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讀大學是為了什麼 機會成本是什麼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每年從高校畢業的應屆畢業生的數量遠遠大於社會工作崗位的需求量,從而導致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的大學生剛畢業就面臨失業.即使找到了工作,獲得的相對收益也遠遠低於人們的預期.所以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上大學無用論」,因此很多勉強供得起大學生或者供不起大學生的家庭就選擇讓孩子放棄上學而直接就業.這種決策是否合理呢?現在就從經濟學的機會成本這一角度來分析一下.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簡單的講,可以理解為把一定資源投入某一用途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利益.而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就是不用四年大學時間來讀書而去工作所得到的收入.但要注意的是機會成本並不是生產活動中的實際貨幣支出,而是根據這些資源在其他用途上可能產生的最好收益來衡量.我們在理解機會成本這一概念時要注意,機會成本不同於實際成本,它是一種觀念上的成本或損失.在經濟分析中,可以採用機會成本來判斷一種生產資源的使用是否經濟合理,如果它的實際收益大於或等於機會成本時,資源的配置才達到最優狀態,否則,資源配置沒有達到最優狀態.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面臨許多選擇,而由於資源是稀缺的,把資源投入到一種選擇上,就不得不放棄其他選擇.機會成本就是指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由於做出一種選擇而放棄的最優替代物或失去的最好機會的價值.當人們作選擇時,不管有沒有意識到,機會成本都會影響你的決策.其實對於每一個來說,選擇就意味著放棄.做出充分的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上大學的收益是獲得了知識的積累和日後更好的工作機會,失去的是更早的工作機會和工資,或者說是時間,因為我們把好幾年的時間都花在了學業上,這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那麼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放棄的東西和得到的東西是不是平衡的呢?
現在就來以普通大學生為例大體計算一下讀大學的機會成本:首先來計算一下讀四年大學所付出的顯成本:大一一年的學費是4200元、住宿費1200元、書費等400元、生活費8000元,共計13800元,以此作為每年的平均成本,四年就是55200元,加上買電腦、手機等,差不多總成本為125200元.
如果沒有選擇上大學而是用這四年時間來工作的話,每月按沒有本科學歷的一般工資水平來算,每月工資約為1500元,每年收入為18000元,加上獎金、補貼等其他收入,每年收入約為20000元,四年總收入就是80000元,這也就是讀大學的機會成本.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上大學而去工作,不僅可以節約23200元,而且還可以多賺56800元,所以從這個層面上看起來放棄上大學而去工作就顯得是很合理的決策了.
不過就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具有較高學歷的人具有相當較高的競爭力,一般而言學歷越高,其薪金也相對較高.也就是說,當四年大學畢業以後,我們工資的一般水平會高於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假定每月工資為3000元,每年的收入約為36000元.這時我們來比較一下,四年前的每年平均機會成本是20000元,四年後每年的平均機會成本為36000元,相當於四年前的兩倍.只要再經過6年時間我們就會彌補上大學的成本並且開始比沒有上大學的人多獲得一些收入,而且時間越長,優勢越明顯.
機會成本對個人而言更多的表現為個人的時間價值.例如演藝明星,他們的每年的收入超過上千萬,他們的時間價值(也就是機會成本)就比我們一般人要高得多,他們停下工作去學習所付出機會成本就遠遠高於我們一般人,因此對他們而言放棄深造選擇工作就是明智的.而對於我們一般的高中畢業生而言,機會成本很低,選擇繼續深造,在大學裡面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和能力培養,可以提高我們的機會成本,換句話說就是可以在以後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
人們預期上大學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大於參加工作的收益.如果在一個社會中,人們的收益不取決於其人力資本的積累,而是取決於其他因素,比如說誰先參加工作,那麼,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就會過高,選擇上大學的人就會大大減少.在人力資本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的情況下,這對社會經濟發展無疑是非常有害的.同樣,如果作決策的人的收益不取決於其決策為社會帶來的收益,那麼,他就沒有動力把稀缺資源用於對社會最有益的用途,從而導致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可見,一方面,要盡量把配置資源的功能交給市場,並確保市場有效,防止市場信號被人為扭曲,以避免出現類似很多人不選擇上大學的情況;另一方面,必不可少的資源行政配置,必須解決好對決策者的監督和激勵問題.
