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談你對成本理論的評價
(一)成本不屬於價值范疇
《資本論》旨在分析資本剝削制度,因此,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最普遍、最常見的商品的二重性入手,正是抓住了要領;但是作為成本會計教材也從分析商品二重性開始,這是為了說明什麼呢?可能是一些理論工作者依據馬克思關於價值w的公式:W=C+V+m,令成本為k,於是:w=k+m,移項:k=w-m也就是:成本等於商品價值減剩餘價值。但須指出:這里的成本k是一個抽象,或者說,它是成本的本質部分,即社會必要生產費的一部分,並非成本會計作為對象的現實的歷史成本。
馬克思早在《資本論》第3卷第1章指出,成本具有一種假象,似乎它是價值本身的一個范疇。不僅指明是假象,並且正面指出,成本這一范疇,同商品的價值的形成或同資本的增值過程毫無關系。(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資本論》第3卷第33頁)。換言之,成本只是生產過程中的耗費,資本借生產耗費的過程來對勞動者實行剝削,但這種生產耗費與榨取的剩餘價值率和量的大小程度是毫不相關的。由此可見,半個世紀以來藉助從商品二重性入手來解說成本,從根本上是誤會,從惟理上終於未能將成本是什麼說明白。
Ⅱ 產品成本分析的內容,通常包括哪些方面
產品成本分析的內容,通常包括:全面分析與重點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專業分析與群眾分析相結合的原則、縱向分析與橫向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事後分析與事前、事中分析相結合的原則等。
成本分析的原則是指組織成本分析工作的規范,是發揮成本分析職能作用,完成成本分析任務和成本分析方法的准繩。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關資料,分析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種因素及其變動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的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揭示成本升降變動的原因,為編製成本計劃和制定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Ⅲ 如何認識成本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4
Ⅳ 如何進行成本分析
1、正確計算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計算產生的差異;
2、找出產生差異的原因;
3、正確對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價;
4、提出進一步降低成本的措施和方案。
成本分析是根據成本資料對成本指標所進行的分析。其包括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後三個方面。
1、成本的事前分析是指在成本未形成之前所進行的成本預測。進行事前成本分析,可使企業的成本控制有可靠的目標。
2、成本的事中分析是指對正在執行的成本計劃的結果所進行的分析。事中分析主要是為了進行成本控制,防止實際成本超過目標成本的范圍。
3、成本的事後控制是指對成本實際執行的結果所作的分析。事後分析主要是對成本執行的結果進行評價,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總結成本降低的經驗,以利於下一期的成本控制活動的開展。
(4)如何評價產品成本擴展閱讀
成本組成
1、持有成本
現金的持有成本,是指企業因保留一定現金余額而增加的管理費及喪失的再投資收益。實際上,現金持有成本包括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和管理成本兩部分。
2、轉換成本
現金的轉換成本,是指企業用現金購入有價證券以及轉讓有價證券換取現金時付出的交易費用,即現金同有價證券之間相互轉換的成本,如委託買賣傭金、委託手續費、證券過戶費、實物交割手續費等。
3、短缺成本
現金的短缺成本,是指在現金持有量不足而又無法及時通過有價證券變現加以補充而給企業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現金的短缺成本與現金持有量呈反方向變動關系。現金的短缺成本隨現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隨現金持有量的減少而上升,即與現金持有量負相關。
Ⅳ 產品成本分析有幾種方法
