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品質成本的內容
品質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為了保證產品設計品質適合用戶要求和生產能力所投入的費用,以及設計缺陷所造成的損失.它分為:
①設計品質投入:企業在產品研製過程編制可靠性大綱和設計試驗規范,培訓設計人員和品質、可靠性人員,進行可靠性試驗、開展設計評審等活動所支付的費用.這些費用基本上都屬於預防成本,企業可以通過有關會議和統計資料獲得比較准確的資料.
②設計缺陷損失:由於設計方案存在修改設計或重新設計,從而導致設計、試驗費用的無效增加;由於設計方案中選擇的技術標准、原材料、零部件不適當,規定的品質不合理,從而導致采購、加工、檢驗費用的無效增加;設計缺陷導致企業在生產售後服務中的各種品質損失和用用戶的品質損失.這些損失費用的少部分比較明顯,絕大部分比較隱含,可能表現為以正常的成本費用掩藏起來,也可能表現為其他原因導致的品質成本專案. 為了促使和鑒定采購件達到合同規定的品質要求所支付的費用,以及采購件未達到品質要求給需方造成的損失.它分為三個部分:
①采購預防成本:評價供應商的品質保證能力,提出采購件的品質要求,幫助供應商改進產品品質和完善品質體系等活動所發生的費用.
②采購鑒定成本:對采購進行檢驗鑒定所發生的費用,這種檢驗活動包括貨源地核對和進廠檢驗.
③采購損失成本:由於對采購件未達到合同規定的品質要求給顧客所造成的而供應商又能給予補償的損失. 品質成本對產品品質特性最小單位變化的變動成本.包括:
①邊際品質投入:當產品品質處於某一水平時,產品品質特性最小單位的變化所發生的品質投入的變化量.
②邊際品質損失:當產品品質特性處於某一水平時,產品品質特性最小單位的變化所導致的品質損失的變化量. 用戶為了獲得品質滿意的產品並使其有效的發揮功能所支付的費用,以及產品品質不能滿足用戶要求給用戶造成的損失.它分為:
①用戶品質投入:用戶了解產品品質特性或特徵及生產、經銷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產品驗收,學習產品的使用和維護,辦理產品品質、安全保險等方面所發生費用.
②用戶品質損失:指由於產品品質不適合用戶要求,給用戶造成的損失,它主要包括用戶對品質不良產品進行附加的檢查、修理、退換所支付的而未能得到補償的的費用;用戶使用品質不良的產品額外增加的人工費用、材料費、動力費;產品出現品質故障給用戶造成的產量損失和信譽損失;用戶處理產品造成公害的費用. 其具體項目有:
A 品質管理活動費;
B 品質評審和審核費;
C 品質培訓費;
D 品質改進費;
E 品質獎勵費等。 其具體項目有:
A 檢驗費:包括進貨檢驗、工序檢驗、成品檢驗等所支付的各種費用;
B 試驗費:包括進行理化試驗、破壞性試驗、大型試驗等所支付的各種費用;
C 檢測設備費:包括用於購買、維護、修理和報廢檢測設備(包括計量器具)所發生的各種費用。 具體項目有:
A 廢品損失:因產品(包括零部件、材料等)報廢而造成的損失,可以按成品價格計算;
B 返修或返工損失:包括返修或返工造成的各種損失,例如增加的加工費、復驗費、材料或零件費等等;
C 事故處理費:因處理品質事故或品質問題而造成的費用,包括人員費用和分析處理的工作費用,還包括品質事故或品質問題所造成的諸如設備損壞等直接損失;
D 停工損失:因品質問題導致停工所產生的損失。 其具體項目有:
A 保修費用:包括產品出廠後的維護和修理所發生的所有費用。不實行保修的產品,也會產生類似的費用;
B 退貨損失:因產品缺陷而造成顧客退貨或換貨所發生的所有費用;
C 折價損失:因產品存在品質問題而降價銷售所產生的費用和損失;
D 責任賠償費:由於產品品質問題,顧客提出申訴索賠所支付的費用;
E 品質處罰損失:由於產品品質不合格,被政府有關部門檢驗、查處所發生的損失,包括回收有問題產品。
⑵ 品質成本包括哪四種成本
一、品質成本包括哪四種成本
1、品質成本包括:
(1)預防成本。其具體項目有:品質管理活動費、品質評審和審核費、品質培訓費、品質改進費、品質獎勵費等;
(2)鑒定成本。其具體項目有:檢驗費、試驗費、檢測設備費;
(3)內部故障成本。具體項目有:廢品損失、返修或返工損失、事故處理費、停工損失;
(4)外部故障成本。其具體項目有:保修費用、退貨損失、折價損失、責任賠償費、品質處罰損失。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