在此想向大家提出一個忠告,要想讓我們的機會成本降低,我們就應該把握好我們的每一天,好好地培養自己,讓自己成為社會所需求的人才,只有這樣,我們的機會成本才會最低.這也就是讀大學給我們的一種獨特的吸引力,不過我想讀大學也是一種風險投資,因為它的機會成本是不固定的,不過機會成本的高低卻也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就看我們如何利用這種權利.
人的眼光應該長遠一些,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人的一生至少有30年在工作,我們不能只看重前10年的成就來決定一生的命運.而且人一生中學習效率最高的時間是青年時期,機會成本也最低.
綜上所述,從長遠來看,一般的高中畢業生選擇繼續學習深造才是明智之舉.
❷ 大學讀研好還是出國讀研好
疫情導致全球經濟都在下滑階段,無論是應屆畢業生還是在校大學生面臨的壓力都倍感增大。無論是為了躲避就業的激烈競爭,還是為了更好的就業,或者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學業等等...不可否認,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大學生選擇考研,甚至說已經到社會上的成年人也要選擇考研,從而考研這個「工作」的競爭也會愈發激烈。
去國外讀研的含金量呢還是很高的但是一定要對自己本科的成績還有申請不同國家的語種要求語言成績有一個較高的要求,具體要看不同國家院校的不同專業情況。
我是不考慮去國外讀研了,一是學的也不精啥也不是,好高騖遠了,二是家庭經濟也是不允許的如果要是學的好家裡還是支持的。
❸ 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是什麼
(一)收益成本
收益成本即是學生因為投資於研究生教育而放棄的其他方面的收益,主要包括投資收益和工資收益。
1.投資收益。投資收益是指學生所繳納的學費如果用於其他投資手段而獲得的收益。如果把學費投資到股票、基金、銀行存款等各種行業獲得的收益都構成學生的機會成本。以一般自費研究生三年學費3.5萬元為例,雖然投資於各種行業收益不一且三年內3.5萬元左右的資本投資可能獲取不到多大的經濟收益,如最穩定的銀行存款利息大概只有一千多元,但這也是因為讀研而放棄的個人機會成本的一部分。也許是因為這部分的機會成本過小,因此很多人選擇讀研。
2.工資收益。工資收益是指學生如果不讀研,直接就業在這三年裡獲得的工資收入。據有關報道的數據顯示,2011屆本科畢業生的平均簽約月薪為2000元左右,隨著經驗、資歷、業績的增加,工資會逐步上漲。按此估算,除了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約20000元,這三年的收益大約為50000元。這項收益也構成應屆本科畢業生讀研時的機會成本。
由此可見,一名本科畢業生如果直接攻讀三年碩士研究生的機會成本至少也要五六萬元。對於一些緊俏專業和應用型專業的畢業生來說,他們本科畢業直接工作收益較高,即直接讀研的機會成本比其他學生更高。對於國內普通家庭來說,子女讀研的教育投資成本還是挺高的。除了能計算的、會計意義上的機會成本外,研究生還面臨著其他隱性的,難以用數字衡量教育機會成本。
(二)時間成本
應屆畢業生讀研的時間正是人生最關鍵的黃金時期,選擇讀研的畢業生都具備基本的理論基礎和知識結構,又有創新精神和靈活思維,以及年輕人特有的勇氣和活力,在這一階段,如果能獲得較好的機會,那麼很可能就是他們輝煌事業的起步。然而,選擇讀研的話,學生的活動范圍主要是學校,交際圈很小,學業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社交十分有限,這很可能使他們喪失許多重要的機遇。對於學有成就的同學來說,這三年的寒窗苦讀是值得的,不過對於那些對從事科學研究沒有興趣,僅僅是不願面對就業壓力而讀研的學生來說,那三年的時間幾乎被浪費了。有的學生如不能按期畢業則要推遲畢業時間,推的時間越長,其時間成本也越大。一寸光陰一寸金,浪費了三年大好時光,對於青年人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這一部分的機會成本不容小覷。
❹ 如果你大學畢業後去創業,會產生什麼樣的機會成本
1、有時間(和精力)全身心投入創業。
大多數的大學生,當他們畢業時,要比他們的經驗豐富的同行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新成立的企業。這使得畢業生開始並沉浸於所創立的企業而不像在他們的生命其他階段那樣會受到不利影響。