產品成本分析方法有三種。分別為:對比分析法,連鎖替代法,相關分析法。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通過成本指標在不同時期(或不同情況)的數據的對比,來揭露矛盾的一種方法,成本指標的對比,必須注意指標的可比性。
比較形式
(1)絕對數比較,如上年產品單位成本10元,本年產品單位成本為9.5元;
(2)增減數比較,如本年成本比上年降低0.5元;
(3)指數比較,如本年成本比上年降低5%。
2.連鎖替代法
也稱連鎖置換法、連環替代法。它是確定引起某經濟指標變動的各個因素影響程度的一種計算方法。
適用范圍:在幾個相互聯系的因素共同影響著某一指標的情況下,可應用這一計算方法
(1)在計算某一因素對一個經濟指標的影響時,假定只有這個因素在變動而其它因素不變;
(2)確定各個因素替代順序,然後按照這一順序替代計算;
(3)把這個指標與該因素替代前的指標相比較,確定該因素變動所造成的影響。
3.相關分析法
企業的各種經濟指標,存在著相互依存關系,一個指標變了,就會影響到其他經濟指標。例如:生產數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成本的相應變化,利用數學方法進行相關分析,找出有關經濟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系,即為相關分析法。
Ⅵ 怎樣分析產品生產成本
原料+水電等能耗+人工+物流+稅+媒體廣告宣傳+促銷品,基本等於你的保本價
Ⅶ 關於產品成本的思考和理解
計算一款產品或某個項目的成本,需要從其全生命周期去評估哪些環節會產生成本,先了解全流程上哪些環節會產生哪些成本,然後再去分析和判斷。
在產品需求導入階段,可能產生的成本有市場調研和需求調研的成本。從產品定義的角度來看,需求分析和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大體分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一般是搜集數據的相關方式方法,其中包括采購行業調研報告等。定性分析,大多是競品分析、用戶語料分析、客戶溝通等。
小結來看,所有服務於需求導入的成本,我們統統放在這個部分來列舉。可能存在的成本包含且不限於:
從產品全生命周期來看,需求導入之後,就是產品進行各種評估、產品定義。這部分可能更多是人員成本,但凡是人員成本的部分,本文略過不詳述,以「人力成本」來代指;如果某些服務外包的,也等同於我們外聘的「人力成本」。
在預研階段除人力以外的成本,可能產生的成本還有:
這個階段也就是公司常規理解的產品成本,即產品生產需要的成本情況。行業上一般也是基於此來計算產品毛利,大致如下:
產品從產線批量下線之後,會有銷售、售後幾個環節。所以對應的成本可能會有:
產品成本和毛利計算,這個有行業的一般規范,但通常各公司會有自己的一套核算體系。可能的用途和對應的做法,大致如下:
以上,是各公司面對產品成本的不同做法。一般地,行業計算毛利的方法:產品毛利 = 產品未稅售價 - 產品未稅成本。這里的成本一般只包括:BOM成本、產品licence成本、生產成本、產品良率、物料損耗成本。而其他上述列出的成本,有些歸為銷售費用(市調、推廣等)、有些算作研發投入(產品測試認證、Demo樣機等)、有些算作供應鏈部門費用(MOQ造成的呆滯料等成本)、有些則算作公司運營成本(售後運營、管理人員分攤、研發人員正常薪資)。
所以無論是產品人,還是決策人,在看到「產品毛利」、「產品成本」的時候,可能都需要深入了解一下,它們到底包含了哪些,不包含哪些,從而輔助自己做出更正確的決策。其實本文內容和定位有些尷尬,對於介紹產品成本顯得有些繁雜,涉及很多與傳統「產品成本」不相關的內容;對於介紹公司成本,又有很多類似「財務成本」、「行政辦公成本」等沒有介紹到位。希望各位看官按照自己公司情況,自行理解吧。也歡迎各路大神指導和補充。
Ⅷ 產品成本分析包含哪些內容
1.定價目標。定價目標,是指企業通過對特定產品價格的判定或調整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定價目標大致有以下幾種:[1]
(1)追求盈利最大化;
(2)維持或提高市場佔有率;
(3)實現預期的投資回收率;
(4)實現銷售增長率;
(5)適應價格競爭;
(6)保持營業額;
(7)穩定價格、維護企業形象。
2.成本構成分析。成本構成通常包括技術成本、安全成本、配送成本、客戶成本、法律成本和風險成本等。
3.問題分析。
4.建議與意見。
Ⅸ 什麼是產品成本,如何理解產品的理論成本與現實成本
產品成本指的是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實際耗費,包括材料成本、設備折舊、包裝材料成本、人工費等,理論成本通常是指在通常條件下的上述成本之和,而現實成本是指在現有條件下上述成本之和,通常由於現實成本會大於理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