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成本的定義是什麼
歷史成本就是會計成本。
會計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
會計成本(accounting cost)
會計成本=賬戶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資產,已消耗=產生收入(費用)+不產生收入(損失)
(1)歷史成本一般是多少擴展閱讀
由於核算目的不同,會計成本和定價成本在許多成本費用項目的核算方法和標准上存在較大差異,這是定價成本和會計成本的重大差別。比如,為加速固定資產更新換代,減少技術進步對固定資產減值的影響,企業可以根據有關制度規定採用加速折舊法,可以採用較短的折舊年限。
而在定價成本核算中,政府為維護消費者利益,保持價格的相對平穩,在滿足企業正常發展的前提下,通常會傾向於採取年限平均法或者較長的折舊年限。
新的《企業會計准則》給企業會計活動賦予了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特別是許多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其條件和標准主要由企業會計人員根據企業需要和職業素質來判斷和確定,必然會與定價成本核算要求出現更多、更大的差異。
⑵ 歷史成本的意思是什麼
歷史成本一般指會計成本。會計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
會計成本是顯性成本,它可以用貨幣計量,是可以在會計的賬目上反映出來的。除了會計成本之外,還有另一種隱性成本。隱性成本往往不被管理者所認識。它與顯性成本即會計成本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隱性成本不能直接從帳面上反映出來,因而難以精確計量。比如,機會成本就屬於隱性成本。
經濟成本是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二者之和。因而經濟成本是一個比會計成本含義更廣泛、內容更豐富的概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經濟成本幾乎涉及了企業所有的經營內容和領域。經濟成本是企業運作過程中的全部成本,有些經濟成本項目我們沒有認識到,也有些經濟成本項目我們雖然也知道它的存在,但卻沒有把其當作獨立的成本項目來進行分析,比如組織成本。企業只有銷售最終產品和向外提供服務才能從市場取得收入,而在企業內部為了組織生產,就要建立各種組織。特別是對於大企業,其組織可能是相當龐大的,組織的結構可能是相當復雜的,而要維持這些組織的正常運轉就必然有支出,有時支出可能是很大的,這些支出就是組織成本。
企業中的組織成本通常不構成獨立的成本項目,因而企業沒有對它進行單獨的核算和分析。其實組織成本在企業中的總成本構成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由顯性部分和隱性部分構成。其中管理人員的工資、組織機構的運作經費等都屬於組織成本的顯性部分,而如由於組織機構臃腫等原因而降低了組織機構的效率等就屬於組織成本的隱性部分。企業的隱性成本還有很多表現。如影響力成本、權威失靈成本、信息失真成本等。
既然經濟成本是比會計成本含義更廣泛、內容更豐富,因此我們在進行決策時不得要考慮到會計成本,更要考慮到經濟成本。只有在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的管理上都取得了成本優勢,企業才能在總成本上取得了優勢,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獨占鰲頭。
⑶ 舉例說明一下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
一般固定資產採用歷史成本,也就是購買固定資產的初始入賬價值,也叫歷史成本;重置成本,一般是盤盈固定資產,賬面上沒有體現該固定資產的歷史成本,就採用市場上同種型號或類似的商品的成本作為該盤盈固定資產的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就是預計售價減處置費用後的金額,比如說:一批存貨,預計售價是20萬,相關稅費和銷售費用是2萬,則存貨的可變現凈值就是18萬。假如這批存貨的賬面價值是22萬,則可變現凈值小於賬面價值4萬,計提減值准備,此時存貨就採用可變現凈值作為賬面價值了;現值,就是把未來的現金流量轉化到現在相當於多少錢
⑷ 歷史成本機會成本等等
關於歷史成本、機會成本以及沉沒成本的通俗解釋:
歷史成本比較容易理解,和財務會計中的含義一樣,是指投資一項資產所實際支付的成本。如購買固定資產支付了1萬元,則1萬元為該固定資產的歷史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有兩種以上的投資選擇時,投資其中一種項目而失去了對其他項目投資可能帶來的收益。如一筆資金你投資購買了股票,可以賺5萬元,但如投資期貨可以賺3萬元,則3萬元就是該項投資的機會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已經支付無法收回的成本。如你買了一件衣服500元,但你不喜歡了,但這500元卻收不回來了,這500元就是沉沒成本。
⑸ 什麼是歷史成本,簡述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原則。
歷史成本又稱原始成本或實際成本,是指以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成本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
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5)歷史成本一般是多少擴展閱讀:
遵循歷史成本原則有其合理性:
(1)歷史成本是場買賣雙方在市場上美德的結果,反映當時的市場價格,符合生原則;
(2)歷史成本有原始憑證作依據,具備可驗證法;
(3)歷史成本數據易於取得,簡便易行,並與實現原則相聯系;
(4)歷史成本計價無須經常調整賬目,可防止隨意改變會計記錄,維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鑒於會計報表和會計核算所需要的可靠性和精確性,在會計報表和會計核算上的賬面價值都使用歷史成本觀進行計算,這是由市場價格評判不一所導致的。
⑹ 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有什麼區別
1、歷史成本一般指發票金額,比較定向。
2、重置成本:按照當前的市價購買該項資產的價值,適用於盤盈的固定資產,當然用當時評估出來的市價乘以盤盈資產的成新率
3、可變現凈值:期末存貨採用可變現凈值和成本孰低計量,可變現凈值=持有以備生產的存貨對應的產品的市價-至完成該產品的發生的加工成本-銷售產品發生的相關費用
4、現值:一般涉及到長期應收款項目時使用,按照預計未來現金流的現值作為長期應收款項的入賬價值;
除此之外,還有個公允價值:熟悉交易雙方在自願的情況下,按照公平、公開的原則進行交易的價格。
⑺ 歷史成本指的是什麼
歷史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歷史成本一般又叫會計成本。
會計成本=賬戶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資產,已消耗=產生收入(費用)+不產生收入(損失)