長期工作和睡眠不足,也不會對習慣於為了考前的臨時抱佛腳和撰寫長篇論文而數夜不眠的大學生有太大的影響。在學校獲得的訓練會在企業中得到貫徹。
此外,創業的風險往往不高。即將畢業的學生通常無需還清抵押貸款或負擔一個家庭,這意味著其業務收入可以投入企業以助其成長。
2、創立一家公司將會擁有不一樣的人生和企業經歷
即使企業不能生存,創建一家公司是一種了不起的經驗並會為你的簡歷增色不少。將不可能理解創立一家企業的酸甜苦辣直到你真正創立一家。並且只有在明白贏得一位客戶是如何艱難你才會知道顧客的價值所在。
企業主的身份也會讓你比曾經上過的任何心理課更多地了解自己,認識他人。它迫使你真正思考人們在他們採取行動的背後所包含的信息和動機。不管你身在何處和職位高低,那都是要了解的重要信息。
(4)學業有哪些機會成本擴展閱讀:
劣勢
1、在籌措企業啟動資金方面會面臨困難。
創業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籌措啟動資金。有時這是通過個人投資、有時通過天使投資者,更通常的做法是是通過企業貸款。作為剛剛畢業的學生,如果通過投資者或者個人信貸,在籌措企業啟動資金方面可能面臨難題。
2、90%以上的企業在成立後的前五年就會失敗
創業和即刻的成功不能劃等號。在企業開始有收入到能夠帶支票回家前要有一段時間。即使一開始企業起步不錯,這對於其未來的成功並沒有保障。
盡管統計也許令人清醒,如果決定創業也要無所畏懼。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因為恐懼會舉步不前,這將會助自己緊盯成功不讓失敗的念頭放慢前進的腳步。
❺ 試分析你上大學的機會成本並談談你從機會成本中收到的啟發
摘要: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上大學無用論」,因此很多勉強供得起大學生或者供不起大學生的家庭就選擇讓孩子放棄上學而直接就業。這種決策是否合理呢?現在就從經濟學的機會成本這一角度來分析一下。
關鍵詞:上大學:機會成本論;利益;最大利益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每年從高校畢業的應屆畢業生的數量遠遠大於社會工作崗位的需求量,從而導致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的大學生剛畢業就面臨失業。即使找到了工作,獲得的相對收益也遠遠低於人們的預期。所以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上大學無用論」,因此很多勉強供得起大學生或者供不起大學生的家庭就選擇讓孩子放棄上學而直接就業。這種決策是否合理呢?現在就從經濟學的機會成本這一角度來分析一下。
那麼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簡單的講,可以理解為把一定資源投入某一用途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利益。而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就是不用四年大學時間來讀書而去工作所得到的收入。但要注意的是機會成本並不是生產活動中的實際貨幣支出,而是根據這些資源在其他用途上可能產生的最好收益來衡量。我們在理解機會成本這一概念時要注意,機會成本不同於實際成本,它是一種觀念上的成本或損失。在經濟分析中,可以採用機會成本來判斷一種生產資源的使用是否經濟合理,如果它的實際收益大於或等於機會成本時,資源的配置才達到最優狀態,否則,資源配置沒有達到最優狀態。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面臨許多選擇,而由於資源是稀缺的,把資源投入到一種選擇上,就不得不放棄其他選擇。機會成本就是指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由於做出一種選擇而放棄的最優替代物或失去的最好機會的價值。當人們作選擇時,不管有沒有意識到,機會成本都會影響你的決策。其實對於每一個來說,選擇就意味著放棄。做出充分的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上大學的收益是獲得了知識的積累和日後更好的工作機會,失去的是更早的工作機會和工資,或者說是時間,因為我們把好幾年的時間都花在了學業上,這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那麼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放棄的東西和得到的東西是不是平衡的呢?