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二、品質成本的管理方法
對於品質成本管理的方法如下:
1、引進品質成本概念。首先要對有關人員進行培訓,特別是對涉及品質成本管理工作的財務人員和品質管理人員進行培訓;
2、編製品質成本管理的程序文件。一定要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把所有的品質職能活動可能耗用的經費劃分到相關品質成本科目中去,並規定如何收集資料、如何進行統計、如何計算、分別由哪個部門負責;
3、補充完善原始憑證。對原有的原始憑證進行一次清理,根據需要加以補充和完善。為了便於統計,使用這些憑證時,應根據費用所屬科目,在其上加蓋內部故障、外部故障、鑒別、預防的印章,以便識別;
4、做好數據收集和統計工作。企業所有部門都應按程序文件規定,按時填寫相關的原始憑證,按期進行統計和上報,最後由財務部門匯總,編製品質成本報表;
5、編製品質成本報告。根據品質成本報表,提出品質成本總額及其構成的主要科目,提出發生數與計劃數發生的偏差,並引進相關的指標公式進行比較,供領導分析;
6、對品質成本進行分析。品質成本分析方法有:品質成本分級科目構成的比重分析;月份品質成本內部分析等;
7、根據分析結果發現問題進行改進。分析中發現異常情況,可以進一步獲得品質管理體系存在問題的信息,從而為品質改進找到機會。
⑶ 不良質量成本的基本分類
不良質量成本模式被劃分為以下三個主要范疇:
1.可控制的不良質量成本。管理層可以直接控制這種成本以消費者能接受這些產品和服務。這里包括預防成本和檢查成本。
2.結果不良品質成本損失。
這是由內部誤差率和外部誤差率組成,包括公司事務造成的所有成本。它直接與管理層在可控制的不良成本中做出的決定有關。
3.設備不良質量成本。
這個成本是分開的,因為它必須單獨呈報給管理層。
所有這三個,結合起來被稱為「直接不良質量成本」,可以直接被測量並反映到企業成本結構中。
但是,不良質量對消費者的影響並沒有反映在企業賬戶上,而是反應在消費者的錢包里。因此,為了今天在商業活動中取得成功,我們必須關注那些「間接的不良質量成本」。這個成本比服務或產品總價走得更高。它可以被劃分為三個范疇,顧客引發的不良質量成本,顧客不滿意的不良質量成本和缺少聲譽帶來的不良質量成本。
當企業產品的產量不能滿足顧客期望值時就產生了「顧客引發的不良質量成本」。典型的顧客不良質量成本包括:當顧客購買的設備老化時,生產能力降低;傳播(TRAVEL)成本和返修缺陷產品會帶來時間的浪費,保修期之後的維修,當故障被定義和糾正期間顧客生產力方面的損失。
顧客不滿意的不良質量成本,當一個顧客購買了一件產品,他對該產品的判斷將會影響將來對該顧客認識的人的銷售。
第三個方面,聲譽喪失後的不良質量成本更加難於測量和預測。它帶來的損失與顧客不滿意成本不同之處在於,它反映了顧客對公司而不是對單獨的一個生產線的態度。
我們如何使用關於間接不良質量成本的信息呢?一些公司忽略它,另一些公司僅僅在考慮採取鑒定措施時才考慮到它,也有一些公司將它融入他們的不良質量成本系統。貫徹這個質量方法取決於一個公司將他們的顧客置於何等重要的位置。
⑷ 不良質量成本有哪些內容意義
不良質量成本(COPQ)是指由於質量不良而造成的成本損失,或者說是由於我們沒有「第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而額外付出的成本。由於質量不良而造成的成本損失是十分驚人的,遺憾的是這部分成本往往不為人們所知。不良質量成本應等於內部損失成本與外部損失成本之和。
不良質量成本的研究意義:
研究與不良質量相關的成本主要出於以三個方面的理由:
①定量闡明質量問題的規模以明確質量改進的必要性。
②引導質量改進活動的方向。
③追蹤質量改進活動的進展情況。
不良質量成本的內容:
任何一個質量系統或進步過程的兩個主要目標都是:提高顧客滿意度,減少失誤造成的成本損失。從根本上說,都是與錢有關。企業希望增加消費者滿意度以便賣出更多產品,因為這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多利潤。我們記住這一點就很容易看到老的質量工具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質量成本。質量成本不僅是管理和投資方面的語言,而且還是衡量一個質量系統成功的最佳辦法。那麼為什麼用這個工具的企業如此之少?
