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主指是什麼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主指是:「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
絕對成本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
亞當·斯密認為,人是經濟的動物,是「經濟人」,即人首先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人類經濟活動的動力是人類的利己心,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他認為,每人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國家應該盡量少過問經濟,對經濟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應該聽任自由經營、自由貿易,只要不違背社會利益,就可以為所欲為。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如果牽涉到別人利益,就應予以補償,這叫做「等價交換」,認為這種等價交換可以使雙方利益都不受損失。因此,等價交換成為資本主義經營的原則。?
斯密這種理論的核心是要求自由競爭、自由貿易,依靠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來對供求關系進行自發調節,維持均衡,控制社會利益,從而使社會獲得進步和穩定。這種主張符合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為突破封建統治對生產力的束縛提供了理論根據。
B.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後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但是,絕對利益理論的運用有一個前提條件——雙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們的產品,如果沒有自由貿易,沒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獲得地域分工帶來的益處. 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
C. 亞當斯密的觀點在現在的國際貿易學研究中是否適用
適用。
1、亞當斯密的觀點是絕對成本理論,這個理論的主題是絕對優勢理論,指當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應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就比如說一些勞動力密集的產業會逐步往低人工成本的地區轉移。
2、可以適用現在的國際貿易學研究中,這樣就需要世界各地商品和服務進行交換,也起到了相互制約的效果。
D.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論」是指什麼求解釋
亞當密斯的這個理論太注重成本了
E.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
亞當斯密於《國富論》中最早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 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於因地域、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絕對差異,所以又稱地域分工學說,其主要觀點可概括如下:
①亞當斯密主張分工,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個人專門從事於一種物品的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
②亞當斯密認為,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外國的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要便宜(生成成本絕對地低),那麼就應該輸出本國在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便宜)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
③亞當斯密認為,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的生產條件。無論是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都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生產成本絕對低的產品,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物質財富。
總之,絕對成本學說認為,國際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國際貿易,對各國都有好處,這就是國際分工、國際貿易所以發生的原因。但是,用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來解釋國際貿易發生原因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他沒有能夠解釋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即生產成本絕對地低於別國),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於絕對劣勢(即生產成本絕對地高於別國),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貿易還能不能發生?如果進行國際貿易是否能增加生產總量,對雙方是否有利?
F. 簡述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和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兩者之間的關系
絕對成本說即為絕對技術差異論 其差異體現在不同國家對想同產品的勞動生產率(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量)上
假定全世界只有兩國 他們都能生產兩種商品 各國只投入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
其中一國在生產第一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較高 而另一國在生產第二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較高 這樣兩國就會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商品 再用其在國際市場上換回其他本國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商品
比較成本說即為相對技術差異論 如果某國在各種商品上都不佔優勢 則可以通過"兩利相權取起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思想選擇不利相對較小的商品生產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在今天的國際貿易中仍然具有理論意義
G. 亞當.斯密的個人介紹
1、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英國經濟學家、哲學家、作家,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強調自由市場、自由貿易以及勞動分工,被譽為「古典經濟學之父」「現代經濟學之父」。
2、1723年6月5日,亞當·斯密出生於蘇格蘭法夫郡一個只有1500人左右的小鎮寇克卡迪(Kirkcaldy)。幼年的斯密聰明好學,14歲就進入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主修拉丁語、希臘語、數學以及道德哲學。在格拉斯哥學習期間,哲學教授弗蘭西斯·哈奇森的自由主義精神給予斯密啟發。
3、1740年,斯密獲得了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學習,1746年畢業後回到故鄉柯卡爾迪。1748年,斯密開始在愛丁堡大學擔任講師,主講英國文學,幾年後又開始講授經濟學課程。
4、1751年,斯密回到母校格拉斯哥任教授,主講邏輯學和道德哲學。在格拉斯哥大學任職期間,斯密公開發表經濟自由主義的主張,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學觀點。
5、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論》出版。1764年,斯密受布克萊(Buccleuch)公爵之邀,離開格拉斯哥大學,到歐洲大陸旅行。旅行的經歷以及在旅行過程中同許多大陸學者的交往,促使斯密經濟理論走向成熟,尤其是重農主義的經濟學家魁奈對他影響很大。三年後,斯密回到倫敦,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斯密回到故鄉寇克卡迪,開始潛心撰寫經濟學著作。
6、1776年,這部寫作歷時六年,修改三年的經濟學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終於完成。它的發表,標志著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正式誕生。在寫作《國富論》的過程中,斯密積勞成疾。自1784年開始,他健康狀況持續惡化。但斯密依然筆耕不輟,繼續寫作兩部關於哲學和經濟學的著作。
7、1787年,斯密應邀去倫敦為英國內閣成員講授經濟學,同年11月,又被推薦擔任母校格拉斯哥大學的校長。1790年7月17日,斯密逝世_
8、斯密在臨終前,他堅持將未完成的十幾部手稿付之一炬。在他逝世後,後人根據他的學生所記的筆記,1796年整理出版了《正義、警察、歲入和軍備講稿》,其他遺稿也陸續整理出版,包括1793年的《哲學問題論集》,1795年的《天文學史》等等。
H. 亞當斯密絕對成本說的理論內容是什麼並試分析其弊端與缺陷
斯密認為,一國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所花費的成本絕對地低於他國,就稱為「絕對優勢」.如果這種絕對優勢是該國所固有的「自然優勢」或已有的「獲得優勢」,它就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優勢,發展某種產品的生產,並且出口這種產品,以換回他國在生產上佔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這樣做對貿易雙方都更加有利.斯密的這種國際貿易理論被稱作「絕對優勢說」,也稱「絕對成本論」,又稱「地域分工論」.
弊端和缺陷:第一,這個理論還有其局限性,它只能說明在某些產品的生產中具有絕對優勢地位的國家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才能獲得利益.現實中,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在任何產品的生產中都不存在比別國具有絕對優勢的地位,它們生產的所有產品效率都低,成本都高.那麼,這類經濟落後的國家是否應該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如果參加,它們是否能夠從中獲得利益?依據斯密的絕對成本論,對這種問題只能做出否定的回答.這就成為了絕對成本理論的最主要的缺陷.
第二,斯密關於交換的傾向產生了分工的觀點是錯誤的.他認為,交換是人類固有的天性,正是由於人類有了交換的傾向,才產生了社會分工.斯密在這里顛倒了分工和交換的關系.人類社會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才逐漸有了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有了分工,才有了以專業化生產為紐帶的商品交換和國際貿易.斯密受時代的局限,未能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