現在就來以我個人為例大體計算一下我讀大學的機會成本:首先來計算一下我讀四年大學所付出的顯成本:大一一年的學費是4200元、住宿費1200元、書費等400元、生活費8000元,共計13800元,以此作為每年的平均成本,四年就是55200元,加上買電腦、手機等,差不多總成本為125200元。
如果我沒有選擇上大學而是用這四年時間來工作的話,每月按沒有本科學歷的一般工資水平來算,每月工資約為1500元,每年收入為18000元,加上獎金、補貼等其他收入,每年收入約為20000元,四年總收入就是80000元,這也就是我讀大學的機會成本。換句話說,如果我沒有上大學而去工作,不僅可以節約23200元,而且還可以多賺56800元,所以從這個層面上看起來放棄上大學而去工作就顯得是很合理的決策了。
不過就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具有較高學歷的人具有相當較高的競爭力,一般而言學歷越高,其薪金也相對較高。也就是說,當四年大學畢業以後,我們工資的一般水平會高於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假定每月工資為3000元,每年的收入約為36000元。這時我們來比較一下,四年前的每年平均機會成本是20000元,四年後每年的平均機會成本為36000元,相當於四年前的兩倍。只要再經過6年時間我們就會彌補上大學的成本並且開始比沒有上大學的人多獲得一些收入,而且時間越長,優勢越明顯。
機會成本對個人而言更多的表現為個人的時間價值。例如演藝明星,他們的每年的收入超過上千萬,他們的時間價值(也就是機會成本)就比我們一般人要高得多,他們停下工作去學習所付出機會成本就遠遠高於我們一般人,因此對他們而言放棄深造選擇工作就是明智的。而對於我們一般的高中畢業生而言,機會成本很低,選擇繼續深造,在大學裡面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和能力培養,可以提高我們的機會成本,換句話說就是可以在以後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
人們預期上大學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大於參加工作的收益。如果在一個社會中,人們的收益不取決於其人力資本的積累,而是取決於其他因素,比如說誰先參加工作,那麼,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就會過高,選擇上大學的人就會大大減少。在人力資本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的情況下,這對社會經濟發展無疑是非常有害的。同樣,如果作決策的人的收益不取決於其決策為社會帶來的收益,那麼,他就沒有動力把稀缺資源用於對社會最有益的用途,從而導致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可見,一方面,要盡量把配置資源的功能交給市場,並確保市場有效,防止市場信號被人為扭曲,以避免出現類似很多人不選擇上大學的情況;另一方面,必不可少的資源行政配置,必須解決好對決策者的監督和激勵問題。
我想我們應該從在大學四年中我們可以把自己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在相同的大學中,我們同樣讀著大學,但是我們的機會成本卻有些人很高而有些人卻很低,這就涉及到了我們在大學中要如何把握時間,把自己培養為尖端,從而減少我們的機會成本了。這也讓我們想到了自己,我們享受著大學生活,但是我們卻同時都有付出沉重的機會成本的可能,因為在這所大學里,我們有些人都是在輕松的享受著自己的大學,而卻沒有想到自己在四年後自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沒有想到四年後自己會付出什麼樣的機會成本,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人都是可以在四年後可以以極低的機會成本換取高昂的大學生涯所帶來的收益的,但也不可否認我們中有些人的機會成本也是有點超了,所以我在此想向大家提出一個忠告,要想讓我們的機會成本降低,我們就應該把握好我們的每一天,好好地培養自己,讓自己成為社會所需求的人才,只有這樣,我們的機會成本才會最低。這也就是讀大學給我們的一種獨特的吸引力,不過我想讀大學也是一種風險投資,因為它的機會成本是不固定的,不過機會成本的高低卻也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就看我們如何利用這種權利。
我認為人的眼光應該長遠一些,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人的一生至少有30年在工作,我們不能只看重前10年的成就來決定一生的命運。而且人一生中學習效率最高的時間是青年時期,機會成本也最低。
綜上所述,從長遠來看,一般的高中畢業生選擇繼續學習深造才是明智之舉。
❻ 大學生創業的機會成本是什麼
首先要分析經濟成本,包括讀研的學費實際支出、生活費支出、住宿費支出,同時還要計算讀研期間放棄工作帶來的效益,這兩部分組成了大學生選擇繼續深造的機會成本
其次是就業成本,隨著社會的發展,研究生學歷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崗位競爭非常激烈,研究生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能否在讀完研究生學位後找到一份逞心如意的工作,這就
涉及到大學生讀研究生的就業成本。
第三是時間成本,研究生一般是三年制,讀研期間的三年是相對封閉的三年,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會錯失人生中的很多機會和機遇。這些考研的大學生還有部分人是為了逃避現實就業壓力,那麼這三年就相當於是浪費掉了。所以這三年的時間成本是在考研機會成本分析時必要考慮的一點
第四是心理成本,研究生同樣面臨著就業的極大壓力,往往在完成研究生學業時也到了該成家立業的年齡,而這個時候研究生可能還沒有穩定工作,或者事業剛起步。
❼ 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你了解多少
在經濟學定義中提過資源是稀缺的,你不可能擁有一切,所以必須做好取捨?換句話說,你每做一個選擇,背後都會有放棄。你放棄的其他選項中,最高的價值,就是這個選擇是機會成本?