在他GESchenectadyWorks質量總監的歲月里,費根堡姆意識到了將「缺陷率」、「單位缺陷數」、「廢料」、「收益率」轉化為金錢的重要性。1943年他所在的研究小組研發了「質量成本」這個以美元為基礎的報告系統。它將所有發展一個質量系統、檢查產品的成本以及當一個產品不能滿足要求時發生的成本合成在一起。
此後幾年,費根堡姆提出的概念被提煉和發展。質量成本最初包括四個要素,檢查成本、預防成本、內部缺陷成本、外部缺陷成本。對「質量成本」這個概念的思考可以追述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生產商認為,較好質量的產品需要消耗更多生產成本。除了面向質量的管理態度變化,在原來概念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含義,沿用老的術語又可能會誤傳今天的質量理論。「不良質量成本」這個詞反倒顯得合適。
當我們意識到最核心的不良質量成本實際上發生在支持領域時,另一個變化發生了。作為結果,「失誤」這個詞代替了「缺陷」,因為後一個詞主要針對生產領域,而「失誤」這個詞既可以針對管理又可以針對生產。另一個可以幫助提煉基本概念的事實是:在設備方面的投資通常會測量、接受和控制產品及服務,加上空間和設備的需要的成本,就可以組成「設備不良質量成本」這個詞。這個成本必須單獨處理,因為它不能被上報為一次性損失,應該在生命期內分期清償。
不良質量成本模式被劃分為以下三個主要范疇:
1、可控制的不良質量成本。管理層可以直接控制這種成本以消費者能接受這些產品和服務。這里包括預防成本和檢查成本。
2、結果不良品質成本損失。這是由外部誤差率和內部誤差率組成,包括公司事務造成的所有成本。它直接與管理層在可控制的不良成本中做出的決定有關。
3、設備不良質量成本。這個成本是分開的,因為它必須單獨呈報給管理層。
所有這三個,結合起來被稱為「直接不良質量成本」,可以直接被測量並反映到企業成本結構中。
但是,不良質量對消費者的影響並沒有反映在企業賬戶上,而是反應在消費者的錢包里。因此,為了今天在商業活動中取得成功,我們必須關注那些「間接的不良質量成本」。這個成本比服務或產品總價走得更高。它可以被劃分為三個范疇,顧客引發的不良質量成本,顧客不滿意的不良質量成本和缺少聲譽帶來的不良質量成本。
當企業產品的產量不能滿足顧客期望值時就產生了「顧客引發的不良質量成本」。典型的顧客不良質量成本包括:當顧客購買的設備老化時,生產能力降低;傳播(TRAVEL)成本和返修缺陷產品會帶來時間的浪費,保修期之後的維修,當故障被定義和糾正期間顧客生產力方面的損失。
顧客不滿意的不良質量成本,當一個顧客購買了一件產品,他對該產品的判斷將會影響將來對該顧客認識的人的銷售。
第三個方面,聲譽喪失後的不良質量成本更加難於測量和預測。它帶來的損失與顧客不滿意成本不同之處在於,它反映了顧客對公司而不是對單獨的一個生產線的態度。
我們如何使用關於間接不良質量成本的信息呢?一些公司忽略它,另一些公司僅僅在考慮採取鑒定措施時才考慮到它,也有一些公司將它融入他們的不良質量成本系統。貫徹這個質量方法取決於一個公司將他們的顧客置於何等重要的位置。
總而言之,以下模式反映出了當今不良質量成本方法論:
1、直接不良質量成本。這包括可可控制的不良質量成本和預防成本、檢查成本。
2、間接不良質量成本。這包括顧客引發的不良質量成本,顧客不滿意的不良質量成本和名譽損失的不良質量成本。
⑸ 關於不合格質量成本
不合格質量成本即CoPQ, 主要分為
內部失敗成本:公司內部因為物料製造、倉儲、搬運等品質上失敗所產生的成本費用。
外部失敗成本:公司外部因顧客抱怨、退貨等品質上失敗所產生的成本費用。
5. 內部失敗成本
5.1. 報廢
5.1.1. 成本說明
經加工後因品質不良而無法修理之半成品或成品之製造成本(但須扣除剩餘價值之金額)。
5.1.2. 計算來源
1) 因正常加工必須損耗之材料不列計。
2) 非因作業不良所產生者不列計。
5.2. 重新加工
