究的一個重點領域。 市場交易和經理交易都發生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這種政治背景的形成和公共物品的供給,都是有成本的。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政治交易成本就是通過集體行動來供給公共物品的成本。它類似於一個企業內的經理交易成本。政治交易成本的具體內容如下:
1、設立、維持和改變一個體系的正式與非正式政治組織的成本,包括與建立法律制度、行政框架、軍隊、教育體制和司法等等有關的成本。此外,還包括與政黨和壓力集團有關的成本。實際上,所有這些成本都不是微不足道的。
2、營運一個國家的成本。這就是為了維護主權而發生的日常開支,如立法、國防、司法行政、運輸和教育等支出。就象在私人部門一樣,這些政府活動也有搜尋和信息成本,決策成本,發布命令成本和監督與執行官員遵守原則的成本。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經理交易成本和政治交易成本都可以看成是代理成本。
Ⅶ 在西方經濟學中,什麼是交易成本,給個具體的例子說明!!
交易成本指達成一筆交易所要花費的成本,也指買賣過程中所花費的全部時間和貨幣成本。包括傳播信息、廣告、與市場有關的運輸以及談判、協商、簽約、合約執行的監督等活動所費的成本。這個概念最先由新制度經濟學在傳統生產成本之外引入經濟分析中。
比如說:使用Internet來進行電子商務,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降低交易成本。 Internet上有充足的信息,而你只要坐在計算機前,便可以到世界各地的網站搜索信息,因此Internet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中的搜索成本;由於Internet可以讓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省掉常規多層次的經銷體系,因此交易過程中的協商成本和契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Ⅷ 關於經濟學里的四個「成本」
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而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金錢、社會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為了得到某一樣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外一些東西。在經濟學里,這些不得不放棄的東西,就是我們為當前選擇所付出的機會成本。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放棄掉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
對於機會成本的理解,有利於我們做出更理想的選擇,尤其是在投資領域。了解機會成本,我們可以記住這三個詞:
①「所有」,所有的選擇,都是機會成本;
②「最大」,機會成本,是當前選擇最大的那個代價;
③「必然」,機會成本,是你必然可選的選項。
有人說,無所事事的虛度光陰,就是你選擇投資自己的機會成本,這句話,你同意嗎?
人並不總是理性的,在做決策時總會被已經發生在過去的成本所影響,經濟學上將這種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投入,稱為「沉沒成本」。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有一個四字魔咒永遠繞不開,那就是「來都來了」。只要你「來都來了」,你就會買不算便宜的門票,沖破人山人海,逛遍沒看頭的景點;只要你「來都來了」,你就會強迫自己吃掉盤子里難以下咽的飯菜;只要你「來都來了」,你就會說服自己堅持看完讓人昏昏欲睡的電影。
因為「來都來了」,所以「將錯就錯」。
面對沉沒成本,我們可以學會:
①敢於「半途而廢」,該放棄的時候,要懂得放棄;
②讓人「欲罷不能」,故意製造用戶的沉沒成本;
③創造「覆水難收」,如果你確定要翻過一面牆,先把帽子扔過去。
經濟學里,邊際成本是生產者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是指額外多生產一單位產品需要付出的成本。相應的,每多銷售一單位產品獲得的收益就是邊際收益。
經濟學的思維就是邊際思維,我們的日常選擇都是邊際選擇。比如,中午你餓了,你不能選擇十天前吃什麼,也不能選擇下個禮拜吃什麼,你要做出的選擇,是下面這頓飯你要吃什麼,這就是邊際選擇。
每個人擁有的時間、精力、金錢都是有限的,所謂選擇,就是這些有限資源的分配,在此多彼少和此少彼多中尋求一個最優解。以這頓午飯為例,哪一家更好吃,哪一家更便宜,哪一家更快等等。
深入理解邊際成本,我們應該記住三個概念:
①規模經濟,降低邊際成本;
②互聯網經濟,邊際成本趨零;
③零邊際成本社會,協同共享。
現實生活中,交易成本無處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成本。因為交易行為本身而產生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
我們甚至可以說,正是有交易成本的存在,才給了企業存在的空間。
為什麼呢?首先,單個人和單個人之間的商務活動,交易成本可能不會特別大,但如果是很多個體之間的交易,產生的「鏈接」是以指數級增長的,那麼總的交易成本將會變得非常驚人。
設想一下,一百萬個人,每個人獨立蓋一棟大樓,那麼世界得亂成什麼樣子。
而企業這種組織形式,通過集約化的研發、生產、推廣、交易,形成一筆筆總體營收,再按照一定規則進行內部利潤分配,這種一體化的協作模式,大大降低了眾多工人分別生產、各自尋求售賣的復雜度,因此可以說。企業就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生。
如何降低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呢?
①隱性成本顯性化;
②組織結構扁平化;
③決策流程信息化。
那麼,投資自己,可以極大降低內外部交易成本,這個觀點你贊同否?
Ⅸ 【微觀經濟學】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學概念。
交易成本就是你從自由市場上尋找、溝通、購買一項服務,為這個購買能夠達成,所付出的時間和貨幣成本。通常來說,交易成本包括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等等。
交易成本 的概念,由科斯提出,由威廉森系統化,這兩個人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
科斯說,交易成本與管理成本的對比,決定了企業的邊界。交易成本低於管理成本的,可以考慮外部化;交易成本高於管理成本的,應該內部化。
劉潤說,根據科斯的邏輯和我們對交易成本會不斷下降的趨勢的判斷,可以得出結論: 總體來說,未來企業規模會越來越小。 也就是互聯網認識說的,未來會是「 自由人的自由聯合體 」。這是個理想的機制情況,但趨勢是對的。
在今天,你必須找到那些你自己做,比市場更高效的事情,構建你的核心競爭力,而把那些你做的其實一般的事情,盡快扔回給市場。
Ⅹ 請問什麼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達成一筆交易所要花費的成本,也指買賣過程中所花費的全部時間和貨幣成本。包括傳播信息、廣告、與市場有關的運輸以及談判、協商、簽約、合約執行的監督等活動所花費的成本。這個概念最先由新制度經濟學在傳統生產成本之外引入經濟分析中。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稱交易費用,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論的根本論點在於對企業的本質加以解釋。由於經濟體系中企業的專業分工與市場價格機能之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的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機能的成本相對偏高,而形成企業機制,它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所形成的組織體。由於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與列舉,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
交易費用是指在完成一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前後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