濃縮成一句話——機會成本就是你放棄的最高價值。
教科書經常會用時間或者金錢的分配來進行舉例。我們先看一個時間分配的例子。
你晚上回到家後,有兩小時空閑時間。這兩小時你可以有很多種選擇,看電影或者讀書,但因為時間有限,兩種樂趣不可兼得。在這里,看書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電影的樂趣,看電影的機會成本就是看書的樂趣。
如果你覺得看電影更有樂趣,就說明看書的機會成本高。成本高的事,不要選,選成本低的。從經濟學的角度,哪怕你很閑,時間也一樣有成本。
巴菲特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叫「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因為就算是免費的午餐,不花錢也一樣花了時間,時間也有成本。
但是很不幸,國內認可時間機會成本的並不多。舉個例子,養一個孩子的成本是多少?如果按照會計的演算法,就看花出去的錢有多少。從出生開始,要花的錢有奶粉、尿布、服裝、搖籃、玩具等;上學之後,有學費、書本費、伙食費等。把所有這些錢加在一起,看花銷高低,成本大概幾十萬。
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我們考慮成本,從來不是按照支出多少錢來算的,而是看放棄了多少。上面這幾十萬直接花出的錢,是一種放棄,所以要計入成本中。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放棄,比如說孩子出生後,有可能家裡的老人來幫忙照顧,那麼老人就放棄了他們娛樂或者工作的時間。再說孩子父母,為了陪伴和教育小孩,他們減少了自己工作或者加班的時間,減少了工作晉升的機會,減少了出去遊玩、娛樂的時間,犧牲掉了很多享受。
再進一步,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卧室,父母不會收孩子的房租。但是如果沒有孩子,那麼可能會把這個空房間租出去收一份租金,也有可能把它改造成書房或者影音娛樂室,獲得一份享受。有了孩子之後,這個房間的價值也放棄了,這種放棄的成本也要計入。
養孩子的過程中,肯定還有很多很多的放棄。所以在經濟學視角下,這種成本是非常高的。
以上是關於時間的機會成本的例子,再說一個錢的分配的例子。
在我准備讀MBA之前,面臨一個選擇。MBA分為兩種:一種是脫產班,周一到周五上課,這個時間你不能再去工作;另一種是在職班,周六、周日上課,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讀書。脫產班的學費是15萬,在職的學費是30萬。所以我們怎麼衡量這兩個班的成本高低呢?直接按價格來衡量嗎?我們不是學會計的,所以按照經濟學,我們要去衡量機會成本,去考慮自己放棄了什麼。
脫產班首先放棄的是學費15萬;其次要放棄工作脫產兩年,就等於放棄兩年的年薪。所以,當我們考慮放棄的年薪之後,就會發現,即便一個年薪只有10萬的人,他讀脫產班的成本也已經達到了35萬,已經略微超過了在職班的學費。如果年薪更高的話,那麼讀脫產的成本只會大幅高於在職班。
放棄的只有這兩項嗎?應該還不止。越高端的工作,就越會考慮候選人的職業連貫性以及累計的工作年限。工作年限短或者是中間有斷檔,都屬於求職過程中的瑕疵,這種瑕疵有可能讓你無法進入最好的企業,而最好的企業和次好的企業之間,同樣的崗位可能還會存在著10%的年薪差異。多年累積,這種損失也是巨大的。
綜合以上種種,可以算出來,讀脫產班的機會成本可能超過50萬,對高收入的人來說,甚至超過100萬。相較之下,當然是在職班便宜,所以上海的名校MBA,在職班一年能招400個人,脫產班一年只能招30來個人。
聽完這兩個例子,相信你大概已經有點懂什麼叫機會成本了,但是這還不夠。
如果我拿出四張錢,一張100元、一張50元、一張10元、一張1元,你有一個選擇,可以從中選一張。這時候如果你選1元,就要放棄另外三張。另外三張中面值最大的是100元,所以你選1元的機會成本就是100元,選10元或者50元也是同理。只有選100元的時候,機會成本最低,因為你放棄的最大價值是50元,這是教科書教給我們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沒有這么容易、清晰的選項,以下幾種情況更為常見。
第一種情況:你面前有一個選項,但因為眼界問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還隱藏著一堆選項。
講一個20世紀90年代貧民窟美少女的故事,女孩生在窮鄉僻壤,學習不好但唱歌非常有天賦,中學老師推薦她去參加藝考,藝考的老師看到她以後,覺得她長得好看,唱歌又好聽,是一個寶貴的苗子,不管是學音樂還是學表演,前途都不可限量。藝考老師告訴這個孩子,一定要報北京的學校,去改變命運。結果考完後,女孩銷聲匿跡,老師上門去找才發現,村長家到女孩家說了親,彩禮收完,親事已定。老師不忍心她放棄大好前途,反復勸說,但這家人從來沒見過那種生活,在他們看來,嫁給村長家的兒子就等於榮華富貴了,站在門口就能實現理想生活,為什麼要去遙遠的城市呢?