5.2.1. 成本說明
品管檢查未達到品質標准,需重新加工所引起之工時及材料等費用。
5.2.2. 計算來源
1) 修理人員之工資。
2) 批退處理人員之工時。
3) 修理所損耗之零件材料。
5.3. 閑置時間損失
5.3.1. 成本說明
因品質問題導致停線所損失之直接工時及製造費用。
5.3.2. 計算來源
由生管提供、依工資率、費用率及人數列計。
5.4. 其他費用
5.4.1. 成本說明
1) 進料不良之損失。
2) 處理品質不良矯正工程之費用。
3) 重新檢驗費用。
4) 失敗分析費用。
5) 降為次級品之損失。
5.5. 計算來源
1) 依實際發生之費用列計。
2) 由品管部及生技部提供。
6. 外部失敗成本
6.1. 服務材料支出成本
6.1.1. 成本說明
1) 保證期間內免費更換零件材料。
2) 因其他原因未能收費之零件成本。
6.1.2. 計算來源
由業務部提供資料,依實際發生之費用列計。
6.2. 抱怨處理損失
6.2.1. 成本說明
因顧客抱怨而引起之費用,如工時、差旅費、郵電費等。
6.2.2. 計算來源
1) 依實際發生之費用列計。
2) 由品管部及業務部提供。
6.3. 折讓損失
6.3.1. 成本說明
1) 因品質欠佳而折價出售之損失(例如庫存過久導致內部折賣或廉價出售)。
2) 因品質欠佳所造成之客戶的索賠損失。
6.3.2. 計算來源
由業務部、製造部提供。
6.4. 逾期交貨賠償
6.4.1. 成本說明
因品質不良而延遲交貨所付之賠償金。
6.4.2. 計算來源
1) 依實際發生之金額列計。
2) 由財務部提供。
6.5. 新品交換損失
6.5.1. 成本說明
產品售出後,因顧客不滿退回交換之損失。
6.5.2. 計算來源
搬運工時、整新、修理工時及材料費等依據發生額填列。
6.6. 服務費用
6.6.1. 成本說明
保證期間內免費服務之工時、交通費、設備費。
6.6.2. 計算來源
依本公司規定費率、計件支付之金額填列。
6.7. 其他費用
6.7.1. 成本說明
1) 派往各地支援服務之損失。
2) 因售後品質不良引起之損失(商譽損失等)。
6.7.2. 計算來源
1) 工作人員之差旅費、工時費用依實際發生列計。
2) 訂貨生產因品質不良而取消訂單者,依損失列計。
⑹ 品質成本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品質成本是指與品質相關的活動而發生的成本,通常分為內部成本與外部成本。
內部成本包括品質設計成本,內部各種不良造成的損失,品質管理人員的工資,品質管理的工具,試驗設備,活動經費等;
外部成本主要指退貨的損失,及售後服務造成的成本,及顧客滿意度的降低(無形的損失)
⑺ 品質成本都有哪些種類類型
品質成本的類型:
1、預防成本
其具體項目有:品質管理活動費、品質評審和審核費、品質培訓費、品質改進費、品質獎勵費等。
2、鑒定成本
其具體項目有:
A、檢驗費。包括進貨檢驗、工序檢驗、成品檢驗等所支付的各種費用。
B、試驗費。包括進行理化試驗、破壞性試驗、大型試驗等所支付的各種費用。
C、檢測設備費。包括用於購買、維護、修理和報廢檢測設備(包括計量器具)所發生的各種費用。
3、內部故障成本
具體項目有:
A、廢品損失。因產品(包括零部件、材料等)報廢而造成的損失,可以按成品價格計算。
B、返修或返工損失。包括返修或返工造成的各種損失,例如增加的加工費、復驗費、材料或零件費等等。
C、事故處理費。因處理品質事故或品質問題而造成的費用,包括人員費用和分析處理的工作費用,還包括品質事故或品質問題所造成的諸如設備損壞等直接損失。
D、停工損失。因品質問題導致停工所產生的損失。
4、外部故障成本
其具體項目有:
A、保修費用。包括產品出廠後的維護和修理所發生的所有費用。不實行保修的產品,也會產生類似的費用。
B、退貨損失。因產品缺陷而造成顧客退貨或換貨所發生的所有費用。
C、折價損失。因產品存在品質問題而降價銷售所產生的費用和損失。
D、責任賠償費。由於產品品質問題,顧客提出申訴索賠所支付的費用。