故事講完,大家心裡應該會有各種感慨,記住現在這種情緒和唏噓的感覺。因為直覺是一種感覺記憶,就像人看到黑暗,會感到很害怕,之後當你做選擇的時候,如果有要唏噓的直覺,就說明你開始有了機會成本思維的底子。
第二種情況:商業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洗腦,比如有商家跟你說,看這里有1元,它超級有價值,你趕快來拿,然後你就被眼前的1元吸引了,別的都忘了,這叫洗腦成功。
假如有一個物品,我們預期它會持續地漲價,每年增長10萬,2020年它值50萬,到2024年會值90萬。那麼,2020年讓你花80萬買,你怎麼計算你的盈利和虧損呢?在商業社會中,商家會天花亂墜地給你宣傳,說5年後它肯定值90萬,你現在花80萬買,5年後就能賺10萬。如此一來,很多人真的就沖過去買了。然而我們在經濟學上要算機會成本,要算放棄的東西。如果你本來能用50萬買到,結果你非要花80萬不可,等於你多放棄了30萬,這就是虧了30萬。你本來能賺40萬,現在只賺10萬,這就是虧損30萬。
我們再回到這4張錢,前面已經說了兩種情況,一是眼界問題,二是洗腦問題。
還有第三種情況:預見性的問題。
比爾·蓋茨在大學期間,輟學去創辦微軟。我們事後當然能看到,當時他選擇繼續讀書的機會成本,就是失去微軟。去創辦微軟的成本,是要中斷學業。我們現在知道微軟很牛,所以知道失去微軟的成本最高,所以不能選成本高的,退學創業是對的。然而在當時結果沒發生的時候,兩個選項是透明的,你根本就看不清楚每張錢到底是什麼價值,所以有可能預判錯誤。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機會成本是最難以讓人理解的,因為它未必是真實發生的,因為你放棄的東西,往往只是一種可能性,能不能預見得到這種潛在的可能性,取決於你的想像力、預見性、規劃能力,以及你的膽量和野心。
茨威格寫過一本書,叫《斷頭王後》。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這個王後出身名門,一生最愛玩樂,她大修宮殿,每天舉辦舞會,買最奢華的衣服珠寶,花光了法國的國庫。20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了斷頭台,史稱「斷頭王後」。
茨威格寫到她早年的奢侈生活時,無比感慨,寫下了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個價格是什麼啊-機會成本。
❽ 高中學業有愛情重要嗎
本人覺得還是學業更為重要,高中時候的愛情其實有的時候還不太成熟,雖然說很美好和單純,但是如果你沒有能力去承受這段感情日後可能會面臨的風險與困難。還是不要輕易在學業和愛情中做取捨。如果你為了愛情而放棄了學業,大概率你的愛情會在日後遇到更多的困難。在我看來,在高中選擇愛情而舍棄學業,其機會成本更大。如果你能夠兼顧好學業,再承擔一段愛情,當然是更好的結果。但是如果你現在沒有勇氣能夠給這段感情一個未來的承諾,最好還是以學業為主。
❾ 大學生的學業發展路徑有哪些
大學生的學業發展路徑有:
1、創設促進大學生進行創造的良好環境。
2、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動機:要以學生為主體,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改進教育教學方法。
3、塑造大學生的創造人格:保護學生的創造欲,引導學生進行想像和幻想,消除學生對錯誤的畏懼心理,鼓勵學生與有高創造力的人接觸。
4、訓練大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發散思維法、類比思維法、逆向思維法、轉換思維法、直覺思維法。
大學期間的學業發展計劃:
1、堅持預習,堅持在上課前先預習一遍課文,在上課之前對所上的資料有所了解。
2、每一天早起一個小時時間背誦英語課文。
3、每一天堅持到自習室上晚自習兩個小時。
4、對於課程知識,要多想多問,並且把其中有收獲的部分記入筆記之中。
5、訂閱英語輔導報,自學報紙上出現的一些英語單詞,並且完成報紙上的練習題。
6、在這學期經過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
7、爭取利用周末時間多學一門外語。
8、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