E、品質處罰損失。由於產品品質不合格,被政府有關部門檢驗、查處所發生的損失,包括回收有問題產品。
⑻ 品質成本都包含哪些內容
品質成本是指企業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品質而支出的一切費用以及由於產品品質未達到規定的要求而造成的一切損失的總和。
品質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品質成本
企業為了保證產品設計品質適合用戶要求和生產能力所投入的費用,以及設計缺陷所造成的損失。它分為:
①設計品質投入:企業在產品研製過程編制可靠性大綱和設計試驗規范,培訓設計人員和品質、可靠性人員,進行可靠性試驗、開展設計評審等活動所支付的費用。這些費用基本上都屬於預防成本,企業可以通過有關會議和統計資料獲得比較准確的資料。
②設計缺陷損失:由於設計方案存在修改設計或重新設計,從而導致設計、試驗費用的無效增加;由於設計方案中選擇的技術標准、原材料、零部件不適當,規定的品質不合理,從而導致采購、加工、檢驗費用的無效增加;設計缺陷導致企業在生產售後服務中的各種品質損失和用用戶的品質損失。這些損失費用的少部分比較明顯,絕大部分比較隱含,可能表現為以正常的成本費用掩藏起來,也可能表現為其他原因導致的品質成本專案。
2、采購品質成本
為了促使和鑒定采購件達到合同規定的品質要求所支付的費用,以及采購件未達到品質要求給需方造成的損失。它分為三個部分:
①采購預防成本:評價供應商的品質保證能力,提出采購件的品質要求,幫助供應商改進產品品質和完善品質體系等活動所發生的費用。
②采購鑒定成本:對采購進行檢驗鑒定所發生的費用,這種檢驗活動包括貨源地核對和進廠檢驗。
③采購損失成本:由於對采購件未達到合同規定的品質要求給顧客所造成的而供應商又能給予補償的損失。
3、邊際品質成本
品質成本對產品品質特性最小單位變化的變動成本。包括:
①邊際品質投入:當產品品質處於某一水平時,產品品質特性最小單位的變化所發生的品質投入的變化量。
②邊際品質損失:當產品品質特性處於某一水平時,產品品質特性最小單位的變化所導致的品質損失的變化量。
4、用戶品質成本
用戶為了獲得品質滿意的產品並使其有效的發揮功能所支付的費用,以及產品品質不能滿足用戶要求給用戶造成的損失。它分為:
①用戶品質投入:用戶了解產品品質特性或特徵及生產、經銷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產品驗收,學習產品的使用和維護,辦理產品品質、安全保險等方面所發生費用。
②用戶品質損失:指由於產品品質不適合用戶要求,給用戶造成的損失,它主要包括用戶對品質不良產品進行附加的檢查、修理、退換所支付的而未能得到補償的的費用;用戶使用品質不良的產品額外增加的人工費用、材料費、動力費;產品出現品質故障給用戶造成的產量損失和信譽損失;用戶處理產品造成公害的費用。
5、社會品質成本
社會品質成本是指國家品質監督機構、環境保護機構、用戶權益保護組織等在鑒別和促使改進產品品質從而維護和國家利益、保護環境等方面所投入的費用,以及產品品質不良造成公害給社會帶來的經濟損失。
6、全壽命品質成本
全壽命品質成本是指產品從市場調研、研製、生產、使用直到報廢、銷毀的全過程中,炒了對其實現全壽命品質控制所投入的費用,以及產品品質不良給有關方面造成的損失。全壽命品質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不是以企業為物件,而是以產品為物件,它包括供應商、研製單位、企業業、用戶和第三方等與產品有關各方的品質成本,其中主要是研製單位、生產企業和直接用戶的品質成本。
7、作業品質成本
作業品質成本是指企業為了促使全體人員始終做好本職作業所支付的費用,以及作業差錯所造成的損失。作業品質成本核算與分析析物件不是產品,而是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